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文學中,對官場人生的表現(xiàn)和官場黑暗的批判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然而,去除兩者的相似性,晚清“譴責小說”比之當代“官場小說”,在權力的“祛魅”上,寫作筆法的宣泄性上以及對改革黑暗現(xiàn)實的嘗試上,都有著很大的差異。
關鍵詞:晚清譴責小說 當代官場小說 差異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壇出現(xiàn)了一大批揭露官場腐敗和描寫官場生態(tài)的小說,被讀者和評論界稱之為“官場小說”。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產(chǎn)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力,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甚至是爭議。普通讀者一方面自喜于窺視到了神秘的官場權力文化,另外又驚嘆于其中描寫的官場勾當和官員的墮落。其實,這種“官場現(xiàn)形”一直存在于中國文學的話語空間里,從先秦《詩經(jīng)》到唐代詩歌,及至“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出現(xiàn),對官場的積弊和官員的腐化等等進行了尖銳地揭露和抨擊。這種鞭撻的力度是史無前例的,至此確立了“官場小說”的基本范式。在我們的當代文學批評世界里,對于晚清“譴責小說”和當代“官場小說”的比較研究已是非常多的了,尤其是相似性研究,那么本文就來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差別。
一、權力的“神化”與權力的“祛魅”
新時期“官場小說”一出世,便受到強大的關注,讀者爭相購買,評論界也予以熱烈討論。“官場小說”曝光了形形色色的權、錢、色交易,曖昧矛盾的官員交際,隱晦神秘的官場潛規(guī)則,而這一切都由一只似乎看不見卻又像陰影一樣揮之不去的手——權力之手所掌控,官場任何人任何事都由其調(diào)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官場“權力的神化”。
在當代“官場小說”中,對權力的“神化”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小說主人公在官場中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伺候著上司、領導,以求升遷。小說主人公狐假虎威夸大自己的官銜和與高層領導的親密關系,嚇唬哄騙社會人士,來維護自己的官威和切身利益。比如《國畫》中的朱懷鏡,上司一個眼神和幾句漫不經(jīng)心的話,他馬上能領會并且迅速辦好,陪領導賭博娛樂,陪領導玩弄女色,為領導籌劃權錢交易,全都不在話下,活足一副對領導屈膝膜拜的信徒樣。而在表弟無端被打,派出所打電話時,他以旁人的口吻謊稱自己正在向市長匯報工作,這一與頂高權力人物親近的信息讓派出所迅速做出了對其表弟非常有利的判決,派出所所長還親自上門拜訪朱懷鏡以期拉攏。朱某其人這一副前裝羊后扮狼的模樣,無不是其信仰“權力”的顛覆能力,神化“權力之手”的表現(xiàn)。而這種權力的“神化”作用,在絕大多數(shù)當代“官場小說”中都沒有得到深層的否定性批判,不知道是不是在“官場小說”作者們本人意識深處,對這種權力的巨大作用也是有著曖昧態(tài)度的。
而我們回首一百多年前的晚清“譴責小說”,它畢現(xiàn)官場鬼蜮伎倆,大肆暴露官場丑惡,嚴責官員貪污荒謬,狠斥種種無恥勾結(jié),把在當代“官場小說”中表現(xiàn)得至高無上無所不能的官權拉下神龕,進行狠狠地嘲弄和鞭打,對權力進行了解構(gòu)性地“祛魅”。比如《官場現(xiàn)形記》中暴露的是無數(shù)官員的羊狠狼貪之技和蠅營狗茍之行,買官賣官之風盛行,貪污斂財之焰極烈。猶如其序所言:“夫今日者,人心已死,公道久絕。廉恥之亡于中國官場者,不知幾何歲月。而一舉一動,皆喪其羞惡之心,幾視天下卑污茍賤之事,為分所應為?!盵1]這種種官場權力的運行,無不透著臟污和齷齪,引來的只是不齒和唾棄。現(xiàn)實中,作者李伯元也謝絕官場應詔,這個行為代表著對官場權威的否定,對黑暗官場的批判。丑陋的官場權力勾當在晚清“譴責小說”中是受到無數(shù)人的排斥和厭惡的,這是在當代“官場小說”中所難以清晰看到的。另外,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中,吳趼人更是犀利,揭露了所謂的“清官”尤為可惡之處,“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其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不知凡幾。”[2]這種所謂的清官,在我們的當代官員中也存在,他所造成的破壞性也巨大。然而,在我們的當代“官場小說”中卻幾乎沒有對這種官員形象的披露。這是比較遺憾的。
二、含蓄醞釀與恣肆宣泄
誠如魯迅所言:“官場伎倆,本大同小異”[3]。官場故事無外乎迎合、鉆營、朦混、傾軋。然而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晚清“譴責小說”與當代“官場小說”差異頗大。魯迅批評晚清譴責小說“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4]魯迅這一說法影響廣泛,幾成定論。然而,我們認為晚清“譴責小說”這種直接坦率、恣肆宣泄的手筆卻讓人大覺爽快,它酣暢淋漓地直面種種腐朽墮落,直陳萬千魑魅鬼怪,沒有任何曲折遮掩之色,讓一切黑暗的東西暴曬于烈陽之下,遁形無疑。這種直白就如米列娜所言:“沒有任何一位前代小說家像晚清小說家那樣力求忠實地描寫他們自己的時代,中國現(xiàn)代小說一反傳統(tǒng)小說的習慣,不再假說時間發(fā)生于過去或發(fā)生于非特定的時間,而是直言不諱地宣稱:讀者所讀的就是作家觀察到的現(xiàn)實。”[5]晚清“譴責小說”里很多描寫就取材于實事,作家收集街談巷議作為寫作資料,一些書中的貪官污吏可以直接找到現(xiàn)實原型。這種赤裸裸地寫實,是含蓄醞釀的當代“官場小說”所沒有的。
