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語言學中,凸顯觀認為語言結構中信息的選擇與安排是由信息的凸顯程度決定的。該觀點目前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介詞詞義的分析”和“句法結構的分析”兩個方面。這一觀點同樣可以在一類漢語特殊復合詞(偏義復合詞)中得以運用。當兩個詞根中只有一個詞根的意義成為復合詞的詞義,而另一個詞根的意義被忽略時,這一聯(lián)合式復合詞就被稱作偏義復合詞。偏義復合詞中兩個詞根語義的保留與舍棄很好地反映了凸顯的觀點。本文以凸顯觀為理論基礎分析漢語偏義復合詞語義的凸顯,概括性地總結出三種成因:語言發(fā)展、認知心理和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凸顯觀 偏義復合詞 語義凸顯 凸顯成因
一、引言
目前,認知語言學研究主要以三個路向為代表:經(jīng)驗觀、凸顯觀和注意觀(Ungerer&Schmid,2001)。經(jīng)驗觀認為語言使用者對事物的描寫會對其意義加以人們所經(jīng)歷的部分;凸顯觀認為語言結構中信息的選擇與安排是由信息的凸顯程度決定的;注意觀認為人們的語言表達反映了事件中引起自身注意的那部分。(吳為善,2011)
實際上,凸顯觀主要是基于丹麥心理學家Rubin在心理學研究上的一個發(fā)現(xiàn):我們依據(jù)各部分凸顯程度的不同來組織大腦所接收的視覺和聽覺信息,即格式塔心理學。這一觀點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焦點與背景的區(qū)分?!敖裹c”指某一認知概念中突出的一部分,即引起注意的部分;“背景”即為突出焦點而起襯托作用的一部分。觀察周圍物體時,比如黑板上的一個圖形,我們通常會將圖形視為一個凸顯角色,并將黑板視為背景。同樣,我們聽歌曲時,能很容易地區(qū)分歌手聲音和樂隊伴奏,并認為前者凸顯在后者的背景之上(藍純,2001)。認知語言學家關心的是影響焦點選擇的因素:我們對焦點的選擇取決于感知主體。
焦點/背景原則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介詞詞義分析”和“句法結構分析”兩個方面。
認知語言學家Talmy運用焦點/背景原則來解釋自然語言中的空間關系,包括方位關系和位移關系(吳為善,2011)。焦點和背景之間的關系可以看作方位關系,而方位關系和位移關系總是由介詞表示,因此介詞的意義被認知語言學家認為是焦點/背景關系。例如“The pen lay on the table.”一句中介詞“on”就表現(xiàn)出了焦點“pen”與背景“table”的方位關系;“The pen fell off the table.”中介詞“off”體現(xiàn)了焦點“pen”相對于背景“table”的位移變化(Lakoff,見張純輝,2011)?!癘ver”“under”“in”“front”等方位介詞和“along”“across”“through”等表位移的介詞都反映了凸顯觀。
焦點/背景的區(qū)分不僅可以解釋介詞意義,還可以解釋句子結構類型。凸顯觀認為:句子主語的選擇取決于句子所描述的情景中各要素的凸顯性(Ungerer & Schmid,2001)。例如,傳統(tǒng)“主—謂—賓”結構實際上就體現(xiàn)了焦點、背景的區(qū)分。具體地說,在簡單句里,主語相當于焦點,賓語相當于背景,而謂語動詞則標識了二者的關系。以水杯和桌子為例,在用語言表述這一情景時,我們通常會說“The mug is on the table.”而不說“The table is under the mug.”(Langacker,見藍純,2001)。Langacker在分析句子主語和賓語的選擇時還引入了“射體—界標”概念,進一步補充了焦點/背景原則。射體和界標的實質(zhì)分別是凸顯關系中的主要焦點和次要焦點。主語和賓語的選擇從根本上講是由說話者對焦點和背景的主觀選擇來決定的。焦點/背景原則也可以通過復句的主句和從句形式表達出來,這與人類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順序是一致的。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從句中的事件往往是主句事件的起因或前提,所以從句對應的是背景,主句對應的是焦點。(吳為善,2011)
