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丁玲的短篇小說《夜》是她初到延安時的作品,它一直被解讀為革命工作者何明華在面對各種誘惑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革命立場的革命敘事。但本文認為《夜》只是在題材上介入了革命敘事,本質(zhì)上這篇小說仍沿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棄婦模式”,保持了丁玲五四時期所形成的文學干預社會的批判風格。
【關鍵詞】丁玲;《夜》;“棄婦模式”
《夜》是丁玲以“曉菡”的筆名發(fā)表于1941年6月10、11日延安《解放日報》上的短篇小說。這是一篇革命題材的小說,將這個短篇放到丁玲延安時期的總體創(chuàng)作中,可以發(fā)現(xiàn)它無論在內(nèi)容、風格還是手法上都堪稱一篇非常經(jīng)典的小說。丁玲在《夜》中有意要塑造何明華這樣一個面對外界各種誘惑最終仍堅持了革命立場的革命者形象,但實質(zhì)上她在國統(tǒng)區(qū)時所形成的批判的風格作為一股潛在的力量引導著她的敘述,尤其是她作為女作家對女性命運的自覺關注在作品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夜》這篇小說可以有多種解讀方式,可以把它看成是講述革命者何明華如何在與老妻感情不和的情況下仍抵抗住了年輕女子候桂英的誘,是一個倡導為革命貢獻自己的故事。我們還可以有另一種解讀方式,那就是作者以女性的視角來觀照何明華的老妻,在年老色衰的時候如何被當上“指導員”的年輕丈夫嫌棄,暗合了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中的“棄婦模式”。
愛情與婚姻做為文學的一個母題一直為文學創(chuàng)作者所關注,只要有文學存在那就一定有對愛情與婚姻的書寫。對愛情與婚姻的敘述也不外這樣幾種模式:彼此相愛的人經(jīng)歷挫折最終攜手到白頭的“團圓模式”;原本相愛的人有一方變心而拋棄另一方的“棄婦模式”;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思念模式”或“殉情模式”。中國文學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棄婦詩,《衛(wèi)風·氓》和《邶風·谷風》是《詩經(jīng)》棄婦詩的代表作。曹植的《棄婦詩》、顧況的《棄婦詞》、杜甫的《佳人》到小說《林蘭香》,棄婦形象層出不窮,成為古代文學中綿延不絕的一個主題,并形成相對固定的模式,“即:(1)女主人公真心去愛,并竭盡自己的全力幫助男方;(2)男人自私自利,一旦妻子色衰就無情無義地將其拋棄;(3)遭拋棄的女子有著很深的怨棄之情,但并無過激的行為?!盵1]
丁玲所在的革命根據(jù)地延安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所在地,是信仰馬克思主義并能代表窮苦人民利益的新式政權的所在地。因此,在多數(shù)人的眼里這里應該是充滿民主與進步的地方,可以說在這里寄托了人們的一個夢,一個未來新中國的夢。解放區(qū)的婦女解放也的確比其他地方進行得迅速,女人像男人一樣參加革命上前線,人與人之間首先是同志關系,然后才是夫妻、親屬等關系,大大消減了性別上的差異,女人幾乎跟男人平起平坐。但是丁玲以一個女作家的敏感發(fā)現(xiàn)了這表面平等下掩蓋的一些問題,《夜》這個短篇就很有代表性?!兑埂房梢钥醋鍪莻鹘y(tǒng)文學中“棄婦模式”的一個演變。何明華當年什么也沒有,“挾著一個小包卷去入贅在老婆的家中,那時他才二十歲;她雖說已經(jīng)三十二歲了”[2],不管怎么樣是在他貧窮的時候老妻接納了,給了他一個可以安身的家。最初他們剛結(jié)合的時候,他二十歲,妻子三十二歲,十二歲的差距已經(jīng)擺在那里了,“可是即使現(xiàn)在他也不能在回憶中搜出一個難看的印象”,[2]并且“這些過去的印象帶著一些甜蜜、辛酸和興奮來撫慰他”[2],可見最初他并未對老妻有什么反感,甚至他們平靜的生活中還有幾分甜蜜。如果后來何明華沒有當上指導員而一直是原來的何明華,那么他也就缺少了拋棄的資本,可以想像他們可能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而不會產(chǎn)生那么多的問題。
然而當何明華成了指導員之后,問題隨之而來。因為此時他已經(jīng)不是那個“挾著一個小包入贅在老婆的家中”的何明華,而是“牽了馱著老婆的小驢回來”的指導員何明華。身份的變化引起了他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從他面對清子與候桂英的反應中不難看出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他已經(jīng)深深的被這兩位年輕的女性所吸引,只是他內(nèi)心殘存的一些理智告訴他,那樣做“影響不好”,而他也只是從“指導員”的身份出發(fā)考慮會給自己帶來哪些不利的影響,他絲毫不想如果他真的拋棄了老妻對老妻意味著什么。
最終何明華因“鬧離婚影響不好”而放棄了離婚的念頭,也許在形式上他并沒有拋棄妻子,在心理上何明華早已拋棄了老妻。對何明華來說有了合法的理由,提出離婚也就只是個時間的問題,從本質(zhì)上講這篇小說所遵循的還是“棄婦模式”,這里的“棄婦模式”跟中國傳統(tǒng)的“棄婦模式”比稍有不同,這里男主人公對女性的拋棄不像傳統(tǒng)文學中敘述的那樣明顯,而是在新的社會中男主人公給自己找了個新的理由――“女性的落后”。“落后”在延安是政治色彩很濃的詞語,何明華這個政治話語權的掌握者可以強行的、隨意的把老妻定性為“落后”,有了這個定性拋棄老妻也變得合理合法了,只是小說并未給我們一個老妻被拋棄的明確結(jié)局,但每一個讀過它的人心里都會有答案,何明華拋棄老妻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這篇小說從本質(zhì)上說還是“棄婦模式”,是形式上的暫未拋棄卻是精神上的拋棄。
丁玲作為解放區(qū)的外來者,她想融入解放區(qū)的生活,在創(chuàng)作上也努力與其相順應。但這種題材上的靠攏并不意味著她能完全掌握解放區(qū)的話語體系,能真正的融入解放區(qū)的創(chuàng)作。在《夜》中她努力想塑造何明華這樣一個排除困難堅守革命立場的革命者形象,但她原有的話語體系影響著她的創(chuàng)作,使她無意識地傾向于對女性命運的關注與同情,對老妻這一“棄婦”形象的刻畫就是要向人們敲響警鐘,婦女工作不是像何明華在半睡半醒時所想到的那樣“宣傳工作不夠羅,農(nóng)村落后呀,婦女工作等于零……”[2],不只是幾句口頭上空話,而是要從每個人做起,要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丁玲.夜[A].丁玲選集:第二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丁玲.三八節(jié)有感[N].解放日報(第四版),1942-03-09.
作者簡介:李旭敏,女,遼寧朝陽人,畢業(yè)于沈陽師范大學,中學一級教師,建平縣高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