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蘇
猶如歌劇掌燈提裙走下高臺,燈滅后,遍地民謠。民國時,慣于上襖下裙的漢族女子喜歡上了旗袍,在西方人文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對旗袍絡(luò)繹不絕的改良。
旗袍瘦了,“大拉翅”沒有了,高底鞋不見了。雖然少了點尊貴架式,但更親切、隨和、嫵媚,似乎什么樣的女子,它都會以相應的美虛席以待。
一忽兒旗袍短至膝上如五言絕句;一忽兒旗袍一曳千里如史詩長卷;一忽兒旗袍的中式立領(lǐng)高得想要一親旗袍主人香頰的人幾乎得憑梯登臨;一忽兒旗袍的開衩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攀升……
當時的守舊人士對旗袍的變化大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北閥戰(zhàn)爭時期,北洋政府東南五省總司令孫傳芳甚至在北伐軍逼近時下過兩道禁令:一是禁止人體模特教學;二是禁止女子穿旗袍。理由是有傷風化。實在想不明白婦女穿不穿旗袍和打仗有什么關(guān)系,莫非中國男人從未見過女人的曲線?或者北伐軍是被穿旗袍的女子勾引來的?再或者北洋政府軍自己見了旗袍女子就會腿軟得打不動仗?這樣的揣測,無論哪種都足以讓人忍不住大笑而將假牙噴將出去。所幸禁令和反對之聲從未能阻擋旗袍的流行和嬗變。
一直含蓄在寬袍大襖里的中國女子的玲瓏曲線,終于在改良旗袍里美如花苞地顯山露水、呼之欲出。
不知是美女成全了旗袍呢,還是旗袍成就了美女。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良友》畫報、香煙畫片、月份牌上,我們看到了無數(shù)醇酒般的旗袍美女煙視媚行,在那個年代的老電影上,顧盼生輝的旗袍女子無一不傾國傾城。那似乎是個可以用眼睛循著旗袍聞香識美女的時代。明星、藝人引導著旗袍新潮流,名媛、閨秀、學生為旗袍的風行推波助瀾。旗袍和美女輝煌了那個時代。旗袍美女的美,美得有點妖氣,但妖得恰到好處、收斂自如、不淺不溢。她們的光亮,至今仍讓女人眩目,讓男人心動。
我們都錯過了的那個時代啊,最最經(jīng)典動人的一幕,就是一個端莊而美艷的女子坐在奔跑著的黃包車上,風突然而至,吹動了她的旗袍下擺,春光如閃電乍泄……整條街都驚艷失語,生怕一開口會驚擾了什么,哪怕只是那旗袍上繡著的一朵小花。整條街的人都呆立著,心里卻都恨不得有一百雙腳去追。而她,居然渾然不覺,像一盞熱茶上的白煙,淡淡地、輕輕地就飄遠了。
摘自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