在認知語言學分析中,焦點/背景原則首先表現(xiàn)為方位和位移關系。與此同時,焦點/背景原則還被運用于語言時間事件研究和句法分析等方面。近年來,我國學者利用該理論對倒裝句、漢語諧音廣告語、歇后語等進行了大量研究,顯示出了該理論在研究語言現(xiàn)象上的解釋力(趙艷芳,2001)。但對于漢語中偏義復合詞語義凸顯這一特殊現(xiàn)象,除了2010年出版的《文教資料》上“語言文學研究”板塊的一篇文章涉及了一點相關內(nèi)容外,目前幾乎沒有正式的研究材料可以找到。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豐富了漢語詞語的研究,而研究漢語偏義復合詞的語義凸顯,將進一步加深對偏義復合詞語義的理解和掌握。
二、偏義復合詞
按照語素的含量可將詞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兩類?!墩J知語法概論》(王寅,2006)認為合成詞可以分為復合式合成詞和附加式合成詞兩大類。復合式合成詞就叫作復合詞。復合詞由詞根語素按一定方式構成,根據(jù)語素之間的關系可分五種,即聯(lián)合式、偏正式、補充式、動賓式、主謂式和重疊式。附加式合成詞就是派生詞。《現(xiàn)代漢語概論》(黃錦章,2009)主張合成詞是由兩個語素構成的,可分為復合詞和派生詞兩類。復合詞的兩個直接成分,由體現(xiàn)概念意義的語素充當。體現(xiàn)概念意義的語素,稱為詞根。按詞根和詞根之間的語義關系,復合詞可分為聯(lián)合式(由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或相反的詞根構成,如“制造”“人物”和“忘記”)、偏正式(前一個詞根修飾、限制后一個詞根,如“鐵路”)、述賓式(前一詞根支配后一詞根,如“出席”)、述補式(后一詞根補充說明前一詞根,如“擴大”)和主謂式(后一詞根陳述前一詞根,如“面熟”)。合成詞的另一種類型派生詞的兩個構詞成分,一個由詞根充當,一個由詞綴充當。詞綴是指附加在詞根上面、起語法作用的語素。兩本著作中的分類實質(zhì)是相同的,只是措辭上有些許差別。其中聯(lián)合式由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或相反的詞根構成,兩個詞根的語法地位相同。如“道路”“聲音”和“睡眠”中的兩個詞根意義相近,可以互相解釋;“骨肉”“分寸”和“歲月”中兩個詞根意義相關,復合詞產(chǎn)生新的意義;“左右”“買賣”和“呼吸”中兩個詞根意義相反,復合詞產(chǎn)生新的意義。還有一類復合詞如“動靜”“國家”“忘記”“睡覺”,它們的兩個詞根意義相近或相反,但是復合詞的意義采納了其中一個詞根的意義,“動靜”的意義在于“動”,“國家”的意義在于“國”,“忘記”的意義在于“忘”,“睡覺”的意義在于“睡”。這類詞被稱作偏義復合詞。“偏義”這一概念最早由黎錦熙在1930年提出。(肖曉暉,2003)
聯(lián)合式復合詞與偏正式復合詞經(jīng)常被混淆。聯(lián)合式復合詞如“口吻”“文字”和“雷霆”等容易被誤認為偏正式復合詞一般是因為不明白其中某一詞根的意義。例如不知道“吻”是嘴唇;“文”是文章的意思,誤以為“文”是“文書”的意思;不知道“疾雷為霆(郭璞,1985)”。而聯(lián)合式復合詞中的偏義復合詞如“窗戶”“妻子”被誤認為是偏正式多是由于不注意漢語的偏義現(xiàn)象,忽略了有一個詞根在詞中意義消失,硬給它強加了某種意義。例如硬把“窗戶”中的“戶”理解為“口”,把“妻子”的“子”與“男子”“女子”的“子”類比,理解為“人的通稱”。偏正式復合詞被誤認為聯(lián)合式的情況則較少,一般發(fā)生于“捏造”“銘記”之類的詞上。這類詞由兩個動詞性詞根構成,缺乏古漢語知識的人不容易看出其中的修飾關系,“捏”“銘”是“造”“記”的方式。那么如何判定一個復合詞是否是偏義復合詞呢?
