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王之士,字欲立(一說“欲圣”),藍田人,學者稱之為“秦關先生”。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卒于萬歷十八年(1590)。王之士為明代著名的關學學者,其生前敦悅詩書,行不蹄乎規(guī)范,名動鄉(xiāng)間,被視為“藍田呂氏復出”,與宋代“藍田四呂”(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相提并論。又與著名理學家許孚遠(1535—1604,字孟仲)、大儒馮從吾(1556—1627,字仲好)最為莫逆。曾接受時任陜西提學副使的許孚遠邀請,講學于正學書院,關中士人爭相師之;在許氏離職后,“出武關,浮江漢而下,迂道江之右”,至浙江德清,又會晤許氏,講學弘道。“東南學者聞先生至,多從之游?!保ā蛾P學編·秦關王先生》)
王之士著述頗豐,據(jù)史料記載著有《理學緒言》、《信學私言》、《大易圖象卷》、《道學考源錄》、《易傳》、《詩傳》、《正世要言》、《正俗鄉(xiāng)約》、《王氏族譜》、《正學筌蹄》、《闕里瞻思》、《關洛集》、《京途集》、《南游稿》等;所述著作有《先師遺訓》、《先君遺訓》、《皇明四大家要言》、《性理類言》、《續(xù)孟錄》等。在王之士去世二十年后,其子嗣請馮從吾將其著述厘定為《秦關全書》。然而,至清末民初時王之士的著述多已佚失,藍田學者牛兆濂曾搜輯其著述,也“僅具一文一詩,他無考也”(《藍川文鈔·秦關先生拾遺錄序》)。牛氏未云詩、文為何詩何文?今疑其詩為《梁日緝?yōu)檠暂y川雪中之游》(見牛兆濂纂《(民國)續(xù)修藍田縣志》卷22),文為《灞水龍王廟記》(見《(光緒)藍田縣志》附錄《藍田縣文征錄》卷2、《(民國)續(xù)修藍田縣志》卷20),牛氏弟子陳敬修又取“儒集中有及先生者,匯為一冊,名為《拾遺錄》”(《藍川文鈔·秦關先生拾遺錄序》),惜今未見其書。故擬根據(jù)現(xiàn)存史料略論其思想。
一、學宗父師,以盡性無欲為宗
馮從吾《秦關全書序》云:“藍田王秦關先生,理學醇儒也,其學以盡性無欲為宗……頃先生冢嗣伯敬持先生著作若干種,乞余訂正,會余病,不能細讀,乃留伯敬數(shù)日,命門人輩稍為編次以歸之,而以《文簡公粹言》及《飛泉公語錄》列于前,見先生學問淵源所自,其日:‘先師遺訓,先君遺訓云者,先生所自命也?!迸U族ァ肚仃P先生拾遺錄序》亦云:“先生以近道之資,稟父師淵源之正,加以篤信?!笨梢?,王之士之學自有淵源,一則其父王旌(號飛泉,任代邸教授),一則其師文簡公呂楠(1479—1542,字仲木,號涇野)。就父教而言,據(jù)馮從吾記載,“先生幼承庭訓,七八歲即知學,教授公授之毛詩二南輒解”。可見,王之士深受其父王旌影響無疑,立身處世恪守遺訓。王旌著述現(xiàn)多不傳,《(民國)續(xù)修藍田縣志》卷20僅載其《七盤坡》詩一首;但《關學編》云其“明理學,有語錄藏于家”,而王之士年輕時又“治《大戴禮》,兼通《易》”,則可推知王旌對理學,尤其是《禮》、《易》有較深刻的理解,并撰語錄加以闡發(fā),這必然會影響到王之士。就師教而論,據(jù)牛兆濂《秦關先生拾遺錄序》記載,“先生學本涇野,然涇野沒,時先生年十四五歲……先生學問淵源所自,其日‘先師遺訓、‘先君遺訓所自命也。