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亞 麗
(山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在美國這個多族裔共居的國家,主流社會與少數(shù)族裔的關系問題一直既引人關注又充滿爭議。19世紀盛行的倡導種族整合機制的熔爐論,主張所有少數(shù)族裔都同化為與英國殖民者盎格魯撒克遜的后代相似的美國人。但20世紀以來,特別1960年代以來,熔爐論因其對各少數(shù)族裔自身的民族特性和相關權利的漠視而備受詬病,美國社會逐漸認同主張族裔間的平等、寬容和相互尊重的多元文化主義論。表象上,從熔爐時代到多元文化時代是一個朝向民主的進程,少數(shù)族裔在美國似乎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甚至賞識,但本質上,主流社會維護其主導地位的努力從未改變,所不同的是,相較于熔爐時代對少數(shù)族裔的直接排擠,多元文化時代的美國,出于對其國際形象和政治經(jīng)濟利益的顧及,在處理與少數(shù)族裔的關系時,轉向了一種較為隱蔽的方式。而對于這些方式的揣摩也唯有身在其中、甘苦自知的少數(shù)族裔最有發(fā)言權。
20世紀90年代末,在一個主流社會言必稱多元文化論以自詡美好的時代,日裔美國作家山下凱倫和露絲尾關在其代表作《橘子回歸線》(1997年)和《食肉之年》(1998年)中,通過對以日裔為代表的當代亞裔在美國形形色色遭遇的描述,以少數(shù)族裔作家特有的清醒筆觸,對主流社會針對少數(shù)族裔的種種微妙關系深挖就里,以此昭示出多元文化主義的主張雖然美好,其真正實現(xiàn)之路卻依然漫長。
“模范少數(shù)族裔”的稱謂緣起于20世紀60年代。1966年,紐約《時代》雜志發(fā)表一篇關于日裔美國人的文章,稱贊日裔雖然遭遇了二戰(zhàn)期間的不公正囚禁,戰(zhàn)后卻依然發(fā)奮圖強,令美國社會刮目相看。同年12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也載文推崇華裔美國人不倚賴政府福利,自力更生,在經(jīng)濟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并且遵紀守法,極少制造社會事端。[1]6兩篇文章都高度贊揚了華裔和日裔兩個種族忍辱負重、堅忍不拔、勤儉孝順、道德高尚等品質,認為這些亞裔特有的優(yōu)秀族裔屬性使得他們堪稱非裔等其他少數(shù)族裔的楷模,“模范少數(shù)族裔”由此成為亞裔美國人的代名詞。
乍一看上去,這個稱謂包含著主流社會對亞裔的認可甚至欣賞,似乎證明了美國的確在實踐著多元文化主義所倡導的族裔間的尊重與平等。日裔孟薩納·村上和從新加坡輾轉來美的華裔阮鮑比即是《橘子回歸線》塑造的兩個典型的模范亞裔。孟薩納·村上是二戰(zhàn)期間出生在洛杉磯附近的孟薩納戰(zhàn)爭留置營(Manzanar War Relocation Center)中的一位日裔三世,雖然他的名字中銘刻著那段族裔創(chuàng)傷史,但是成年以后他依然刻苦努力,取得行醫(yī)資格,成為一名外科醫(yī)生。鮑比則抵美后對任何可藉以維生的工作來者不拒,埋頭苦干,對微薄的所得也毫無怨言。然而,透過這兩個人物,山下希望傳達的是:盡管模范的光環(huán)圍繞著亞裔,但是從這光環(huán)中受益的卻是主流社會。
首先模范這個稱謂將亞裔在美國的成功歸結于亞裔特有的族裔屬性,這種宣傳中預設的前提是美國本身是一片民主、自由的應許之地,它不分膚色、族裔、階級等差異,一視同仁地給所有來此發(fā)展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機會和廣闊的空間,因此成功與否全在于自身的努力。而亞裔的成功與其說是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亞裔,不如說是更有效地提升了美國在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從而吸引著更多不明就里的亞裔遠道來美,服務于主流社會。而山下在塑造模范亞裔的字里行間卻推翻了這個理想的預設前提,對此,從作品羅列出來的相當篇幅鮑比來美后所從事過的各種工作可以明顯看出:自從他來到這里之后,他從不間斷地工作,總是在工作。