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東
(河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24)
每位作家都有各自的寫作特色,而這種特色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深受作家所處時代總體文學風貌、作者的出身地位、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影響。從戰(zhàn)亂不斷的三國分立,到晉朝的短暫統(tǒng)一,再到南北朝對峙、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來看,文學上相對也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建安風骨”、“正始之音”、“太康詩風”,總體風格也逐漸由政治理想的高昂、強烈個性的抒發(fā)、濃郁的悲劇色彩轉向講求形式、描寫繁復、詞采華麗的繁縟。而到了有宋一代,隨著“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說詩晬語·六十三》)的局面的出現,文學也開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文選序》)?!对姟?、“樂府”、《古詩十九首》等充滿民間色彩的作品日益減少了,文學創(chuàng)作逐漸脫離了平民底層而成為了貴族們的文字游戲,而文人們也竟相通過文學這條捷徑而躋身于上層階層之中,如“二十四友”等?!墩撜Z·陽貨》云:“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倍虹妿V《詩品·序》也說:“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讬詩以怨?!保?]56可以看到,“詩”從為人們認識伊始,便帶有著強烈的個人性和小集團性,換句話說,就是“詩”的內質隨著作者本身的思想境界的局限被人為地限制了。因此,“詩歌不詩,文人不文”的怪現象的出現和盛行便不足為奇了,而文學創(chuàng)作也就逐漸喪失了其內在生命力。每當如此,民間創(chuàng)作與文人創(chuàng)作的互動,尤其以文人向民間文學的學習、吸收便十分引人注目,鮑照就是這一時期的突出代表。《詩品·宋參軍鮑照詩》云:“其源出於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淑詭,含茂先之靡嫚。骨節(jié)強於謝混,驅邁疾於顏延??偹募叶妹?,跨兩代而孤出?!保?]381杜子美詩云:“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保?]537鮑照的早期作品《擬行路難》便是體現文人與民間雙向互動的代表作。詩中不僅有鮑照作為一個文人所具有的貴族性格和骨氣,更有著他作為一個文人的責任意識和胸懷?!稊M行路難》這一雙重性質和過渡特點,其藝術風貌可為此一證。
品讀《擬行路難》十八首,總會給人一種雅致、深邃而清幽的感觸,但同時又通俗易懂、質樸無華。結構安排上匠心獨運、內蘊豐富,卻又不失音律的和諧美妙。故總覽全篇,呈現出雅俗共賞、渾然一體、結構精巧、音律和諧的藝術風貌。
《擬行路難》中既存在廣泛化用典籍的現象,同時又不影響它通俗、質樸的風格。
通過對《擬行路難》十八首的總結,可以發(fā)現,組詩中有些是源于對經典典籍《詩》、《騷》及《老子》的化用,共有10處。從中隱約可知青年鮑照“所讀書亦不甚多”,但讀他的作品能發(fā)現,鮑照用典“能精熟浹洽,故用來穩(wěn)切”(《昭昧詹言》)。如:其一中“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便是由《離騷》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一句而來。其九全詩借用男女之情[3]683來表達自己在現實中的失意與渴望,先寫“女”與“君”的歡諧,后寫為“君”所棄之傷怨,這一模式與《離騷》:“楚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它”相似,即:借男女關系,尤其是將抒情主人公置于棄婦、怨女的角度,通過對相思之苦、被棄之恨的描寫表達政治不遇、人生失意,更是直接用《楚辭》的主題和表現手法。其十二中,大家可以聽到“朝悲慘慘遂成滴,暮思繞繞最傷心”的獨白與《詩·小雅·正月》中“憂心慘慘”所形成的共鳴;而在其十三中“今暮臨水拔已盡,明日對鏡復已盈。但恐羈死為鬼客,客思寄滅生空精”,更是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老子》)的對話了等。
