董陽
1962年,沉浸在紅色政治氛圍中的中國民眾,恍然發(fā)現(xiàn),一夜之間,掛在電影院和工人俱樂部墻上的蘇聯(lián)明星像,都換成了22位國內(nèi)電影演員的大照片。
這22位“國產(chǎn)明星”,來自北影、上影、長影、八一這四大電影制片廠。四大廠代表著當時電影人的四種出身:北影多是根正苗紅的延安老革命;上影云集舊社會明星大腕;長影號稱新中國電影搖籃,以孕育新人著稱;八一制片廠由解放軍總政治部領(lǐng)導,演員同時也是軍人,專職塑造戰(zhàn)斗英雄形象。
神采奕奕的照片背后,是電影人們在政治運動和藝術(shù)波瀾中的沉浮掙扎。在一個并不推崇“造星”的環(huán)境中,22位“文藝工作者”轉(zhuǎn)眼變成婦孺皆知的大明星。僅過了短短兩年,他們又很快在政治運動的大潮中湮沒塵埃。
新中國“22大明星”劃過天際,把短暫而耀眼的光華留給歷史。
“22大明星”是如何誕生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22大明星”名單出爐的背后,氤氳著怎樣的歷史和政治氛圍?
這謎一般的“22大明星”,是真實的歷史名詞嗎?
周恩來與新僑會議
評選電影明星不是新中國的首創(chuàng),早在1933年2月,老上海的《明星日報》就票選出“電影皇后”胡蝶。同月《電聲日報》選出“中國十大明星”,胡蝶再次榮膺“電影皇后”,阮玲玉緊隨其后,年僅22歲的男演員金焰則當上了“電影皇帝”。
1949年以后,“明星”一詞漸漸淡出公共場合,“演員”和“電影工作者”成為正式的稱呼。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中,“明星”一詞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資產(chǎn)階級腐朽生活方式”。
然而,事實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復雜。
在1961年6月舉行的“新僑會議”(中宣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文化部全國故事片創(chuàng)作會議)上,周恩來總理作了長篇講話,對文藝界的“反右”擴大化和“大躍進”進行了措辭尖銳的批評,尤其是“一言堂”和“五子登科”(套框子、抓辮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他對做領(lǐng)導的人提出,“希望你們干涉少些”,“不要把什么都說成是修正主義”。
周恩來的講話是有點情緒的,他說:“我在1959年關(guān)于文藝工作兩條腿走路方針的談話,從今天來看,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里面也會有過頭或不足的地方。使我難過的是,講了以后得不到反應,打入冷宮,這就叫人不免有點情緒了。這次你們要求談一次,我就談一談。心有所感,言之為快?!?/p>
“文藝工作也要兩條腿走路”是周恩來1959年會見部分文藝界人士座談會上的講話,講話提出了十個“既要……又要……”,第一條是“既要鼓足干勁,又要心情舒暢”,第七條是“既要政治掛帥,又要講物質(zhì)福利”,第九條是“既要敢想、敢說、敢做,又要有科學的分析和根據(jù)”。
在新僑會議上的講話中,周恩來竟然用了六次“心情舒暢”。同時他提出:“群眾看戲、看電影是要從中得到娛樂和休息,你通過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娛樂之中。”“藝術(shù)作品的好壞,要由群眾回答,而不是由領(lǐng)導回答。”
新僑會議結(jié)束后,1961年7月《人民日報》刊發(fā)的消息稱,此次會議提出電影要有“好故事、好演員、好鏡頭、好音樂”的“四好”原則,其中“好演員”赫然在列。
周揚在新僑會議上有一個很鼓舞人的發(fā)言:“我們反對明星主義,但還是要有明星。在觀眾中,還是老演員的名聲比較大,白楊、趙丹、秦怡……這當然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外國人講狂熱,有些電影狂對某個演員演的片子非去看不可。”不過,“文革”中的1967年,周揚“文藝黑線”的諸多罪狀之一,就有這個發(fā)言。
顯而易見的是,“明星”問題在會議上被正面提及,與新僑會議對“極左”文藝路線的撥亂反正有直接的關(guān)系。
