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凱,馮 超,吳 妍,等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62)
馮超:那沉重的歷史,對于后來者,也許像繽紛的世俗,頗為輕松,卻疑有幾多虛假;對于親歷者,則像黑白的塵夢,滿心沉痛,卻真實得近乎殘忍。作為一個出生在90年代的人,對發(fā)生在30 多年前的故事,雖是有所耳聞,實未親身經(jīng)歷,終易陷入似是而非的漩渦中,幾近彷徨。時代也總是卑劣地讓我們選擇遺忘,有意無意地消解那一段“活生生的歷史的真實”。然而,沉重的年代就像懸掛在斑駁古壁相框中的老照片,在婆娑的歲月和蹉跎的人生里,已然獨自泛黃。人終將老去,而定格的故事卻永遠年輕,因為它拓寫了我們這個民族極為可怕的人性暗陬和維系民族血脈的精神遺存。感謝這樣一個人,感謝這樣一首詩,泣血而為中國的“蘇格拉底”立傳:在這個真實的“現(xiàn)實社會”,為蕓蕓眾生演繹了一部交織著血和淚、不棄于生和死的時代悲劇。是的,“思想家”永遠不死,因為黑暗的墳?zāi)埂⒛氐暮裢劣肋h囚禁不了一顆追求精神獨立、思想自由的心靈。
王金思:作為80年代末出生的研究生,我們在回顧這段歷史時,只有歷史書上的一筆帶過,文學(xué)史上粗略地說著× × ×于某年逝世,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在這場“徹底批判學(xué)術(shù)界、教育界、新聞界、文藝界、出版界的資產(chǎn)階級反動思想”的一場場運動中,那些堅持真理的知識分子有過掙扎,有過猶豫,有過迷茫,有過堅守,有過至死不渝。是張先生的這首詩讓我們認識到了“逝世”這一詞語背后蘊含的巨大傷痛。詩中“蘇格拉底”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那個時代成千上萬個用生命來捍衛(wèi)真理的思想家。那是一段充滿黑暗和惶恐的歷史,而張先生讓我們在黑暗和惶恐中看到了光亮,這種光亮不僅讓我們不禁敬佩古往今來知識分子一脈相承的“以身殉國”的使命感,也讓我們反思那個讓哥白尼在烈火中就義的時代。同時,也讓我們正視當(dāng)下面臨各種誘惑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這首長詩確實有著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問宇星:那段歷史,并未被浩瀚的往事遮蔽!什么是真正的歷史?什么是地主?什么是貧農(nóng)?當(dāng)這些既有的概念在我們年輕的腦海中慢慢清晰起來的時候,我們才接近了那一段沉重的歷史真實。倔強執(zhí)著的“蘇格拉底”讓我想起了魯迅、胡風(fēng)、巴金、老舍、趙樹理、王小波等等,這一批批擁有著理性良知的知識分子們,他們用青春和熱血鋪成一條大道,通向真理和光明。在漫長的宇宙長河中,他們?nèi)缧浅桨銧N爛發(fā)出耀眼的光芒,他們有著涵容“人—天—地”的氣概和魂魄,他們的倔強,他們?yōu)檎胬慝I身的精神,足以說明這一切。當(dāng)無字碑豎起,當(dāng)一代又一代“思想家”暗暗地悄然死去,雖看似寂寞冷清卻不知在這背后有著一個無比壯大的追求“思想自由,精神獨立”的知識分子群體,就像立于天地之間的群雕,總有一天你們將被世人所景仰。
張溫卉:沒有一本歷史書記載過這樣的歷史,但這才是真正的歷史。真相往往就是這樣的血淚交加,卻更能直擊人心。再也沒有一種文體比敘事與抒情的“合體”詩歌更能表達這樣的沉痛。羅曼·羅蘭說:“扼殺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謀殺犯。”我不知道是誰在扼殺思想,是時代、環(huán)境,還是人自己。我無法想象,如果生于那個時代,我會不會有“蘇格拉底”那樣的勇氣、有“俏兒”那樣的勇氣、有“知己”那樣的勇氣,還是會像多數(shù)人一樣麻木怯懦。我只為自己感到羞愧。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如“蘇格拉底”般堅守正義和信念的人,都需要有思想的人,混亂的時代尤其如此??v使他們?nèi)倘韬干踔龄螞]聲名,也仍能為人們留下來自不竭思考的光明和力量?!蔼毩⒅瘢杂芍枷搿?,這不僅是一種讓人前進的力量,也是一種讓社會持續(xù)反思的力量。
