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毅
(云南大學 法學院,云南 昆明650091)
自從有了國家以后,國家的職能之一就是對社會進行有效的管理,使社會處于一種穩(wěn)定有序的狀態(tài)。由于社會事務的多樣與復雜,需要設立專門的國家機關對社會進行管理,法院一直以來是爭端解決機構,起到定紛止爭的作用,以穩(wěn)定社會關系,所以法院也是國家對社會進行管理的重要機關之一。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問題和矛盾還比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出現(xiàn)激化現(xiàn)象,會危及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怎樣化解這些問題和矛盾是包括人民法院在內的各級各類國家機關都必須正視的問題,而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能為問題和矛盾的解決開辟嶄新的通道。人民法院作為社會管理機關也需要創(chuàng)新,那么,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中作為司法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如何行事呢?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法院都是專司司法審判權的國家機關?!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23 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 條同樣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這就是說,在我國,人民法院是唯一行使審判職權的國家機關,而且其行使審判職權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司法審判是人民法院和法官最主要的工作。與此相適應,從事審判業(yè)務的審判人員的任職要求與一般的政府公務員是不一樣的,如必須具備相應的法律專業(yè)知識,必須通過國家統(tǒng)一司法考試,這能夠保證法院和法官正確運用法律,再加上法官職業(yè)道德的要求,能保證裁判的公正,使司法審判在處理糾紛中具有相當?shù)臋嗤?。審判權的運行結果一般通過兩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一是判決;二是裁定。其中判決是對案件中實體問題的宣告,而裁定則是針對案件中的程序性問題所作的決定,它不判斷訴訟雙方的爭執(zhí)點的是與非,比如對管轄權異議的裁定,法院不需要也不可以先去衡量當事人所要求保護的權利是否合法。這些裁定對于法院審判的中立性與公正性有很好的保障作用,是“程序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1]
盡管從現(xiàn)實和國家的要求來看,人民法院還會參與一些審判職能之外的工作,我們稱之為延伸職能,如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參與訴訟外調解等,但是,參與這些活動應當以不影響審判職能為限,不能使公眾產生對法院和法官的中立性、公正性的懷疑。必須強調指出,審判業(yè)務才是人民法院的主業(yè),人民法院主要是通過行使審判職權來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如果弱化了或是拋棄了審判職能,人民法院的專業(yè)特征不能得到凸顯,就不能成其為司法審判機關。因此,人民法院的延伸職能不能喧賓奪主,不能影響審判職能的發(fā)揮,否則人民法院與其他國家機關的職能就沒有差別了。人民法院的審判職能不但不能拋棄或減弱,而且應當加強,這是人民法院賴以存在的根本。
司法公正的本質,就在于公民正當?shù)?、合法的權利能夠自由平等地得以實現(xiàn)。[2]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實體公正是指通過司法活動實現(xiàn)法律對人們實體權利義務的合理分配,他要求必須平等地對待不同案件中的當事人;必須認真查清案件事實,使案件的處理根植于已被證據(jù)證明的事實之上;嚴格依照實體法的有關規(guī)定對案件作出處理決定,使各當事方各得其所。[3]實體公正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裁判結果公正,這是社會看得見的公正。所謂程序公正,是相對于實體公正而言的,是指司法活動進行過程以及所依據(jù)的程序對訴訟參與人來說是公正的,及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所受到的對待是公平的,所得到的權利主張機會是平等的。[4]這對于社會來說是隱蔽的公正、看不見的公正,是只有當事人才有切身感受的公正。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對于程序公正缺乏足夠的認識,認為只要能夠達到實體公正就能實現(xiàn)社會公正。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法學的繁榮與發(fā)展,程序公正逐漸得到強調,“重實體、輕程序”的思想正在得到扭轉。就程序公正而言,就是要遵循法律的正當程序,使程序正義有自己獨立的品格。要實現(xiàn)司法公正,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不能偏廢,應當一視同仁,對于我國來講,由于過去對程序公正的忽視,現(xiàn)在應當特別重視程序公正。
