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黃道周斷碑硯考論

2013-04-06 20:41:38陳良武
關(guān)鍵詞:黃道周蘇軾

陳良武

(揚(yáng)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江蘇 揚(yáng)州 225002)

文房四寶是古代文人隨身攜帶之必備物品,其中尤以硯最為文人所重,故陳繼儒有“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1]之論。 治硯的材料來源多樣, 材質(zhì)上乘的硯石固然為文人所樂道,但是殘碑?dāng)囗?,因其上所附著的歷史掌故、人文積淀,可使文人興發(fā)思古之幽情,因而也成為文人治硯的重要材料。 黃道周斷碑硯就是利用墨妙亭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碑殘片制成。

黃道周(1585~1646 年),字幼玄,號石齋,漳浦銅山(現(xiàn)東山縣)人。 天啟二年進(jìn)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右春坊右中允等。 隆武朝時(shí),晉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抗清兵敗婺源,被俘殉節(jié)。 黃道周幼孤好學(xué),博通經(jīng)史,一生講學(xué)、著述不輟,“文章風(fēng)節(jié)高天下”[2],其所遺留之?dāng)啾幰酁楹笕怂湟暋?/p>

墨妙亭為北宋孫覺所建。 孫覺,字莘老,高郵人,蘇軾好友,《東坡全集》中有多首詩歌系為孫覺而作①。 孫覺建墨妙亭之事,蘇軾《墨妙亭記》有詳細(xì)說明:

熙寧四年十一月,高郵孫莘老自廣德移守吳興。 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遙堂之東, 取凡境內(nèi)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shí)之?!菤q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覽嘆息,而莘老求文為記。[3](卷三十五)

由文中可知,孫覺建墨妙亭于吳興府第之中,以藏境內(nèi)自漢以來古碑刻法帖,事在熙寧五年二月。亭成,孫覺致函蘇軾求詩題詠,《孫莘老求墨妙亭詩》當(dāng)作于此時(shí)不久②。 據(jù)孔凡禮《蘇軾年譜》,蘇軾于熙寧四年自乞外補(bǔ),除杭倅,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上?!埃ㄎ鯇幬迥辏┌嗽?,與劉撝等監(jiān)試中和堂。試院中,應(yīng)孫覺(莘老)之請,作墨妙亭詩。 ”[4](P228)結(jié)合詩中“書來乞詩要自寫”句可知,此詩確系蘇軾應(yīng)孫覺之請而作,由蘇軾親自書寫寄與孫覺,并被刻石后藏諸亭內(nèi)。熙寧五年十二月,蘇軾因奉轉(zhuǎn)運(yùn)司檄檄湖州,得以周覽墨妙亭所藏歷代碑刻,品味顏、李、二徐諸家書法妙處。 蘇軾感慨嘆息之余,應(yīng)孫覺之請,遂作《墨妙亭記》一文。

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墨妙亭也逐漸榛蕪破?、?。據(jù)清人錢泳記載,墨妙亭碑刻最后“惟存東坡詩一石而已”,“后此石亦斷缺不全”, 其中一片嘉靖中為王陽明謫龍場驛丞時(shí)得之,琢為“驛丞署尾硯”;“一片天啟初黃石齋道周得之”[5](卷九),雕琢為硯,就是這方斷碑硯。 如錢氏所記屬實(shí),則可推知,黃道周斷碑硯當(dāng)是得之于其天啟初年會試前后。

但是,此條文獻(xiàn)記載畢竟語焉不詳,因此,黃道周究竟具體于何時(shí)何地如何得到蘇軾墨妙亭詩殘刻并琢石為硯的,其具體情形后人卻不得而知,常常引以為“闕典”之憾。 清人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三云:

東坡墨妙亭詩云:“書來乞詩要自寫,為把栗尾書溪藤。 ”予見張孝廉《金石契》中載黃石齋斷碑硯,背文尚存“吳越勝事、書來乞詩、要、尾書溪藤、視昔過眼”十七字,洵屬坡公自書。蓋當(dāng)年曾刻石于郡齋,不知何日斷裂,流散于外耳。胡、李二《郡志》俱不著錄,真闕典也。[6]

