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
(福建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基礎部,福州350007)
當前,加強素質(zhì)教育,提高學生素質(zhì)水平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素質(zhì)教育要求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應是具備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這個要求,是我們每個英語教師都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根據(jù)英語教學大綱和新教材的要求,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的關(guān)于情感教學的原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心理成分是思維,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學習,在實踐中有意義學習以兩種形式進行:其一是接受學習,其二是發(fā)現(xiàn)學習。相應的理解水平也可分為說明性理解水平和探究性理解水平[1]。在說明性教學中,學生主要憑借分析思維和常規(guī)思維來進行學習,從知識掌握角度來說,接受學習是知識線的串聯(lián),而發(fā)現(xiàn)學習則是知識模塊的構(gòu)建。
情感學派認為:人具有高于一般動物的心理潛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實現(xiàn)人的價值,使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情感教學能夠在師生之間形成一個“真實”、“接受”和“理解”的人際關(guān)系和形成人格。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在教學中注重情感教學,對學生“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的形成更具有重要意義。
總所周知,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要心理機制是思維。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學習。促進思維的教學方法經(jīng)前人長期實踐,不斷地總結(jié)與完善,形成了多種流派。其中,情感學派是在學習領域新崛起的一個生氣勃勃的流派。
英語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師生雙方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過程。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氣質(zhì)、學習基礎和能力都不同[2]。因此,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方法也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情感教育。
1.讓教學充滿愛。很多教育家都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學生心理發(fā)育還不盡成熟,思想幼稚,情緒強烈多變,希望時刻得到教師的關(guān)心和愛護。在上課時,教師應態(tài)度和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習困難以及不認真的學生從不苛責、歧視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尊重和保護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學生覺得老師可親可敬可信賴。在教學中,學生都能積極配合,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建議教師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高高在上,走到學生們中去,讓整個教學過程都處于一種比較和諧的氛圍中。就英語課程教學來說,它屬于第二語言,中國學生進行學習的最大不足就在于沒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但是這一點的不足,我們可以通過和諧的教學氛圍來彌補。在教學開始之前的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層次以及認知能力,對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合理的設計,將課程中的難點以及不必要進行詳解的知識點進行篩選,精簡課程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最適當?shù)慕虒W題材;在課程教學進行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避開嚴肅的一板一眼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tǒng)的被迫式教學模式,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對自身的學習能力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探究意識,營造良好的課程氛圍,充分利用好課程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與課程的收尾環(huán)節(jié),爭取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寬松的語言學習氛圍。
2.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經(jīng)驗。學生學習基礎的差異,能力的高低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學習進步的快慢也是正常的。為了使每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有所得,應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據(jù)有關(guān)科學研究表明,其實每個學生的天性里就具有一定的語言學習天分,如果能將這部分天分進行良好的運用,那么英語課程教學極有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這一結(jié)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就英語課程的教學來說,實際上是在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的駕馭能力和應用能力。在具體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激發(fā)出學生這一部分的天性,那么整個英語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將會得到一個質(zhì)的提升。把學生的天性激發(fā)出來,首先需要引發(fā)學生對英語課程學習的興趣,而對這種興趣進行培養(yǎng)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進行鼓勵,肯定學生在英語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經(jīng)驗,哪怕是很微小的部分,也能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成就感。
例如筆者在教Unit 3 Find the right place時,面對一幅街道的圖畫,要求學生敘述學校、公園、車站、醫(yī)院等的位置。對學習好的學生,要求他們盡可能地完整敘述,對基礎差的學生,給出 It next to...in front of...behind the...on the left(right)of...等的提示,使他們能順利地、正確地表述。對學生在學習中的進步,及時予以贊揚、鼓勵,使他們感到自己有能力學好。
3.了解學生的需求。教師在教學上應做到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難、想學生所樂,特別注意各類學生對教學的反饋信息。對好生,讓他們學習得更扎實一些,對中下的學生要保證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努力縮小學生學習的差距。根據(jù)每個學生的不同愛好與特長,發(fā)揮其優(yōu)勢,用于英語學習之中。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勞動能在英語教學中發(fā)揮作用時,他們就會感到自豪,從而增強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在過去的英語教學過程中,許多英語教育工作者對這一點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他們簡單地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單詞、短語以及一些基本的口語交際用語,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訴求對教學的質(zhì)量根本不會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這一想法的錯誤,許多對教學方式進行積極探索的英語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摸索的過程中也逐漸發(fā)現(xiàn),對學生的心理訴求進行及時的了解,對教師設計課程教學來說有著極大的幫助,只有教師在掌握學生學習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對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設計,一旦教學環(huán)節(jié)具有針對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學生基本上不可能出現(xiàn)走神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現(xiàn)象。