司法公正作為一個整體,既是司法機關包括司法官員的自我要求,也是社會的外在期望。[5]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只有實現(xiàn)司法公正,社會公正才有可靠的基礎。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實現(xiàn)司法公正是人類社會不變的、不懈的追求,當下,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諧社會建設都要求實現(xiàn)司法公正,最終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效率也是人類社會一項重要的價值目標。無疑追求一種符合人類利益的好的結果,并且盡可能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佳的方式取得這種好的結果,是人類社會長期以來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6]公正和效率被人民法院定為21世紀的工作主題。司法效率是人類社會在訴訟過程中永遠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因為只要人類還生存于一個資源稀缺的環(huán)境中,不管是出于自覺還是被迫,為了種群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就不得不考慮自己所作所為的效率性。[7]
西諺說“遲來的正義是非正義”,可見效率也是衡量司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效率低下的司法肯定不是滿意的司法。司法效率的價值在于,通過司法的快速介入,迅速解決糾紛,盡快重新恢復正義,力求使受到非法侵害的權益獲得及時的司法救濟,以回復到公平正義的狀態(tài),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所以貝卡里亞說:懲罰犯罪的刑罰越是迅速和及時,就越是公正和有益。[8]德國學者羅科信認為,司法機關的效率是法治國家的重要評價因素,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有效率的司法機關,也就不能算是法治國家。[9]
近年來,各級人民法院都不同程度地面臨“案多人少”的問題,大幅度增加人員編制是不現(xiàn)實的。人民法院這些年來人員數(shù)量一直都在緩慢增長,但是遠遠不能趕上案件的增幅,并且兩者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糾紛的復雜,使得糾紛處理的難度加大,處理的時間延長;糾紛的多發(fā),涌入法院的案件急劇增加,使得人民法院和法官疲于應付。提高司法效率更加迫切。一是多做“減法”,讓有的糾紛不要涌入法院,通過司法以外途徑解決糾紛,在訴前把糾紛解決掉,倡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司法解決糾紛只是其中的一種。二是法院內部要多做文章,如通過創(chuàng)新和加強審判管理,提高法官處理案件的能力。我國進行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司法效率同樣是建設目標之一,提高司法效率是人民法院的一個重要主題。
審判職能是人民法院最主要的職能,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點和重心,但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不能僅限于司法審判。人民法院除了審判職能以外,還應當積極拓展和延伸審判職能,應當以審判職能為中點向前、向后延伸,包括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參與大調解等,這些都是人民法院參與社會管理的形式。[10]就是審判職能,人民法院也應當進行創(chuàng)新,以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對法院審判職能的新要求。通過強化司法為民,實踐能動司法,加強審判管理,是實現(xiàn)人民法院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
新的歷史時期,要求人民法院工作應當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人民司法要求司法應當服務人民群眾,應當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優(yōu)先位置。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要樹立司法既是管理又是服務的理念。
首先,司法公開。司法公開能夠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使司法工作暴露在陽光下,使監(jiān)督司法有保障,促進依法司法。一是司法過程的公開。特別是審判過程要公開,除了法律規(guī)定不需要公開的情況外,人民法院要對當事人、社會主動公開,保障當事人的參與權,社會的知情權。人民群眾對司法過程的參與,可以起到監(jiān)督司法過程的公開和司法結果的公正的良好效果。人民法院應當切實保障司法公開,有關司法公開的各項制度要健全和完善,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的知情權,而知情權是監(jiān)督司法的可靠保障,司法公正在監(jiān)督之下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二是司法結果的公開。司法結果既要對整個社會公開,更要對當事人公開,不能克扣;不但結論要公開,為什么做出這樣的結論所依據(jù)的理由也要公開。以保障依法司法,以理服人,結論有據(jù)。
其次,司法民主。要充分體現(xiàn)司法的民主性。一是法院審判工作要體現(xiàn)民主性。應當廢除司法實踐中的承辦人制度,合議庭要真正發(fā)揮作用,裁判的做出要體現(xiàn)民主精神,審判人員之間應當平等地討論案件,院、庭長不能以行政權力來包辦代替審判人員作出裁判。二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民主性。人民陪審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應充分體現(xiàn)平民性、廣泛性,而不是追求精英化,人民陪審員在案件審理中應起到實質性作用,而不能成為“擺設”。三是人民法院要接受來自社會的監(jiān)督。當然,這種監(jiān)督是以相當程度的司法公開為前提的。司法民主是社會民主的一個方面,司法應當切實體現(xiàn)民主性。
