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平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 長沙 41004)
休閑體育文化是休閑體育活動的參與者,從自身和社會的利益、價值觀念出發(fā),在休閑體育及其諸要素所承載和傳遞反映的精神文化觀念和心理等信息的文化屬性中,選擇某些文化價值觀,直接支配自身的行為方式。因此,休閑體育的文化價值取向,一方面受參與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的制約,另一方面也直接反映休閑體育的形成和發(fā)展。[1]女性的全面發(fā)展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女性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社會自由度是衡量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重要指標之一。世界女性主義思想在全球的廣泛傳播,催醒了我國女性的社會主體意識,追求女性的獨立、自由與平等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女性體育休閑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但是,由于封建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女性體育休閑還面臨許多現(xiàn)實困難和問題,有的來自女性自身,而更多的則是來自社會人文環(huán)境的制約。構建平等的社會性別意識語境下的女性體育休閑文化,對我國休閑體育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由于長時間的封建統(tǒng)治,在我國一直存在著男尊女卑的思想,傳統(tǒng)的倫理和性別意識觀念至今仍然影響著中國婦女的價值標準。這種價值觀念反映在享受型的體育休閑上更顯突出,以至于將婦女參加休閑活動視為一種反祖和不雅。在中國,長期的父權、夫權等封建思想意識占據主導地位。廣大婦女幾乎被剝奪了參加一切社會活動的機會。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入侵,西學東漸,一些國外的觀念開始對我們造成一些沖擊。然而,發(fā)展的進程緩慢而曲折。在爭取權利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女性及婦女組織對女性休閑的需要,特別是體育休閑活動方面的需要,也僅僅是給予了有限的關注。
從公平與正義的哲學意義上看,謀求婦女解放與發(fā)展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追求,而變化的只是其主旋律從歷史先覺者的“自為”轉向了當代人類社會整體的“自覺”。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在“單子主義”昂揚的西方發(fā)達國家,還是在“家國主義”文化精神延綿不息的中國,人們都能夠尋找到大量“為女性解放吶喊”的范例與文本。這說明人類的先哲們早已覺察到了人類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性別間權利不平等現(xiàn)象。但是,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和男權社會森嚴的文化壁壘,這些“自為”的女性主義思想在傳統(tǒng)性別意識觀念的層層封鎖下既沒有形成啟蒙運動的文化空間,也沒有轉變?yōu)樯鐣嵺`的途徑。例如當前,一年114天的法定休息日,閑暇時間已占人生的30%以上,體育休閑對于女性個體來說從時間上已經具有可能。然而女性的家務勞動耗時大大高于男性,導致無論是工作日還是休息日,男性的休閑時間都高于女性。根據王雅林調查,工作日男性群體的休閑時間為314.38分,女性為288.41分;而休息日男女休閑時間分別為471.69分和387.87分,兩者相差83.82分。[2]如此看來,“性別平等”的歷史訴求在目前我國的體育休閑領域也還只能以一種社會理想的狀態(tài)存在。
社會角色是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guī)范與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它構成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女性在社會生活中擔任著多重角色,一是集多種角色于一身,二是與其他多種角色的相互依存,這就導致了多重角色期待和實踐。特別是在角色實踐過程中,不管是外表裝束還是行為,她們都會感到社會對于這些角色的限制和要求。體育休閑追求外表裝束的舒適簡練和行為上的自由奔放,這無疑會成為女性的社會角色憂慮元素,這種憂慮會影響和制約她們對角色和扮演行為的選擇和調適。在自我認識和行為傾向上,女性個體如果忽略了自我社會角色的平等需求,就會影響自身的體育鍛煉的渴求。