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仁
摘 要:當前農村初中出現兩類學生,一類為在農村開辦小商店,小工廠富起來的農村老板的子女,即“富二代”學生;另一類為因父母進城務工,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親戚等代為撫養(yǎng)的學生,即留守學生。這些“富二代”學生與留守學生我們稱為農村“二代”學生,由于現實中新的讀書無用論在這些家長中有所蔓延,導致部分學生不愿自覺去學習,影響了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有些富起來的家長只一昧地從金錢上的滿足子女,缺少教育,這些都使孩子產生唯我獨尊,嬌蠻任性的行為和自理能力差而依賴性強,自負等不良的心理問題,還有留守學生由于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學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監(jiān)管缺位,使很多留守學生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給留守學生的成長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做好農村二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關系國家未來的重要工作,政府、學校、家庭與社區(qū)必須聯手形成合力才能解決留守學生心理問題。
關鍵詞:農村;二代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當前農村初中二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問題是初中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偏激、固執(zhí)心理
現在的農村初中學生有部分是“富二代”、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嬌生慣養(yǎng),造成了他們唯我獨尊,嬌蠻任性的性格,部份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偏激、固執(zhí),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二)自卑心理
在學校,有的任課教師迫于職稱評聘、榮譽、獎金發(fā)放等的壓力,為提高成績,采用排名次,以成績排座位的方法,使這些學生自卑心理加重;個別成績好的同學從心底里看不起他們,處處與他們劃清界限等等,周圍人的白眼,往往使他們的自尊心喪失,自卑感加重,對學習失去信心,成績一塌糊涂,行為孤僻,不與人交流。有些或是基礎差,或者學習方法不當,或是因為環(huán)境不佳,經過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責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負荷的釋放。
(三)逃避心理
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父母的過分寵愛、激烈地學業(yè)競爭、學校教育的欠缺,當代初中農村中學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較低,缺少戰(zhàn)勝因難的勇力和信心,經受不了批評,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戰(zhàn)勝困難,而是逃避困難,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壓抑、想不開,當他們在家庭和學校得不到溫暖和理解,他們會到其它地方去尋找朋友,尋找快樂。游戲廳、網吧、歌廳等地方是他們的首選,而到這些地方沒錢不行,于是他們就說謊行騙,用于維系他們空虛的生活。在這些地方他們有可能誤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社會朋友,也正是這種時候,往往是他們誤入歧途走向墮落走向犯罪的開始。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四)逆反心理
有些初中農村中學生性格上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不愿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容易掉眼淚。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偢杏X有人在欺負他,斤斤計較,不合群。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們對眾人的歧視,他們本能地會筑起一道自我保護的防線,家庭監(jiān)護人的“苦口婆心”,老師的尖酸刻薄,同學的淡然冷漠,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可怕的恐怖。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還擊,“最大的侮辱莫過于不理睬”。他們表示了沉默,或者公然頂撞監(jiān)護人,有時他們也搞“破壞”,出老師的洋相,搗亂同學的學習。
(五)自棄心理
有些初中農村中學生在學習上往往變得消沉,課堂聽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時由于缺少家庭對他們學習的監(jiān)督,他們的學習往往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學校布置的作業(yè)應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業(yè),導致成績直線下滑。更令人擔憂的是學習無用論在他們心里滋長,他們認為以后不管學歷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現在學習好壞就無關緊要了。
(六)盲目自負心理
有些初中農村中學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長輩們只管他們吃的飽,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學校來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規(guī)矩,多么橫行霸道,他們都能忍讓和遷就。造成這些初中農村中學生語言不文明,行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禮貌規(guī)范都不遵守。學校的要求他們很難認真做到,比如,按時上課,按時完成作業(yè)等等。他們在學校里受不得一點委屈。特別是在班上和同學發(fā)生沖突時,往往喜歡去占上風,要是沒有占到上風的話,就會想方設法去報復。這部分學生在學校違反學校紀律,不服管教,總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斷,罵人,打架甚至是斗毆。
(七)性格柔弱內向心理
有些初中農村中學生盡管有的是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監(jiān)管,但是,畢竟與父母是親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煩事情會顯得柔弱無助,久之會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
(八)寂寞無聊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有些初中農村學生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覺得寂寞無聊,進而產生心理躁動和抑郁問題。
二、當前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成因分析
造成當前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方面