化用典籍,是文人在創(chuàng)作之中為深化內容、表情達意,加強作品的文學性和人文色彩的一種主要手段,容易使作品呈現出雅致、深邃和清幽的風格。但是鐘嶸卻說:“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詩品》)。通過對《擬行路難》的閱讀可以體會到詩作總體上用意明了,通暢自然,雖不免有些句子“氣急色濃,務追奇險”(《八代詩選》),如其六“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也正因此表達了一代寒士文人滿腔的怨恨。如王船山所言:“以天才天韻,吹宕而成”。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而鮑照作品中的這股“浩大之氣”便是擺脫經典束縛,對于百家文化精髓的運用?!稊M行路難》其一中就運用了《異物志》玳瑁和高祖斬蛇的故事,其二中也同樣使用了《西京雜記》、《列仙傳》的神話,而其十五:
君不見柏梁臺,今日丘墟生草萊。君不見阿房宮,寒云澤雉棲其中。歌妓舞女今誰在,高墳壘壘滿山隅。長袖紛紛徒競世,非我昔時千金軀。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3]683“柏梁臺”“生草萊”,“阿房宮”“雉棲中”,歌姬誰在,高墳滿山,“非我千金軀”“莫含嘆黃櫨”等通篇意象均是采用《漢書》《史記》《后漢書》中的典故,從而抒發(fā)了一種歲月易逝,韶華不在的人生之感和及時行樂的無奈之情。這些詩作雖然用典,卻了如白話,簡單直白,通俗易懂,不僅毫無拗口聱牙之感,而且有的還是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因此,這就難以真正知曉究竟是作者為“作”而作的刻意為之,還是受到這些文化經典的浸潤的天然流露,亦或是“樂府”——民間文學——這種題材本身的一種矛盾特質,即:雖俗而不失雅,語淺卻情深。比之于同代文人們所創(chuàng)作的華而無骨的山水詩,或是淡而無味的玄言詩,確是一種詩歌藝術上的進步。
《擬行路難》既存在結構安排上獨運的匠心,同時對音律的調節(jié)也十分注意。鮑照的《擬行路難》采用了樂府詩形式,但并未為其所約束,而是繼承了樂府“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漢書·藝文志》)的特點,抒己之情,發(fā)己之嘆,處處精心雕刻,而且在音調方面,對樂府詩的藝術風貌進行了一定的發(fā)展。
其一,從總體來看,《擬行路難》十八首雖然各有不同的內容:或是抒發(fā)了對征夫思婦的同情,或是表現了詩人對門閥社會和當時英才備受壓抑的不滿,但這些詩作卻都是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對人生的思考,和人生真諦的孜孜追求。而形式上,這十八首詩也同樣不是被雜亂無章的組合在一起的,他們都有著一定的順序。其一“奉君金厄之美灑”這首詩,無論從內容或形式上看,都無異于是一首序曲。詩中,詩人先獻上“美酒”、“雕琴”、“羽帳”、“錦衾”虛幻易逝之物,極言富貴繁華的生活,突然筆鋒一轉,猶懸澗之瀑布,陡然而下,指出了人生須臾,歲月無常。而后說“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jié)行路吟”。那么,“悲”從何來,“思”在何處?直至全詩結束,除了浮華若夢之感,也并沒有聽到鮑照到底在“吟”什么。因此,這其中的深蘊必然是在其后的諸篇詩作之中了。同時,這也預示著這曲《擬行路難》將會不同凡響。其二(“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是一首棄婦詩,講述的是女子遭棄而終日悲傷長嘆,當同樣的題材再次出現在其九(“銼蘗染黃絲”)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已經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不再是單純的一味哭泣,而是略有反抗——“還君金釵玳瑁簪”。而在其七(“愁思忽而至”),其十(“君不見蕣華不終朝”),其十一(“君不見枯籜走階庭”),其十五(“君不見柏梁臺”)中又可以看見在表現韶華易逝,人生無常的主題時,“其十五”是對“其七”的發(fā)展,“其十一”比之于“其十”是一種進步。再看第十八首,起句“諸君莫嘆貧,富貴不由人?!迸c第一首的鋪陳是何其相近,而“莫言草木委冬雪,會應蘇西遇陽春”,也不正是“愿君裁悲且減思”的勸人之言嗎。然后總結性地說“對酒敘長篇”,時時提醒聽眾,君唱的是“長篇”“行路吟”。由此,《擬行路難》的結構安排絕不是偶然天成,而是詩人匠心獨運的結果。