李超:從傷痕到反思,再到手頭這本張夢陽前輩的敘事長詩,關(guān)于“文革”的敘事,身為知識分子的作家總是訴說著不同的“自己”,愛情的破裂、親情的崩塌以及生命尊嚴的被踐踏則成為他們血與淚的見證。然而作為革命實踐主體的人民群眾卻淪為證實知識分子悲慘命運的配角,他們喪失了對自己所主導(dǎo)的這場革命的反思權(quán)利,成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疤K格拉底”與俏兒生命的蹈節(jié)死義,固然令人欽佩與嘆息,黨政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fēng)固然可憎,但如歐蘭·巴迪歐所言:這些事實的真實,卻只有通過對這些事的政治性理解才能得到。站在無產(chǎn)階級立場上,當(dāng)社會主義國家順利完成經(jīng)濟與政治的革命之時,中共領(lǐng)導(dǎo)下的人民群眾將革命的觸角伸向上層建筑即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進而尋求奪取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無疑是迫切的也是正確的,而此時的“蘇格拉底”無論在經(jīng)濟上堅持的“私有制”還是政治上所秉持的“民主”、“自由”是一種真正的資產(chǎn)階級復(fù)辟。如果說作者對“蘇格拉底”的同情是一種思想的認同與人格的臣服,那么人民對“蘇格拉底”的同情則更多是一種死于非命的憐憫,至于“蘇格拉底”所思考的“人類的利益”,其實人民也并不知道。
李國棟:讀了長詩我立即想起這么個題目:“后傷痕”時代的新“反思”——簡評《謁無名思想家墓》的主題意蘊。但在這里卻無法展開。我只想強調(diào):《謁無名思想家墓》觸動靈魂的力量絕不亞于一部優(yōu)秀長篇小說!作為一部敘事抒情長詩,其意蘊表現(xiàn)上更有其獨特之處:首先,本詩試圖解構(gòu)傳統(tǒng)語境與進行歷史重構(gòu),傳統(tǒng)文學(xué)語境下的地主老財一般都十惡不赦,而詩中的老地主最愛教育,捐資助學(xué)。一向充當(dāng)正面形象的土改骨干與貧農(nóng)階層卻“吃喝嫖賭無所不為”,在這種歷史解構(gòu)下,必然包含作者進行語境重構(gòu)的努力,就像“蘇格拉底”試圖“將心中新的宇宙建立”,可見詩人“重寫文學(xué)史”的磅礴之勢;其次,詩歌表達了“左”的殘害與“人”的泯滅,作者將受迫害對像“蘇格拉底”精選限定為一個有骨氣的名校知識青年,以往名家作品不乏遭受苦難的鮮明人物形象,而似“蘇格拉底”這般人品學(xué)問皆無可挑剔之人卻也被時代浪潮無情毀滅給人看,特別是以長于抒情的詩歌體裁進行表達,悲劇意味便更加深邃地觸動人心;最后,詩中飽含了至情至愛與對理性的深切呼喚,讀著俏兒就想到張賢亮筆下的荒原女人馬纓花,俏兒在“蘇格拉底”被逮捕時喊的那句“哥——我等著你!”如同馬纓花說給章永璘的“就是鋼刀割斷我的脖子,血身子還陪著你哩”一樣具有感人肺腑的厚重力量,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游戲感情的時代。詩中的“蘇格拉底”化身思想家角色,鄙夷和痛心疾首于心靈對權(quán)力的屈服,這一切都構(gòu)成著作者對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理性時代的呼喚。季羨林在其《牛棚雜憶》中曾談及“文革”后的一種社會怪象,即10年浩劫后的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很少或基本不再在公共領(lǐng)域說到“文革”,不管整人的還是被人整的,都在之后歲月中緘默不語。其實反觀文壇,上世紀80年代文學(xué)流派的壯懷激烈與競相登臺中,傷痕文學(xué)、反思文學(xué)等都包含有對剛過去的一種極“左”政治路線的揭露甚至鞭撻之意,只是都委婉含蓄地蘊含于作品語境中,不那么直白表露。直至近年,傷痕、反思不再那么大行其道的“后傷痕”時代,倒是偶見比較直接地去揭示、控訴與“反思”那段不堪回首苦難歲月的作品,張夢陽這篇《謁無名思想家墓》就是其中難得的一部。
肖易寒:讀完張夢陽老師的《謁無名思想家墓》,思緒不能平靜。詩中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現(xiàn)出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直到此刻依舊在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作者通過切身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自己周遭的人物命運結(jié)局,向我們展現(xiàn)出了剛正不阿、正氣凜然、心系蒼生、內(nèi)心正義、追求靈魂自由、令人敬佩的朗朗人格。生死相隨堅貞不渝的愛情使人為之動容,同時也使得人們悲從心中起,不免對那樣一個令人絕望窒息,充滿了滑稽與荒誕,顛倒黑白毫無自由,無數(shù)才華橫溢、有思想、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國之棟梁遭受政治迫害令人內(nèi)心恐懼的年代,充滿了憤怒與控訴。拂去歷史的塵埃仿佛我們也穿越到了那樣一個年代,能深切地感受到蕓蕓眾生的精神面貌以及作者蘇格拉底、俏兒他們內(nèi)心的痛苦與掙扎。錯誤的時代使“蘇格拉底”們變成了悲劇:堅持真理的悲劇、向往自由的悲劇、保持自我的悲劇……假如遺忘歷史意味著背叛自己,那么我們需要正視歷史,回歸現(xiàn)實,在這個紛擾嘈雜的時代,做一個人格上不沉淪不暗淡的人。