(1)隨著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yè)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不再以種植為業(yè),而是在農村開辦小商店,小工廠,當起了農村的小老板,從而在農村出現了“富二代”學生,有些富起來的家長只一昧地從金錢上的滿足子女,缺少教育,這些都使孩子產生唯我獨尊,嬌蠻任性的行為和自理能力差而依賴性強,自負等不良的心理問題。
(2)由于經濟的原因,農民外出務工,必然回家的次數就不多了,這些家庭的學生長期缺少父愛或母愛,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從生活期望上看,60%的留守學生希望“爸爸媽媽都在家”,13%則選擇“跟著爸爸媽媽去城里讀書”,希望“一個出去一個在家”占25%,這表明學生當前嚴重的“親情饑渴”。多數留守學生表示與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處時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難,可見長期的分離和缺乏聯系使得親子關系出現障礙,甚至出現“親生后母現象”,這無論對父母還是子女來說,都是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在和留守學生交談中發(fā)現,他們感覺孤單無助,感到被遺棄,看到別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難受,親子關系缺失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發(fā)育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厭學、逃學、上網吧、離家出走現象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據調查,留守學生宣泄煩惱的途徑,“憋在心里不說”的占32%,寫日記的占51%,由于缺乏或不愿意采取與監(jiān)護人或老師交流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過半的學生積壓憂郁,必然產生自卑心理,還有一部分主要從同齡人中去獲取安慰,初中生自我意識、分辨能力差,容易被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軌行為影響,嚴重的出現“拉幫結伙”現象。
(3)雖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學生和監(jiān)護人對待讀書和教育的認識大都比較積極,大多數留守學生都表示喜歡讀書,父母都表示只要學生想讀書,都會讓子女繼續(xù)讀書,但是留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不容樂觀。老年人文化知識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很難輔導留守學生的學習,能監(jiān)督他們的學習已經不錯了,造成留守學生自律性差。據調查,留守學生中只有12.7%成績優(yōu)良,大部分居班級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學生學習無人督促,處于散漫狀態(tài)的嚴重現實。
(4)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而由長輩或親戚監(jiān)護的學生只能是滿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只負責照顧生活,農村初中學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大多只限于吃飯穿暖之類的淺層關心,難以盡到對學生的教育責任。無論是隔代監(jiān)護還是親戚監(jiān)護,在監(jiān)護內容上存在很大的盲區(qū)。留守學生遇到學習生活上的問題,無人傾訴,和監(jiān)護人存在溝通上的障礙。
2.學校方面
(1)大多數農村學校應試教育過強,片面強調升學率,而忽略對學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質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農村初中學生連傾訴的渠道都沒有,更加孤立。
(2)學校教育的無奈和放任。留守學生在心理發(fā)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教師的關愛、集體的溫暖可以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一般學校里的問題學生多是一些二代學生,學校通常是懲罰性的教育,教師往往是知道“難以管理的”聽之任之,難以做到真正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促使其轉化。
3.自身方面
(1)大多數留守學生都是隔代撫養(yǎng),因此代溝影響較大
留守學生不能同祖輩有效溝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對長輩產生逆反情緒,不聽任何教導。在個性特征上,留守學生常常表現為兩種傾向:要么內向、孤僻、不合群、不善與人交流;要么脾氣暴躁、沖動易怒;或者過分淘氣,做出一些特別舉動來吸引老師注意到自己。
(2)焦慮心理突出
有些留守學生看到了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難與艱辛,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學習的壓力,把自己的責任看得過重,認為自己不讀好書就對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這樣,很容易引起他們內心的焦慮。
(3)依賴心理較強
農村初中學生多數由祖輩撫養(yǎng),祖輩常對留守學生過分地照顧與保護,對他們百依百順,百事包辦,讓他們除了學習什么都別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總覺得有愧于學生,因此經常給學生錢以補償,寧愿自己節(jié)衣縮食,也要盡量滿足學生的所有要求。由于對學生過分溺愛,導致學生形成較強的依賴心理。
4.社會方面
①留守學生一般都處于弱勢的地位,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不愿和人交往,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和沒有公共意識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當和及時的引導,可能就會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
②留守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復雜,良莠并存,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墒撬麄兊母改高h在他鄉(xiāng),關愛和引導缺位;同時中小學周圍林立的網吧、游戲廳、歌舞廳,對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內部疏于防范、外部誘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學生中極易出現心理失范和越軌行為。
③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農村初中學生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農村村級組織職能的異化和弱化;相關部門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農村初中學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思想認識
農村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養(yǎng)觀念,形成正確合理的教養(yǎng)方式。農村家長應改變讀書無用論的錯誤思想,不能片面地認為外出務工既能省學費又能掙錢,而應該明白在知識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過上學豐富自己的知識經驗,成年后很難適應社會的要求。同時,他們還必須正確認識讀書不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也是家長的事。家長不僅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家長還要妥善安排留守學生的生活。要幫助農民工學會家庭教育這門課。建議農村父母與學生書信往來,更能表達和感受心聲。
