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艷
《紅樓夢》中人物的鞋飾構(gòu)成大體可以分解為三類:鞋、靴、襪。下面就從這三類來分別加以說明。
古代鞋履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屨、履、舄、屐等等。就質(zhì)料來說,大致分為三種:一為布帛;二為草葛;三為皮革。凡以麻、絲、綾、綢、緞等織物制成的鞋履,均屬布帛履類,其中以麻履、絲履及錦鞋為多。履、屨、鞋三字,本各有所指,后來才成為一切鞋履一類的通稱。
草葛履是以蒲草、葛藤為其本原料,經(jīng)過搓碾編織而成的鞋子,常見的有葛履、芒履及蒲鞋。皮革履也有兩種,一種以生皮為之,一種以熟皮制成。
古代鞋履的具體樣式也千變?nèi)f化,多采多資,這些變化集中反映在鞋頭部分,常見的有圓頭、方頭、岐頭、高頭、小頭、笏頭、云頭等。
鞋有薄底、厚底,厚底者有寸許,大抵以緞、絨、布為之,鞋面淺而窄,亦有作鷹嘴式尖頭鞋者,鞋幫亦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挖云式者,面作單梁或雙梁。婦女穿有拖鞋、木屐、睡鞋。粵中婦女家居或出門常拖繡花高底拖鞋,也喜著木屐,滬地更有畫屐、睡鞋。
第3回寶玉首次亮相時穿的青緞粉底小朝靴,是一種黑色緞子面,白色靴底的方頭長筒靴子。清徐珂在《清稗類鈔·服飾》中寫道:“風(fēng)靴之頭皆尖,惟著以入朝者則方,或曰沿明制也。”又說:“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緞為之,冬則以建絨,有三年之喪者則以布?!?/p>
寶玉第二次以輕裝出場,換上厚底大紅鞋,用藍(lán)、黑絨堆繡云貼花,鞋頭裝上能活動的絨剪蝴蝶作飾物的雙梁布鞋。
跌腳道人穿的“芒鞋”,“芒”,狀如茅草而比其大,長四五尺,可作造原料的紡織草鞋。草鞋為勞動者所著,有以贈仁和石帆上舍升者。
“撒鞋”即灑鞋,是一種雙梁的包皮邊的布鞋,古時多為習(xí)武、行路之人的穿著。
“沙棠屐”和“棠木屐”相同,是一種木鞋。漢·史游《急就篇》顏師古注:“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碧募刺睦?,落葉喬木,木質(zhì)堅韌。《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昆侖之丘,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亦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笨梢?,此屐可用于雨雪天氣。南北朝期間,還出現(xiàn)過一種連齒木屐。
再有晴雯穿的紅睡鞋,漢族婦女多纏足,穿紅睡鞋?!肚灏揞愨n·服飾類》:“紅睡鞋是纏足婦女所著以就寢者。蓋非此,則行纏必弛,且借以使惡臭不外泄也?!彼?,一般以紅色綢緞做鞋面,軟底,鞋幫與鞋底多繡以彩色花紋,考究的這飾以珠花,并涂以香料。漢族婦女纏足是對女性身體和精神的摧殘,是封建禮教歧視婦女的產(chǎn)物,而滿族婦女因從小學(xué)習(xí)騎射從不裹腳,她們多習(xí)慣穿一種高跟木底鞋,尤其滿洲貴族婦女更加普遍。
滿族婦女所穿的鞋稱為“旗鞋”,極其有特色。由于滿族的婦女從小就習(xí)慣騎馬,不像漢族婦女,從不裹腳,她們習(xí)慣穿一種鞋,尤其是貴族婦女,普遍穿這種鞋,所以稱為“旗鞋”。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為“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可以成為現(xiàn)代高跟鞋的前身了,當(dāng)時有的可達(dá)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dá)25厘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在中間,三寸多高,整個木跟常用白細(xì)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涂白粉,俗稱“粉底”。旗鞋的面料用綢緞來做,上面繡上五彩的圖案。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xì)下寬、前平后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因此有“花盆底”和“馬蹄底”的名稱,又統(tǒng)稱“高底鞋”。除鞋幫上裝飾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之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來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特別的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然完好無損。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F(xiàn)在都已不穿了。
具有進(jìn)步思想的曹雪芹在書中未明確寫小腳就是對這種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不滿,但作為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又要正視現(xiàn)實,所以他只隱諱地提到了紅睡鞋。在中國史學(xué)界一般公認(rèn),“三寸金蓮”始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當(dāng)時五代李后主喜愛音樂和美色,他令寞娘用帛纏足,使腳纖小彎曲如新月狀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臺上跳舞,飄然如仙子凌波,故稱“三寸金蓮”。以后從宮內(nèi)到民間皆仿行,并以纖足為美、為貴、為嬌。此俗一直延續(xù)到清和民國,仍行不衰?!拔逅摹边\動大力提倡放足,建國后基本絕跡。
