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吳 思
(1.湖南城市學院商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2.中山市悅辰電子實業(yè)有限公司,廣東 中山 528400)
從旅游資源的角度出發(fā),戲曲屬人文旅游資源,是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戲曲旅游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全新旅游產品,具有與其他旅游產品不同的個性特征。不管是從需求角度還是供給角度,戲曲旅游都是以戲曲文化、戲曲藝術為平臺,以旅游者的積極參與為重點,具有廣泛的參與性、休閑性、娛樂性、欣賞性[1]。湖南花鼓戲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種類之一,是湖南各地方花鼓小戲、燈戲的總稱。至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流傳下來的劇目約有400多個、曲調300余支。湖南花鼓戲胚胎于湘南民歌[2],是在湖南人民群眾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產生的,是我國戲曲發(fā)展史上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審美特征,是湘楚文化藝術的一份重要珍貴遺產。
湖南花鼓戲的價值由其本身的性質決定,由于它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形式,是湖南民間藝術的代表,因此其價值也具有綜合性特點。
作為一種綜合性民間藝術,湖南花鼓戲把所有音樂、語言、舞蹈等藝術美與古樸、詼諧的藝術表現形式完美結合,使之成為自身塑造角色的直接手段,并將這些藝術形式自然、和諧、完整地融合到戲曲角色身上,使戲曲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包含了諸多美感。
靜態(tài)美?;ü膽虻撵o態(tài)美從花鼓戲的舞臺設計、服飾化妝中得以體現,這是一種形式之美?;ü膽蚴且环N時刻包容美、展現美的藝術,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務求化丑為美、以美示眾,以實現戲曲美的泛化性。
動態(tài)美?;ü膽虻膭討B(tài)美表現在表演時空的自由性、表演手段上的唯美性。表演時空上的自由性主要是指花鼓戲表演借助程式化的動作和語言在空間和時間上自由與靈活的運用,幾句話跨度數年,十余步替代萬里,這種虛擬而寫意的表演技巧使演員“掙脫了現實生活中有限時空的束縛,贏得自身無比廣闊的表演時空”[3]。而表演手段上的唯美性是指花鼓戲表演除卻表現舞臺、服裝等靜態(tài)美之外,在音樂唱腔和角色塑造等方面也務求完美,是動的繪畫和活的雕塑。
隱性美?;ü膽虻碾[性美主要體現在其故事中。以著名的湖南花鼓戲《劉??抽浴窞槔?,故事主人公劉海和狐仙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勤勞、正直、孝順等美德和追求忠貞愛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真實地表現了勞動人民向美向善的愿望。這種隱含在故事中的意蘊正是湖南花鼓戲的精髓,湖南花鼓戲創(chuàng)造性地將中國古代最樸素的美學思想通過劇情表演展示給觀眾,并與觀眾的審美結合在一起,這種無處不體現生活的隱性美,均被花鼓戲演盡。
任何一種民間文化或藝術的長期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和相對的社會經濟價值,湖南花鼓戲亦然。近200余年來,花鼓戲作為湖南民間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顯示了其強大的吸引力和社會號召力。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展示了較大的經濟價值。湖南花鼓戲亦可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相關部門可充分利用花鼓戲民俗風情來建立花鼓戲民俗村、主題酒店、風情微縮景區(qū)等,以此開發(fā)花鼓戲的經濟價值。此外,借助花鼓戲民俗資源和品牌還可為湖南的地方經濟發(fā)展服務。通過舉辦花鼓戲藝術節(jié)、花鼓戲論壇等品牌效應來招商引資,宣傳促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湖南經濟的發(fā)展。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的結晶,體現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價值。湖南花鼓戲深深根植于湖南,是勞動人民的精神寄托,其內容多是歌頌生產勞動,歌唱勞動人民的真摯愛情。通過看花鼓戲、唱花鼓戲、學花鼓戲等各種形式學習和傳承了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湖南花鼓戲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從而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此外,作為首批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戲曲,湖南花鼓戲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
總的來看,湖南花鼓戲面臨整體滑坡趨勢,花鼓戲市場比較蕭條。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觀眾對于戲曲情感的不斷淡化,二是戲曲編創(chuàng)隊伍的蕭條。