此時文簡不別以姓氏,其為涇野無疑矣?!笨梢?,牛氏認為王之士受學于大儒呂柟(謚號“文簡”),然而《明史·儒林傳》云:“潛(呂潛)里人郭郛,字維藩,由舉人官馬湖知府。藍田王之士,字欲立,由舉人以趙用賢薦,授國子博士。兩人不及楠門,亦秦士之篤學者也。”《明史》明確提出王之士未及呂柟之門,有悖于馮從吾所載。馮氏與王之士相知,所說理應可靠。然而,馮氏所論王之士“其學以盡性無欲為宗”。“盡性”、“無欲”雖為宋明以來理學家多談,尤其是在陽明學者那里;但是在以雜融程朱、張載思想為特色的呂柟那里,甚少談論“盡性”、“無欲”。僅就現(xiàn)存《涇野先生文集》而言,也僅有兩句相關語句:“圣人無入而不無欲,一靜坐不可便了也”(《靜修書屋記》)、“圣也者,盡性者也”(《韓生祖父母八十壽序》)。若以此推斷,王之士的“盡性無欲”似乎就成賢希圣的工夫而言。
二、推行《鄉(xiāng)約》,以禮敦俗
自張載以來,關學素有“以禮為教”、敦化風俗的傳統(tǒng)。在藍田推行“以禮為教”的典型,莫過藍田呂氏的“鄉(xiāng)約”實踐。據(jù)史料記載,呂大鈞作為較早向張載“執(zhí)弟子禮”的門人,將張載重禮的思想付諸于實踐,“居父喪,衰麻葬祭,一本于禮。后乃行于冠婚膳飲慶吊之間,節(jié)文粲然可觀,關中化之”(《宋史·呂大鈞傳》)。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鄉(xiāng)約在彰顯儒家道德理念,教化民俗,穩(wěn)定社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有“敷教同風,莫善于鄉(xiāng)約”、“鄉(xiāng)約行,則一鄉(xiāng)之善惡無所逃,盜息民安,風移俗易”等褒譽?!秴问相l(xiāng)約》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鄉(xiāng)約》,在后世影響甚大,諸如呂楠在謫解州時即教化百姓,“行《呂氏鄉(xiāng)約》及《文公家禮》”(《明史·呂楠傳》)。在王之士的家鄉(xiāng)藍田,素來重視推行鄉(xiāng)約,在明代時就有邵氏推行《柳莊寨鄉(xiāng)約》(見牛兆濂《續(xù)修藍田縣志》卷14),直到清末民初大儒牛兆濂仍整理《呂氏鄉(xiāng)約》,教化民眾。
王之士也如其鄉(xiāng)賢呂氏和后學牛兆濂一樣十分注重《鄉(xiāng)約》的勸善懲惡、移風易俗的作用。據(jù)史料記載,其云“居鄉(xiāng)不能善俗,如先正和叔(呂大鈞)何”,“乃立《鄉(xiāng)約》,為十二會,赴會者百余人。設科勸糾,身先不倦。諸灑掃應對、冠婚喪祭禮久廢,每率諸宗族弟子,一一敦行之。于是,藍田美俗復興”(《關學編·秦關王先生》)??梢?,王之士效法前賢制定和推行《鄉(xiāng)約》的目的在于“居鄉(xiāng)善俗”,而且在實施過程中身體力行。王之士所制定的《鄉(xiāng)約》,應為史料所載的《正俗鄉(xiāng)約》,雖然其內(nèi)容現(xiàn)已無從考索,但其通過宣講鄉(xiāng)約,使民眾將儒家的道德思想內(nèi)化于民眾心靈,自覺遵守倫理規(guī)范,復興藍田淳風,成為一時美談。
三、辟邪崇正,道法鄒魯