因此,只有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掌握好學生的學習需求,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帶著無比高漲的激勵情緒從事學習與思考,對面前的展開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與力量,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感到驕傲。”學生的學習潛能一旦發(fā)揮出來,他就能體驗到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過去,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曾把學生作為僅僅是接受知識的對象,因而教學中講授詳而又詳,不厭其煩,結(jié)果適得其反。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教師的作用有如導演與裁判,要讓學生去“演”,去活動,才能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筆者在教unit5時,畫了一幅簡筆畫,畫中有許多蘋果樹,有高有矮。筆者設計了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有些問題可引起爭論。如:What's this(that)?What trees are they?What's Han Mei going to do?Can she reach the apples in the tree?Why?How can she reach apples?然后設置情景,讓幾組學生上臺表演對話。在學生表演中,有意識地加入了It's dangerous,Please be careful,Don't go too high,Don't fall,Some of the apples are hard to reach等表達方式。學生不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本課的重點、難點單詞、句子,還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上一些已經(jīng)學過的表達方式。如Don't worry,she has more apples than me.This basket has fewer apples等。
在學生表演之后,再讓他們重復朗讀這一課的重點句子,并讓學生歸納總結(jié)many與few的用法區(qū)別。
比如,筆者教介詞短語the moon cake with eggs in it.但在聯(lián)系中,有這樣的一題:the moon cake eggs in it.大部分的學生填上了with。只有極個別同學用have來填空,下了課,就有一部分學生來問,為什么正確答案是have。經(jīng)過點撥,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明白,with the eggs in it是介詞短語做定語。而have eggs in it而是一個完型的陳述句。句中have是謂語動詞,而with不能做謂語。
學生在真實與半真實的交際情景中活動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歸納所學知識,既有助于記憶和掌握知識,又提高了知識運用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外,教師還應注重課外活動的開展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1.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所說讀寫能力。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了英語單詞競賽、書寫競賽、英語演講競賽、唱英語歌、英語游戲、“英語角”等活動。師生共同活動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尤其對中下程度的學生來說,在課外活動這種無拘無束的氛圍下,更可以消除學習心理障礙,取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在課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英語學習的語言環(huán)境,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還能有效提高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2.經(jīng)過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有了學習熱情、學習興趣,但還要學習得法,否則學習熱情難以持久。這時,可從學生的單詞學習入手,指導他們科學地記憶單詞。在教學中,教會他們掌握讀音規(guī)則,構(gòu)詞法,利用歸納、聯(lián)想、口訣等方法記憶單詞。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小筆記本,利用空閑零碎的時間記憶單詞,要求有條件的同學訂閱一些英語學習報刊。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質(zhì)量。
教師在教學前要善于對教材進行合理加工和重新組織。在說明性教學中,教師的目的是把教材內(nèi)容轉(zhuǎn)變成為學生最容易吸收的知識結(jié)構(gòu),并通過系統(tǒng)的講授,化未知為已知,化深奧為通俗,化復雜為簡明,化抽象為形象,從而使學生能把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流暢地納入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去,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3]。在教學中,可用畫簡筆畫的形式來引出教學內(nèi)容。盡量用真實的事物、教具來進行形象的教學,如圖片、掛圖、卡片等。也可以設置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來解決問題,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例如,在讓學生閱讀,或聽一段對話或一小段短文前,常常在黑板上提出一個或兩個問題,學生為了找出問題的答案,就必須認真地閱讀或聽教材,這樣從中就能獲得所要掌握的知識。
師生雙方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的關(guān)系,在講解教學中,教師的講不是直接地灌輸,講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和啟發(fā)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高效地獲得知識,掌握方法。學生的聽也不是盲目地被動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聽,在聆聽中思考,在思考中聆聽,把聽與思考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做到當堂聽,當堂思考,當堂消化。例如,在教 many much more most及few fewer fewest時,讓學生聽教師說,many much都表示“多”意思,它們的比較級、最高級相同,是more和most,但many修飾可數(shù)名詞,much修飾不可數(shù)名詞。學生明白后,這時讓他們試舉一例,學生就利用自己的手中的書說I have many book,I have much water.接著,讓三個學生上臺一個學生拿著本書,一個5本,一個7本。這樣,就讓學生自己說,I have three books.I have more boos than he.t have the most books of all.同時,倒過來教 few fewer fewest,并告訴學生few表示少的。而a few則表示有一些,講到few,就聯(lián)想到little,于是接著告訴學生little用來修飾不可數(shù)名詞,而few用來修飾可數(shù)的名詞。a little表示有一點,而little則表示一點也沒有。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經(jīng)過他們自己的思考,從對比中就自然掌握了few little的用法。這時就可舉出更多的形容詞,讓學生做相似的比較級、最高級的訓練,并讓學生當場消化,做到條件反射,滾瓜爛熟。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的真實感情可以在與學生的情感間架起一座橋梁。一個好教師必須能夠及時調(diào)控學生的情感并使之處于最佳狀態(tài)[4]。想一節(jié)課成功,就要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把學生思維想象推向新的層次。想成為一個好教師,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對教材熟記于心,才能在自己的教學中,通過自己的意識信號——表情、速度、停頓、眼神、語調(diào)、動作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利用各種情感通道接受教學信息,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
素質(zhì)教育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培養(yǎng)出具備良好素質(zhì)的學生,教師本身要德才兼?zhèn)?,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導師和楷模[5]。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情感豐富的人,是具有巨大學習潛力的人,就看我們?nèi)绾瓮诰蜻@種潛能。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阿莫納什維利說過富有深刻的啟迪意義的一句話:“兒童單靠動腦,只能理解和領悟知識。如果加上動手,他就會明白知識的實際意義。如果再加上心靈的力量,那么知識的所有大門都將在他面前敞開,知識將成為他創(chuàng)造事物和進行創(chuàng)造的工具?!?/p>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劉潤清.英語教學研究[M].北京:外語與教學出版社,2004.
[3]劉以林,張文珍,馮克誠.素質(zhì)教育指導叢書之六[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
[4]王道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5]陳龍安.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數(shù)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