角色觀念是人們對角色這一社會現(xiàn)象感覺、思維、評價和判斷的綜合體現(xiàn),直接影響著人們對角色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由于女性個體社會角色的傳統(tǒng)依賴性,女性的體育休閑意識與男性相比,相對落后。2001年9月,由全國婦聯(lián)和國家統(tǒng)計局聯(lián)合組織實施的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4.2%的女性有意識地參加體育鍛煉,其中天天堅持體育鍛煉的有 5.9%,城鎮(zhèn)女性的比例達13.7%;15.7%的城鎮(zhèn)女性和6.3%的農村女性參加了社區(qū)文體活動;16.1%的城鎮(zhèn)女性和3.1%的農村女性參加了旅游或郊游活動。[3]這些表明已有相當部分的中國婦女參加了體育活動,其中不乏具有良好鍛煉習慣的參與者。但是,參加體育活動的百分比并依然很低,還有大部分女性由于對自我角色扮演的顧慮沒有參加到體育活動中來,提示中國的女性體育任務還很艱巨,休閑體育更是任重道遠。
凱利在《走向自由——休閑社會學新論》一書中認為,休閑體育活動的性質對人們是否終身參與體育活動有影響,有些體育活動不是“終身性的”,如棒球、橄欖球、摔跤、體操、田徑運動、足球及其它一些在小學和中學里受到重視的體育活動,在人生后來的生活中很少有延續(xù)性的價值,認為學校應該實施具有延續(xù)性的終身性體育活動的教學計劃。[3]當前,我國的學校體育教育始終沒有擺脫技術教育的束縛,體育的休閑功能在學校體育教育中被淡化,導致人們體育休閑意識的淡薄。另外,有研究認為,人們從事身體鍛煉活動的最大障礙并不在于缺乏時間、金錢或資源,在于“個人心理狀態(tài)和特性”,在于“人們以什么樣的方式評價自己,認為自己在自由的時間里做什么樣事情才比較得體”。[3]人們往往把不參加體育活動歸結為沒有時間,但事實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人們認為在同一時間里有比參加體育活動更好的事情可做。女性對待從事體育休閑活動的潛意識更是如此,觀念束縛了她們的行動。
女性主義最早作為一種婦女解放運動產生于19世紀的法國,后來相繼在英美等國及世界范圍內流行開來,其實質是否定和批判男權文化所賦予女性的“女人味”或“十足的女性氣質”,它“充溢著反傳統(tǒng)的所指和能指”,不僅包括著初期女權運動爭取各種政治權利的社會斗爭,而且包含著在法律、教育和文化領域內批判與建構的理論研究。[4]早期的女性主義文化運動深深地植根于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之中,鼓勵女性進入社會公共領域,主要是從法律的層面上爭取婦女的自由平等權,其中主要是三項平等:經濟平等、政治平等和職業(yè)平等。20世紀60年代,在馬克思主義和新左派思想的影響下,強調性別“差異和獨特性”的新女性主義產生,開始發(fā)展一種新的、為女性專有的、建立在女性心理體驗上的語言、法律、哲學和神話,從價值層面上謀求婦女的解放。當代女性解放理論發(fā)展已經進入生態(tài)女性主義時期,開始追求兩性間水乳交融的精神,提倡“雙性共體[5]”的社會理想,并認同女性主義歷史文化發(fā)展本身的“多元化”,肯定第三世界女性主義文化的特殊性。
辛亥革命時期,女權主義在中國得到傳播和發(fā)展。女權主義不僅矯正了傳統(tǒng)的女性倫理觀,而且也促進了體育倫理的變革?!芭畽唷保础芭缘臋嗬驒嗔Α?。“女權”一詞在中國的出現(xiàn),是清末憲法改革運動伴隨“民權”的翻譯而產生的概念。而對女權的演繹,主要是在戊戌維新后大量出現(xiàn)的新聞期刊的冊頁上。[6]從1902年起,“女權”變成了女性解放論的口號,并產生了獨特的女性主體內涵。
金天翮在《女界鐘》表示,要解放婦女,當先從社會組織的兩大支柱——教育與家庭著手,即“夫教育尤其為女子之天職”。通過女子教育,促成女性的獨立、夫妻平等、共同參與社會活動,使女性成為“國民之母”;[6]“盡與男子一樣的任務”作為女性解放思想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秋瑾。她在1904年發(fā)表《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時,重點不在批判男性,而是要女性自己打破被壓迫的現(xiàn)狀,放棄對男性的依賴,自立奮起,以救亡國家;[7]摸索新角色的女性解放思想則是由一代名醫(yī)張竹君構架的。她未主張女性應做“國民之母”,只是呼吁女性自立和團結。她認為女性擁有可以做“人群之母”的特性,所以不應依賴男性,一定要做一個自立的“人”。[8]她不只重視母性,還重視女性個人的存在價值,即摸索不分性別,只重視女性特色的社會角色。女權主義關于三種女性形象的討論,宣傳了男女平等、女性獨立,并將女性解放與國家民族利益結合起來,推動了女性的人身解放和觀念解放的同時,也促進了女性倫理觀念的現(xiàn)代轉向。