洗盤子、切菜、拖地板、煎漢堡、漆墻壁、砌磚塊、剪樹籬、修草坪、挖水溝、掃地、修水管、通馬桶、擦尿桶、洗衣服、燙衣服、縫衣服、種樹、換輪胎、換油和換濾網(wǎng)、商品上架、扛沙包、給卡車上貨、攪拌垃圾、回收塑膠、回收鋁箔、回收罐頭與玻璃、在柏油路面鉆洞、灌水泥、蓋東西、拆東西、清理、保養(yǎng)。[2]79透過這些堆砌的工種,山下希望我們看到的是這個模范少數(shù)族裔的“殊榮”是亞裔通過多少最繁重、最辛苦、最低級且白人最不愿意承擔的勞動換來的。作為外科醫(yī)生,孟薩納·村上也許狀況稍好,但是如孟薩納這一類通過受教育而獲得稍微體面的教授、醫(yī)生、護士、技術人員、圖書館員等職業(yè)的亞裔,卻也極難逾越那道橫亙在他們頭頂?shù)牟A旎ò宥蔀橐粋€行業(yè)的管理者或者領導者。透過這個“殊榮”,主流社會所意圖掩蓋的正是滲透在這種不公正的勞動分配背后的嚴重的種族歧視。因此“模范少數(shù)族裔”與其說是為亞裔正名,不如說是為主流社會貼金。
其次,這個“模范”的稱謂在亞裔和美國社會的其他少數(shù)族裔間以及亞裔內部起到了離間作用,從而有效地阻止了族裔間及族裔內部可能出現(xiàn)的聯(lián)合,非常有利于主流社會體制的穩(wěn)定。一方面,在美國社會的所有少數(shù)族裔中,僅有亞裔被冠以模范的美名,且其模范性是相對于其他少數(shù)族裔而言的,如媒體明確宣揚的:“當有人不斷地提議政府出巨資扶持黑人和其他族裔時,這個國家的300,000華裔卻在不借助任何外援地獨立前行?!盵1]6這種令其他少數(shù)族裔感到相形見絀的論調無疑會使他們對亞裔產(chǎn)生敵視心理,表面上是對亞裔的贊美,事實上是在為亞裔樹敵,這種手段使得社會的主要矛盾發(fā)生轉向,由原本的主流與少數(shù)族裔間的矛盾轉向了亞裔與非裔、拉美裔之間的矛盾,坐收漁翁之利的當然是主流社會。另一方面,這個看似美譽的頭銜也抑制了亞裔內部可能出現(xiàn)的分化。因其褒揚的表象,多數(shù)亞裔視之為得來不易的榮譽,備加珍惜,不僅將自己的行為框限在模范少數(shù)族裔的標準范圍內,也會以此鞭策周圍的少數(shù)越雷池者。如當孟薩納·村上選擇以離家出走,做城市流浪漢的方式來跳脫模范少數(shù)族裔身份的箝制并控訴主流對日裔的不公時,遭到了家人及同胞的極力反對:“要說孟薩納·村上無家可歸可真是跟他選擇這么做一樣荒唐。沒有人更應該比孟薩納把洛杉磯當做自己家了。日裔美國社群對這種給模范少數(shù)族裔形象抹黑的行為一再道歉。他們已經(jīng)反復嘗試勸說孟薩納離開棲身的天橋并結束他離奇的行為,但是迄今還沒有什么效果?!盵2]37多數(shù)日裔對偏離模范行為所產(chǎn)生的羞恥感甚至負罪感正是模范少數(shù)族裔論調長期內化的結果,而這也正是主流社會所期待和需要的。
以贊譽亞裔之名而行利己之實,模范少數(shù)族裔說教由此成為多元文化時代主流社會為了保有其主導地位而推行的一種政治策略。
消費主義文化策略是兩部作品揭示出的主流社會對少數(shù)族裔的另一政治策略。主流社會以強制或引導的方式力圖將少數(shù)族裔打造成美國商品的消費者,通過對少數(shù)族裔日常消費內容的干預,主流社會希望少數(shù)族裔接受的不僅是這些商品的使用價值,更是商品中包含的普遍倫理、審美、風俗和風尚等文化和價值體系。當少數(shù)族裔將美國消費社會的價值體系內化為至高無上的價值觀和生活規(guī)范時,他們就會自覺拋棄自己原有的意識形態(tài),主流社會通過消費干預來同化少數(shù)族裔的根本目標就實現(xiàn)了。
《橘子回歸線》中阮鮑比的表妹小玉通過關卡的場面戲劇性地凸顯出消費主義對少數(shù)族裔強制性的挾制。小玉屬偷渡來美,取道美墨邊境入境。當鮑比準備幫助小玉入境時,他發(fā)現(xiàn)只有把小玉從外表上全副包裝為美國范式,才能避免被懷疑非法偷渡。因此鮑比讓表妹把長辮子剪了,穿上馬里布T恤,李維牛仔褲,耐克運動鞋,手里再抱個芭比娃娃,滿身整齊劃一的美國品牌剎那間抹去了小玉的中國色彩,成為了一種美國身份的表征,使得鮑比和小玉可以蒙混過關,像一對從墨西哥返回美國的父女般成功入境, “就像任何老美,就像信用卡”[3]204。批評家莫麗·華萊士認為,山下以信用卡(Visa Card)取代簽證(Visa),作為入關的憑證,代表美國的消費性格。[3]155作品中,通關的動作被比擬為信用卡過卡的動作,一方面固然指涉偷渡入境靠的是錢來買假證件,另一方面卻也暗示從入境的那一剎那開始,不管情愿與否,少數(shù)族裔都必須遵循商品消費主義的運行邏輯,從了解這些美國商品的名稱開始,一步步地去接受附加在這些商品身上的文化信息和價值觀念。
