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潤嬌
文言文,顧名思義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它的內(nèi)涵可以包括古代的文字、文章、文學、文化。
一、讓學生從文字的背后尋找文化的源流,真正讀懂文言
清代著名學者戴震曾說過:“經(jīng)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庇终f:“凡學始乎離詞,中乎辨言,終乎聞道?!笨梢姡瑢W一篇文言文,無非有兩個目的:一是弄通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二是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以便讀懂別的文言文。兩者無一不是建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chǔ)之上。對于學生,我們不可能要求他們弄清文章中每個字的意義變化,學生也不會感興趣;但對一些比較典型且關(guān)鍵的字作進一步的分析,即從漢字形體出發(fā),實事求是地分析漢字形體內(nèi)部所蘊涵的各種文化信息,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也一定會有助于學生真正地了解、掌握漢字,培養(yǎng)他們對母語、對漢字的興趣與感情。比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課時,對“始齔”一詞是這樣解釋的:齔,從“齒”、“匕”,齒,在古代專指門牙,從齒的生長情況可以判斷人的年齡,所以“齡”也是以“齒”作偏旁的。齔,從“齒”、“匕”,所以“齔”的意思是門牙的乳牙脫落,恒牙萌出。因此,“始齔”是指兒童大約有六七歲。這樣解釋給學生聽,印象深刻,記憶深刻,對文言文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
成語的教學也可以這樣。成語是古漢語中的典故、寓言、故事、警句等經(jīng)長期相沿習的固定短語,其中有許多是學生所熟知并常用的。但學生對這些成語往往只是了解其整體含義,如“再接再厲”解釋為“比喻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而其中的“厲”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是“鼓勵”的“勵”,學生就不清楚了。如果老師這樣向他們解釋可能學生更容易真正理解:再接再厲不作“再接再礪”,語本孟郊《斗雞聯(lián)句》:事爪深難解,“嗔睛時未息;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北局付冯u時,每次交鋒都要磨一磨雞的嘴。后來寫作“再接再厲”,“厲”是“礪”的假借字,所以不是“鼓勵”的“勵”。
二、讓學生在使用中學習文言文,真正運用文言
作家孫犁曾在《與友人論學習古文》中說:“學習古文,除去讀,還要作,作可以幫助讀。遇有機會,可作些文言小文,這也算不得復古,也算不得遺老遺少所為,對寫白話文,也有好處的?!?/p>
1.仿照課文例句,學寫文言句子
學習完《愚公移山》后,可以讓學生把“如果你盡力發(fā)展自己的長處,還愁什么沒有希望呢?”這個白話句子改寫成文言句子,一開始學生可能會覺得很難,不知如何下手,這時教師應(yīng)該引導學生去課文中找一找相關(guān)的詞句,仿照文中句子來改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愁什么”譯成古文怎么說,是“何苦”呢,還是“苦何”?最后再引導學生明確“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要前置”的規(guī)律。這樣通過仿寫學生自然能對文言句式的特殊結(jié)構(gòu)有所了解。
2.利用課文內(nèi)容,續(xù)寫對句
古人做詩文喜歡用對句,以求形式的工整,語言既精煉又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教師可以選出文中的對句,讓學生續(xù)寫一句兩句。比如《馬說》中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仿造前幾句的形式續(xù)對句。這種形式除了有利于掌握文言詞句的意義用法外,還有利于理解文章內(nèi)涵。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語言訓練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的提高是很明顯的。
3.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學寫文言小文
學寫文言小文最好能與課文學習聯(lián)系起來,開展與課文關(guān)聯(lián)的寫作訓練,既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的文言語感??梢圆捎玫姆绞接幸韵聨追N:
概括性寫作訓練。所謂概括性寫作訓練,是指在全面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用自己的語言把課文的內(nèi)容和主題簡單地進行介紹。比如學習了《捕蛇者說》后,要求學生寫作《<捕蛇者說>內(nèi)容提要》或《<捕蛇者說>故事梗概》。
隨想性寫作訓練。所謂隨想性寫作訓練,是類似于讀后感的一種寫作,它要求學生抓住作品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話可說的一點進行由此及彼的寫作。比如《由“捕蛇者說”所想到的》等。
補充性寫作訓練。這種寫作訓練其實是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對作品中略寫或未寫的內(nèi)容進行擴寫或補寫。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武陵漁人為敘述角度,自敘整個經(jīng)過。也可以讓學生把《曹劌論戰(zhàn)》中戰(zhàn)爭場面進行擴寫,詳細敘述雙方戰(zhàn)斗場面。
鑒賞性寫作訓練。鑒賞性寫作訓練是指學生就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寫作特色、語言特點、主題思想等方面或選擇一點或作全面的評價。訓練的范圍可以就單篇文章來談,也可以把兩篇或幾篇文章進行比較分析。這種寫作訓練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即可。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