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桂紅
語文教材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读x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組教材是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專題的。營造課堂文化氛圍,品味作品文化內涵,開展實踐文化體驗,是在課堂教學中品味語言文字的同時傳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策略。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梢哉f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蘊。但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于外來文化,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甚至對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冷漠感。如何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向學生傳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值得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是總體目標與內容之一。
其實,傳統(tǒng)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廣,有我們所能看到的建筑、美術、文字、舞蹈等內容,也有我們聽到的音樂等藝術形式,更有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語文教材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天地。其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組教材就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專題,由《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組成。課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孔子拜師》和《盤古開天地》是敘事性文章,《趙州橋》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說明性文章。課文中既有描寫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話故事,既有對古代建筑的介紹,也有對古代繪畫藝術的描述。學習本組課文,學生能從多個側面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另外,本組教材安排的“綜合性學習”以及“學習園地”,都是圍繞“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來展開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和傳承。
針對本組教材的編寫特點,教學的主線設計應定為:在課堂教學中品味語言文字的同時傳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一、營造課堂文化氛圍
創(chuàng)設多樣的教學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意。其創(chuàng)設手段有: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名言警句;根據(jù)課文內容選擇恰當?shù)牟シ乓魳罚灰门c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如教學《孔子拜師》前,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孔子的畫像及其名言,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熏陶。又如教學《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可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清明上河圖》的資料,如畫冊、郵票、圖畫等,讓學生領略古代繪畫的藝術價值。
二、品味作品文化內涵
走近本組教材,走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需要教師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同時認識和理解傳統(tǒng)文化,從而使其自覺地接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情動而辭發(fā),披文而入情?!?語文課堂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獲得美的渲染和語感的培養(yǎng)?!犊鬃影輲煛分v述的故事學生不難理解,但對于文中的“老聃”“孔丘”“仲尼”這些稱呼,表面上雖知指誰,但對于為什么這樣使用往往不明緣由。這需要教師稍作點撥:“中國古人的姓名比現(xiàn)代人要復雜。老子名耳,字聃;孔子名丘,字仲尼。在使用上,自稱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的謙虛有禮;對別人則不能直呼其名,而要以字相稱?!睂W生了解了這些稱呼的使用后,會由衷地佩服我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又如教學《盤古開天地》一課,學生在品味“盤古倒下后身體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時,進行想像畫面的小練筆:他的頭發(fā),變成了一條條山脈;他的指甲,變成了一片片森林……可見,在學生將課堂上獲得的情感體驗通過文字再現(xiàn)出來時,“神奇”這一神話故事特點也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腦海中了。
三、開展實踐文化體驗
語文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自然應該回歸生活。如果說本組教材的課文教學要注重語言品味,那“綜合性學習”“學習園地”的教學則需注重實踐體驗。教師可指導學生舉行各種文化比賽,如:搜集和積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材料;制作剪紙等工藝品;書畫、手抄報比賽;演演課本劇;講講端午節(jié)賽龍舟、元宵節(jié)鬧花燈等民間習俗;十二生肖知識大比拼……在這些活動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交流匯報、展示成果等多種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傳統(tǒng)和身邊的文化傳統(tǒng),打通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