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哈爾濱150080)
漢語趨向補語表層意思和引申的語法意義具有不一致性,致使俄羅斯留學生在初學漢語時往往不能掌握其規(guī)律,而出現(xiàn)語法形式是正確的,但語義內(nèi)涵卻是錯誤的問題。筆者以俄羅斯留學生平時的書面作業(yè)和搜集到的日常口頭表達中出現(xiàn)的偏誤為語料,分析歸納趨向補語的偏誤類型以及產(chǎn)生的原因,并探索減少偏誤的教學策略。
誤代偏誤是由于漢語學習者學習過程中選擇了不適合語言環(huán)境的句型而造成的。通過分析可以看到,在所有偏誤類型中誤代偏誤的數(shù)量是最多的。
1.簡單趨向補語的誤代
簡單趨向補語中的誤代偏誤主要是在趨向補語的選擇上出現(xiàn)問題,如以下例句:
(1)“你做的這個菜味道不錯,如果再放下點兒糖就更好吃了?!?上)
(2)“請把這本書裝來書包里。”(進)
(3)“墻上什么都沒有,把我們的照片掛下吧?!?上)
(4)請幫我把這張床抬上房間。(出)
(5)飛機飛出大海。(過)
以上五個例句都是趨向補語的誤代偏誤,例(1)中趨向動詞“放”應(yīng)該與“上”搭配,表示在“菜”的“上面”放上點兒糖味道就更好了。例(2)中要把“書”“裝進”書包里。例(3)中與“掛”搭配的趨向補語應(yīng)該為“上”,表示方位。例(4)中的主人要把“床”“抬出”房間,“出”同樣表示方位。例(5)中與“飛”搭配的趨向補語應(yīng)該為“過”。
2.復(fù)合趨向補語的誤代
復(fù)合趨向補語中的誤代偏誤主要是對復(fù)合趨向補語出現(xiàn)錯誤的選擇,如:
(6)你看,他從飛機上走回來了。(下來)
(7)我把這個玩具給你扔過來,你能接住嗎?(過去)
(8)奶奶的病已經(jīng)好了,今天我們要把她從醫(yī)院里接下去。(回來)
(9)我給你買起來了一件羽絨服。(回來)
(10)妹妹寄上來一份入學申請書。(過來)
例(6)中的趨向動詞“走”應(yīng)該與“下來”搭配,表示從“上面”到“下面”的一個位移過程。例(7)中的趨向動詞“扔”應(yīng)該與“過去”搭配,而不是“過來”,因為這個動作是以說話人“我”為參照點的。例(8)中的趨向動詞“接”要與“回來”搭配。例(9)中的趨向動詞“買”應(yīng)該與“回來”搭配,表示結(jié)果意義。例(10)中的趨向動詞“寄”應(yīng)該與“過來”搭配。
3.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誤代
由于對復(fù)合趨向補語引申意義不夠明晰,以及對動詞語義語用的限制特征不明確,造成誤代偏誤。如:
(11)我想過來那件事就想笑。(起來)
(12)這種水果表面上不好看,但吃下來味道很好。(起來)
(13)那件事我已經(jīng)答應(yīng)出來了,現(xiàn)在我必須去做。(下來)
(14)我還想繼續(xù)學下來。(下去)
例(11)中的趨向動詞“想”應(yīng)該與“起來”搭配,而不是與“過來”搭配。例(12)中的趨向動詞“吃”也是應(yīng)該與“起來”搭配,構(gòu)成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例(13)中的趨向動詞“答應(yīng)”應(yīng)該與“下來”搭配,表示“固定、結(jié)果”。例(14)中的趨向動詞“學”應(yīng)該與“下去”搭配,表示一種持續(xù)的狀態(tài)。
我們這里所說的錯序偏誤主要是指趨向動詞、趨向補語以及賓語的位置出現(xiàn)錯誤,如:
(15)快進來屋里。(快進屋里來。)
(16)為了那夢寐以求的自行車,杰克拼命地掙起來錢。(為了那夢寐以求的自行車,杰克拼命地掙起錢來。)
(17)因為家里沒有錢,沒辦法讓我下去學習了。(因為家里沒有錢,沒辦法讓我學習下去了。)
例(15)中的賓語與趨向補語的位置錯序,正確的順序應(yīng)該是賓語在前趨向補語在后,即:“進屋里來”。例(16)中的賓語與趨向補語的位置錯序,正確的順序應(yīng)該是賓語在趨向補語中間,即:“掙起錢來”。例(17)中的動詞與趨向補語的位置錯序,正確的順序應(yīng)該是動詞在前,補語在后。
趨向補語的殘缺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動詞的殘缺,另一種是補語的殘缺,從調(diào)查結(jié)果來看,補語殘缺的數(shù)量要比動詞殘缺的數(shù)量多一些。趨向補語的殘缺主要表現(xiàn):
1.動詞殘缺
(18)外面冷,快來屋里吧。(外面冷,快進屋里來吧。)
(19)您的行李已經(jīng)上去了。(您的行李已經(jīng)搬上去了。)
(20)他從桌子上起來一副眼鏡。(他從桌子上拿起來一副眼鏡。)
(21)學生們高高興興地進展覽館了。(同學們高高興興地走進展覽館。)