再次,司法便民。盡最大可能地方便群眾訴訟,貼近人民審判,減少訴訟成本,讓人民群眾親近司法,信賴司法,維護司法,這是我國司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一貫主張。[11]要采取措施,方便當事人訴訟,切實解決告狀難,特別是要關照弱勢群體如何能夠便利訴訟等問題。鄉(xiāng)村地區(qū)和基層地區(qū)人民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影響人民群眾接近司法,因此,在鄉(xiāng)村地區(qū)和基層地區(qū)的人民法院及派出法庭尤其應當注意便民、利民,應靈活運用司法方式以有效解決糾紛、維系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人民法院應當建立健全民意溝通表達機制,如通過設立電子郵箱、信箱、舉報電話等多種形式,暢通民眾對法院工作的表達渠道,廣泛聽取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加強信訪工作,使人民群眾有冤能伸。對于人民群眾了解訴訟、提起訴訟、參與訴訟、監(jiān)督訴訟、獲得司法救濟等都應當有相應的便民措施。
我國司法為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就是人民法院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關鍵之所在。司法的公開性不夠,如當事人的程序參與權沒有得到充分保障,判決書的說理不夠等;司法民主性不強,如人民陪審制度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合議庭請示行政領導做出判決、下級法院請示上級法院做出判決現(xiàn)象還不同程度的存在,承辦人制度使合議庭名存實亡等;司法便民不暢,告狀難、申訴難等現(xiàn)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公眾對司法有時還是可遇而不可及等,這些都是人民法院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中應著力解決的問題。
傳統(tǒng)司法的理念認為應當保持司法克制,但是,司法克制的最大不足在于它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和人權內容的擴展,既定的法律無法追趕、滿足人民由形勢發(fā)展所產生的對正義與權利的新需求。相較于司法克制在實現(xiàn)正義過程中的被動性、中立性與保守性,司法能動在追求與實現(xiàn)正義方面具有主動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和社會適應性等特點。[12]能動司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糾紛和矛盾的有效化解。所以,司法能動能夠彌補司法克制的不足,解決在新形勢下人民法院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能動司法要求人民法官不能簡單地坐堂問案,而要在訴訟過程中積極發(fā)揮主導作用,確保當事人平等行使訴訟權利,提高審判效率,實現(xiàn)實質公平正義,促進糾紛在實質上獲得解決,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13]能動司法要求實現(xiàn)定紛止爭、案結事了,以改變過去那種做出了判決導致一個新的糾紛的產生的尷尬狀況。怎樣才能定紛止爭、案結事了,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合理合法地確認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這此過程中,不光要法官發(fā)揮法律智慧,還需發(fā)揮法官的綜合素質,真正達到服判息訟的目的,這也是解決長期困擾司法實踐中涉訴上訪的有效渠道。能動司法要保障人民群眾方便地接近司法,獲得正義,保障權利的實現(xiàn)。司法通過對一些典型性案件的審理和判決,往往能夠起到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作用,當然,這需要法官有獨立高尚的品格,深厚的法律素養(yǎng),還需要綜合考慮社會影響、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和公共政策等因素。
能動司法要求人民法院摒棄傳統(tǒng)的消極應付的司法觀念,由于法律規(guī)定的抽象性與社會活動的具體性之間的距離,使法律適用的過程不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對號入座”的過程,而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14]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種創(chuàng)造性過程,這就是司法能動的一個方面。就審判職能來講,能動司法除了法律適用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外,最重要的是加強和創(chuàng)新審判管理。在延伸職能上,人民法院應當與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個人等密切協(xié)作,適度參與社會治理,回應社會對有效解決糾紛高度關注的訴求,加強和改善司法建議工作,使人民法院通過一個案件的審理能夠廣泛影響社會,也能樹立人民法院的權威形象。能動司法要求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圍繞社會管理總體目標,主動與其他社會管理力量有效互動,形成合力。[15]就是說,人民法院不能固守司法審判職能,在延伸職能上應當有所作為。但是,能動司法不是司法亂動,也不是隨意司法,應當在法律的范圍內實現(xiàn)能動司法,不能突破法律的界限,還要遵循司法規(guī)律,堅持司法的基本特征,如正當程序原則,這樣人民法院的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審判權是法律賦予法院和法官的專屬權力,其他國家機關和個人不得行使審判權,也不得干涉法院和法官行使審判權。審判管理權是在審判組織的審判權和院庭長的行政權之間形成的以指導權、監(jiān)督權、審判資源分配權和上下級審判組織之間銜接為內容的既區(qū)別于審判權,又區(qū)別于行政權的一種權力。[16]很長一段時間內,人民法院的審判權與審判管理權雜糅在一起,沒有做出明確的區(qū)分,以至于審判權的運行是以一種高度行政化的模式運行,人民法院工作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很多都與此有關。