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鑫,蔣尚明,杜 云,費振宇,金菊良*
(1. 合肥工業(yè)大學經濟學院,合肥 230009;2.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蚌埠 233000;3. 安徽省水利水資源重點實驗室,蚌埠 233000;4. 合肥工業(yè)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合肥 230009)
安徽省旱災區(qū)劃與農業(yè)經濟損益分析
李金鑫1,蔣尚明2,3,杜 云4,費振宇4,金菊良4*
(1. 合肥工業(yè)大學經濟學院,合肥 230009;2.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蚌埠 233000;3. 安徽省水利水資源重點實驗室,蚌埠 233000;4. 合肥工業(yè)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合肥 230009)
水資源分布不均及利用率不高是安徽省旱災產生的重要原因,旱災區(qū)劃是抗旱水利工程系統(tǒng)規(guī)劃和科學管理的重要依據,有效管理抗旱投入從而提高農業(yè)抗旱效益是旱災風險管理的重要目標。旱災對糧食產量、農村居民和牲畜飲水、農村經濟發(fā)展都產生最直接的影響。研究當前抗旱工作的效益和效果,對進一步提高抗旱效率、降低經濟損失以及完善抗旱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安徽省1990~2007抗旱投入和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兩個指標時間序列進行協(xié)整分析,確立兩指標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誤差修正模型顯示短期內具有很強的自我調節(jié)均衡的能力。結果表明,抗旱投入對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產生了重要作用。同時分析了目前抗旱投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水資源;旱災;風險區(qū)劃;農業(yè)經濟;損益分析;協(xié)整理論
受特定自然地理及氣候條件的深刻影響,中國是世界上干旱災害最為頻繁且損失嚴重的國家之一。旱災嚴重影響了中國農村經濟的發(fā)展,造成農民巨大的經濟損失,對糧食產量、人畜飲用水以及農村工業(yè)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1]。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加突出,也進一步加劇了旱災影響[2]。干旱不同于其它災害,其直接威脅的是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因此對地區(qū)農業(yè)經濟影響巨大。
安徽省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地區(qū),呈現多災并發(fā)、旱澇為主、損失較重等特點,其不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對農業(yè)、工業(yè)、畜牧業(yè)等造成嚴重影響。旱災已經成為影響安徽省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制約了安徽省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3,4]。
水資源分布不均及利用率不高是安徽省旱災產生的重要原因,旱災區(qū)劃是抗旱水利工程系統(tǒng)規(guī)劃和科學管理的重要依據,有效管理抗旱投入從而提高農業(yè)抗旱效益是旱災風險管理的重要目標[5]。而旱災風險管理核心是保證抗旱投入能切實有效的服務于抗旱工作。本文主要研究抗旱投入對農業(yè)經濟損益的影響,同時分析抗旱投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1.1 水資源狀況
根據2009年安徽省水資源公報[6]:全省年地表水資源量685.92億m3,入境水量7766.02億m3,出境水量8333.34億m3;水資源總量733.10億m3,其中淺層地下水資源量185.43億m3;人均水資源量1195.7m3,畝均水資源量1168.1m3;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59.67億m3;全省供水總量291.86億m3,其中地表水265.27億m3,占供水總量的90.9%,地下水為26.1億m3,占供水總量的8.9%;耗水總量153.98億m3,平均耗水率53%;用水量與水資源總量之比僅為39.8%。由此顯示,安徽省水資源總量及地表水資源量較為充足,人均水資源量也較高;但降水及水資源分布不均(表1),由于水資源總量中含有難以利用的汛期洪水,水資源利用率不高。目前安徽省水利設施蓄水能力有待提高,對地表水的水資源利用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淺層地下水資源也有很大的開發(fā)潛力。
1.2 旱災影響