例(18)中缺少動詞“進”。例(19)中缺少動詞“搬”。例(20)中缺少動詞“拿”。例(21)中缺少動詞“走”。
2.補語殘缺
(22)他從包里取了護照。(他從包里取出來了護照。)
(23)他從樓上拿了一個盒子。(他從樓上拿下來了一個盒子。)
(24)我爬了半小時,才爬了,往下一看,風景美極了。(才爬了上來)
(25)有些孩子嚇得哭了。(有的孩子嚇得哭了起來。)
例(22)中缺少補語“出來”。例(23)中缺少補語“下來”。例(24)中缺少補語“上來”,只有“上來”了,才能“往下一看”。例(25)中缺少補語“起來”,表示開始。
趨向補語的回避,主要是指在應(yīng)該使用趨向補語的句子中,不使用趨向補語。我們從簡單趨向補語、復(fù)合趨向補語以及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三個方面,對 趨向補語回避問題進行分析。
1.簡單趨向補語的回避
在簡單趨向補語中,出現(xiàn)了趨向補語的回避問題,從學生作業(yè)來看,這一方面的偏誤主要表現(xiàn)如下:
(26)我在房間看書的時候,媽媽給我打電話。(我正在屋里看書的時候,媽媽打來了一個電話。)
(27)他給我送水果了。(他給我送來了水果。)
2.復(fù)合趨向補語的回避
在復(fù)合趨向補語中,也出現(xiàn)了趨向補語的回避問題,這一方面的偏誤主要表現(xiàn)如下:
(28)我們走到樓上吧。(我們走上去吧。)
(29)書他已經(jīng)拿到家了。(書他已經(jīng)拿回家去了。)
3.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回避
在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中,同樣出現(xiàn)了趨向補語的回避問題,這一方面的偏誤主要表現(xiàn)如下:
(30)他們倆交了朋友。(他們倆交上了朋友。)
(31)他說以后還要在這里學習。(他說還要在這里學下去。)
(32)我記了,把那本書借給瑪麗了。(我記起來了。)
(33)他并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不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34)花十五分鐘才能算這道題。(這道題要十五分鐘才能算出來。)
偏誤出現(xiàn)的原因是非常復(fù)雜的,俄羅斯留學生在習得漢語的過程中,有的偏誤是可以預(yù)知的,有的則無法預(yù)測。這種無法預(yù)測性,又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本文主要探討來自學生方面的原因:
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母語的影響往往是學習者形成偏誤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母語負遷移導(dǎo)致的偏誤是偏誤的主要類型。學習中,在不熟悉目的語的情況下,學習者會依賴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或已獲得的知識技能,從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中尋找與目的語相近或相似的語言來使用[1]。
根據(jù)對俄羅斯留學生的偏誤分類,筆者認為,賓語位置的偏誤很大程度上是受母語的影響而造成的。如:“快進屋里來。”這個漢語表達句式,俄羅斯留學生就很容易說成:“快進來屋里。”這主要是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偏誤。又如:“他從包里取了護照”,就是由于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使學生忽略了虛化的趨向補語“出”。再如:“我把這個玩具給你扔過來,你能接住嗎?”這個例句中不應(yīng)該用“過來”,因為“來”的立足點是“說話人”,而例句中的立足點應(yīng)該是“聽話人”,因此,正確答案應(yīng)該為“過去”。再如:俄羅斯留學生將這個句子“Некоторые дети от испуга рассплакались.”翻譯為“有些孩子嚇得哭了?!边@是由于他們受母語的影響,根據(jù)俄語動詞的字面義來表達漢語動趨結(jié)構(gòu)的意義,從而造成了對趨向補語的回避。
漢語學習中常常會出現(xiàn)學習者目的語知識過度泛化現(xiàn)象,所謂目的語知識過度泛化是指學生不完全掌握的漢語知識對新學習的語法現(xiàn)象的干擾。當學生學習完一種語法知識后,會按照已經(jīng)學習過的語法形式進行比較推類,會在思維中形成一種擬定的語法形式,但有時候卻忽略了語法成分所必要的制約成分,最終使句子的表達產(chǎn)生偏誤。如:“剛才我看見他進了商店去”,缺少動詞“走”。又如,“學生們高高興興地進展覽館了”,缺少動詞“走”[2]。