當代很多官場小說作家因為各式的原因,沒有也不可能像晚清譴責小說作家那樣大膽地對當局的黑暗進行嘲諷和批判,對官場腐朽進行肆無忌憚地口誅筆伐。作家們大多采取的是含蓄蘊藉、象征等等較為溫和的寫作手法。即使有些明顯追求市場利益的作品,也最終沒能做到恣肆宣泄官場丑惡。讀罷全文,總覺得作者似有欲說未說之言。讀者,好像也并未受到多么強烈的沖擊,“我既不系社稷之輕重,亦無關朝廷之安危。官雖苛暴,而無與我身家;官雖貪黷,而無與我之資產(chǎn)?!盵6]據(jù)聞還有些即將入職公務員的,拿來當代“官場小說”細細拜讀,奉以為仕途參考良書。這完全違背了有良知的官場小說作家本意批判的“公心”。而官場小說,本就在于暴露抨擊,以期求新變革。晚清“譴責小說”宗旨之鮮明,筆墨之恣肆,恐怕比含蓄醞釀的當代“官場小說”更易達此目的。
三、人性異化的知識分子與搖旗吶喊的變革者
當代“官場小說”中的主人公在蛻變之前,大多都保有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品格,如《滄浪之水》中堅持操守有正義感的池大為,如《蒼黃》中明智而有憂患意識的李濟運等等,都在出入官場這個大染缸之前明哲保身,謝絕同流合污,對弱者有著最深切的同情,對黑暗和腐化有著本能的反感??墒?,一旦進入權力核心圈子,便很快變了質(zhì),異化為追逐權力的政治動物,靈魂被外物所奴役。池大為本清高孤傲,性格耿直,所以一直被權力核心所排斥,但是在現(xiàn)實面前他放下了所有的原則,迎合上司,卑鄙告密,玩弄權術,雖終至權力的頂峰,但卻留下一地破碎的知識分子最尊貴的節(jié)操和堅守。我們的當代官場小說作家們,也許很多人并不認同作品被歸類為庸俗的官場小說,因為自認為作品有文化意境,刻畫的人物有獨特復雜的性格,但是,他們不能否認,官場中生存的知識分子,無法也不可能繞開“官場生態(tài)”四字,注定了他們的格局要被困在關注官場知識分子命運和老生常談的反腐倡廉之上。相對于當代“官場小說”大部分還停留在把官場丑陋撕開給人看的現(xiàn)象展示上而言,晚清“譴責小說”所要訴求的遠遠不止這么多。
晚清“譴責小說”作家們,作為當時變動時局的開明知識分子群體,目睹種種腐敗,種種政權即將覆滅之勢。他們把對國家政權的不滿和批判,對未來新世界新政體的期待和構(gòu)想都融入進他們的作品。他們諷刺世道不彰,魑魅橫行,他們寄情托志,夢想“新中國”。然而,這些小說家們,因為眼光與時局的限制,很多思想主張充滿理想化,也帶有封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世界觀的束縛,這注定了他們小說救國方向的失敗。但是,小說家們對整個民族國家的憂患與深思,對社會民生的關切和在意,塑造了他們吶喊搖旗的革命者形象。文人本無力擔當救國大任,但是這種高貴的理想追求必將對社會變革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
晚清“譴責小說”給出了對現(xiàn)實社會變革的方法和途徑,雖然極度理想化甚至帶有倒退的“反動性”,倒也不妨是前進道路上的嘗試。當代“官場小說”卻缺少對權力文化的深層反思,也沒有對原因進行深度的探討,更加沒有揭示權力制度的建立和運行,沒有提出科學的制約監(jiān)督機制。在對改造官場和社會現(xiàn)實的努力嘗試上,當代官場小說表現(xiàn)得遠差于晚清。
當然,造成以上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晚清風雨飄搖的政權危機和災難深重的民族困局決定了晚清底層文人只能以文學作為批判武器,揭露與抨擊晚清社會的種種衰敗和沒落,尤其是黑暗、腐朽的官場,借這種恣肆的小說筆法來宣泄不滿和憤恨,而這種情緒其實承擔著晚清知識分子的沉重憂患意識和富國強民的社會責任感。當代官場小說作家們生活的時代更穩(wěn)定和平,他們偏重于理性冷靜地關注官場生態(tài),關懷官員的個性命運,關心國家民族的健康發(fā)展。所以,他們的筆調(diào)和情懷是和晚清官場小說很不一樣的。于是兩者就有了上述種種的差異。
注釋:
[1]薛正興.李伯元全集(第二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857.此序作者一度注明為“無名氏”,但有版本認為其可能為在李伯元《繡像小說》上刊過文的原名為連夢青的憂患余生。
[2]轉(zhuǎn)引自阿英.晚清小說史[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26.
[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0:183.
[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0:182.
[5]米列娜.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世紀轉(zhuǎn)折時期的中國小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8.
[6]薛正興.李伯元全集(第二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854.此序作者為歐陽鉅源。
參考文獻:
[1]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
[2]阿英.晚清小說史[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3]黃聲波.試論當代官場小說的淵源及流變[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4]申朝暉.淺析當代反腐小說與晚清譴責小說的聯(lián)系[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
作者簡介:趙妍芬(1987.9- ),湖南婁底人,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1級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文藝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