雖然黃道周得硯的具體情形已不可詳考, 但可以肯定的是, 至少在其下獄前就已經(jīng)擁有了這方斷碑硯。 朱辰應(yīng)《記黃石齋斷碑硯后》載:

……太傅文孫上舍(諱茂旸)闡德錄疏其事,且云行笈中止斷碑一硯,則是物蓋早與石齋周旋矣。 石齋謫戍下獄,備嘗艱苦,莊烈帝終以儒者優(yōu)容之,則所云“曾從霹靂推車去,又得滂沱自在春”,是硯亦患難中一友也。[7](P386)

此處太傅系朱國祚(朱彝尊曾祖),為黃道周天啟二年會試的總裁官, 其少子尚寶司卿朱大定曾贈朱國祚藏米芾硯山給黃道周,黃道周不受,題斷句四章于上。 朱茂旸為朱國祚孫、朱彝尊叔父,朱辰應(yīng)則為朱彝尊孫輩。因其家先人與黃道周淵源頗深,故朱辰應(yīng)對黃道周斷碑硯知之甚詳,所記當(dāng)極可信。

“明命既傾,石齋致命。 ”[7]黃道周殉國后,作為其“患難中一友”的斷碑硯也散落世間,輾轉(zhuǎn)流傳。筆者雖無機(jī)緣見到這方硯臺,但根據(jù)曾燠等人的詩文,還是可以進(jìn)一步知道這方斷碑硯的一些細(xì)節(jié)。 清兩淮鹽運(yùn)使曾燠曾于揚(yáng)州市上購得黃道周斷碑硯,并作有《黃石齋先生斷碑硯歌》,其序曰:

坡公《題墨妙亭詩》斷碑一片,廣三寸七分,長三寸四分。 存十六字,凡四行,一行曰“吳越勝事”,一行曰“書來乞詩”,一行曰“尾書溪藤”,一行曰“視昔過眼”。 以背面作硯,右偏之上刻“斷碑”二隸字,下刻“道周”二字印篆。 左偏刻竹垞銘曰:“身可污,心不辱,藏三年,化碧玉。 ”為八分書。 予得之廣陵市上。[8](卷四)清梁紹壬《黃石齋斷碑硯》亦有類似記載:

曾賓谷方伯于廣陵市上得一硯,系坡公題墨妙亭詩斷碑一片。 廣三寸七分,長三寸四分,存十六字,④凡四行。 一行曰“吳越勝事”,一行曰“書來乞詩”,一行曰“尾書溪藤”,一行曰“視昔過眼”。 以背面作硯,右偏之上刻“斷碑”二隸字,下刻“道周”二字印篆,左刻竹垞銘曰:“身可污,心不辱。 藏三年,化碧玉。 ”為八分書。[9]從曾燠的詩序和梁紹壬的隨筆可知, 黃道周斷碑硯確是利用蘇軾題墨妙亭詩斷碑制成, 上面既殘留了蘇軾詩歌中的少量文字,又有黃道周的印篆。后來,朱彝尊(號竹垞)題刻銘文于上。 曾燠生于1760年,卒于1831 年⑤,其主要活動年代離黃道周就義不久,購硯地?fù)P州又是黃道周北上南下途徑之地,門人故舊頗多, 黃道周斷碑硯流落于此也極有可能。 再則,以曾燠之見識學(xué)問,以曾燠幕中人才之盛,亦當(dāng)不至于出現(xiàn)以贗品當(dāng)真品的笑話。據(jù)此推測,曾燠所購的這方硯當(dāng)是真品,上述所記述應(yīng)該是可信的。