(二)解決外地民工就學問題
鑒于父母在學生成長中無可替代的作用,以及農村隔代監(jiān)護和親戚監(jiān)護的種種局限,政府應設法解決民工流動子女受教育問題,降低民工子弟學校的創(chuàng)建門檻和收費標準,擴大供民工選擇的教育資源,最終使子女能夠隨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實現最優(yōu)的家庭教育模式。
(三)完善農村解決留守學生問題的功能,完善監(jiān)護制度
目前,留守學生的監(jiān)護權制度尚屬空白,致使監(jiān)護權轉移無法可依,這是造成當前這一程序混亂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屢見報端的留守女孩被強奸及留守學生失蹤等悲劇大都就是由于監(jiān)護權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政府應完善這一制度,設計相應的委托程序,明確雙方的責任和權利,并充分發(fā)揮當地基層組織的引導和監(jiān)督作用,加強委托監(jiān)護人的責任意識;健全親子關系,滿足子女親情需求,大力宣傳使父母轉變那種“只要給學生留下更多的錢,讓學生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學生負責,也是自己辛苦打工價值的體現”的錯誤片面觀念,要充分重視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fā)展。改變親子間的溝通和交流方式,提高溝通頻率,最好做到每個星期或至少半個月交流一次,溝通內容不僅僅談學習,也要關注他們的道德發(fā)展和精神需求。要與學校和班主任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fā)展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所有這些努力都可以實現情感補償,盡量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全方位、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一是建立“留守學生”檔案。記載好學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聯系電話、家庭成員情況和學生臨時監(jiān)護人姓名及聯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動電話聯系留守學生父母,讓家長盡量作到定時與子女通電話溝通感情、與班主任聯系了解學生在校情況。
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動之中。農村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也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感染。
三是在學科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學實踐中去。教師要各科教材中蘊含有適用于心理輔導的內容素材,細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輔導的實效。
四是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癥下藥,可以進行個別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也可以設立"心理咨詢室"或"傾訴信箱",也可以通過寫日記、周記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qū)。
五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班主任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yī)生,及時幫助“留守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六是學校還要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悄悄話信箱”,建起“心靈驛站”,幫助“留守孩子”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解開心靈的“疙瘩”。
七是建立“代理家長”隊伍。學校的班主任、課任老師與留守學生“做對子”,當起學生的“代管家長”。掌握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關心學生的精神成長,把學生的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學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教育,與學生溝通情感,彌補“留守學生”的親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幫助,關心學生的飲食起居、處理突發(fā)事件。善于發(fā)現他們的長處,看到他們的閃光點,有了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幫他們樹立信心,從而促使學生在良好的發(fā)展軌道上邁進。
(五)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qū)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
充分利用黨政機關的富余人員以及中小學退休教師,在留守小孩較為集中的鄉(xiāng)村建立一些留守學生活動中心,作為社會教育基地,培養(yǎng)學生自信、自強和合作的人生態(tài)度;社區(qū)要建立幫扶機制,發(fā)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一是對貧困留守學生進行重點救助;二是組織機關干部與留守學生“一加一”幫扶結對子,每個干部作為責任人聯系1—2名留守學生,每周交流一次,加強心理上的溝通,并負責解決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三是發(fā)動退休老干部、老黨員做義務校外輔導員,對留守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時,社區(qū)要承擔起優(yōu)化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重任,對社區(qū)加強法制宣傳教育,配合當地有關部門開展關愛、教育、救助留守學生活動。
關注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責任,需要全社會關注、參與,更需要學校教師積極參與,齊抓共管。讓我們對他們多一點呵護、多一點寬容、多一份熱情,讓他們擁有愉快的心境,成為一個身心健全、積極向上的人。能使他們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促進他們全面、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伯黍主編:《教育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王道俊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盧家楣、魏慶安、李其維,《心理學》.
[4]丁志強主編:《教育管理心理學》,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
[5]吳旭東、呂火明,《關愛農村留守學生》。北京日報.
[6]白晉榮、劉桂文、郭雪梅,《中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心理學動態(tài)》.
[7]柳斌,《學校心理教育全書》。人民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