如果說小玉的消費帶有一定的被動性,那么先期來美的鮑比則完全是一個主動的美國商品消費者。如前述,鮑比工作辛苦,收入微薄,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對各種品牌的美國商品的購買欲,這些商品充斥在他的生活中,從雪佛蘭Camaroz28到AT&T9100無線電話,再到Maytag超大容量洗衣機和瓦斯加熱烘干機,等等,它們在滿足鮑比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時,更給他帶來了美好的消費心理體驗,讓他在沉悶和困窘的生活中獲得了虛幻的尊嚴感和幸福感,進而讓他對由這些商品主宰的生活方式、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產(chǎn)生由衷的認同,不知不覺間,華裔本來的文化印痕便在他身上消失殆盡。
《食肉之年》中尾關將幾乎遍布在美國全境、千篇一律的沃爾瑪連鎖超市比喻為一只“巨大的資本主義長靴”,它踩踏之處,無數(shù)的地區(qū)和族裔生意紛紛凋敝,就像“一些柔軟和潮濕的爬蟲那般死去”[4]56,足可想象消費主義文化對少數(shù)族裔的侵襲雖不似武力那般粗暴,卻也如洪水猛獸般足以填充少數(shù)族裔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這無處不在的滲透中,少數(shù)族裔本來的文化價值觀念再無立足之地了,這就是為什么當談論到怎么理解所謂多元文化主義時,山下借《橘子回歸線》中的艾米之口不無幻滅地說:“它(多元文化主義)就是關于錢的,……不是關于奇卡諾人或者亞洲人是不是遭受了不公正的處罰,不是關于第三世界國家是不是應該被獨裁,也不是關于我們是不是應該讓這個世界朝向民主,更加安全。它就是關于賣東西的:銳步、百事可樂、雪弗蘭汽車、好事達、幫寶適……”[2]126消費主義就是用這種非政治化的手段,“于無聲處”將少數(shù)族裔文化同質化為主流文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成為多元文化時代主流社會保全其主導地位的又一隱蔽性策略。
多元文化時代,主流社會維持其主導地位的努力不僅體現(xiàn)在美國國內,也指向通常為少數(shù)族裔祖籍國的海外,這些欠發(fā)達國家巨大的市場份額是美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全球擴張所必需的,而使得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獲得少數(shù)族裔遠在海外的同胞的認可無疑會為資本的擴張鋪平道路。鑒于空間上的距離,媒介就在主流社會的這一舉措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關于媒介,哲學家讓·波德里亞在《美國》一書中指出,媒介使人們被一個“虛幻的美國”深深吸引,攝像機和電視中的影像創(chuàng)造了人們心目中的美國。[4]102也就是說,面向少數(shù)族裔及其海外同胞,媒介中的美國是一種非客觀的、策略性的呈現(xiàn),一切都圍繞著是否有利于主流社會形象塑造這一根本標準。
《食肉之年》中,日裔美國人小高木簡有幸被聘為一檔被定性為“紀實性紀錄片”的電視節(jié)目《美國主婦》的制片人,這檔節(jié)目在美國制作,但針對的受眾卻是遠在日本的同胞,而為節(jié)目提供資助的是美國牛肉出口貿(mào)易集團(Beef- EX)。貧困潦倒的簡很清楚之所以受到白人雇傭者的青睞是因為自己有特別的利用價值:“作為一個種族上既不屬于這兒也不屬于那兒的“一半人”,我非常適合我在這個行業(yè)中所屬的位置?!M管我是一心想做一個紀錄片制片人的,但我似乎更像一個中介,一個文化淫媒,負責向居住在那一溜狹促的太平洋小島上的人們兜售一個關于美國的巨大幻影?!盵4]9可以說,通過兜售幻影來征服海外觀眾是這檔節(jié)目的制作初衷,這就注定了節(jié)目中的美國與美國的真相之間必然存在某種程度的落差。