同古代其它文人一樣,黃道周愛硯,但更愛這方斷碑硯,以至于出入“行笈中止斷碑一硯”, 后更成為其“患難中一友”。 黃道周何以鐘愛這方殘石制成的斷碑硯呢? 細(xì)細(xì)分析,大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以古代碑刻為硯,是文士崇尚古雅、尚友古人的風(fēng)尚使然。 古代碑刻,歷經(jīng)歲月風(fēng)雨的洗禮,給人以古樸典雅之感。 更重要的是,古代碑刻,即使是殘碑碎碣, 其中也往往凝聚著前輩文人的風(fēng)操德業(yè)。用斷碑為硯,正好滿足了古代文人尚友古人的精神追求。 孟子“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萬章下》)[10](P324) 之說對古代士人影響深遠(yuǎn)。在他們看來,尚友古人,正是追求與古人心靈上的遙相契合。 周敦頤對所尚何人作了具體的展開,即“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 從此,“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成為有宋以來士人安身立命的自覺追求[11]。 愛屋及烏,因尚友古人,所以對古人之物倍加珍視。

用斷碑為硯,前已有之。 如前所引,在黃道周之前, 王守仁亦有墨妙亭斷碑一片, 題曰 “驛丞署尾硯”,系謫貶龍場時(shí)所得。由紀(jì)昀《斷碑硯歌為裘漫士先生作》前序可知,此硯“存十二字,凡四行,行三字,曰‘燈他年’,曰‘憶賀監(jiān)’,曰‘時(shí)須服’,曰‘孫莘老’。高、廣各三寸,長四寸。 王文成公得之,以背面作硯,左刻‘守仁’二楷字,右刻篆書‘陽明山人’四字,側(cè)刻分書‘驛丞署尾硯’五字。 ”[12]

此硯后為清裘日修⑥所得,并撰有《斷碑硯銘》:

斷碑硯,宋熙寧四年蘇文忠公為孫吳興作墨妙亭詩石刻也。 不知?dú)в诤螘r(shí),王文成公何自得之,用以為硯,存字凡十二。 其面作分書,曰“陽明山人”,曰“守仁”。 蓋文成自識左方,曰“驛丞署尾硯”,則明正德元年文成謫貴州龍場驛時(shí)也。 端溪片石,附兩公遺跡,以傳迄今,且七百余年矣。 古澤寒光,對之肅然起敬。 尚友者宜有取焉,不獨(dú)幾席之供而已。 既為之贊,復(fù)銘于其匣曰:塊然一石,琢之磨之。 東坡取之,泐字陽眀,用以臨池,吾于東坡,不重其經(jīng)濟(jì)而愛其文章之達(dá);吾于陽明,不宗其學(xué)術(shù),而嘆其功業(yè)之奇。 于戲! 每一援筆悠悠我思。[13]

王守仁的這方斷碑硯因?yàn)槠?“附兩公遺跡”,即使七百年后依然令人“對之肅然起敬”,而“不獨(dú)幾席之供而已”。正因?yàn)槿绱耍萌招薜玫竭@方硯后,欣喜異常,繪圖題贊,一時(shí)名人詠之如潮,雅韻風(fēng)流,蔚為大觀,遂成文壇一大雅事。當(dāng)時(shí)著名者,紀(jì)昀有《斷碑硯歌為裘漫士先生作》、《漫士先生繪斷碑硯圖敬題其后》,曾燠有《題裘文達(dá)公斷碑硯圖》[8](卷十四),沈初有《題王文成斷碑硯二首有序》[14]等。其中,彭元瑞“漫同文字無情物, 都是湖山遠(yuǎn)謫時(shí)……摩挲石丈還相問, 進(jìn)學(xué)姚江退學(xué)蘇”(《裘漫士先生所藏?cái)啾帯罚15]、錢陳群“蘇王相去五百載,借石結(jié)契如賓朋?!缴鷮汛娉粑?,吾所畏者皆服膺”(《題裘叔度尙書斷碑硯圖卷用東坡韻》)[16]抒發(fā)的正是文人們尚友古人的幽思。

同樣,黃道周對斷碑硯的珍視,絕不在于硯石本身, 而在于其上凝聚的先賢遺澤, 是黃道周尚論古人,以古人為師為友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我們現(xiàn)在沒有文獻(xiàn)證明黃道周以墨妙亭碑刻殘石為硯是否受到王守仁斷碑硯的啟發(fā), 但有一點(diǎn)可以肯定,黃道周對王守仁道德、事功推崇有加,甚至認(rèn)為在某些方面遠(yuǎn)邁孟子 (此一論題將另文專門論述)。 即使黃道周制斷碑硯沒有受到王守仁的影響,但也可看作是二人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的表現(xiàn)。