湖南花鼓戲目前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通過劇院舞臺來呈現,另一種是民間藝人自由演出?;ü膽虻膫鞒兄饕峭ㄟ^學校培訓和民間傳承。目前,青少年對民間花鼓戲幾乎全無興趣,中年人對花鼓戲亦是一知半解,那些對花鼓戲保留有濃厚興趣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一些花鼓戲曲目逐漸淡出舞臺。由于花鼓戲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這種變化,致使當前青年一代的花鼓戲傳人普遍存在學藝不精的問題。
隨著傳媒工具逐步科技化、先進化,湖南民間傳統(tǒng)藝術花鼓戲的演出市場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特別是近年來,各種外來文化的興起,極大地沖擊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尤其在城市,生活的多樣化以及各種新型娛樂場所的興建,使得花鼓戲的觀眾越來越少。與此同時,現代流行歌曲演出越來越受到民眾歡迎。以前,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花鼓戲都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而現在很多城市居民對花鼓戲逐漸冷落,農村的花鼓戲演出盛況亦大不如前。再加之欣賞花鼓戲的城市和農村觀眾年齡日益老化,湖南花鼓戲的市場發(fā)展前景著實堪憂。
同現代文化相比,花鼓戲在很多方面都處于劣勢。花鼓戲表演道具較為講究,舞蹈動作及唱詞內容非常豐富,但卻缺乏創(chuàng)新,除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傳統(tǒng)劇目外,鮮有經典之作問世,陳舊的故事情節(jié)、單一的表現形式,與集聲音、影像、互動于一體的現代流行音樂、電影相較量,實在是處于弱勢?,F代娛樂方式來自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不同地域文化,色彩艷麗、豐富多姿、內容多卻不重復,還有信息量巨大的現代網絡,都已經對湖南花鼓戲的生存帶來了致命的沖擊。
花鼓戲是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開發(fā)花鼓戲旅游也同樣要考慮其綜合性,缺乏整合和科學規(guī)劃會使湖南花鼓戲不能發(fā)揮其潛在價值。
目前,花鼓戲旅游產品開發(fā)僅僅停留在“看”的層面,即通過向旅游者出售花鼓戲演出門票來創(chuàng)造收益。這種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和管理、模式單一的資源開發(fā),極易給游客留下資源特色不突出、缺乏內涵等不良印象,將直接影響花鼓戲的號召力和旅游吸引力,不利于挖掘花鼓戲內在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近年來,好幾個花鼓戲劇團先后解體,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每年給花鼓戲專業(yè)劇團的財政撥款越來越少,劇團已無法維持在薪資福利、宣傳、音響、服裝、舞臺燈光等方面的正常運轉。湖南花鼓戲文化內涵豐富,但缺乏充足的資金投入來進行開發(fā),無法使好資源變成現實的旅游產品。政府沒能夠將湖南花鼓戲開發(fā)工作擺在重要的位置,不能正面主導、參與開發(fā)工作,這使得流傳百年的花鼓戲逐漸走上了沒落之路。
借鑒文化旅游資源相關的開發(fā)模式,不同的開發(fā)模式可以為湖南花鼓戲提供不同的保護性旅游開發(fā)思路,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戲曲愛好者關注湖南花鼓戲旅游,拓寬湖南花鼓戲旅游市場。
在我國,已經取得了較好成效的戲曲主題公園主要有深圳“天下梨園第一村”,西安“大唐芙蓉園”等。這些主題公園在當地戲曲旅游的發(fā)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湖南尚未建成一座類似的主題公園,如果營建一個有特色的花鼓戲文化主題公園將對保護和傳承湖南花鼓戲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湖南花鼓戲旅游主題公園的營建要著力突顯花鼓戲的主題,突出其娛樂性、文化性、藝術性、休閑性、參與性。
考慮到湖南各地級市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花鼓戲資源,我們可以將首個花鼓戲主題公園建立在人流量大、花鼓戲發(fā)展史深遠的省會長沙,在公園中合理布局,要在各方面體現其參與性與體驗性。在主題公園內,除了設置傳統(tǒng)的戲曲欣賞場館外,還可建立一些體驗館,讓旅游者進行戲曲角色扮演,穿戲服、畫臉譜、學戲曲、唱戲曲,更真實地為旅游者創(chuàng)造參與和體驗的機會,提高游客對湖南花鼓戲文化藝術的高度認知和傳統(tǒng)回歸。當然簡單的“穿戲服”“畫臉譜”并不能讓游客對花鼓戲有更深層次的了解,真正的參與體驗應注重“求新”。讓游客真正體驗到戲曲的樂趣,要求盡可能與花鼓戲演員一起生活、一起表演,讓旅游者從練聲訓練到登臺表演,真正融入花鼓戲演員的工作和生活,這樣才能真正感受花鼓戲演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生活狀態(tài)和藝術追求。只有在主題公園內設計這樣既能夠吸引足夠的客源,又能原真性地保存湖南花鼓戲文化的產品,才能使這一模式的運用在湖南花鼓戲的旅游開發(fā)中取得成功。