在新僑會議推動下,“文藝八條”和“電影工作三十二條”先后頒布,保證藝術(shù)民主和按照電影規(guī)律辦事,中國電影繼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之后,再次掀起了一波創(chuàng)作高潮。有了對演員和電影工作者的尊重,一批為全中國觀眾熟悉和喜愛的電影演員脫穎而出,他們不叫“明星”,卻光彩奪目。
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明星
當時參加新僑會議的長春電影制片廠女演員金迪還記得,1961年6月末的某天,周恩來總理邀請文化部副部長夏衍、電影局局長陳荒煤等人,以及各電影廠的廠長、編劇、導演和演員共三十余人,到中南海西花廳做客。
在總理會客室,周恩來對夏衍說:“夏衍同志,建國十多年了,為什么我們的電影院里還掛著蘇聯(lián)人民演員和功勛演員的明星照片,為什么沒有我們自己的明星?”夏衍說:“總理放心,我們下去一定辦。”
1962年金迪到天津演出話劇《霧重慶》,意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大照片掛在電影院墻壁上,她才恍然大悟,原來1961年底廠里安排她拍照片并不是例行公事,而是派上這個用場。
八一電影制片廠女演員田華也并不知道有關(guān)“22大明星”遴選一事,現(xiàn)在回想起來,她只記得廠里曾通知說,奉上級指示,讓田華去中國照相館拍照。照片做什么用,田華當時并不知道,不過為了這次拍照,她還特意去燙了個頭發(fā),這個造型就出現(xiàn)在后來的“22大明星”照片中。
隨著新僑會議的召開,電影界開始“調(diào)整、鞏固、充實、提高”,更加強調(diào)電影生產(chǎn)自身的規(guī)律。同時,作為會議所呼吁的“藝術(shù)民主”的實踐和產(chǎn)物,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群眾電影評獎活動“百花獎”誕生了。中國電影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蔡楚生在《大眾電影》刊登文章《熱烈歡迎廣大觀眾評獎電影》,文中專門提出,最佳故事片獎應該是“四好”電影,演反面角色的藝術(shù)家充當著“反面教員”:“他們的勞動有成就的,都應當受到肯定和獲得榮譽?!?/p>
1962年4月28日,《人民日報》公布了“百花獎”評獎結(jié)果,在《紅色娘子軍》中扮演南霸天的陳強獲得最佳電影配角獎。反面角色居然獲獎,當時是個稀罕事,不少報刊還為此刊登文章進行討論。
明星照片的隱秘流傳
現(xiàn)在仍然健在的“22大明星”田華、金迪、謝芳、龐學勤、秦怡等人,對22人名單的出爐過程都不知情,而《人民日報》《大眾電影》等公開發(fā)行的報刊,也找尋不到22人名單的蛛絲馬跡,可以確定,當年這份名單并沒有公開發(fā)布。
對于全國觀眾而言,他們并沒有聽說過所謂“22大明星”或者“新中國人民演員”之類的稱號,只是在1962年的某個時間,全國各城市的電影院和工人文化宮里,人們突然看到大廳里懸掛著22位電影演員的大幅照片,而那里以前掛的可能是蘇聯(lián)演員的肖像。
根據(jù)1964年12月12日文化部向中宣部發(fā)去的情況報告,在全國各地電影院懸掛電影演員照片一事,是中國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提議,經(jīng)司徒慧敏、袁文殊、夏衍同意,于1962年4月由該公司印制并通知各地懸掛的。
而究竟是中影公司首先主動提出懸掛明星照,還是經(jīng)過文化部領(lǐng)導授意、中影公司具體實施,目前并沒有一手材料證實。但從文化部向中宣部匯報的材料推斷,這件事文化部并沒有大張旗鼓指示和頒布,因此在外界看來,懸掛照片并非政府行為,而是報批有關(guān)政府部門的“公司行為”。
事實非常清楚:這份22人的名單,并沒有明確進行過所謂“明星”的評選,只是為在影院懸掛中國電影演員的照片而確定人選。照片一旦在全國公開懸掛,就成了群眾口耳相傳的“22大明星”。
至于如何確定這份名單,電影史學者劉澍介紹說,中影公司向當時電影“四大廠”(北影廠、上影廠、長影廠和八一廠)征求意見,根據(jù)四大廠上報的六七十人的大名單圈定。也有其他文章提到,這份大名單是由文化部上報周恩來總理,22人是周總理“親自圈定”,但這個說法目前還缺乏一手材料證實。同樣,圈定22人的標準到底是什么,也沒有明確說法。