其二,具體來看,在感事抒情方面,《擬行路難》其四,便是一首佳作: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3]668
通讀全詩,其中雖無一字一句怨恨之意,卻滿是憂愁憤恨之感。正如沈確士評曰:“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起手無端而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若移在中間,猶是恒調。”既顯示了它的自然,又指出了在這種自然之中所蘊含的一股不平之氣,因而就表現出一種非常之氣。發(fā)于無端,寂于無言的結構安排,也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使人讀之,仿佛無限憤懣如鯁在喉,如石在胸。
而在其八中也處處顯示著作者匠心的妙處?!爸型ノ逯晏遥恢晗茸骰?。陽春妖冶二三月,從風簸蕩落西家”[3]679,開篇4句,采用白描的手法,幾乎沒有任何的藝術處理,只是采用由近及遠的鏡頭拉伸來對詩的意境進行營造、深化,簡要地點明了時間、場景。比之于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一句確實失于散淡,不過,細研究之后會發(fā)現,如上文所說,是對《詩經·桃夭序》中:“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的解讀,并以此起興。可以想象,在一個溫風如酒、草長鶯鳴、花謝花飛的季節(jié),這種溫柔繾綣的氣氛很容易喚起心中的思緒。因此,場景的選定,散淡的筆調其實是用心為之。此時,主人公的出場便水到渠成:“西家思婦見悲惋,零淚沾衣撫心嘆?!遍|中思婦,落淚心傷,她在嘆什么?答案無非兩種:韶華易逝,睹物思人。一個“思”字解答了人們的疑惑:“初送我君出戶時,何言淹留節(jié)回換。床席生塵明鏡垢,纖腰瘦削發(fā)蓬亂?!保?]679思婦的內心獨白,無比凄惶,一個“生”字表明夫君離家之久,一個“削”寫出了閨婦思君之切,無處宣泄。只得“人生不得恒稱悲,惆悵徙倚至夜半?!币驗樗季糟皭?,因為凄惶,所以“徙椅”。正如《詩·國風·周南·關雎》有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p>
如果說《閨怨》是一首精致的散文詩,那么《擬行路難》其八就是一首精心結構的白話詩,沒有宏大的場面,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只是通過對于一個普通的生活片段的截取,將人生的分愁別苦,娓娓道來,如一汩清泉自然而幽邃。
而他在音律聲調上的成就,沈德潛評鮑詩:“鮑明遠樂府,抗音吐懷,每成亮節(jié)?!币呀浱岬揭髡b鮑詩所產生的音樂感受。“發(fā)唱驚挺,操潤臉急”(《南齊書·文學傳論》),“沈雄篤摯,節(jié)亮句道”(《野鴻詩的》)都是前人對鮑詩音節(jié)之美的認識。那么,這種音樂之美,鮑照是如何在創(chuàng)作中臻獲的?詩歌的音樂美大體來自4個方面:詩的結構、節(jié)奏、用韻和句式。鮑照正是憑借對詩歌節(jié)奏的純熟駕馭,通過節(jié)奏的變化多端、參差有致達到蕩心盈耳的音樂效果。如《擬行路難》其一:
奉君金巵之美酒?,x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jié)行路吟。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3]659
開頭4句,4個“之”字句式反復出現,似鋪陳,似描述,“平排而起,氣達而詞麗”。而后“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兩句——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無論是對仗,還是平仄是全篇最自然合律的句子。在七言句中大量使用虛字結構詩行,這種用法不僅可以用于句意的連接和轉折,還能起到調整節(jié)奏的作用。因此,葛曉音在《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一書中認為,鮑詩“開了七言樂府大量運用虛字句頭鉤連的先河”。
