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而亮
2013年4月20日,筆者正率領(lǐng)記者在四川綿陽北川縣做汶川大地震5周年的專題采訪,早上8點02分,一陣晃動與悶響讓剛起床的我差點跌倒,當時還以為是賓館樓下在施工。緊接著又一陣明顯的搖擺,桌上臺燈嘩嘩作響,我才意識到遇到地震了。
很快,手機里傳來信息、電視上插播新聞,離綿陽300多公里的雅安蘆山縣發(fā)生強烈地震。由于還沒有更多的消息,我們當天上午依舊按計劃在北川縣進行采訪。
進入老北川縣城、如今的“北川城地震遺址”,整體垮塌的山體巨石、東倒西歪的斷壁殘垣映入眼前。一邊隨著講解回到5年前那場山崩地裂、萬人殞命的巨大災難場景里,一邊從微信微博中看到雅安地震現(xiàn)時不斷刷新的傷亡數(shù)字和救援消息。此時此刻,五年的時空仿佛完全重合在一起,身處的北川就猶如300公里外的蘆山,眼前斷裂的房屋仿佛就是我們要立即投入的戰(zhàn)場,還有四周的標語更是喚起了對遇難同胞的沉痛哀悼和對災區(qū)民眾的深切牽掛。
“銘記災難,不忘歷史;多難興邦,鑄就輝煌”,北川城地震遺址上的這條標語,在此時顯得尤其刻骨銘心、無比震撼。“多難興邦”,當年溫家寶總理在汶川救援現(xiàn)場寫下的四個大字,曾讓多少中華兒女在悲痛中挺起胸膛、樹起信心,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地投入到抗震救災悲壯篇章的書寫與災后重建偉大歷史的創(chuàng)造中。
可在當下情景中領(lǐng)略“多難興邦”這四個字,想到正遭遇災害的雅安同胞,心中又涌起難言的唏噓和悲涼——中華民族真的要經(jīng)歷無休止的災難才能實現(xiàn)“興邦”嗎?
從汶川大地震到今天的蘆山大地震,這5年間中國的大災大難真是夠多的了。進入今年以來,H7N9勢頭還在蔓延,極端旱情同時在南北方肆虐。與此同時,還有數(shù)不清的特大礦難、安全事故、惡性事件,每天都在吞噬著鮮活的生命。
而這5年,的確又是中國發(fā)展最快、進步最明顯的階段:經(jīng)濟總量超越若干大國成為世界第二、“神九”升天實現(xiàn)與“天空一號”對接、“嫦娥一號”繞月飛行、北京奧運會與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第一艘航母下水出洋、諾貝爾文學獎首次收入中國籍作家囊中……黨的十八大之后,更是以“兩個百年”的宏偉規(guī)劃,極大鼓舞著中國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筑就美麗的“中國夢”。
當然,誰也不會單純到認為“多難興邦”就是災難越多越能促進國家發(fā)展民族富強。從一般層次來說,災難能凝聚起同胞的感情,提升民族精神;從更深層次講,災難可以加快一個國家心智的成長?!暗卣穑謥砹?,1804天之前,它曾經(jīng)來過。但今天,已不同,我們還會緊張,但已不恐慌;我們還會流淚,但已不迷茫。這是災難,帶來的成長?!边@段刊登于4月21日《成都商報》頭版上的話,表達的正是人們對待災難已經(jīng)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同樣是地震,在5年后的今天,全國公眾幾乎就在強震間歇的那一刻就獲知了消息。隨后,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立即停止了原有節(jié)目的播出,進入到對地震消息的全程直播。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以接力傳播的方式將人們注意力迅速集中到了災區(qū);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在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不僅對救援工作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而且立即命令軍隊和武警投入搶險救災;國務(wù)院根據(jù)國家抗震救災應急預案迅速啟動抗震救災一級響應,來自各省市的救援隊很快踏上征程;中午時分,李克強總理和汪洋副總理就來到了四川指揮救援、慰問群眾;民間的、企業(yè)的、官方的捐贈數(shù)字,兩天時間中不斷刷新著新的記錄。
成都這個國際化大都市,早上經(jīng)歷了地震的廣大市民感覺“和當年5.12時差不多”,表現(xiàn)卻完全是另外的樣子。筆者在大街上看不到任何驚恐與混亂,大家生活井然有序,相互之間更多提醒的是盡量減少開車外出,給救災工作讓出生命通道。
也許是四川人這些年經(jīng)歷了太多的災難,才有了現(xiàn)在這份淡然與沉著;也許是他們見證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太多情景,才會對在黨領(lǐng)導下一定會戰(zhàn)勝災害懷有無比信心。四川是如此,全國也是一樣。每一次大災大難,都是一場天地與人類意志的較量,都是一場民情民心與制度力量的融合,都是一場善待自然與認識規(guī)律的反思,都是一場對未來道路與文明模式的校正。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將災害的損失轉(zhuǎn)化為人類社會更為健康發(fā)展的正能量,就能真正領(lǐng)略到“多難興邦”的深義。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