根據1990~2007年資料統(tǒng)計,安徽省平均每年受旱面積157萬hm2,其中成災面積65.3萬hm2,因旱臨時飲水困難的人口和牲畜數平均每年分別為257.5萬人和41.5萬頭,因旱糧食損失量平均每年20.4萬噸,農業(yè)直接經濟農業(yè)直接經濟損失分別高達72.2億元和78.4億元。
表1 2009年安徽省流域分區(qū)年降水量與水資源總量Table 1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total water resources of river basin in Anhui Province at 2009
安徽省的抗旱投入量大,也取得顯著成績。1990~2007年,抗旱累計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348.58億元,是抗旱總投入72.58億元的4.8倍,經濟效益明顯;累計減少糧食產量損失408.70億kg,占糧食總產量的8.4%,占因旱糧食總損失的52.77%。
安徽省抗旱投入資金主要由中央撥款、地方(包括省市縣)撥款和群眾自籌三部分組成。1990~2007年間,中央撥款累計1.1億元、地方政府撥款累計8.1億元、群眾自籌累計63.4億元,三者的投入比分別為1.5%、11.2%、87.3%。
旱災區(qū)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變被動抗災為主動避災的防旱減災非工程性措施。對研究區(qū)域進行旱災區(qū)劃,有利于研究區(qū)抗旱資金的合理利用以及抗旱設施的合理布局,以便根據分區(qū)特點、現存問題、抗旱能力與需求現狀等,提出相應的旱災治理標準、重點、對策與途徑,為地區(qū)農業(yè)和區(qū)域規(guī)劃提供防災減災的決策支持,最大程度地減少旱災影響程度與經濟損失,從而為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從定性向定量發(fā)展是旱災風險區(qū)劃的趨勢,常用一個包含所有指標的綜合體系,通過多指標定性描述與數據統(tǒng)計,使區(qū)劃方法由定性分析轉化為基于概率與數理統(tǒng)計、模糊數學等方法的定量化計算。旱災區(qū)劃的技術方法主要有:聚類分析、模糊綜合評價、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隨著對區(qū)劃方法的深入研究,多種方法相融合特別是與GIS技術的結合日漸普遍。
陳海莉綜合考慮致災因子、承災體和孕災環(huán)境,對青海省海東地區(qū)進行了干旱災害危險性區(qū)劃及旱災風險區(qū)劃[7];陳繼祖依據“風險度=危險度×脆弱度”模式,采用參數評估法,為河南省區(qū)域干旱災害風險區(qū)劃建立了干旱災害風險度評估模型[8];張繼權綜合應用自然災害風險指數法、加權綜合評價法和層次分析法,選取玉米作為對象,建立農業(yè)干旱災害風險指數模型,利用GIS技術分析繪制了玉米受旱風險區(qū)劃圖[9];李寧等采用層次分析法和災損率法分別對安徽省小麥旱災風險進行了評估,并制作了風險區(qū)劃圖,通過歐氏距離法進行比較發(fā)現,災損率法比層次分析法更接近實際情況[10]。
3.1 協(xié)整分析理論與方法
協(xié)整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格蘭杰(Granger)于1978年提出,他將非穩(wěn)定的單變量之間存在的長期關系稱為協(xié)整關系。一般來說,變量可能會受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偏離均衡狀態(tài),如果這種偏離是暫時的,那么隨時間的推移,這種偏離的影響將會逐漸消失,變量之間的關系會回到均衡狀態(tài);反之,則說明變量間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協(xié)整就是對這種均衡關系的統(tǒng)計描述。
序列的平穩(wěn)性是指一個序列的均值、方差、自協(xié)方差是否穩(wěn)定。如果一個序列的均值、方差和自協(xié)方差都是穩(wěn)定的,就表明該序列平穩(wěn),否則該序列就是非穩(wěn)定的。計量經濟學中常用的回歸分析方法,必須建立在序列是平穩(wěn)的基礎上,如果對不平穩(wěn)的序列進行回歸分析,就有可能產生偽回歸的現象[11]。
檢驗一個序列的平穩(wěn)性,通常采用單位根檢驗,常用方法為ADF檢驗。如果一個非平穩(wěn)時間序列通過d次差分以后,序列平穩(wěn),則稱該序列為d階單整,記為I(d)。單位根是表示序列非平穩(wěn)性的一種方式。
兩個非平穩(wěn)序列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是進行協(xié)整檢驗的前提條件。為檢驗兩個非平穩(wěn)時間序列是否平穩(wěn),美國經濟學家恩格爾(Engle)和格蘭杰提出了E-G兩步檢驗法,其主要思路是:如果兩個非平穩(wěn)時間序列具有同階單整,用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進行回歸,再對模型殘差的估計值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如果殘差的估計值檢驗平穩(wěn),則說明兩個時間序列存在協(xié)整關系。