其次,具體到黃道周的這方斷碑硯,黃道周尚友蘇軾,體現(xiàn)的不僅是黃道周對蘇軾書法藝術(shù)的認(rèn)同,更體現(xiàn)了對其人格和人生志趣的仰慕。

黃道周善書, 其書法理論與實(shí)踐頗受蘇軾的影響。 黃道周論書主“遒媚”之說,恰與蘇軾“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3](《和子由論書》卷一)的書法主張相一致。從黃道周傳世的書法作品看,其因平臺抗辯而歸鄉(xiāng)守墓后所作的《贈無涯答諸友詩卷》尤為明顯,結(jié)體、筆意頗得東坡之韻。

蘇、黃二人雖然書法成就極高,但蘇軾只是將其視為“余事”之“余事”,黃道周亦將其視為“學(xué)問中第七、八乘事”,明確表示“余素不喜此業(yè)……若使心手余閑,不妨旁及。 ”[17](《書品論》卷十四)。 相對于書法,家國大事、天下蒼生,才是他們真正關(guān)注的對象。

黃道周以蘇軾墨妙亭詩斷碑為硯, 不僅是因?yàn)樯厦鏆埓嬗刑K軾的墨跡, 更因?yàn)槠渖夏壑K軾的人格品行、人生志趣。 后者才是深層次的原因所在。

第一,蘇軾立朝守正,忠直敢言,黃道周恰與其一致。

蘇軾的諫諍敢言,歷來為人所稱。 熙寧四年,司馬光知許州,曾上章贊蘇軾敢言。 司馬光云:

臣之不才,最出群臣之下,先見不如呂誨,公直不如范純?nèi)?、程顥,敢言不如蘇軾、孔文仲,勇決不如范鎮(zhèn)。

又曰:

軾與文仲皆疏遠(yuǎn)小臣,乃敢不避陛下雷霆之威,安石虎狼之怒,上書對策指陳其失,隳官獲譴, 無所顧慮, 此臣不如軾與文仲遠(yuǎn)矣。[4](P197)

蘇軾敢于諫諍,黃道周何嘗不是? 黃道周雖謂自己“直言敢諫,貞心絕俗,則臣不如詹爾選、吳執(zhí)御”[17](《三罪四恥七不如疏》卷二),但其屢逆龍鱗,直言敢諫之聲為當(dāng)時(shí)士人所欽慕。平臺抗辯一節(jié),更是悚動天下。 直言諫諍的結(jié)果,古今一致。 蘇軾一生屢遭貶謫,黃道周一生更是“通籍二十載,歷俸未三年”[17](《感恩疏》卷三),雖有濟(jì)世之心,但無請纓之路。 相似的遭遇,異代而同悲,使得黃道周在奏疏言事中多次引蘇軾為證。

昔蘇軾臨行, 欲陛辭不得, 乃上書言:“極泰之世,小民皆得上通;極否之世,近臣不能自達(dá)。 ”臣今值堯舜之朝,雖乞枯骸,猶荷明問,臣死且不朽。至于愚迂不能明切,如好丑定于肌膚,不可復(fù)易。 謹(jǐn)昧死具奏, 唯陛下少垂察焉! (《放門回奏疏》)[17](卷二)蘇軾“陛辭不得”乃上書直言,黃道周則“昧死具奏”,可見二者精神的一致。

第二,蘇軾“知命”的人生志趣,亦是黃道周所推崇并積極踐履的。

蘇軾、黃道周二人屢遭挫折,但是對命運(yùn)的態(tài)度非常相似。敢為危言,痛陳時(shí)政,可能會結(jié)知主上,但更可能招來當(dāng)政者的嫉怨。蘇軾一生雖屢處于逆境,但依然豁達(dá)開朗,這與其“知命”的人生態(tài)度是分不開的。 《墨妙亭記》云:

