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
拍《新編輯部的故事》是鄭曉龍一次貨真價實的冒險。剛剛開播,一大批板磚加棍棒便撲面而來。帶頭的是一幫痛不欲生的精英。他們真誠地懷念1991年播出的老版《編輯部的故事》。
盛行于1980年代持續(xù)到1990年代,波及整個中國的文化批判甚至是破壞而痛快的,但重構一個與快速時代進程相匹配的價值體系卻更艱難。
2012年,馮小剛在靠娛樂片功成名就后,似乎油然而生了一種使命感,決定嚴肅一回,結果被精英們一致看好,事后獲獎無數(shù)的《1942》,在票房上卻一敗涂地。承受著巨大壓力的馮小剛不止一次在頒獎禮上老淚縱橫,直反諷“我對不起整個中華民族”。
讓精英們難以容忍的是,當年的票房之王是看起來相當腦殘的《泰囧》——目前以12.7億的票房在國產片中加冕。其實,這部被精英們不屑的小成本類型片的導演徐錚,也曾經是很文藝的精英,曾經幾近食不果腹地熱衷于賠錢的先鋒話劇。
馮小剛畢竟聰明絕頂,痛定思痛后全面回歸喜劇路線,試圖靠一部王朔為其量身訂做的《私人定制》上演王者歸來。
鄭曉龍顯得更加老謀深算。在2012年靠一部《甄嬛傳》讓所有浮華弱智的歷史穿越劇俯首稱臣以后,2013年更是完成了一次徹底蛻變,用迎合“80后”、“90后”受眾的夸張、調侃和無厘頭推出了《新編輯部的故事》,與其說他在墮落,不如說他在積極順應歷史潮流。
對于曾經靠文藝范兒打天下的老一代影視人而言,《泰囧》的成功其實是一個嚴厲的提醒:當這個國家人均GDP到達5000美金以后,曾經迷戀在昏暗的小黑屋中看盜版光盤的普通大眾,開始全面涌向電影院,而守在電視機前看熱播劇的除了可愛的大媽們,也多是這樣一批可以稍稍放慢前進腳步、開始學會慰藉自己情感的苦逼們。他們不會妙筆生花地寫影評劇評,但他們可以拿著人民幣和遙控器左右任何一部作品的興衰。
不管你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同意不同意,在嚴格的文化管制下,在商業(yè)的殘酷壓迫下,在全民人文素養(yǎng)潰散下,大眾文化時代不可阻擋地來臨了,且無法逆轉。
在美國,當這場普羅大眾文化革命爆發(fā)時,當時的文化精英也曾集體痛不欲生過,但也有主動面向大眾的叛徒——比如全球目前掙錢最多的傳媒奇才奧普拉。
在大潮來臨初期,在忙著圍攻《新編輯部的故事》之淺薄輕浮之前,似乎應該看到,鄭曉龍的身上更有價值的轉型:啟用新生代編劇和演員,絞盡腦汁試圖找到一種與大眾對接的可能,而不被時代遠遠拋下。我相信,鄭曉龍肯定因此痛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宛如這個時代價值的輕如鴻毛。
在一個多元價值年代,不可能再有眾口一詞的文藝作品。在這個亟待文化重建的年代,我不知道在自己有生之年會不會再像民國時期那樣批量產生文化大師,但我堅信:與其屈從被規(guī)定的主流價值,真不如全民傻笑的娛樂真實可愛。
或許,自由是從膚淺起步的。
責任編輯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