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221116)
名+名在英漢復合詞中都是最能產(chǎn)的構詞形式,對漢英語N+N復合名詞的研究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本文將對漢英語N+N復合名詞隱喻、轉喻構詞理據(jù)進行分析并對比它們的異同,以期對漢英N+名復合詞的共性和異質性有一個更好的了解。
近年來,復合詞構成的研究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獲得了新的研究視角,隱喻、轉喻在復合詞的構成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隱喻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是從一個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映射,可分為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和以創(chuàng)造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轉喻也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手段,它所涉及的是一種“接近”和突顯的關系[1]。隱喻、轉喻思維對復合詞的構成影響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所謂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就是喻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客觀上的相似,通過隱喻,把對于一個認知域的認識映射到另一個認知域上。如“冰糖”之所以稱為“冰糖”,是因為這種食糖多為白色透明結晶物,看起來好像冰一樣;“帶魚”之所以稱為“帶魚”,是因為這種魚的形狀好像帶子一樣等?!皦m煙”用來指“像煙一樣飛揚著的塵土”;“麥浪”用來指“田地里大片被風吹得起伏像波浪一樣的麥子”,“煙”,“浪”同樣也是通過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發(fā)生的意義轉移。
英語中也有一些類似的情況。如:“tube sock”是指“a sock shaped like a tube”;“tent card”,是“card that is like tent”,其中,“tube”,“tent”都通過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而發(fā)生了意義轉移。但經(jīng)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英語中這樣的復合詞并不是很多,遠不如漢語中的豐富。
以創(chuàng)造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是指本體和喻體之間本身并不存在客觀上的相似,而是由于認知主體的聯(lián)想而產(chǎn)生的對客體認知的創(chuàng)造性。反映在復合詞上,如“虎將”是指“像老虎一樣勇猛善戰(zhàn)的將領”;“鐵人”是指“像鐵一樣堅硬剛強的人”;“神童”是指“像神一樣具有超人的能力,特別聰慧的兒童”等。
英語中“floor price”指“最低價”;“code word”指“委婉詞”等,“floor”,“code”等均通過以創(chuàng)造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發(fā)生了意義轉移。
英漢語言中雖都有復合詞一個構詞成分通過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和以創(chuàng)造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發(fā)生意義轉移的情況,但兩種情況在英漢語言中的分布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漢語通過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發(fā)生意義轉移的情況居多,而英語復合詞通過以創(chuàng)造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發(fā)生意義轉移的情況居多,我們認為這大概與中國人“善于形象思維”;而西方人“善于邏輯思維”[2],在抽象的關系方面見長有關。
轉喻也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手段。它所涉及的是一種“接近”和突顯的關系,是事物最突出、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屬性,即突顯屬性[3]。利用轉喻構成的復合詞,漢語中如“筆友”,指“通過書信往來、詩文贈答結交的朋友”,之所以叫“筆友”,是因為寫書信、詩文,最明顯的特征是用“筆”。又如“雪豹”,指“寒冷地區(qū)生活的豹子”,用“雪”來指“寒冷地區(qū)”,是由于寒冷地區(qū)最突出的特征是“雪”。英語中“boat people”指“從海上進入他國的難民”;“crib death”指“嬰兒猝死”等,“boat”,“crib”也同樣是由于轉喻作用而發(fā)生了意義轉移。