余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 物之有成必有壞,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國之有興必有亡也。 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yǎng)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 此之謂知命。[3](卷三十五)

對此,黃震評價(jià)道:“《墨妙亭記》‘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真理到之言,可以發(fā)明孟子不立巖墻之說。”[18]蘇軾所謂的“知命”,乃是“必盡人事”,“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 這里發(fā)揮的正是孟子所說的“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盡心上》)[10](P351)之意。

黃道周生活的時(shí)代,朱明王朝內(nèi)憂外患,已如同風(fēng)雨飄搖之舟,傾覆只在早晚之間。身處其間的黃道周精通易理, 善推理世運(yùn), 對此種局勢不可謂不了解。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當(dāng)應(yīng)順其自然之勢而為之。但是,黃道周明知事已不可為而為之,最后以一介書生請纓出征,從容就義,正是其“盡人事”、“盡其道而死”的“知命”思想的表現(xiàn)。 只有從這個(gè)角度,才可以合理地解釋黃道周最后的抉擇。

蘇軾作于密州任上的《超然臺記》,抒發(fā)了其因?yàn)槟堋坝斡谖镏狻?,而“無所往而不樂者”的人生態(tài)度。 對于此文,黃道周評曰:

此篇不惟文思溫潤有余,而說安遇順性之理極為透徹,此坡翁生平實(shí)際也。 故其臨老謫居海外,窮愁顛倒,無不自得,真能超然物外者矣。[19]

黃道周于仕途坎坷中多次流露希望歸鄉(xiāng)田居、超然物外的思想, 而且其一生實(shí)際上也以居鄉(xiāng)講學(xué)為多。 但是,每當(dāng)國家有事,他選擇的都是毅然出山,直至最后決死赴國難。 可見,黃道周雖然欣賞蘇軾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但真正能引起其心靈上共鳴的還是蘇軾“必盡人事”的“知命”思想⑦。

正是因?yàn)閷μK軾的推崇,黃道周才有“每讀子瞻《寄錢道人詩》,為之中夜起而頓足”之舉[17](《答陳太史書》卷十八)。

綜上可知,出于尚友古人的文化傳統(tǒng),出于對蘇軾人格節(jié)操的企慕, 黃道周才以墨妙亭碑刻殘石為硯,并須臾不離左右。 個(gè)中原委大體如此。

文人愛硯、藏硯,更于其上題詠詩句,鐫刻銘文,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寄寓其情感、志趣、人生理想的詠硯之作。透過這些作品,后人不僅可以了解某方硯的材質(zhì)、形制和流傳情況,而且可以一窺古代文人尚論古人的情懷。

黃道周金陵就義后,其斷碑硯輾轉(zhuǎn)流傳,幾易其主。 每一次的發(fā)現(xiàn),都會引起時(shí)人的驚喜,都會有相關(guān)的詩文吟詠。綜合筆者目前所掌握的文獻(xiàn),從收藏者、記錄者的生卒年月等推斷可知,黃道周斷碑硯在清代曾先后輾轉(zhuǎn)于姚世鈺(約1703-1757)、桐溪汪氏、曾燠(1760-1831)、淮安黃氏等人之手⑧。

關(guān)于黃道周斷碑硯的流傳,錢泳記載道:

其一片天啟初黃石齋道周得之, 亦琢為硯,存十七字,為吳興姚玉裁(姚世鈺)所藏,后歸桐鄉(xiāng)汪氏,當(dāng)時(shí)如厲樊榭(厲鶚)、丁龍泓(丁敬)、蔣心余(蔣士銓)諸公亦各有詩紀(jì)之,載吾友張芑堂(張燕昌)征君《金石契》中。[5](卷九)

關(guān)于黃道周斷碑硯后歸桐溪汪氏之事, 厲鶚(1692-1752)也有記載并賦詩:

東坡先生墨妙亭詩殘刻十七字,石齋黃公得之,琢其背以受墨,名曰斷碑硯。 今歸桐溪汪氏,拓其文,裝于冊來索詩:

