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自殺看似荒謬,但這個概念同哲學(xué)一樣古老。從傳統(tǒng)定義上說,自殺是一個主體在意識層面決定是繼續(xù)生存還是死亡。而意識為人類所獨具的能力,所以從某種層面上說,動物不會擁有選擇自殺的能力。然而,自然界中動物自殺的例子確實存在,這是為什么呢?
對于旅鼠來說,它們每四年都會經(jīng)歷一次繁殖的高峰期,每當這時它們會進行一次集體大遷移。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旅鼠會掉進河里、海里,這種集體遷徙也被科學(xué)家們戲稱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集體自殺。
當族群數(shù)量爆增時,為了保證充足的食物供應(yīng),那些老、幼旅鼠就會被年輕力壯者排斥。這樣看來,與其說旅鼠們在集體自殺,倒不如說它們是無路可走。
一直以來,我們都很欣賞鸚鵡的模仿能力,但當有血的教訓(xùn)時,我們不得不提醒它們,表演不要太認真、太投入為好!曾經(jīng)有人養(yǎng)過一對寵物鸚鵡。一天,雄鸚鵡受傷了,傷得很重,大概一個小時后就死了。目睹了整個過程后,雌鸚鵡開始模仿雄鸚鵡的所有動作,似乎它也在經(jīng)受著同樣的煎熬。它一直在模仿,甚至包括同伴死的那一刻,這樣的模仿導(dǎo)致其內(nèi)部器官嚴重受傷,最后雌鸚鵡也死了。
對于一些動物來說,交配就意味著死亡。人們經(jīng)常聽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諺語,這句話用在螳螂自己身上也不過分。就在雌雄螳螂交配時,盡管雄螳螂還一無所知,雌螳螂就從頭開始慢慢把自己的配偶吃掉了。
被蜜蜂蟄過的人或許對它恨之入骨,畢竟那種痛是難以忍受的。可是,你也許不知道,這些小東西射出的刺是它們身上唯一的一根刺,一旦蟄了人,等待它們的就只能是死亡。
在津巴布韋的一個自然保護區(qū),一對饑餓的老獅子正在追捕一頭疣豬,但其中一頭獅子不幸被困在了途中的陷阱里,另一頭獅子試著把它營救出來,可惜沒有成功,被困的獅子因此窒息而死。第二天,人們竟然在被困而死的獅子旁邊發(fā)現(xiàn)了另一頭獅子的尸體。原來,在看到自己的同伴死去之后,這頭獅子也拒絕捕食,在悲傷中死去。
對于許多動物而言,與其痛苦地活著,倒不如痛快地死去。一些昆蟲如白蟻等,會用自身爆炸的方式黏住敵人,同時它們自己也一命嗚呼了。另外一種不得不提的動物就是海豚。在我們的印象中,海豚很聰明,也可為動物的娛樂產(chǎn)業(yè)“添磚加瓦”??墒怯醒芯堪l(fā)現(xiàn),為了不再飽受煎熬,海豚有時會選擇停止呼吸來爭取自己的自由。所以,許多動物保護者也開始呼吁人類重新審視海豚的娛樂產(chǎn)業(yè)。
對于以上這些動物自殺的現(xiàn)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某些人看來是動物的自我選擇,但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可能只是動物處于外部刺激下的無意識行為。不管屬于哪種情況,研究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無疑對人類認識自然、了解自然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