根據(jù)偏義復合詞的特點,我們可以用以下方法確定這類詞或分辨非偏義復合詞:首先,偏義復合詞由兩個單音詞構成;其次,復合詞內(nèi)部的兩個詞根,其意義關系必須是相關或相反的并列,即為聯(lián)合式復合詞;最后,從詞義考慮,偏義復合詞形式上是兩個詞根,但復合詞義只用其中一個詞根的意義。(朱星,1982)
三、偏義復合詞的語義凸顯
偏義復合詞是指復合詞內(nèi)部的兩個詞根是相關或相反的并列關系,但復合詞義只采用其中的一個詞根的意義。根據(jù)這一定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偏義復合詞的最主要的特征實質(zhì)上是詞根語義的凸顯。凸顯復合詞的一個詞根,這個詞根的意義充當整個復合詞的詞義,另一個詞根的意義消失。被凸顯的詞根可被視作焦點,意義消失的詞根為背景。
(一)根據(jù)偏義復合詞在形式上呈現(xiàn)出的兩個詞根詞性一致的特點,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類。
1.“名詞性詞根+名詞性詞根”構成的名詞性偏義復合詞
名詞性詞根“國”與“家”構成了名詞性偏義復合詞“國家”;名詞性偏義復合詞“質(zhì)量”由名詞性詞根“質(zhì)”和“量”構成?!皣摇蓖癸@詞根“國”,另一個詞根“家”的意義失去;“質(zhì)量”中保留了“質(zhì)”的意義,放棄了“量”的意義?!皣焙汀百|(zhì)”為焦點,“家”和“量”成為背景。
其他此類的偏義復合詞還有“妻子”“狐貍”“人物”等,分別以“妻”“狐”和“人”為焦點。
2.“動詞性詞根+動詞性詞根”構成的動詞性偏義復合詞
動詞性詞根“忘”與“記”構成了動詞性偏義復合詞“忘記”;動詞性詞根“死”與“活”構成了動詞性偏義復合詞“死活”?!巴洝蓖癸@詞根“忘”,“記”的意義失去;“死活”以“死”為焦點,“活”為背景?!八阑睢倍嘤糜诜穸ň?,實指死。
同類詞有“傳播”“吵鬧”“封鎖”“釋放”等。
3.“形容詞性詞根+形容詞性詞根”構成的形容詞性偏義復合詞
形容詞性偏義復合詞“好歹”由形容詞性詞根“好”和“歹”構成,“歹”為焦點,“好”為背景。“緩急”以“急”為焦點,“緩”為背景。“好歹”在使用中可取“好壞”和“危險”之義,在此取第二個意思,即為“歹”之義?!熬徏薄痹凇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和緩和急迫”及“急迫的(事)”,在此取“急”的意義。
與此相同的詞還有“輕重”“干凈”“孤獨”等。其中“輕重”的情況與“緩急”和“好歹”相同,取其一方面的意義?!案蓛簟币浴皟簟钡摹皾崈簟敝x為焦點,“干”的“無水分”之義被忽略。“孤”意為“孤單”,是焦點,“獨”意為“單獨”,是背景。
而“副詞性詞根+副詞性詞根”構成的副詞性聯(lián)合式復合詞、“介詞性詞根+介詞性詞根”構成的介詞性聯(lián)合式復合詞以及“連詞性詞根+連詞性詞根”構成的連詞性聯(lián)合式復合詞通常兩個詞根的意義都保留或重新產(chǎn)生新的意義,因而幾乎沒有這幾種類型的偏義復合詞。
(二)除了按詞類來區(qū)分偏義復合詞外,還可以按照凸顯順序,即焦點和背景的位置關系,將偏義復合詞分為兩類。
1.焦點在前,背景在后
“窗戶”中的“窗”是焦點,“戶”指單扇門,是背景?!巴洝钡慕裹c是在前的詞根“忘”,在后的“記”是背景?!氨瘧Q”指非常悲哀,取在前的詞根“悲”的意義,以“慟哭”之義的“慟”為背景。這類偏義復合詞焦點在前、背景在后,凸顯前面的焦點。
2.背景在前,焦點在后
“楊柳”可泛指柳樹,該偏義復合詞中的后一個詞根“柳”作為焦點被凸顯?!昂鸾小币辉~的焦點是“叫”,背景為“吼”?!案蓛簟痹谇懊嬉呀?jīng)提及,焦點是后面的“凈”。本類偏義復合詞背景在前、焦點在后,凸顯后面的焦點。
無論采用哪一種分類方式,偏義復合詞都有一個作為焦點的詞根和另一個充當背景的詞根,在語義方面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認知語言學中的凸顯觀。
四、語義凸顯成因
前面解釋了漢語偏義復合詞語義的凸顯,這種凸顯的成因是什么呢,或者說,是什么決定了哪一個詞根作為焦點被凸顯意義而另一個詞根成為背景失去其意義呢?本文從三個方面做了探討。
(一)語言發(fā)展
語言的雙音化發(fā)展趨勢及詞義變化中詞根意義的消失都會形成聯(lián)合式復合詞中一詞根意義被凸顯,另一詞根意義被忽略的現(xiàn)象。