節(jié)慶模式是指在旅游文化背景下,為了促進旅游產品的銷售,通過各種傳統(tǒng)或現代的會展、節(jié)慶、民俗活動的舉辦,來進行各種活動的模式。戲曲旅游節(jié)慶作為開展戲曲旅游的一種有效手段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戲曲旅游節(jié)慶開發(fā)模式以戲曲旅游為主題、以戲曲活動為主線、以戲曲文化為內涵、以旅游節(jié)慶為媒介、用戲曲節(jié)慶做文章,利用獨特的戲曲文化主辦戲曲文化節(jié)(會)活動[4]。在我國,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黃梅戲藝術節(jié)、昆劇藝術節(jié)等戲曲節(jié)慶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戲曲文化和藝術的發(fā)展。
根據湖南花鼓戲的特性,借鑒已舉辦的其他類戲曲的旅游節(jié)慶,我們可以打造擁有自己特色的花鼓戲藝術節(jié)。湖南花鼓戲作為文藝活動,具備開發(fā)融合戲曲文化與節(jié)慶活動為一體的旅游項目的獨特優(yōu)勢。開展湖南花鼓戲文化節(jié),可以體現濃郁的湖南本土地域風情,同時又增加了旅游活動項目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風味,增強了湖南花鼓戲這一旅游資源的吸引力。策劃舉辦花鼓戲藝術文化節(jié),要注意提高其娛樂性、藝術性、思想性和游客的可參與性,把游客的娛樂、觀賞、參與體驗推至高潮。另外,還可以借湖南各高校舉辦全國大學生戲曲節(jié),或者是派花鼓戲優(yōu)秀人才去參加各種戲曲節(jié)慶活動,借以推廣湖南花鼓戲,擴大花鼓戲的影響力。
所謂博物館模式,是指為更好地展示湖南花鼓戲的文化脈絡、藝術特征、發(fā)展軌跡和歷史演變,以靜態(tài)美或動態(tài)美的形式組合并集中展示在博物館內,具有展覽性、集中性和教育性等特點的旅游開發(fā)模式[4]。湖南花鼓戲博物館可以展示花鼓戲產生、發(fā)展、繁榮、創(chuàng)新的過程,能夠將其藝術特色和歷史脈絡完整清晰地呈現出來。一般而言,博物館應建在花鼓戲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顯著的地方,或者是建于現有的旅游線上。博物館的陳列應以實物為主,配以文字、圖畫、錄音和幻燈片,甚至可將戲中的經典人物形象打造成蠟像陳列出來,使花鼓戲得以生動鮮活的展現,展廳間要注重連貫,不僅是空間上要連貫,而且要實現內容上的連貫。此外,陳列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結合,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結合,觀賞性和學術性的結合,復原和展覽的結合,個性和共性的結合[5]。
戲曲旅游因借發(fā)展模式是指利用知名的戲曲故事,尤其“發(fā)生地”充分演繹戲曲故事情節(jié),再現戲曲故事氛圍的一種旅游開發(fā)模式[6]。許多戲曲故事的起源地都能夠成為對游客產生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花鼓戲旅游的開展可以借助這些戲曲故事來創(chuàng)造旅游資源。湖南花鼓戲中家喻戶曉的劇目并不少,以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劉海砍樵》為例,其發(fā)生地在湖南常德武陵區(qū)絲瓜井,當地政府或旅游開發(fā)商,可以將相關資料收集起來做文章,如在絲瓜井建立一個微縮景區(qū),還原當年劉海與狐仙的生活環(huán)境,讓游客參與體驗故事情節(jié),扮演“劉?!被颉昂蠼恪保诠适掳l(fā)源地學習花鼓戲文化;或者將其與常德另一著名景點桃花源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完整的旅游線路,進行更全面的旅游開發(fā)。
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選秀”活動充滿娛樂性,很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還可以借《劉??抽浴返墓适卤尘伴_展湖南旅游形象大使“狐仙”的評選活動。狐仙和劉海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優(yōu)美的花鼓戲曲調一起,為千家萬戶所熟知,一曲《劉??抽浴匪坪跻殉蔀榱撕匣ü膽蜃畹湫偷拇怼@花鼓戲開發(fā)旅游,要揚其所長,打好促銷王牌。策劃與社會知名企業(yè)合作的選秀,授予其活動冠名權,利用狐仙的知名度和獨特的文化親和力,開辦“××杯‘狐仙’評選活動”。通過邀請業(yè)內專家作為評審,利用電視、報刊、海報做宣傳,全程采用新聞媒體跟蹤采訪,吸引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做大“狐仙”文章,將評選“狐仙”的過程辦成旅游促銷的過程。
戲曲旅游因借發(fā)展模式有效地利用了著名劇目、知名戲曲人物,強力打造了新時代戲曲旅游文化景觀,再現了花鼓戲故事的歷史場景,為湖南花鼓戲旅游的開發(fā)提供了完美的意向空間。
[1]畢劍.戲曲旅游的開發(fā)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學院,2007.
[2]錢潛.試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花鼓戲[J].藝術教育,2009(4):82.
[3]趙啟華.中國傳統(tǒng)戲曲美學特征[J].戲曲藝術,2002(1):64-65.
[4]羅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fā)問題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6.
[5]陳國華,潘薇.河南省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fā)研究[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0(1):33-36.
[6]陶思炎.略論民俗旅游[J].旅游學刊,1997(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