根據格蘭杰的協(xié)整理論,一組具有協(xié)整關系的變量,一定有誤差修正模型的表達形式存在。協(xié)整模型只能度量兩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而誤差修正模型則解釋序列的短期波動關系。誤差修正模型就是用來描述序列間的短期不均衡的動態(tài)結構,誤差修正項的系數就代表對短期不均衡調節(jié)作用的大小。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基本思想是:如果變量X有助于預測變量Y,即根據Y的過去值對X進行自回歸時,再加上X的過去值,可顯著增強回歸的解釋能力,則稱X是Y的Granger原因,否則稱為非Granger原因。
3.2 抗旱投入與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協(xié)整分析
選取安徽省1990~2007年抗旱投入資金(ZJ)、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NY)2組時間序列數據(圖1,進行協(xié)整性分析和因果關系檢驗。其中抗旱投入資金為中央、地方和群眾自籌資金之和。
圖1 安徽省抗旱投入資金歷年變化和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歷年變化Fig.1 The invested funds for fight a drought in Anhui province and the decreas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loss in Anhui province
(1)協(xié)整性檢驗
對時間序列進行一階差分,檢驗一階差分后的序列值是否平穩(wěn),結果表明兩個時間序列均為1階單整,符合協(xié)整檢驗條件。
對序列l(wèi)nZJ和lnNY進行回歸,其中l(wèi)nZJ是自變量,lnNY是因變量,回歸得到殘差序列e,再對e進行單位根檢驗(表2)。
表2 單位根檢驗結果Table 2 Results of unit root test
因為協(xié)整方程的殘差序列e平穩(wěn),因此接受lnZJ和lnNY這兩個非平穩(wěn)時間序列存在協(xié)整關系的假設,即安徽省抗旱投入資金和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之間存在長期均衡。
由lnZJ對lnNY回歸結果中部分統(tǒng)計輸出值,可得協(xié)整方程為:
其擬合優(yōu)度R2為0.81,擬合效果較好;DW為2.1,誤差項不存在自相關[17]。
(2)誤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青辰努力從樹冠底下爬出來,正看到唐飛霄倒地的一幕。他望向天葬院的門口,那里,一個綠色的身影,正將剩余的兩枚竹葉鏢安插回頭頂的頭飾中。
以lnNY的一階差分DlnNY為因變量,lnZJ的一階差分DlnZJ、滯后一期的誤差修正項ECMt-1為自變量,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得:
其擬合優(yōu)度R2為0.91,擬合效果好;DW為1.81,不存在序列相關性。誤差修正項系數為負,且高達1.08,表明模型如短期出現不均衡情形時,能迅速有效地自我調節(jié),回歸均衡狀態(tài)。
(3)因果關系檢驗
由于lnZJ和lnNY的1階差分平穩(wěn),因此對抗旱投入資金(ZJ)和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NY)這兩個變量進行一階因果關系檢驗(表3)。由此可知,抗旱投入資金(ZJ)是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NY)Granger原因,而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NY)不是抗旱投入資金(ZJ)的Granger原因。
表3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Table 3 Granger causality test results
4.1 問題分析
(1)抗旱投入主體責任不明
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但目前由于信息不對稱、預算不完整和行政體制改革滯后等原因,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上存在一定問題。實行分稅制以后,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大型水利設施工程的建設,而小型水利設施投資則由地方政府承擔;而分稅制卻造成地方財政收入減少,縣鄉(xiāng)財政只占國家財政的20%。財政收入減少導致地方政府抗旱投入資金不足,老少邊窮地區(qū)更無力承擔當地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重任。
(2)工程建設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和科學管理
抗旱水利工程的建設應建立在系統(tǒng)規(guī)劃和科學管理的基礎上。安徽省目前的抗旱水利工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2],但尚未在旱災風險區(qū)劃基礎上,針對水資源分布不均、旱災風險存在地區(qū)差別等實際情況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與建設;抗旱水利工程建成后,也沒有及時建立良好的管理機制,許多工程缺乏維護和保養(yǎng),導致失效或重復投資,降低了抗旱投入資金使用效率。
