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晶
一座城市,一段回憶,一些美好,一種文藝。只是短短幾天,留下的這種記憶卻是永生難忘。
蘇州,這名字簡潔,卻天然地給人一種古樸之感。幾千年文化歷史的積淀,方才造就了她詩意的美麗。
這里山林水秀,更兼典雅園林,“回眸難忘錦繡園,淺笑又憶煙雨巷”,素有“園林之城”、“東方水都”之稱;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自古便繁榮興盛,又有美名“絲綢之都”、“人間天堂”。
現(xiàn)今的蘇州已是“城中有園、園中有城”,她把山、水、城、林、園、鎮(zhèn)結(jié)為一體,融合古典美與現(xiàn)代藝術(shù),古韻今風,流光溢彩。
說蘇州,不知道應(yīng)該如何定義這座城市。她繁華耀眼,然而又是如此的安謐祥和;她古色古香,卻又處處充滿了現(xiàn)代的氣息。也罷,旁觀者迷當局者清,如魚在水,也許只有那些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自知之。
在高鐵線上一路飛奔,突然所到之處,映入眼簾的盡是一片片整齊的黑瓦白墻,正好奇著就聽到列車報站:前方到站——蘇州站。于是這黑瓦白墻,便成了蘇州給一個陌生人的第一印象。黑與白,最簡單最質(zhì)樸的兩種顏色,蘇州人卻將他們?nèi)谌胱约旱纳?。千百年來,世紀變更,日月交替,城池的主人一代代交接著,他們的城卻一如既往。最原始的顏色始終充斥著每一個角落,演繹并傳承著只屬于自己的風格。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洗刷和沉淀,白早已變得空靈,而黑也顯得愈加地醇厚。簡潔而不顯單調(diào),樸素卻不失神秘,這樣一座城,并不需要太多的華麗與奢侈,用自己的水土,默默孕育著屬于自己的城民,這已然成了她的習慣。
蘇州街道不那么寬大,卻擁有一種南國情調(diào)。街道兩旁的路燈都以木為罩,飾以紅纓,放眼望去頗似古燈。還有那些公交站,如庭如廊,再配以古文詩畫,游走其中,古色古香難免讓人懷古忘今。這里,私家小車沒有大都市的那種泛濫感,公交車也不會拖著黑煙,人們出行大多以電動車代步,甚至還有一條專門的電動車道。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各色電動車,成了蘇州給人的第二個印象。蘇州人民緊跟時代步伐,低碳環(huán)保的概念深入人心。有人說在蘇州怎么分辨本地人與外來游客?簡單一點來說,騎電動車的肯定是本地人,步行的很有可能是旅者。
蘇州給人一種文藝感,這種文藝感或者來自文化,或者說是水造就了這樣一種感覺。蘇州多水,而后多橋。一些道路旁延伸著河流,讓人不禁懷疑這里的路是河孕育出來的,不然怎么會這樣相親相依。這里的水是天然的綠色,晶瑩剔透清見底,碧綠如玉柔如絲。倘有微風,碧波蕩漾,倒映在水中的云影、亭影、石影一起輕輕晃動起來,更增添了幾分動感之美,若再有荷花就更加完美了。古人所描繪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也不過如此吧!小河泛舟,看野人垂釣,聽自在鳥語,觀日出日落,看云卷云舒,更又一杯香茗,悠然豁達,與世無爭,豈不妙哉?反觀船尾一群小魚追逐嬉戲,唐柳宗元《小石潭記》中描寫游魚的句子不禁躍上心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蔽恼伦x了這么多年,時至今日卻才是第一次讀懂。
說起蘇州的水,就不能不提蘇州的橋。橋,在世人眼里簡簡單單的東西,到了蘇州,就變得多姿多彩,別有韻味。“綠浪東西南北水,紅闌三百九十橋”,當年白居易這樣描繪這些依水而生的橋。這里的橋形態(tài)各異,千奇百怪。有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鋼鐵大橋,有雕欄玉徹的石橋,還有古色古香的復(fù)古木橋。有平的圓拱形的梯形的,有單孔的也有多孔的。比較有名的就有楓橋,有《楓橋夜泊》一詩為證。當然最令人喜歡的,還是那些居民人家的小石橋。每每暮色降臨,橋下水面上夕陽的倒影開始模糊,水中的小魚都不見了,只留下一圈圈波紋。橋身上斑駁的青苔若隱若現(xiàn),用它的顏色默默記錄著日月的輪回。橋邊一個女子收拾好洗完的衣物,不緊不慢,愜意地走向自己的家,這就是小橋流水人家啊。
說到蘇州人,腦海中立馬浮現(xiàn)出一個詞,溫文爾雅。這文藝的城里生出文藝的水,更養(yǎng)育了這一城文藝的人。你看那河道,木船晃晃悠悠地搖著,撐船人正唱著不知名的姑蘇小曲,輕聲軟語,此時若是坐在船上,不正宛如睡在搖籃聽媽媽唱催眠曲么?好好睡上一覺,醒來什么都忘了,只有夢里那隱隱約約的小調(diào)兒。夕陽下,迎面走來幾個赤著胳膊拉板車賣水果的大叔,他們不是在討論晚上去哪兒吃飯喝酒,而是在跟著音樂不時地哼上一兩句。而音樂是永遠不會變的,千百年來都在訴說著才子佳人的童話。就像賣肉的也能吟詩,吟詩的也能賣肉一樣,他們是這城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有那么一座城,我曾用自己的腳印鋪滿了她的大街小巷,她卻把無盡的回憶深深留在我的腦海里。我只是萬千過客中的一個,她卻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就從那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