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yī)院康復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7)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療效觀察
李 念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yī)院康復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7)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方法: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兩組均用西藥治療,治療組早期加用平衡針灸及康復運動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85.0%、對照組63.8%,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應用平衡針灸及運動治療能降低致殘率,促進早期康復。
中風偏癱;西藥;平衡針灸;康復訓練
筆者用西藥配合平衡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患者,根據(jù)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分為輕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治療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39~83歲,平均(63.59±9.64)歲;輕型14例,中型39例,重型7例。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35~81歲,平均(62.60±10.61)歲;輕型18例,中型36例,重型6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分型、合并癥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全國第4次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缺血性卒中的診斷標準[2];②發(fā)病48h內入院,CT和(或) MRI證實為新發(fā)缺血性腦卒中;③年齡大于40歲和小于80歲;④初次發(fā)病或既往有腦卒中病史但無后遺癥;⑤以一側肢體(伴或不伴面部)無力或麻木為主要表現(xiàn);⑥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⑦患肢肌力小于等于Ⅳ級;⑧知情同意接受臨床試驗。
排除標準:①CT或MRI證實由腦血管畸形引起的腦卒中;②由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代謝障礙引起的腦梗死;③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精神障礙。
兩組均用阿司匹林100mg、po、qn,辛伐他汀40mg、po、qn,0.9%NS250mL加血塞通注射液0.4g、ivgtt、qd,0.9%NS100mL加依達拉奉30mg、ivgtt、qd。以及控血壓、血糖,防治感染及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
治療組加用:①平衡針灸偏三針。交叉取穴,左側癱瘓,取右側穴位,右側癱瘓,取左側穴位,上肢癱瘓取肩痛穴(腓骨小頭與外踝連線的上1/3處),下肢癱瘓取膝痛穴(手心向下,上臂伸直,肩關節(jié)至腕關節(jié)連線的中點),嚴重者可加臀痛穴(肩峰至腋皺襞連線的1/2處)、踝痛穴(前臂掌側,腕橫紋正中央,即橈側晚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采用滯針手法或到位針刺手法。滯針手法為待針體刺入要求深度時,按順時針捻轉發(fā)生滯針狀態(tài),然后再逆時針方向捻轉回針體。到位針刺手法為進針迅速快,一步到位,即可退針體,原則上不留針,用于懼針、暈針、不留針者。但個別要求留針者,在不懼針、不暈針前提下可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②神經(jīng)促通技術。以Bobath療法為主,結合PNF法、Rood法等促通技術[3]和運動再學習法進行康復訓練??蓪煶谭譃榕P床期、離床期及步行期3個階段。臥床期的主要訓練內容包括床上良肢位的擺放,變換體位,健側肢體主動輔助患側關節(jié)訓練,患側肢體被動訓練及早期坐位平衡訓練等。離床期的訓練包括Bobath握手,肩胛帶活動,伸肘練習,前臂旋前旋后練習及腕手的訓練,軀干訓練采用橋式運動和收腹運動,有控制的伸屈膝訓練,踝背屈練習,骨盆旋前訓練,站立坐下練習及重心轉移、跨步練習等。步行期的訓練包括步行、站立平衡、手杖使用及上、下樓梯等,同時進行Et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1日1次,每次治療40min,10次為一療程。
兩組均治療20天。
根據(jù)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進行評分。積分值=[(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積分值85%以上為基本治愈,60%~85%為顯效,30%~59%為有效,30%以下為無效。
統(tǒng)計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組間比較用t檢驗,數(shù)據(jù)以(±s )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基本治愈7例(11.7%),顯效26例(42.7%),有效18例(29.5%),無效9例(15.0%),總有效率85.0%。對照組基本治愈4例(6.7%),顯效9例(15.0%),有效25例(41.7%),無效22例(36.7%),總有效率6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4.963,P<0.05)。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積分比較。治療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積分值治療前(22.30±8.19)分,治療后(9.93±7.82)分;對照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積分值治療前(21.33±7.92)分,治療后(13.04±7.96)分。治療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積分值比較有非常顯著差異(t=15.850,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積分值比較差異亦有顯著性(t=2.121,P<0.05)。
缺血性腦卒中可遺留運動、語言及智力等障礙[3]。偏癱的康復除取決于腦組織和血管病變的恢復如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病灶周圍水腫的消退、血腫的吸收[4]、血管的再溝通等,還依賴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可塑性??祻椭委煈獡尵葥p傷的腦細胞,促進病理過程的恢復和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并充分發(fā)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重組作用。重組的可能因素有同側支配,功能轉移突觸閾值變化,再生作用等學說。功能再訓練(運動療法)可促進大腦皮質功能的可塑性發(fā)展,使喪失的功能重新恢復。功能訓練主要是抑制異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動,改善運動模式,重建正常的運動模式,其次是加強軟弱肌肉力量訓練。訓練的內容包括患側的恢復和健側的代償[5]。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后數(shù)天內應以臨床搶救為主??祻痛胧缙诮槿耄圆挥绊懪R床搶救為前提。
中醫(yī)認為,本病為風痰流竄經(jīng)絡,氣血運行阻滯而發(fā)。治療多疏通經(jīng)絡,調理臟腑,調和氣血。平衡針灸偏三針可刺激神經(jīng)分支,活血化瘀、培補元氣、調養(yǎng)中氣,使氣血周流旺盛、機體陰陽平衡而達到治療目的。平衡針灸可以疏通經(jīng)絡瘀阻,改善肢體運動功能,通過深感覺傳人神經(jīng)通路刺激大腦皮層,促進感覺和運動功能區(qū)的功能重組。平衡針灸利用神經(jīng)交叉支配及神經(jīng)反饋信息原理,達到機體自身調整、完善、恢復的目的[6]。
現(xiàn)代研究證明,神經(jīng)促通技術及運動再學習技術等,能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恢復隨意自主運動能力,使損傷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行功能重組和代償。早期康復治療包括良肢位的擺放,可有效克服異常肌痙攣。平衡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藥物治療。因此,康復訓練的早期介入和與平衡針灸相結合,能大大降低致殘率,促進早期康復。
[1]全國第4次腦血管疾病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81.
[2]王維治.神經(jīng)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34.
[3]肖衛(wèi)忠,樊東升,付桂敏,等.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的臨床經(jīng)濟學評價[J].世界醫(yī)學雜志,2003,7(15):63-65.
[4]楊杰,劉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實踐指南的現(xiàn)狀及趨勢[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2,28(5):400-402.
[5]張茁.歐洲卒中臨床研究進展(一)[J].北京醫(yī)學,2002,24(4):278-279.
[6]王文遠.中國平衡針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
R743.3
B
1004-2814(2013)01-023-02
201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