(3)缺乏監(jiān)督
由于抗旱水利工程投入資金大、經濟效益相對較低,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盡可能減少抗旱投入,甚至截留部分抗旱投入專項資金用于其它方面;另外,抗旱水利工程建設相對缺乏透明度,容易產生貪污腐敗現象,一方面降低抗旱投入資金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抗旱水利工程的質量也令人擔憂。這與政府缺乏嚴格的監(jiān)管機制,對抗旱投入資金以及抗旱水利工程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有關。
(4)沒有引入市場機制
由于農業(yè)產業(yè)本身的弱質性和基礎地位,決定了政府服務的重要性。而抗旱水利建設投資大、投資時間長、經濟效益不明顯且存在搭便車現象,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勵機制,因此我國龐大的民間資本無法用于抗旱水利建設,難以改善水利基礎建設長期供給不足的現狀。農田水利設施在農業(yè)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其存在正外部性,即存在市場失靈和搭便車行為,因此需要政府來充當主要投資者的角色,并建立能夠吸引民間資本的激勵機制以及創(chuàng)造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
4.2 對策建議
首先,就抗旱投入資金來源上,目前一刀切式的責任劃分不盡合理,應針對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情況,中央與地方確定合理的抗旱投入比例,明確不同水利工程建設的主體責任,從而保障有充分的抗旱投入資金;其次,進行旱災風險分區(qū),根據不同地區(qū)旱災風險的大小進行相應的水利工程建設規(guī)劃,使有限的抗旱投入資金發(fā)揮最大作用,同時加強科學管理,使不同地區(qū)的抗旱水利工程能有效地為當地的農業(yè)抗旱工作服務;再次,加強政府和群眾監(jiān)督,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和淘汰機制,切實保證抗旱投入資金利用和抗旱水利工程的質量;最后,抗旱投入須建立引入民間資本的長效激勵機制,進行市場化運作,以助于提高抗旱投入管理工作的效率,達到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的目標。
(1)水資源分布不均及利用率不高是安徽省旱災產生的重要原因,旱災區(qū)劃是抗旱水利工程系統(tǒng)規(guī)劃和科學管理的重要依據,有效管理抗旱投入從而提高農業(yè)抗旱效益是旱災風險管理的重要目標。旱災風險管理核心是保證抗旱投入能切實有效的服務于抗旱工作。
(2)安徽省抗旱投入有明顯的積極效益,減少的經濟損失大大超過抗旱投入。分析抗旱投入和減少災害損失之間的關系,能夠有效揭示抗旱投入對農業(yè)經濟損益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抗旱投入和減少災害損失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協(xié)整關系;抗旱投入對減少農業(yè)經濟損失產生了積極作用。
(3)抗旱投入資金是否充足、資金使用效率、抗旱水利工程的管理和規(guī)劃是影響農業(yè)經濟損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抗旱投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抗旱投入主體責任不明、工程建設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和科學管理、缺乏監(jiān)督及沒有引入市場機制等。故在旱災風險管理工作中,應通過明確政府職責、保障資金投入、監(jiān)督資金使用及引入市場機制來解決抗旱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依據旱災風險區(qū)劃來進行抗旱水利工程的系統(tǒng)規(guī)劃和科學管理,保證抗旱投入能切實有效地服務于農業(yè)抗旱和農村經濟發(fā)展。
References)
[1] 倪深海,顧穎. 我國抗旱面臨的形勢和抗旱工作的戰(zhàn)略性轉變[J].中國水利,2011,(13):25-26,34.
Ni S H, Gu Y. China’s drought situation and strategic change of drought resistance work[J].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1,(13):25-26,34.
[2] 成福云. 干旱災害對21世紀初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探討[J]. 水利發(fā)展研究,2002,2(10):31-33.
Cheng F Y.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act of drought disasters on to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2, 2(10):31-33.
