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軍
(河南省南召縣城關鎮(zhèn)衛(wèi)生院,河南 南召474650)
72例均為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最小52 歲, 最大76歲,平均65歲;病程1~12年,平均5年。對照組36例, 男21例, 女15例;年齡最小52歲, 最大74歲,平均63歲;病程1~12年,平均6年。兩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診斷標準[1]。①肢體遠端感覺異常,表現(xiàn)為麻木、瘙癢、蟻行感或襪式感覺障礙。②肢體遠端腫脹、疼痛,疼痛隨病情發(fā)展而加劇,呈撕裂樣、鉆刺樣或灼燒感。③腱反射減弱或消失。④排除其它神經(jīng)疾患。⑤肌電圖神經(jīng)傳導減慢。
控制血糖藥物、適量運動、飲食控制等基礎治療,空腹及三餐后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血糖值以內(nèi)水平。
對照組:維生素B1針 100mg,彌可保針500μg,肌內(nèi)注射,每日1 次。14天為一療程。
治療組:自擬滋陰化瘀通絡湯治療。生地30g,玄參15g,麥冬15g,知母12g,熟地30g,山藥30g,當歸15g,赤芍15g,川芎15g,紅花15g,地龍15g,伸筋草30g,茯苓15g,山楂30g。 肢體發(fā)涼者加桂枝12g,指端灼熱加銀柴胡15g、鱉甲30g,筋脈拘攣者加木瓜15g,濕熱偏勝者加梔子12g,水腫者加豬苓15g。每日1 劑,分2次水煎, 每次取汁200mL, 于早餐前及晚睡前服用,14天為一療程(女子月經(jīng)期間禁服)。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顯效: 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腱反射明顯好轉或恢復正常,神經(jīng)傳導速度較前增加。有效: 癥狀好轉,腱反射較前有所改善,神經(jīng)傳導速度較前增加。無效: 癥狀無好轉,腱反射較前無改善,神經(jīng)傳導速度較前無變化。
治療組顯效20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67%。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16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58.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張某,女, 68歲, 2009年6月20日就診。9年前患2型糖尿病,堅持規(guī)律服用控制血糖藥物,并注意運動、控制飲食等,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效果較好。5年前出現(xiàn)雙下肢端感覺異常,麻木、燒灼及疼痛感,間斷口服中藥治療無明顯效果。2年來雙上肢端也出現(xiàn)麻木、疼痛感,并四肢掌心發(fā)熱。間斷給予維生素B1、彌可保等治療效果不明顯。查形體消瘦,舌質(zhì)紫暗,脈澀,腱反射減弱,肌電圖神經(jīng)傳導減慢。排除其它神經(jīng)疾患。辨證為陰虛血瘀證。治以滋陰清熱養(yǎng)血活血,化瘀通絡。給予滋陰化瘀通絡湯加味。生地30g,玄參15g,麥冬15g,知母12g,熟地30g,山藥30g,當歸15g,赤芍15g,川芎15g,紅花15g,地龍15g,伸筋草30g,茯苓15g,山楂30g,銀柴胡15g,鱉甲30g。每日1劑,分2次水煎, 每次取汁200mL,于早餐前及晚睡前服用。服藥2周后指端異常感覺、腱反射較前明顯改善,神經(jīng)傳導速度較前增加,舌質(zhì)紅潤,脈稍澀。繼續(xù)服用中藥2周,無不適癥狀,腱反射恢復正常,神經(jīng)傳導速度接近正常。
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DPN)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是在糖代謝紊亂基礎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微血管受損及血液動力學異常造成的神經(jīng)組織缺血缺氧是主要原因之一,全身神經(jīng)均可累及,但以周圍神經(jīng)病變最為常見,呈鞘膜水腫、變性、斷裂而脫落;軸突變性、纖維化、運動終板腫脹等[3]。
本病屬中醫(yī)“消渴”、“痹證”、“痿證”等范疇。屬本虛標實之證,陰虛為本,燥熱、瘀血為標。消渴日久,陰虛血瘀,脈絡瘀滯,肢體筋脈失于濡養(yǎng),不通不榮而致病。治療當以滋陰清熱、化瘀通絡為法。滋陰化瘀通絡湯方中生地、玄參、麥冬、知母涼血滋陰清熱,熟地、山藥滋陰補腎,當歸、赤芍、川芎、紅花、地龍、伸筋草活血化瘀、通利筋脈,茯苓、山楂健脾化濕。針對病機,標本兼治,故能取得較好臨床療效。
[1]朱憲彝.臨床內(nèi)分泌學[M].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435-436.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5.
[3]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M].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