由于缺乏女性主義理論展開的時間與空間,中國女性主義歷史進程與西方截然不同。在儒家文化模式中,女性處于盲目的、集體無意識的狀態(tài),特別是宋明理學興起后,社會對婦女的文化奴役達到了極致?!拔逅摹毙挛幕\動中,西方女性主義文化以“女權主義”的稱謂介紹進我國,在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圍剿下,學者們不得不用含有更多平和中庸意味的“女性主義”代替“女權主義”,這一時期的學者們從經濟、傳統(tǒng)文化、婚姻制度、階級壓迫、生理差異的多角度剖析了我國婦女解放面臨的問題。然而,面對民族存亡、國家興衰的宏大敘事,婦女問題被歷史地邊緣化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女性主義文化研究方興未艾。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爭取婦女平等權益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加入WTO和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后,我國與世界間的體育文化交流日趨加快,解決“性別間體育文化發(fā)展不對稱”以及求索“中國休閑體育文化兩性和諧發(fā)展道路”就歷史地成為了我國當代社會休閑體育發(fā)展理論與實踐熱點。人類社會前行的車輪總是發(fā)軔于先進文化的沃土,作為標識婦女發(fā)展維度的女性休閑體育也正是根植于世界領域內女性主義思想的生態(tài)發(fā)展和逐步繁榮而走向主體的自覺。
社會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了參與休閑體育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氛圍,社會性別意識教育在各個層面開展起來,女性認識到休閑的重要性,開始積極主動地要求參加休閑體育活動,主張像男性一樣地工作、生活和娛樂。這些都為女性休閑體育在我國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在此基礎上,我們應根據女性特點和中國女性的社會性別意識特征有針對性地發(fā)展女性休閑體育,培育中國特色的女性休閑體育文化。
縱觀東西方女性休閑體育的發(fā)展,二者在歷史文化上的分野清晰而明朗。具有獨特文化精神內涵的中國女性休閑體育的發(fā)展注定了必然走其不同的道路,“本土化”成為發(fā)展的現(xiàn)實必然。赫爾德爾的文化理論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生活模式,是個統(tǒng)一的、同質的概念,無論作為社會的整體還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一言一行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總是“民族的”文化,有著明確的邊界。這提示我們,當代中國女性休閑體育文化的發(fā)展一定是一種根植于中華本土文化的、特殊的、具體的現(xiàn)象。全球化視野是思考當今事物生存發(fā)展的主流意識,但是,“全球化”不能理解為“西方化”,否則將是民族休閑體育文化傳承的一種災難,因為西方女性主義及其表層的女性休閑體育文化存在著體系上的缺陷,一是它忽視了由地區(qū)、種族、文化背景等不同所形成的女性體育文化間的差異,二是其理論體系隱諱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女性休閑體育發(fā)展道路來自受西方的侵蝕與掠奪的影響。如果“西方化”,中國女性休閑體育的發(fā)展必然會在西方女性主義文化話語霸權前“失語”,并深陷其隱藏的理論陷阱。喪失了民族價值與習俗層面支持的文化移植只能是南桔北枳。我國當今女性休閑體育發(fā)展的實踐已顯示出“西方化”思維的后果。根據200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北五省老少邊窮地區(qū)農村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00BTY013)的調查資料顯示:即使在這些最保有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區(qū)域,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排球、足球、交際舞等西方傳入項目已經成為這些地區(qū)女性最普遍的體育活動,民間傳統(tǒng)的女性休閑體育活動只存在于宗教與節(jié)慶中,曾經作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瑰寶與傳統(tǒng)體育文化發(fā)展主要線索的武術活動已基本萎縮。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軟科學研究項目《西北地區(qū)婦女體育發(fā)展與對策研究》(650SS04050)的專項調查也表明,民間傳統(tǒng)的婦女體育與武術活動正在淡出這些區(qū)域文化的視域。[9]所以,當代中國女性休閑體育發(fā)展所面臨的“西方化”陷阱,即國家大力普及的西方現(xiàn)代體育文化在強制植入中國廣大的傳統(tǒng)社會和面對西方現(xiàn)代體育的文化擠壓傳統(tǒng)的中國女性體育文化在逐步失去生存空間的現(xiàn)象,應當引起我們高度的警覺。事實上,全球化背景下的現(xiàn)代西方女性休閑體育只是現(xiàn)代女性休閑體育的一個具體現(xiàn)象而已,不能將之誤讀為“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化不等同于工業(yè)化,更不等同于西方化。女性休閑體育文化的現(xiàn)代化是指女性休閑體育所達到的較高水準,是女性體育與一個國家平等的社會性別意識、經濟、科技以及相應的民族心理相適應的,具有現(xiàn)代社會先進特征的水平狀態(tài),它的實質是指以平等、科學的精神和方法對傳統(tǒng)女性體育文化加以揚棄,以保持女性休閑體育在文化上的先進性的沉淀過程。因此,我國當代女性休閑體育的發(fā)展必須堅守本土化道路,從中國女性的文化背景、立場出發(fā),維護民族的人文傳統(tǒng),努力尋求本土化的女性主義話語模式和休閑體育實踐方式,堅持弘揚民族優(yōu)秀的體育文化。