詞有由單音節(jié)向雙音節(jié)發(fā)展的趨勢,即雙音節(jié)化。而順應這一趨勢的最普遍做法就是將與單音節(jié)詞意義相近或相反的詞以聯(lián)合的方式捆綁在一起,但是只保留原單音節(jié)詞的意義。“車馬”“肩膀”“窗戶”“燈火”“報紙”等都是偏義復合詞,并且意義都偏向第一個詞根。 當人們表達第一個詞根的意義時,為了湊成雙音節(jié),更加符合說話的習慣,就聯(lián)想到了與該詞根相關的詞根,并用它來補充音節(jié),這樣就形成了偏義復合詞。“兩字并列是漢語造詞廣泛應用的格式。……以一個字為主體, 連上一個意義相近或有關的字作陪襯……雙音化用意尤其明顯?!保▍问逑?,1999)
一些聯(lián)合式復合詞原來的兩個詞根都表示各自的意義,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中一個詞根的意義消失,變成了只剩下一個詞根意義起作用的偏義復合詞。“衣裳”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耙隆敝干弦隆⒁路?;“裳”是古代的下衣,是裙的一種,但又不同于現(xiàn)在的裙子。下衣已經(jīng)不復存在,“裳”的意義也就隨之消失了。
語言的不斷發(fā)展使偏義復合詞得以大量出現(xiàn)。
(二)認知心理
認知語言學家Langacker指出,凸顯的事物是容易引起人注意的事物,也是容易記憶、容易提取、容易進行心理處理的事物(吳為善,2011)。凸顯觀的一般規(guī)律包括凸顯人、不凸顯物;凸顯整體、不凸顯部分;凸顯有害、不凸顯有利;凸顯特殊、不凸顯一般等等。我們可以試對現(xiàn)代漢語中偏義復合詞語義的凸顯做分類闡釋。
1.凸顯人,淡化物
在人的認知中,“人”的相關概念相對于物來講更為人所熟悉,人更容易關注自身。因此,關于人的概念凸顯度就會比較高,語義也就會偏指這一方。如:偏義復合詞“人物”就凸顯了詞根“人”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有關概念中也有凸顯與不凸顯之分,“妻子”就是凸顯較長者,不凸顯較年幼者。
2.凸顯整體,淡化部分
從認知上來講,整體在頭腦中比其組成部分更容易識別和記憶,因此整體凸顯于部分中,這已經(jīng)得到許多心理學實驗的證明(馬玲玲,2012)。整體概念一般會凸顯,語義也偏指這一方。偏義復合詞“國家”和“面目”正是凸顯了整體“國”和“面”?!皣钡囊徊糠帧凹摇币约啊懊妗钡慕M成部分——“目”則成為背景,不被凸顯。
3.凸顯有害的,淡化有利的
就人的經(jīng)歷與感受來講,人們往往希望自身獲利,但當有利的和有害的同時出現(xiàn)時,后者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有害的常常被作為焦點凸顯出來,其意義也就成為整個復合詞的詞義。前面提及的“死活”和“好歹”都是凸顯了有害的詞根的意義。
4.凸顯特殊,淡化一般
在同一范疇事物中,特殊成員更易于引起人們的注意,成為“焦點”凸顯出來,使語義偏指這一方?!岸肌敝甘锥?,“城”指城市?!岸汲恰敝酗@然“都”以其特殊性被凸顯,使“都城”偏指“都”,其意義也成為偏義復合詞的意義。(馬玲玲,2012)
以上幾種凸顯實質(zhì)都是認知心理造成的凸顯,因人的主觀因素而存在。
(三)傳統(tǒng)文化
詞根的凸顯一開始不固定,歷史、政治等的發(fā)展使其凸顯不斷固定化(謝薇薇,2010)。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偏義復合詞語義凸顯現(xiàn)象的形成也產(chǎn)生了影響。其中兩個比較明顯的方面是尊卑思想和委婉表達。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漢族形成了牢固的尊卑分明、貴賤有序的觀念。一些原本意義平行的兩個詞根組成的復合詞,逐漸演變成重“尊”義、輕“卑”義的偏義復合詞(柯莉,2004)。例如“國家”一詞,“國”最早指天子諸侯統(tǒng)治的范圍,“家”指家庭,大約在戰(zhàn)國時期開始連用,并逐漸發(fā)展成一個凸顯“尊”的偏義復合詞。
委婉是指不直陳本意,而是用曲折婉轉(zhuǎn)之詞加以烘托或暗示,是中國文化中一種傳統(tǒng)表達形式。當人們說到某種不好或不吉利的事情時,總想連帶相對的好的一面,使話說得比較委婉,給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存亡”“安?!钡绕x復合詞表示負面的意義,但與正面意義一起出現(xiàn),這實際上暗含了人們對美好、正面事物的憧憬和追求。(王鐘坤,2003)