書中有關(guān)靴的描述:
第3回中,寫“寶玉外罩石青起花八團(tuán)倭鍛排穗褂,登著緞粉底小朝靴:”;第49回中寫“黛玉換上掐金挖云紅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紅羽紗面白狐貍里的鶴氅”;第63回中寫“芳官冬天作大貂鼠臥兔兒戴。腳上穿虎頭盤云五彩小戰(zhàn)靴,或散著褲腿,只用凈襪厚底鑲鞋”;第49回寫“史湘云腰里緊緊束著一條蝴蝶結(jié)子長穗五色宮絳,腳下也穿著麂皮小靴?!?/p>
靴,履之有脛衣者曰靴,取便于事,原以施于戎服者也。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緞為之,冬則以建絨,有三年之喪者則以布。
靴的出現(xiàn),是我國鞋史的一個偉大里程碑。它變舄履而改著靴,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軍事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社會生活。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首先引進(jìn)北族和西域少數(shù)民族所著的胡服,用以裝備軍隊。由于采用了胡人短衣、著褲、馬靴的服制,逐漸放棄車戰(zhàn),改用騎兵戰(zhàn)術(shù),終于使趙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從此,皮靴便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鞋飾的一部分,并一直沿用今天。
靴子本來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鞋式,中原居民一般不著此。到了南北朝時期,穿這種鞋子的漢人才逐漸多見,且用于婦女。
麂皮去毛經(jīng)芒硝制過,做成襖褲,穿起來又輕便又擋風(fēng),制成襪子、靴子就更好。
寶玉所穿“青緞粉底小朝靴”,一般配合禮服穿,用于正式場合。
麂”,母鹿?;㈩^,即靴頭紋飾作虎頭形;盤云五彩,即靴筒紋飾用五彩絲線盤成云頭形。
書中有關(guān)襪的描述:第三回中寫寶玉“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綾褲腿,錦邊彈墨襪,厚底大紅鞋”;第45回中寫寶玉“膝下露出油綠綢撒花褲子,底下是掐金滿繡綿紗襪子”;第70回中寫芳官“雄奴卻仰在炕上,穿著撒花緊身兒,紅褲綠襪”。
“襪子”一詞最早見于《中華古今注》,曰:“三代及周著角韈,以帶系于踝。”“三代”是指我國最早有記載的夏、商、周時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敖琼c”應(yīng)該是用獸皮制作的原始襪子,所以寫作“韈”。后來,隨著紡織品的出現(xiàn),襪子又由獸布發(fā)展到用布、麻、絲綢制作,“韈”也相應(yīng)地改為“襪”,最后步步簡化為今天我們所說的“襪”?!耙m”字的嬗變過程,其實蘊含了中華文明歷史的發(fā)展進(jìn)程。襪最早是由皮革制成的,可以直接用來行走,而不用在著鞋。
清代民間的襪子一般也用棉布制成,貴族則用綢緞制襪。故宮所藏皇帝的襪子多以金緞為邊,通繡紋彩。1879年,歐洲國家將針織品輸入中國,洋襪、手套以及其他針織品通過上海、天津、廣州等口岸傳入內(nèi)地。受其影響,商人們在沿海主要進(jìn)口商埠相繼辦起了針織企業(yè),襪子從此以后也多是針織產(chǎn)品。后來襪子的材料用布來代替,于是分出鞋襪。史書中記載有羅襪、布襪、絹襪、綾襪、錦襪、絨襪、氈襪、苧襪等等。寶玉所著的襪子為錦襪,此為當(dāng)時高檔的襪料。
古代鞋履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屨、履、舄、屐等等。就質(zhì)料來說,大致分為三種:一為布帛;二為草葛;三為皮革。鞋有薄底、厚底,厚底者有寸許,大抵以緞、絨、布為之,鞋面淺而窄,亦有作鷹嘴式尖頭鞋者,鞋幫亦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挖云式者,面作單梁或雙梁。婦女穿有拖鞋、木屐、睡鞋。漢族婦女纏足,而滿族婦女不裹腳,多習(xí)慣穿一種高跟木底鞋。靴子本來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鞋式,中原居民一般不著此。到了南北朝時期,穿這種鞋子的漢人才逐漸多見,且用于婦女?!耙m”字的嬗變過程,其實蘊含了中華文明歷史的發(fā)展進(jìn)程。襪最早是由皮革制成的,清代民間的襪子一般也用棉布制成,貴族則用綢緞制襪。
[1] 顧平旦.紅樓夢研究論文資料索引[M].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83.
[2] 徐珂.清稗類鈔之服飾類第十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6.
[3] 黃能福,陳娟娟,鐘漫天.中國服飾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繆愛莉.中西歷代服飾圖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