就名單來看,“反面角色”陳強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因《武訓傳》而遭到批判的著名演員趙丹能夠入選,可見這份名單主要考慮的是演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并沒有用“政治正確壓倒一切”作為評選標準。
上影7人,北影7人,長影4人,八一廠3人,這個分布比例也考慮到了各廠的實力和演員陣容。同時,上海戲劇學院實驗話劇團年僅24歲的祝希娟雖然參演電影《紅色娘子軍》,卻并非電影廠演員,也同樣入選了名單,應該是考慮到觀眾對她的喜愛程度(祝希娟是“百花獎”讀者票選最佳女演員)。
興衰榮辱皆“明星”
然而,22位電影演員照片的公開懸掛,大概只持續(xù)了不到兩年半的時間。1963年底,毛澤東在中宣部《文藝情況匯報》上做出批示:
“各種藝術(shù)形式——戲劇、曲藝、音樂、美術(shù)、舞蹈、電影、詩和文學等等,問題不少,人數(shù)很多,社會主義改造在許多部門中至今收效甚微。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tǒng)治著……許多共產(chǎn)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shù),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shù),豈非咄咄怪事。”
批示下達后,文化部黨組于1964年3月開始整風,夏衍、陳荒煤被列為重點對象,“題材廣闊論”和《早春二月》等一批毒草都成為夏衍的罪證。5月,夏衍被停職審查。
文化部整風期間,1964年9月29日,電影局通知中國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并抄送各地文化主管部門,要求立即撤銷在各影院和放映單位懸掛的電影演員照片。
196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向文化部黨組發(fā)文,指出:“近兩年來,中國電影發(fā)行放映總公司印發(fā)了白楊等22名電影演員的巨幅照片,在全國各地電影院、俱樂部普遍懸掛。此事是否經(jīng)過文化部同意?這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發(fā)廣告、捧‘明星的辦法,影響很壞。很多群眾來信對此提出批評。請你們立即采取措施,通知各地電影院、俱樂部摘去這些照片?!?/p>
文化部黨組立即做了調(diào)查,并向中宣部發(fā)去情況報告,檢討說:“我們批準在電影院懸掛演員照片一事,是黨組路線錯誤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是嚴重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一個反映。在這次整風運動中,我們將繼續(xù)深入檢查批判?!?/p>
1964年3月,北京市美術(shù)公司根據(jù)北京市文化局的批示,立即停止演員照片印制,于5月份停止銷售,并將庫存照片也予以銷毀。9月,該公司又會同北京市美術(shù)家協(xié)會、北京市文化局組成檢查組,徹底清查市面上出售的演員照片,分批把照片從商業(yè)部門和小販手中收回銷毀。
“文革”期間,1966年8月12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夏衍與被稱為“閻王殿”的中宣部其他“閻王”們,第一次接受“萬人批斗”。夏衍胸前掛著“反革命文藝黑線大頭目”、“電影界祖師爺”的字樣,名字上打著一個紅色大叉。
被上街游斗的演員趙丹身掛黑色牌子,上書“混世魔王”,也打著大紅叉。批斗大會還利用當時最尖端的傳播技術(shù)——在電視上轉(zhuǎn)播,不時給趙丹一兩個近景特寫。
遠在長春的演員金迪也被批斗,胸前掛的是“22大電影黑尖子”。
此時的“22大”,已經(jīng)成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1968年11月,48歲的上官云珠不堪折磨,跳樓自殺。
被下放到北京大興的于藍,推開門看到滿眼的黃沙,感慨說:“以后再拍沙漠戲,不用去戈壁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