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然彬 任志新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5)
“學長”,原指對一個學生在個人發(fā)展方面起到積極幫助作用的人?!皩W長制”又稱“學長計劃”(英文為“Student Mentoring Scheme”簡稱“SMS”),是在國際上和我國港澳臺地區(qū)普遍推行的一種學生自主管理模式,指學生管理部門選拔政治覺悟高、成績優(yōu)秀、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高年級學生,經過相關培訓,對低年級學生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幫扶、引導和督促,從而擴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種新興學生自主管理機制。作為一種學生自主管理模式,它是以輔助管理的角色介入,其要義在于精選高年級中的優(yōu)秀學生,以平等、博愛的精神與新生實現(xiàn)良性互動,促使新生盡早適應大學生活,從而達到開闊新生視野、鍛煉高年級學生能力的教育管理目的。
早在15世紀,英國的伊頓公學就開始實施學長輔導制度。日本早稻田大學還將其作為一種學校的領導機制。美國高校如哈佛大學學長輔導制度的理念就是幫助指導新生面對大學挑戰(zhàn),適應大學生活,同時為學長提供提高領導能力的機會。他們稱學長為“peer advisor”;英國高校如利茲大學的“peer mentoring”項目,就是由學校組織有經驗的高年級學生(mentor)與若干個一年級新生(mentee)配對。mentor給mentee提供各方面的幫助,使他們更快地融入新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
在我國,最早是康有為在1891年創(chuàng)辦“萬木草堂”時,吸收新式學校的管理方式以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起用優(yōu)秀學生做學長負責指導學生,并分工管理各項工作。現(xiàn)在我國眾多高校在新生中推行的“學長制”是在高校擴招過程中適時出現(xiàn)的一種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新生事物,它彌補了高校擴招師資力量不足出現(xiàn)的“真空”,促進了新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學生活。例如,香港科技大學有“卓賢匯”特色活動(conl1uence dinner),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南京醫(yī)科大學、溫州大學、上海電力學院等十幾所高校近年來也陸續(xù)實行了這一管理機制。
“學長制”的理論基礎是伙伴教育。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96),伙伴“泛指共同參加某種組織或從事某種活動的人”,即共處某一共同體,并與共同體其他成員擁有共同的目的和價值觀,合作進行某種活動的人。沒有默契不成伙伴?;锇榻逃睦砟罱⒃凇盎锇椤钡母拍钪??;锇榻逃闹髦际窃诮逃薪⒏飨嚓P主體之間的伙伴關系,使主體能在伙伴關系中進行教育、發(fā)展、生活,成長為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良好伙伴,即成為社會共同目標與價值的分享者、維護者與創(chuàng)造者,成為社會共同事業(yè)的積極參與者。
伙伴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使學習者在伙伴關系中學習、發(fā)展,成長為社會發(fā)展的良好伙伴或積極的建設者,簡單說來就是在伙伴關系中培養(yǎng)伙伴。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發(fā)展中人的前景設想為三個階段,即:人的依賴性、物的依賴性基礎上的人的相對獨立性、自由個性。在農業(yè)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是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人的社會關系是建立在“人的依賴性”基礎上的,進行的是群主體的依賴性教育,產生的是依賴性人格;在工業(yè)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是物統(tǒng)治人基礎上的人的相對獨立,人的社會關系是建立在“物的依賴性”基礎上的,進行的是個人主體教育,產生的是個人主體的獨立人格;在信息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是自由人平等結盟,即伙伴關系,進行的是類主體教育,產生的是類主體的自由人格?;锇榻逃幕A是情感與信任,古語道:親其師、信其道、篤其行?;锇榻逃亲钊菀妆唤邮艿慕逃绞?,被廣泛地應用在各種營(傳)銷活動中。
伙伴教育有助于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合作關系,解決現(xiàn)實社會中人對人的隔膜、分離問題?;锇榻逃粌H體現(xiàn)在伙伴之間的彼此影響、互相激勵上,同時,通過伙伴關系,學生可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逐步走向“社會化”?;锇榻逃軌蚪W校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有機聯(lián)系,打破現(xiàn)實學校教育與社會要求隔離的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锇榻逃軌蚪W習、工作與生活的融通關系,清除勞動與人生的異化關系。
