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毅,陳睿姣
(重慶市榮昌縣中醫(yī)院針灸科,重慶 榮昌 402460)
頭針運動療法治療中風15例觀察
黃 毅,陳睿姣
(重慶市榮昌縣中醫(yī)院針灸科,重慶 榮昌 402460)
我們用運動頭針療法治療中風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共30例,均為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榮昌縣中醫(yī)院診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運動頭針組15例,男6例,女9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68歲,平均55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7個月,平均4.5個月;腦出血7例,腦梗死9例。體針組男7例,女8例;年齡最小48歲,最大67歲,平均57.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8個月,平均5.5個月;腦出血5例,腦梗死9例。兩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yī)診斷標準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xié)作組起草制訂的《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①主癥為偏癱、神識昏蒙,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②次癥為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fā)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③急性起病,發(fā)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④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具備2個主癥以上,或1個主癥2個次癥,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癥狀、年齡即可確診。
排除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以及已做腦出血骨瓣減壓術者。
運動頭針組用運動頭針療法。取患者頭部頂顳前線,頂顳后線,頂旁1線和頂旁2線,左側肢體癱瘓取右側頭穴,右側肢體癱瘓取左側頭穴。用長2~2.5寸28號毫針,頂顳前線第1針由前神聰沿斜線走向向下平刺,第2針由頂顳前線中2/5處沿斜線走向向下平刺,第3針由頂顳前線下2/5處沿斜線走向向下平刺。頂顳后線第1針由百會穴沿斜線走向向下平刺,第2針由顳后線中2/5處沿斜線走向向下平刺,第3針由顳后線下2/5處沿斜線走向向下平刺。頂旁1線和頂旁2線分別快速由后向前平刺。進針后快速捻轉,然后留針30min。其間行針兩次,10min行針1次。行針時由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沿針體方向向上行針,只提不插,使針體在提動的過程中帶動頭皮運動,顳前斜線和顳后斜線可以同時夾持三針同時行針,并讓患者主動或被動的運動上下肢來回走動,失語者盡量使其能發(fā)出聲,行針運動時間5min。15次為一療程,每天或者隔天1次,共治療3個療程。
體針組用體針療法。上肢取肩髃,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合谷透勞宮,后溪透勞宮。下肢取環(huán)跳,陽陵泉透陰陵泉,絕骨透三陰交。伴失語加啞門、廉泉,可在舌下金津、玉葉點刺出血。久病體虛加足三里、照海,體肥痰盛加豐隆。進針后施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每5min行針1次,每日或者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針刺治療前及治療45天以后,進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以判定療效,參照全國第2次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ù)意識,水平凝視功能,面癱,語言,上肢肩關節(jié)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以及步行能力等8個方面進行評分,最高45分、最低0分。
生活能力狀態(tài)(病殘程度):0級為生活自理,或恢復部分工作。1級為生活自理,獨立生活,部分工作。2級為基本獨立生活,小部分需人幫助。3級為部分生活活動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幫助。4級為臥床,各項生活需人照料。5級為臥床,有部分意識活動,可喂食。6級為植物狀態(tài)。
基本治愈: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功能缺少評分減少21分,且病殘程度在1~2級,若治療前分數(shù)低于21分,則積分減少10分以上。有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8分以上。無效:功能缺損評分不變或增加不足8分。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9分以上。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頭部與各臟腑器官均有密切關系?!鹅`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如足太陽膀胱經“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手少陽三焦經“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足少陽膽經“上抵頭角、下耳后”,足陽明胃經“循發(fā)際至額顱”,足厥陰肝經“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督脈“上至風府入屬于腦,上巔”,陽蹺脈繞頭,“在項中兩筋間入腦”,陽維脈繞頭“會啞門、風府,復入風池”,亦通腦。此外,十二經別和十二經筋中,分布于頭部者亦多,如手少陽經別“指天,別于巔”,足太陽之筋“結于枕骨,上頭下顏”,足少陰之筋“結于枕骨”,手陽明之筋“上左角,絡頭”,根據(jù)經絡理論,頭為諸陽之會,頭皮通過經脈循行而與全身各部位密切相關。因此,針刺頭皮上的某些特定部位,對腦源性疾病有特殊的治療作用。治療時可激活腦部感覺區(qū)組織功能狀態(tài)和相應區(qū)域感覺傳導功能,改善病變部位腦組織和神經纖維的營養(yǎng),促進感覺神經中樞及神經傳導通路的修復和再生,從而發(fā)揮治療作用。在治療過程中讓患者主動、被動的參與,可促進患者語言功能、肢體功能的早期康復。
R246.1
B
1004-2814((2013)01-032-01
201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