漢語中如“蛇頭”,“蛇頭”是指“組織偷渡并從中獲利的人”。這里“蛇”由于隱喻轉喻作用而發(fā)生意義轉移,指“乘船偷渡者”,因為偷渡客為了避過本港水警的搜查往往蜷縮在偷渡船的船艙中,身體如蛇一般地蜷曲,常被稱為屈蛇?!邦^”用來指“組織者”,則是由于隱喻而發(fā)生的意義轉移。英語中“l(fā)ion head”用來指“虎將”;“face book”用來指“相冊”等,均是兩個構詞成分都發(fā)生了意義轉移。
雖然隱喻、轉喻思維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所以兩個民族成員隱喻思維的具體結果是不同的[4]。漢語里的“虎”和英語里的“l(fā)io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人們在使用隱喻思維的時候,一般是選取自己比較熟悉的事物來表達另一個不明說的事物,由于文化背景和自然環(huán)境的因素,中國人比較熟悉“虎”,“虎”被視為“萬獸之王”,漢語里與“虎”有關的詞語數(shù)不勝數(shù);而英國人比較熟悉“l(fā)ion”,“l(fā)ion”是英國人心目中猛獸的典型,所以英語里與“l(fā)ion”有關的詞語很多,而與“虎”有關的詞語卻少之又少。漢語里用“虎”表達的詞語英語里多用“l(fā)ion ”來表示。例如描繪“極其危險”的地方,漢語用“虎口”,而英語里用“l(fā)ion-mouth”;“勇敢的人”漢語里是“虎將”,而英語里是“l(fā)ion head”;“膽量大”漢語里叫“虎膽”,而英語里是“l(fā)ion-h(huán)earted”等等。
另外,由于各個民族和地區(qū)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和心理特征,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民族有可能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進行觀察和描繪,如對于同一事物“腰包”,漢語里稱作“腰包”,著眼于這種包所放的位置(在腰上),而英語中稱為“belt bag”,是著眼于其形狀,像“皮帶”(belt)一樣。又如,英語中稱為“wall clock”的物品,漢語里叫作“掛鐘”,同樣也是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英語里著眼于這種鐘放的位置(on the wall),而漢語里則著眼于它放的方式(掛著);“rainbow”(彩虹),英語中觀察的重點是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時間(after rain)和出現(xiàn)時的形狀(like bow),而漢語觀察的重點是其色彩(彩色)。
如漢語中的“雀斑”,指的是“一種皮膚病,黃褐色或黑褐色小斑點像麻雀身上的斑點”,所以叫“雀斑”;“猴頭”,是“一種珍貴的蘑菇,沒有根,泥黃色,表面呈頭發(fā)絲狀,很像猴子腦袋”,因此稱“猴頭”。
英語中“rabbitears”,用來指“V字形的電視天線”,是因為這種V字形的電視天線很像“rabbitears”;“harelip”用來指“唇裂這種口部畸形”,因為這種畸形唇看起來很像“harelip”。這類復合詞在英漢復合詞中所占數(shù)量都不多。
漢語中如“云霧”指“遮蔽或障礙的東西”;“門路”指“做事的訣竅,解決問題的途徑”;“手心”指“所控制的范圍”;“風波”指“糾紛或亂子”;“蛇足”指“多余無用的事物”等都是由于隱喻機制而導致的意義轉移。
英語中如“rubber room”原是“為狂躁的精神病人準備的襯有橡皮的房間”,可用來指“令人不快的單調的工作環(huán)境”;“cowboy”原是“牛仔”,用來指“不受規(guī)章約束而被視為是莽撞危險的人物”等,都是由隱喻而引起的兩個構詞成分整體的意義轉移。
此外,同一個復合詞可能有不同的意義,不同的意義可能分別由轉喻、隱喻引申而來,在一個語境中使用的可能是隱喻義,而在另一個語境中使用的可能是轉喻義。如“眉目”一詞,在“眉目清秀”中使用的是轉喻義,指“容貌”;而在“眉目清晰”中使用的則是隱喻義,指“條理”。
漢語中如“舟車”原是“船和車”,由于轉喻的作用,可用來指“旅途”,如“舟車勞頓”。同樣“柴米”用來指“必需的生活資料”;“人煙”用來指“住戶、人家”等,都是由于轉喻而發(fā)生的整體意義轉移。
由轉喻引起的兩個構成成分整體發(fā)生意義轉移,這兩個構成成分多是并列關系[5],英語中很少有并列關系的復合詞,很難發(fā)現(xiàn)由轉喻而引起的兩個構成成分整體意義轉移的情況。
復合詞在英漢語詞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復合詞可以通過隱喻和轉喻構建而來,隱喻、轉喻在復合詞的構成和理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對漢英語N+N復合名詞隱喻、轉喻構詞理據(jù)進行了分析并對比了它們的異同。通過研究,可以加深我們對英漢詞匯系統(tǒng)的認識,有助于我們對英漢語言詞匯的共性和異質性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同時對于語言教學、語言翻譯、語言對比及詞典編纂等都是很有幫助的。
[1]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李興華.文化背景和英漢詞義的差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1,(6).
[5]司徒允昌.試論聯(lián)合式合成詞的構成[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