正是意識到這一問題,《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2009年-2013年)》延續(xù)了《人民法院第一個五年改革綱要(1999年-2003年)》和《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2004年-2008年)》的基本思路,要求改革和完善審判管理制度。于是,改善和加強審判管理成為人民法院創(chuàng)新的工作重點之一,最明顯的變化是全國各級人民法院相繼成立了有獨立編制的審判管理辦公室,為切實推進審判管理工作提供了機制性的保障。當前加強審判管理最顯著的意義,是在現(xiàn)實條件的限制下,對于保障審判的公正與效率具有積極功效,對于防止司法腐敗也能發(fā)揮一定的作用,同時在法官數(shù)量大而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下,還有利于加強司法的統(tǒng)一,防止或減少同案不同判的情況發(fā)生。[17]因此,創(chuàng)新和加強審判管理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現(xiàn)階段,我國的司法審判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監(jiān)督與管理,因此而引發(fā)出一些問題,如案件審判質量下降,公正性不夠,訴訟過于拖延,效率不高,裁判過程不透明,司法腐敗等現(xiàn)象。從人民法院定案方式看,雖然各法院的具體實踐有很大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多主體、層級化、復合式”?!岸嘀黧w、層級化、復合式”的定案方式所希圖創(chuàng)造的法院作為審判主體的“集體優(yōu)勢”,在審判工作的現(xiàn)實中并沒有得到很好體現(xiàn)。而由于這種審判運行狀態(tài)容易為茍利營私者所利用,司法不公或司法腐敗現(xiàn)象與此也不無聯(lián)系。[18]因此,創(chuàng)新和加強審判管理是人民法院的當務之急,在尊重審判規(guī)律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和加強審判管理能夠很好地解決司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
當前,人民法院審判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和困難。審判管理要積極應對,主動出擊,迎難而上,全力破解司法難題,牢牢抓住審判工作的主動權。[19]人民法院的一切工作,雖然審判工作是基礎,但是,如果審判管理工作上不去,審判工作也會出問題,我國現(xiàn)階段司法審判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就是因為審判管理工作沒有跟上。審判管理應當緊緊圍繞服務審判這一基本原則不動搖,使審判更加公正高效。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人民法院創(chuàng)新和加強審判管理工作重點要抓好審判質量管理、審判效率管理、審判流程管理、審判層級管理、審判績效管理。通過扎扎實實的工作,使人民法院工作有新氣象,展現(xiàn)新面貌,重建人民法院在人民群眾中的公正高效形象,重塑司法的權威。
[1]汪習根.司法權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99.
[2]王瀟.走向司法公正的制度選擇[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8.
[3]吳衛(wèi)軍.刑事司法的理念與制度[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298.
[4]譚世貴,李榮珍.依法治國視野下的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8.
[5]卓澤淵.法政治學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48.
[6]李文?。淌略V訟效率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28.
[7]譚世貴.中國司法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0.
[8]〔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69.
[9]〔意〕克勞斯·羅科信.刑事訴訟法[M].吳麗琪,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6.
[10]李毅.人民法院與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9.
[11]沈德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論綱[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363.
[12]潘云華.中國司法能動的規(guī)范化構想[J].法商研究,2010(5):46.
[13]江必新.能動司法:依據(jù)、空間和限度[J].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0(5):6.
[14]吳英姿.司法的限度:在司法能動與司法克制之間[J].法學研究,2009(5):126.
[15]婁正前.訴求與回應:當今中國能動司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3.
[16]蔣安杰.“兩權”改革:中國審判運行機制的微觀樣本[J].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1(2):86.
[17]龍宗智.審判管理:功效、局限及其界限把握[J].法學研究,2011(4):25.
[18]顧培東.人民法院內部審判運行機制的構建[J].法學研究,2011(4):5 -6.
[19]公丕祥.審判管理理論與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