李思:張夢陽先生的《謁無名思想家墓》既是一位思想獨立的下放知青的苦難史,又是一位迷途知返、不甘做當(dāng)權(quán)者犬儒的“我”的回憶錄,還記錄了三個有良知的文青惺惺相惜的友誼(此處筆墨較少,但從《送別》一章來看,其對“蘇格拉底”的感情,應(yīng)該不輸于“我”吧),以及一段可歌可詠至死不渝的奇男女的愛情……讀完這部長詩,我自心底產(chǎn)生一股屈原式的悲憤,竇娥式的冤屈。舉世皆濁,能不同流合污,已是不易,甚至連“我”,也差一點就哺糟啜醨,成為上位者攻詰他人的棋子,越是如此,越凸顯出“蘇格拉底”之高潔。文人有傲骨,雖貧賤不能遺其志?!疤K格拉底”的矮棚,其形頗似半坡人遺址,他卻能安之若素,頗有“雖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氣度,即便家徒四壁衣衫襤褸食不果腹,也不能令其摧眉折腰,乃真君子也。對于有操守的文人而言,思想是他們最大的武器,司馬遷著書于當(dāng)時,尚可“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倍覀兊摹疤K格拉底”,為民請命,“殉國家之急”,費時一周才寫就的“上書”,卻只能石沉大海,最終燒得連灰都不剩,今時尚比不得往昔,如此,怎不令人悲憤。更恨那些當(dāng)權(quán)者,不僅不能理會他的苦心,更為了一己之私利,棄民生于不顧,將他的伸張正義定作“反革命”,胡亂給他安上“亂黨”“小偷”的罪名,將一位忠勇之士,生生折磨致死,如此,怎不冤屈!書記、“戴眼鏡的副書記”“管校代表”、校長、“貧協(xié)主席”……當(dāng)這些黑了心肝的跳梁小丑成為當(dāng)政者,而那些有良知之士卻淪為階下囚時,歷史如此吊詭,誰能不為之扼腕長嘆!
吳妍:閱讀完張夢陽先生的《謁無名思想家墓》抒情敘事長詩,作為90 后的我,除了震撼與感動,更多的則是震驚與悲憤。我并沒有經(jīng)歷那個時代,對于它我既好奇,希望了解,又頗為畏懼,害怕自己一直信仰的真理被無情地踐踏,那時我將無所依附,失去所有的安全感。因此,長久以來我對“文革”只有宏觀的印象,并不敢直面慘淡血腥的現(xiàn)實。閱讀張先生用晚年生命書寫的長詩后,真切地看到“文革”對于個人的迫害、對自由思想的扼殺、對真理的顛覆,真如我先前所畏懼的一般,使人猶如墜落在無盡的黑洞之中,無所依賴。但是,詩中“蘇格拉底”對“人類走向”的叩問強烈地敲擊著我的心靈,他真如詩中所述:“純粹得只剩下了思想和正氣”,他最終暗暗地死去更讓我明白,我們信仰和依附的真理不是簡單地護佑人類,它更需要我們用鮮血去維護!
張伯陽:讀罷夢陽先生《謁無名思想家墓》,淚濕滿面,感慨萬千。雖然本人沒有經(jīng)歷過“文革”那個年代,但當(dāng)我在電腦上將這首長詩細細品來的時候,萬千滋味涌上心頭,當(dāng)我看到“蘇格拉底”為了自己對于思想的堅守最終“暗暗地死去”的時候,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感,那種混合著悲憤、怨懟、不甘、無奈的情緒由“蘇格拉底”的身上轉(zhuǎn)移到了我的身上,我雖沒有像“蘇格拉底”那樣以死守衛(wèi)自己的精神信仰,但卻與他產(chǎn)生了跨越時空的共鳴。時至今日,金錢和欲望代替了60年代的政治壓迫,束縛了許多人的思想,但我相信,崇尚思想自由和美好愛情的人的天性永遠不會被剝奪,而夢陽先生的《謁無名思想家墓》正如一劑良藥,深達每一個擁有正值思想的人心中,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吳瑩瑩:歷史留給人們的是傷痛,隨著時間的流逝,疼痛感會慢慢消失,可對于經(jīng)歷過的那些人來說,這傷疤永遠深深地印在那里。作為80 后、90后的我們,一直遠離那個時代,對于那個時代的真實面貌我們只能通過文字來了解,可是那些文字也只是冰山一角。張夢陽的這首長詩開啟了我們新的視野,“蘇格拉底”對思想上的堅持更讓我們開始反思,反思這個已失去反思能力的社會,反思我們這群安于享樂的新一代?!拔业乃枷刖褪俏业纳?,寧死也不會放棄!我活著就是為了思想,隨時準備為了思想死去。”這是這首詩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人們在物質(zhì)享受帶來的歡樂下完全拋棄了曾經(jīng)所堅持的,更完全失去了反思當(dāng)下的能力。這首詩無疑給當(dāng)下的人們敲響了警鐘,提醒人們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獨立最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