除了虛字的運用,鮑照的樂府詩在聲韻的安排也著意錘煉。仍以其八為例:前4句的每句末字“桃”、“花”、“月”、“家”,除“月”之外,均壓平聲,可見作者的用心——以此為興,是鋪墊,是渲染,是引子,所以詩作無論是在音響效果,還是藝術感染力上,顯得氣息平穩(wěn),情意款款。隨著“花落西家”,作者的視線轉向了思婦,觸景生情,心生悲惋,于是由平聲轉換成仄聲,音調的變換所激起的聲響,激蕩著思婦(作者)的愁思,內心凄惶,使人如臨其境,愁情自生。
在語言方面,“字字煉,步步留,以澀為厚”(《昭昧詹言》)。諸如將雙聲疊韻詞“零落”、“宛轉”,分散于“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兩句之中從而增強詩歌的節(jié)奏感;用春禽“喈喈”的鳴叫攪擾主人公煩躁的心緒,渲染氣氛等,都是一種文人化的處理方式。而到了“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之別鶴”一句,作者將這種文人的情思,以一種近乎口語的獨白,表達的切直淋漓,這也正是鮑照詩歌的貴族氣質與民間色彩相融合的印痕。
從《擬行路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上來看,作者思想明顯經歷了一個由低到高,由狹隘視角到廣闊視野,由貴族化到平民化的轉變。
首先,《擬行路難》十八首不是一組詩,而是作者的刻意安排。這一點,丁福林先生已經在《鮑照年譜》中已有過詳細的論述[4]31。其次,就是鮑照的出身問題。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門閥士族觀念十分盛行的時代,這一制度的形成大體是在漢魏之際,晉宋之間,在“競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史通·邑里篇》)的社會風尚里,自視高人一等的世族內部盡管矛盾重重,相互傾軋排擠,甚至同一宗族、兄弟之間“危亡不相知,饑寒不相恤,又嫉謗讒害”(《宋書·周朗傳》),但是,對待統(tǒng)治階級中另一階層的人和低層勞動人民,他們的態(tài)度卻是完全一致的,進而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政治局面。而鮑照作為一位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承先啟后意義的詩人,卻史不立傳。鐘嶸在《詩品》中將原因歸為“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而虞炎在《鮑照集序》中也說他“家世貧賤”,考慮到虞炎距離鮑照生活年代較近,這是可信的?!赌鲜繁緜鳌肪硎疲骸罢帐紘L謁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沈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于是奏詩,義慶奇之。尋擢為國侍郎?!滨U照所獻何詩,難以得知,但是經過考證可以知道,正是因為這次獻詩,鮑照被授予了官職,以后就開始了他的浮沉坎坷的為官之路。“遷秣陵令。文帝以為中書舍人。上好為文章,自謂人莫能及,照悟其旨,為文章多鄙言累句……臨海王子頊為荊州,照為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雖常年為官,卻生活困頓,不得重用,這種經歷對他的創(chuàng)作有著深深的影響。
樂府題解說:“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通過總結,《擬行路難》十八首有兩種分類:其一,按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3個部分:
君不見蕣華不終朝,須臾奄冉零落銷,盛年妖艷浮華輩,不久亦當詣塚頭。一去無還期,千秋萬歲無音詞,孤魂煢煢空隴間,獨魄徘徊遶墳基。但聞風聲野鳥吟,豈憶平生盛年時。為此令人多悲悒,君當縱意自熙怡。(其十)
詩人以悲觀的基調哀嘆年華的短暫,甚至對一生中最年富力強的的盛年時光也失去了昂揚向上的激情。失意的鮑照由于命運的蹭蹬竟然產生了阿Q似的自我安慰——那些得志的人又能稱意多久呢?將來一樣要面對死亡。所以詩人借酒來麻醉自己“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此茷⒚?,然而就是在這種灑脫中蘊含著作者無限滄桑和無盡的悲涼。