“性別間體育文化發(fā)展的不對稱”現(xiàn)象是人類三千年父系文明所造成的,它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在器物層面上表現(xiàn)為女性在人類體育文化的實踐活動中的邊緣性以及女性在體育文化敘事中的非主體性;在制度層面上,這種不對稱表現(xiàn)在體育文化生產機制的構建與體育運行中男權本位和“非女性主義”語境;在價值層面上,那些基于父權文化固有的“男性中心主義”的傳統(tǒng)宗教、道德、哲學、習俗等也永遠沒有肅清。[10]由此而言,基于女性主義文化“自覺”的人類體育文化再造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它必將是一個解構男性主義文化,建立新文化體系的過程。然而必須考慮的是,新的休閑體育文化體系中的女性休閑體育所面臨的兩難困境,其既要和現(xiàn)有體育文化體系中的男權傳統(tǒng)作不懈的斗爭,出要防止“女性中心主義”性別霸權的產生。我們認為,借鑒“文化生態(tài)主義”的觀念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無論以女性的還是以男性的價值判斷,性別的對立都是無法克服的,由此有必要認識到休閑體育文化中多元價值存在的重要性,以跨越休閑體育文化建設中單一的性別思維。首先,當代社會應致力于發(fā)掘女性作為群體和個體的獨特性,強調不同于男性存在與體驗的女性存在與體驗,并賦予這種存在和體驗以新的價值和意義,由此在人類休閑體育文化體系中去構建和發(fā)展基于女性立場的休閑體育價值判斷、制度結構和物質文化系統(tǒng)。各個性別休閑體育系統(tǒng)的完善對于我國休閑體育體系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女性休閑體育系統(tǒng)也必須尊重不同性別的價值,在性別自尊的基礎上和男性休閑體育文化建立起水乳交融的關系,以豐富人類休閑體育文化的內涵,形成我國休閑體育文化發(fā)展良性循環(huán)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綜上所述,現(xiàn)代社會性別意識下女性體育休閑文化建設是我國體育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繁榮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必須理清東西方女性主義文化的分野,根據我國女性主義文化固有的人文傳統(tǒng),堅持本土化的立場,走第三世界女性體育休閑發(fā)展的獨立道路,發(fā)展完善女性立場的體育休閑文化系統(tǒng),以構建價值多元的、有利于兩性和諧發(fā)展的體育休閑文化生態(tài)體系。
[1]王斌.對影響休閑體育文化價值取向的社會因素的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04, (5).
[2]倪志娟.女性主義研究的歷史回顧和當代發(fā)展[J].江西社會科學,2005,(4).
[3]]吳貽剛.中外休閑體育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 (8).
[4]王雅林.城市休閑:上海天津哈爾濱城市居民時間分配的考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
[5]廖咸浩.雙性共體之夢[J].中外文學, 1986, (4).
[6]王政,陳雁.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7]秋瑾: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秋瑾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張竹君:女子興學保險會序.近代中國民權運動史料[M].龍文出版社, 1995.
[9]楊國慶.關于在我國實施體育現(xiàn)代化工程的思考[C].全國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研討會論文匯編,北京:北京五色環(huán)文化發(fā)展公司, 1999.
[10]張世春,許萬林,曾玉華.東西方“女性主義”歷史文化的分野與我國婦女體育文化建設本土化的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