自張載以來,關學學者十分注重辟邪崇正,尤其是通過批評佛、道異端,維護和弘揚儒家的道德義理和治平理念。張載力批判佛、老,發(fā)掘儒家精微義理,認為佛教以心為法,以空為真,萬物依照“形自形,性自性”之“無自性”的因緣而生,因而成為懸空的幻象,其生死輪回也是惑業(yè)所致,最后走向以寂滅為解脫歸宿的“往而不返”的極端。又認為,老子的“有生無”之論導致“虛無窮,氣有限”,以無窮之虛來對待有限之氣,乃是體用殊絕,將本體與現(xiàn)象割離,是不知道“不有兩則無一”的道理,結果導致道教重生執(zhí)“有”,追求保身養(yǎng)生,甚至成仙不死之說,其弊在于沒有看到生命的變化,走向知聚不知散的另一個極端,“徇生執(zhí)有者物而不化”。其后,關學學者多批佛老,諸如馮從吾撰寫《辨學錄》,拒斥佛老,闡明“吾儒之正傳”,認為佛教無法揭示天理,揭示人之所以為人的至善本原;雖然佛教明心見性,直指人心,但卻沒有像儒學般直指至善的本心。后世的李二曲也曾閱讀《道藏》、《大藏經(jīng)》,核其真贗,駁其荒唐,彰明儒學與佛道的不同。王弘撰則認為:“蓋為佛之徒,服佛之服,行佛之行,言佛之言,是出世之異人也,如沈蓮池是已。雖有謬悠之談,其志堅行修,是難能也。士大夫而學佛,吾實惡之。”(《山志-初集》卷4)
王之士同上述關學學者一樣,嚴辨佛道“二氏”與“吾儒”之不同。據(jù)史料記載:“即時貴或譚及二氏,輒正辭距之不少假。既而道鄒、魯,瞻闕里,遍拜先師及諸賢祠墓,低回留之不忍去,夢寐如見其人。”(《關學編·秦關王先生》)可見,王之士對于佛道的態(tài)度是嚴辨辭距,堅持不懈;同時,又對孔孟儒學深信不疑,以身踐履,夢寐體悟。故能久之以其辟邪崇正、道法鄒魯?shù)男袑?,“名動海?nèi)矣,凡縉紳蒞茲、道茲者,罔不式廬愿見”(《關學編‘秦關王先生》),以致其好友馮從吾在其歿后二十年后仍贊揚說:“辟邪崇正,百世可師?!?/p>
綜而論之,雖然現(xiàn)存史料不足以考察王之士思想的全貌,但無法否認王之士在關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其人其學深受關中學者的推崇,屢屢被緬懷贊詠。如馮從吾訪其祠時,情不自禁地感嘆說:“清癯之貌,篤實之學。四呂而后,公稱先覺。昔聆公訓,今拜公祠。辟邪崇正,百世可師。”(《少墟集。秦關王先生像贊》)趙用賢推崇其為:“海內(nèi)三逸,公居其一?!保ā蛾P學編·秦關王先生》)王以通贊云:“表帥一鄉(xiāng),矜式后學?!保ā蛾P學編。秦關王先生》)清初關中大儒李二曲云:“他若吾鄉(xiāng)李介庵、王秦關,學足以明道,才足以應世,粹德卓品,朝野欽仰。此皆克自奮拔,知所從事,登科而弗囿于科,由數(shù)十年科目而進于數(shù)百年科目,光重史冊,彪炳無窮者也?!保ā抖?,諗言》)其后世同鄉(xiāng)牛兆濂過其祠,作詩云:“斜陽片石久嵯峨,到此行人喚奈何?前志有基難考信,斷碑無字易傳訛。秦關一去鄉(xiāng)賢少,荊峴不來野寺多。千古輞川名勝地,從教詩畫說維摩?!保ā端{川文鈔》卷1)又竭力輯其著述,并作《秦關先生拾遺錄序》,贊揚說:“吾邑之興于關學者三百年來無一人焉,關學之統(tǒng)遂終于先生矣?!保ā端{川文鈔》卷3)
說明:本文系教育部項目《清代關學重要文獻與思想研究》(11XJC720005)成果。
作者:陜西省寶雞市寶雞文理學院橫渠書院,郵編7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