在《擬行路難》中共有5首詩出現了女性形象,除其十三外,余下4首均是主人公形象。鮑照確實對中國古代婦女的生活和際遇給予了關注和同情。如其二寫了一對原本夫妻恩愛、幸福美滿的家庭,因為丈夫的“如今君心一朝異”而使女子“對此長嘆終百年”。而就算是夫妻恩愛,因為戰(zhàn)爭的頻繁、徭役的負重,夫妻還要經歷長時間的分離,飽嘗相思期盼之苦。如其十二,思婦與丈夫“執(zhí)袂分別已三載,邇來寄淹無分音”,于是思婦“朝悲慘慘遂成滴,暮思遙遙最傷心”。不但時刻淚流滿面,而且相思刻骨已致于“蓬首亂鬢不設簪”,“女為悅己者容”(《報任安書》),因為分離,女子竟相思得心灰意懶,實令人可憐。
如其六曰:“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睂τ诓缓侠淼墓賵觯娙送春薏灰?,希望與之決絕。這種決絕,陶淵明曾經做過:“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笔侨绱说母纱?;李白也曾做過:“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如此的灑脫。然而鮑照卻難以決絕,充其量是詩人對于社會的不平和憤慨到了極點乃至對之絕望的一個自我安慰而已。
雖然單純的依靠詩作本身,并不能得知《擬行路難》中每首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但是從筆者對詩作的分析來看,詩與詩之間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在選材上,表達人生如夢,歲月流逝,韶華不再的作品多達8首,約占據了全部作品的一半。辛棄疾在《丑奴兒》中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滨U詩中的這類作品也多屬如此,如其十“但聞風聲野鳥吟,豈憶平生盛年時。為此令人多悲悒,君當縱意自熙怡”,表達了及時行樂、活在當下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而到了其十一中“旨酒嘉肴相胥燕,持此從朝竟夕暮,差得亡憂消愁怖。胡為惆悵不得已,難盡此曲令君忤”,又開始抒發(fā)這種無奈之感。兩者在表現手法上雖各有特色,但就思想內容而言,確乎是一種無病呻吟。而反映戰(zhàn)爭頻繁,徭役繁重的其十二、十三、十四3部作品,無論是在藝術表現上,還是思想內容上堪稱絕唱。這3部作品,主題相同,角度各異,總體上結構相互統(tǒng)一,共同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具體來看,其十二從正面表現閨婦的相思之情;其十三則從側面,即第三人稱的角度來訴說,使得兩者相得益彰,互相映照,從而勾勒出了一個完整的思婦形象。其十四則是從戍邊之夫的視角訴說徭役所帶來的苦難,情意真摯。這種題材選擇的變化就可以看出,鮑照的關注視角的轉移:從文人貴族似的無病呻吟到關心民間疾苦的蒼生意識。而在其十六中,這種意識已經由一個點擴大到一個面,由一個角落擴展到一個舞臺,而這個舞臺便是天下蒼生。
綜上所述,民間與文人的互動,民間文學介于文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確實為文人創(chuàng)作帶來了強勁的生命力和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這種互動,民間文學的粗俗、蕪雜被逐漸提煉、過濾,使之走上一條雅化的道路,而文人作品的酸腐、乏味和空洞也因為清新自然的民間文學而蓬勃發(fā)展?!稊M行路難》十八首雖俗而不失雅,語淺卻情深,這種雅俗共賞的藝術風貌正是兩者互動刻印下的特征。它身上的文人性質還比較明顯,民間色彩也初露崢嶸,這種過渡性的多重形態(tài),其藝術風貌就是它作為轉折點的一個證據。
[1](南朝梁)鐘嶸.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劉蘭英.中國古代文學詞典(第五卷)[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
[3]丁福林.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鮑照集校注(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丁福林.鮑照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