語言發(fā)展中的雙音節(jié)化趨勢以及詞義的消失使偏義復合詞得以大量形成;主觀認知心理呈現(xiàn)的一些規(guī)律決定了偏義復合詞中一詞根成為焦點被凸顯,而另一詞根作為背景被淡化;傳統(tǒng)文化也以其獨特的尊卑觀念和委婉表達成為偏義復合詞語義凸顯的形成原因之一。
五、結語
凸顯觀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除了表現(xiàn)在介詞詞義的分析和句法結構的分析兩個方面外,還可以在漢語偏義復合詞中得以運用。偏義復合詞中一個詞根語義的保留和突出與另一個詞根語義的消失或舍棄反映出凸顯觀的理論及規(guī)律。作為漢語復合詞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偏義復合詞詞根意義的凸顯與不凸顯有其規(guī)律及原因。本文以凸顯觀為理論基礎,分析了漢語偏義復合詞語義的凸顯現(xiàn)象,從語言發(fā)展、認知心理和傳統(tǒng)文化三個方面解釋了漢語偏義復合詞語義凸顯的現(xiàn)象及原因。語言發(fā)展的趨勢是偏義復合詞得以大量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觀認知心理決定了被凸顯的對象;而傳統(tǒng)文化也影響著偏義復合詞語義的凸顯。本文盡力做了相對較完整的探討,但因篇幅有限,未能針對偏義復合詞做更加詳盡的分類,此外,凸顯成因也還有待進一步討論。
參考文獻:
[1]Ungerer,F(xiàn).&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丁聲樹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3]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Z].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郭璞(注).爾雅[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黃錦章.現(xiàn)代漢語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藍純.認知語言學:背景與現(xiàn)狀[J].外語研究,2001,(3):
14~20.
[7]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單雙音節(jié)問題初探[A].呂叔湘著譯.漢語語法
論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馬玲玲.現(xiàn)代漢語聯(lián)合式復合詞的認知闡釋[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
大學,2012.
[9]王寅.認知語法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0]王鐘坤.從偏義復詞看中國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J].桂林師范高等
??茖W校學報,2003,(2):20~23.
[11]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12]肖曉暉.淺談“偏義復詞”的幾個問題[J].唐都學刊,2003,
(2):96~100.
[13]謝薇薇.從認知視角看漢語偏義復詞語義現(xiàn)象[J].文教資料,
2010,(25):32~34.
[14]張純輝.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的理論分析與展望[J].學術論壇
(理論月刊),2011,(2):39~41.
[1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1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
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7]朱星.古代漢語[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孟茹 山東青島 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26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