現(xiàn)階段,我國大多數(shù)實施“學長制”的高校采用的方法是聘任政治覺悟高、學習成績優(yōu)秀、社會工作能力突出同時又樂于幫助和培養(yǎng)學弟(妹)工作的高年級學生,對口幫扶、指導、教育低年級學生的模式。被聘任的學長及時了解學弟(妹)的家庭狀況、心理活動、生活困難、情感挫折等問題,結合自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經驗,幫助學弟(妹)解決生活、學習、工作、感情等方面的疑惑和問題,幫助學弟(妹)規(guī)劃總體和不同時期的奮斗目標,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認為,“學長”是個相對的、廣義的概念,應包含以下兩重涵義:第一,相對低年級學生,全體高年級的學生都是學長;第二,在不同年級中,任何在德、智、體、美、勞等某方面有專長的學生,也都可以稱之為學長?!皩W長的活動范圍可以是包羅萬象的,從有教育意義的到有趣味的、從私人的到職業(yè)的、從正式到非正式的;學長的角色可以是非常靈活的,如兄弟姐妹、顧問、信息提供者、輔導員、教練、家庭教師、簡單的朋友,或者只是一個陪伴者。”這樣的一種教育理念,為每個人提供了一個展現(xiàn)自我、與他人溝通交流、相互影響的平臺。這個機制設計可以建立一個廣泛平等的、全方位的、自由互動的、充滿活力的學生成長環(huán)境,身處這一環(huán)境的每個人都可以發(fā)揮自己的作用,而不是被動地參與和“被影響”,從而形成學生與學生之間全面的、健康的、自然的伙伴關系。應該說,推行“學長制”絕不是權宜之計,不是僅僅為了緩解學生管理隊伍人員的不足,其目的更多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目標,追求的是教育對人的發(fā)展功能,是希望高、低年級的學生都能盡快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質。
目前各高校實行的“學長制”主要是在學生管理中應用,是一種學生管理的輔助機制。通過“學長制”可以大大減輕輔導員的工作壓力,便于有的放矢地開展針對性活動,提高工作效率。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將“學長制”擴大到教學領域。學院將學長分為三類:一類是注重管理與教育相結合的“班級學長”;一類是注重管理與教學相結合的“專業(yè)學長”;還有一類是注重管理與思想引領相結合的“黨員學長”。在教育教學中,選聘學習成績優(yōu)秀、技能突出的高年級或同級學生擔任“專業(yè)學長”,對同一專業(yè)的低年級或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學習上的輔導,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比如說,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院依照行業(yè)習慣和企業(yè)文化的要求,讓學生自由拜師或收徒弟,高年級學生給低年級學生當師傅,形成比較穩(wěn)固的伙伴關系。“專業(yè)學長”們來源于學生,更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基礎,他們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將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傳遞給輔導對象,這樣的幫助和指導在心理上更容易被學弟(妹)接受,在時間上更及時,特別是在一些職業(yè)教育和工程教育中的經驗性知識的傳遞上,這種手把手的長時間的幫助顯得更有效。同時,“專業(yè)學長”們還要將這些問題加以整理和加工,及時反饋給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提高教師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同時,對學弟(妹)接受的指導也能更好地促進學長們自身的學習和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并加深了對學校的認識。學能自反,教能自強,互尊互學,教學相長,“學長制”實現(xiàn)了高低年級學生的共贏,使學長制的教育教學效果更加突出。
一般“學長制”通常情況是在學制內實行。為夯實“學長制”的組織基礎,齊齊哈爾工程學院于1997年建立了畢業(yè)后流動站制度。學院每年在畢業(yè)生中選聘一批思想覺悟高、學習成績優(yōu)秀、工作能力強的學生充實到畢業(yè)后流動站,在站內學習2~3年時間后充實到學院的教師隊伍,也可根據(jù)自身意愿離站。畢業(yè)后流動站的學員既是學生又是老師,他們享受教師的待遇但也有自己的課程學習任務。學院也為“學長”在政治思想方面、業(yè)務技能方面、管理科學方面、人際交往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擬定適合的教學計劃,提升“學長”的綜合素質。他們除了學習以外,還以“學長”的身份被派往班級、專業(yè)、系或部門參與班級管理、課堂(實訓)教學與輔導、學校管理等工作中來。這樣,畢業(yè)后流動站將學?!皩W長制”延長了2~3年,有利于學校文化堅守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總之,“學長制”是將學生的特殊教育與普遍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即發(fā)揮學生領袖的示范作用與調動全體學生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這就要求全體師生在學校的全部活動中,牢記“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這一學校的本質特征,自覺地以學生為中心,放手發(fā)動學生、緊緊依靠學生、一切從學生的成長出發(fā)。實施“學長制”有利于密切師與生、生與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伙伴關系,在校園中創(chuàng)造一種溫暖、積極的學術文化氛圍;有利于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有利于學生的品德教育與自我提升教育的開展;有利于教育教學尤其是實踐性的教學改革;有利于學校文化更好地堅守傳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
[1]鄭育杉.學長制: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管理的模式探索[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6):258.
[2]張信先.學長制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齊齊哈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3):79.
[3]劉長海,羅怡.關于“伙伴教育”的理論構想[J].江西教育研究,2005,(5):15.
[4]魏劍波,趙冬亮.學長制在高校中的發(fā)展模式及作用研究[J].出國與就業(yè),201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