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期遭遇“更年期”
三日雨
郭敬明的《小時代》上映三天時間,票房就突破了兩億,而作為這名80后小說的導演處女作,這部電影也毫無懸念地掀起了一場不小的爭議,一時間將青春小說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日,有媒體刊發(fā)文章《小時代和大時代》稱,不能“無條件地縱容《小時代2》《小時代3》的出現(xiàn)”,“物質(zhì)主義和消費主義引導社會思潮”讓“一個時代的人文建設和傳播失控”。在影評人看來,《小時代》的內(nèi)容中充斥著追求物質(zhì)、拜金等浮躁的價值觀,是一部徹底的“爛片”;而作為追捧《小時代》的以青少年為主的小粉絲,則力挺郭敬明,與持批判態(tài)度的以中年人為主的影評人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一方面是年輕人認為《小時代》的高票房引起了主流電影人的嫉妒言論,另一方面是中年人認為自己有義務去引導青少年遠離錯誤的價值觀。
在筆者看來,一味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小時代》,看待青春文學,未免有些苛刻了。的確,就電影而言,從藝術(shù)角度上看,無論是人物、情節(jié)還是技術(shù)都沒有出彩之處,整體的敘述也顯得有些不夠流暢,但是電影卻很好地刻畫出了在如今這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里年輕人的友情與愛情。拋開其中對物質(zhì)追求的表達不談,片中所表達的新一代人的情感和追求還是非常真實的?!缎r代》與現(xiàn)實有很多“吻合”之處,但也正因如此,大眾才更加擔心電影會引起年輕人價值觀的偏離和變質(zhì),甚至對整個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筆者認為這樣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青春文學對現(xiàn)代社會來說,正如同過去對鄧麗君的音樂、瓊瑤小說、電影“古惑仔”系列等很多曾飽受爭議的新興文化一樣,只是一個時代的新產(chǎn)物。無論在哪個時代,年輕人總是有著比較前衛(wèi)和獨立的思想,他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有自己獨特的喜好,至于是否像評論家所擔心的價值觀被誤導,筆者看來未必如此。
不管人們對《小時代》有多少爭議,至少電影有一點是成功的,那就是其創(chuàng)下的高票房告訴大眾,郭敬明成功地抓住了現(xiàn)代社會年輕人的心理。而怎樣的心理又反映了怎樣的現(xiàn)實,時代造就了一切,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能左右的了。而就郭敬明本身來說,他的成功則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來的,從一個平民子弟走到現(xiàn)在,整個艱辛的過程也給青少年樹立了一個勵志的榜樣,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對于郭敬明,對于青春文學,我們不妨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在這個文化多元化時代,我們應該允許不同聲音的出現(xiàn)。主流文化以外的一小股新鮮力量并不會影響到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而面對這些作品可能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我們所能做的,不該是一味的批判,而應該從《小時代》等一類青春小說中,創(chuàng)造出契合年輕人興趣愛好的有益的文化作品,將這些“非主流”的插曲,融匯到積極向上的主流旋律中去。
想說愛你不容易
茱 萸
每個經(jīng)歷過青春的人,一定都看過青春小說,這一點不容置疑。就拿我來說吧,生命之中至少八分之一的時間都送給了它們。不要小覷這八分之一,人的一生又有多少個10年呢?在那些憂傷的、喜悅的、離別的、相聚的歲月里,一本本矯情的青春小說陪著同樣矯情的我度過了成長的陣痛期。所以說,我愛青春小說,這份愛幼稚、單純,但卻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同樣,每個時代的青春小說都具有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征。比如《青春之歌》,描寫的就是一個具有小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姑娘是如何在革命的洗禮中成長為忠實的戰(zhàn)士的。這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所以,《青春之歌》在當時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再比如,早以前看過的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什么很多人看過書之后,心里都久久不能忘懷?因為它確實寫出了這一代年輕人所有的迷茫、掙扎、奮斗,還有那些得到與失去。所以,其實當我看到“紙醉金迷”的《小時代》時,內(nèi)心也沒有多大忿忿不平,那里面寫的都是實話。在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掙扎的年輕人們,在奢靡的物質(zhì)誘惑面前,都可能問出這個問題:“如果我沒有錢,你還會愛我嗎?”這是現(xiàn)實,無須回避;這是大潮流,終究你會發(fā)現(xiàn),無從回避。
但是,如果我們把現(xiàn)實,把大潮流都推到了“文化工業(yè)”的生產(chǎn)線上,會發(fā)生什么事情?這就好比意大利純手工制作的冰激凌,一個師傅,一種口味,全世界只有一個;而突然某一天有人在這里建立起一條生產(chǎn)線,全機器流水化作業(yè),同樣的配料,雖然口味變多了,卻再也沒有手工制作的醇厚口感。綜觀現(xiàn)如今的青春小說,不正面臨著這樣的尷尬嗎?表露真心的作品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亦步亦趨的跟風作品,金錢、愛恨、青春、情感,這些統(tǒng)統(tǒng)成為了貨架上的消費品。無論怎樣排列組合,這些文學作品都是沒有血肉沒有靈魂的。而背后的寫作者,則更是在商業(yè)化的熏陶下,失去了一個寫作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zhì)。
青春小說無罪,它們雖不長久,也不夠厚重,但卻伴隨著所有經(jīng)歷青春的人們成長。請停止消費青春小說,停止消費我們的青春,有些感覺,是金錢無法表達和換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