針對母語負遷移,筆者認為加強對比和訓練是十分必要的。留學生在習得漢語過程中,會把母語同漢語進行對比,甚至用母語的思維方式來套用漢語。如:“來”和“去”是比較特殊的兩個趨向補語,它不僅涉及到方向性問題,更重要的是與立足點的確定有關(guān),而立足點的確定又非常復(fù)雜,這就使得留學生在習得時犯下不少錯誤。俄羅斯留學生在習得過程中,俄語不少移動動詞可以加前綴“при-”和“у-”,正好和趨向補語“來”、“去”對應(yīng)。不過,兩種語言中立足點確定也基本相同,因此針對俄羅斯留學生,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при-”和“у-”這兩個前綴,幫助他們理解趨向補語“來”和“去”[3]。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后輔以大量的練習,就會減輕母語對漢語的負遷移,有利于漢語水平的提高。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總是將趨向補語的講解作為重中之重,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運用精講原則,利用一個特定的句式,讓學生反復(fù)練習、變換語句、套用句式,使學生在逐步了解語句形式的同時能夠表情達意。但這還不夠,趨向補語的學習,更應(yīng)該重視語境這個要素,使得學生在一個自然、寬松的語言狀態(tài)下更好地學習,充分調(diào)動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在交流的基礎(chǔ)上更好地完成語言交際。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主動學習,充分交流的學習過程。教師也會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語言上的偏誤,并予以及時糾正,這樣的教學目的性更強,效果也自然更加明顯。
漢語作為外語教學有別于對本族人的語文教學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給外國人講解詞語和漢語語法,側(cè)重的是從語言應(yīng)用角度來傳授一種語言技能,因此從教材安排上來看,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比較注重語法結(jié)構(gòu)方面的教學內(nèi)容。教材中的內(nèi)容也較多從結(jié)構(gòu)形式角度來安排。比如:在學習趨向補語的初級階段,先從小類開始入手,然后再一步步深入,先分析動詞不帶賓語的簡單趨向補語和動詞不帶賓語的復(fù)合趨向補語,因為這類句型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分別分析復(fù)雜的帶賓語的簡單趨向補語和復(fù)合趨向補語。如:“起來”等,然后再學習動詞帶處所賓語的趨向補語和動詞帶一般賓語的復(fù)合趨向補語,如:“出來”等。先學覆蓋面最廣的句式,即簡單補語的“動詞+賓語+“來”類補語”,復(fù)合趨向補語的“動詞+“上”類補語+賓語+“來”類補語”,一年級的學生只要能熟練掌握這個句式就可以了[4]。
所以,筆者建議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中級階段學習動詞帶一般賓語的簡單趨向補語,這個句式也是學生最容易出問題的(特別是賓語為處所詞時)。掌握好了這一類句式后,再學習其他較常用的句式。一些不常用的特殊句式不必要求初、中級的學生掌握。
本文針對俄羅斯留學生趨向補語使用上的偏誤進行了研究,以第一手語料為基礎(chǔ),對其學習趨向補語的偏誤情況進行總結(jié)概括,分析原因,提出應(yīng)對策略。希望能給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提供一些方法,給對外漢語教師提供一些借鑒。
[1]高寧欄.韓國留學生習得漢語趨向補語偏誤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翟英華.俄羅斯留學生習得漢語趨向補語的教學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235.
[4]周小兵.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