[3] 李文娟,覃志豪,林綠. 農業(yè)旱災對國家糧食安全影響程度的定量分析[J]. 自然災害學報,2010,19(3):111-118.
Li W J, Tan Z H, Lin 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gro-drought impact on food security in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10,19(3):111-118.
[4] 許朗,李梅艷,徐愛軍. 我國近年旱情演變及對其對農業(yè)造成的影響[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2,26(7):53-56.
Xu L, Li M Y, Xu A J. The evolution of drought and its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recent years[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6(7):53-56.
[5] 商彥蕊. 農業(yè)旱災研究進展[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 20 (4):101-105.
Shang Y R. Progression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study[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4,20 (4):101-105.
[6] 安徽省水利廳. 2009年安徽省水資源公報[R]. 2009.
Anhui Provincial Water Resources Department. 2009 Anhui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R]. 2009.
[7] 陳海莉. 青海省海東地區(qū)干旱災害風險區(qū)劃[D]. 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Chen H L. Risk Zoning of drought disaster in Hading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D]. Master’s thesis,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2009.
[8] 陳繼祖. 河南省區(qū)域干旱災害風險評估[D]. 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Chen J Z. The regional drought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in Henan province[D]. Master’s thesis, Zhengzhou University,2010.
[9] 張繼權,嚴登華,王春乙,等. 遼西北地區(qū)農業(yè)干旱災害風險評價與風險區(qū)劃研究[J].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12,32(3):300-306.
Zhang J Q, Yan D H, Wang C Y, et al. A study on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region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disaster in northwestern regions of Liaoning province[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 2012,32(3):300-306.
[10] 李寧,溫玉婷,解偉,等. 安徽省小麥旱災風險不同區(qū)劃方法對比研究[J]. 自然災害學報,2012,21(5):173-179.
Li N, Wen Y T, Xie W,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risk zonings of drought about wheat in Anhui province[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12,21(5):173-179.
[11] 韓智勇,魏一鳴,焦建玲,等. 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xié)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 系統(tǒng)工程,2004,22(12):17-21.
Han Z Y, Wei Y M, Jiao J L, et al. On the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Chinese GDP and energy consumption[J].Systems Engineering,2004,22(12):17-21.
[12] 王慶,蔣尚明,金菊良,等. 塘壩工程在江淮丘陵區(qū)旱災防治中的作用[J]. 上海國土資源,2012,33(1):71-74,90.
Wang Q, Jiang S M, Jin J L, et al. The function of pond and retaining dam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alleviation of drought in the Jianghuai hilly area[J].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Engineering,2012,33(1):71-74,90.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ough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Cost / Benefit in Anhui Province
LI Jin-Xin1, JIANG Shang-Ming2,3, DU Yun4, FEI Zheng-Yu4, JIN Ju-Liang4
(1. School of Econom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2. Huaihe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hui Province and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Bengbu 233000,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Water Resources of
Anhui Province, Bengbu 233000, China; 4.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and low rate of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wa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drought that occurred in Anhui province. Drought region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s of water conserva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drought-resistance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Drought has major, direct impacts on food production, drinking water for rural residents and livestock,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current problems and issues regarding the management of drought resistance and, based on a study of the efficiency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current campaign against the effects of drought, offer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drought-resistant measures and for reducing economic losses.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data for two indicators of drought resistance with agricultural economic loss data for Anhui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07 reveals that the two indicators are related in a long-term equilibrium, and the error correction model shows a strong ability for self-adjustment equilibrium to be attained over short timesca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rought-resistant measures play an important positive role in reduc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losses.
water resources; drought; risk division; agricultural economy; cost-benefit analysis; co-integration theory
P343.8; F327
A
2095-1329(2013)02-0080-04
10.3969/j.issn.2095-1329.2013.02.019
2012-12-26
2013-03-11
李金鑫(1987-),男,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災害經濟學.
電子郵箱:fei_xiaoxin@126.com
水利部重大基建前期項目“全國干旱區(qū)劃及旱災風險評估研究”;水利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經費項目(201001043);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開放實驗室基金課題(LPM2011002)
*通訊作者:金菊良(教授/博導): jinjl66@126.com; 0551-6290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