因為贊助商的原因,節(jié)目首先兜售的是牛肉。每期節(jié)目都會邀請一位形象健康、廚藝精湛的美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主婦為觀眾烹制一款牛肉菜肴。節(jié)目中牛肉被賦予了一種優(yōu)越于其他肉類的高貴地位,如贊助商授意的節(jié)目宗旨中所倡導的:“豬肉可以湊合,但牛肉才是極品!”[4]12這無形中會增加日本受眾對于美國牛肉質量的信心和購買欲,讓大部分的日本受眾成為美國牛肉的消費者應當是贊助商資助這檔節(jié)目最直接的動機。
牛肉之外,節(jié)目更兜售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如節(jié)目的最后一句所強調的“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必須是全部美國式的價值觀”[4]12,而若全世界都與美國的價值觀同步,美國資本的擴張之路無疑會暢通無阻。與節(jié)目中的牛肉凌駕于豬肉等其他一切肉類之上相一致,節(jié)目也將美國人奉為優(yōu)越于其他一切“二等公民”的一等公民。[4]12美國有眾多非白人少數(shù)族裔人群,但當小高木簡試圖轉換視角,錄制墨西哥裔主婦的節(jié)目時,卻受到節(jié)目總監(jiān)織田的蠻橫阻攔。節(jié)目中出鏡的永遠只是純正的美國白人主婦,這本身就傳達出這個人群無可替代的主導地位。并且節(jié)目竭力營造美國人家庭溫馨幸福的畫面,每一期的主婦都會偕同丈夫和孩子共同出現(xiàn),節(jié)目會事先錄制夫婦的親吻鏡頭在片首和片尾播放。美國主流白人以及他們所代表的一切看起來都無可挑剔。
然而尾關卻無情地逐一點破這些虛幻的影像所掩蓋的事實真相。竭力逢迎贊助商意愿的織田品嘗了白人主婦烹制的牛肉后,卻因對牛肉中殘留的乙烯雌酚過敏而休克,不得不住院治療。 由此小高木簡揭開了美國家畜養(yǎng)殖業(yè)始自20世紀50年代甚至更早的不道德作業(yè)。作為一種雌激素,乙烯雌酚可以有效地促使肉雞或肉牛等短時間內增重,從而減少成本,增加銷量,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默許下,它被廣泛地運用在家畜養(yǎng)殖業(yè)中,極大地拓寬了作為節(jié)目贊助商的美國牛肉出口貿(mào)易集團在歐洲及日本的海外市場。盡管事實證明攝入含有這種激素的肉類會導致婦女流產(chǎn)、胎兒畸形甚至癌癥,但在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誘惑之下,此舉在業(yè)內依然盛行,搬上這檔節(jié)目,欲兜售給日本受眾的“極品”牛肉正屬此列。再如,節(jié)目中以恩愛示人的弗雷德和蘇茜夫婦在被問及是否有婚外情時,弗雷德卻令人尷尬地回答“是”。[4]19諸如此類,真相與影像之間的巨大落差凸顯出媒體的刻意而為,而這也正是主流社會為確保美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全球少數(shù)族裔間占據(jù)主導地位而采取的又一策略。
可見即使在多元文化的呼聲中,美國主流社會將少數(shù)族裔邊緣化以維護自身主導地位的宗旨從未改變,改變的只是其統(tǒng)治少數(shù)族裔的方式從顯性的征服轉向隱蔽性的策略。可以斷言,多元文化主義四方匯聚、平等相處的美好理想的實現(xiàn)尚待時日。
[1] Amy Tachiki, et al. Roots: An Asian American Reader. California: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1.
[2] Karen Tei Yamashita. Tropic of Orange. Minneapolis: Coffee House Press, 1997.
[3] Molly Wallace. Tropics of Globalization: Reading the North America. Symploke, 2001,(9).
[4] Ruth L Ozeki. My Year of Meat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8.
[5] Jean Baudrillard. America.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