吳興太守珠湖客,繕亭搜碑聚名跡。 誰其詩者長帽翁,鉤勒溪藤上樂石。 后來烏臺有追勘,蔡奴之兄未捃摭。 眾碑零落一碑存,又復(fù)缺斷真可惜。 誰知此碑為此硯,世間物化等兒劇。漳浦黃公署名在,箕尾中天映奎壁。 文章氣節(jié)兩不虧,汪子寶之永無斁。[20]

從桐溪汪氏收藏之后,不知何故又流散于揚(yáng)州,為曾燠所得。曾燠當(dāng)時(shí)有詩題詠,其幕府成員中亦有記載、題詠。 曾燠《黃石齋先生斷碑硯歌》云:

衢州尺土非其有,湖州片石藏誰手。 此是黃公不轉(zhuǎn)心,百年未與秦灰朽。 殘磚斷碣公摩挱,愛他妙墨存東坡。 東坡文字得遷謫,公亦危言嬰禍羅。抱璞區(qū)區(qū)成一哭,墨花?染蠻煙綠。幕府勤勞玉帶生,孤臣心跡橋亭卜。 公之前輩王文成,一段碑曾題驛丞。 盤錯偶然成利器,鼎鐘因得共勛名。 石友遭逢亦何定,烏乎經(jīng)濟(jì)需時(shí)命。我朝褒謚黃忠端,當(dāng)日平臺斥為佞。[8](卷四)后又為淮安黃氏所得。黃鈞宰⑨《金壺七墨·斷碑硯》云:

家兄仲勤以千錢購斷碑硯一方,背□十六字,書法遒勁,平列四行。 第一行曰“吳越勝事”,次行曰“書來乞詩”,再次曰“尾書溪藤”,曰“視昔過眼”,即售者亦不辨為何語。 他日讀坡公墨妙亭詩,適與前字相合,心焉疑之。 及閱《秋雨庵隨筆》, 乃知為黃公石齋之硯所刻,果是蘇詩。 曾賓谷都轉(zhuǎn)嘗得之廣陵市上,并載右偏有道周篆印,左有竹垞銘語,均剝蝕不可辨。以黃氏故物,歷今二百余年,仍歸吾家,可喜也。[21]

《金壺七墨》是黃鈞宰記錄其自道光甲午(1834)至同治癸酉(1873)年間耳目聞見、可驚可愕之事的筆記,抒寫的是悲歡離合之情。從上面所引之文可以看出,斷碑硯輾轉(zhuǎn)流傳至黃氏手上時(shí),雖然硯上款識已經(jīng)“剝蝕不可辨”,但其驚喜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之后,黃道周斷碑硯又輾轉(zhuǎn)為孫楫所得,張之洞有 《詠硯》、《黃忠端墨妙亭斷碑硯歌為孫給事楫賦》吟詠其事⑩。 其后一首詠道:

萇叔淪精化為碧,不如石齋有片石。 此石來自苕溪頭,春波照影玻璃色。 手寫孝經(jīng)一百通,龍尾鳳咮皆逃匿11。 墨妙之亭今榛蕪,當(dāng)年運(yùn)石煩千夫。 漢碑聚散人不道,詩刻獨(dú)惜眉山蘇。 不因硯材收斷璧,焚燼亦與嶧山俱。 任城給事獨(dú)妮古,滌硯草疏筆如杵。 為訪余石裝百衲,莫令東坡辱砧礎(chǔ)。[22](卷二)

《左傳·哀公三年》載有“萇弘化碧”的典故,萇叔遂成為忠貞之士蒙冤罹難的代稱。但在張之洞看來,萇弘的事跡精神遠(yuǎn)不及黃道周。崇禎十三年,黃道周因解學(xué)龍薦舉而被“責(zé)以黨邪亂政”入獄。在獄中,黃道周遭遇酷刑,“臥病八十余日, 抱足扶首, 僅能起立”[23],險(xiǎn)些斃命獄中,但猶自“手寫孝經(jīng)一百通”。陳子龍《寄獻(xiàn)石齋先生》“帶血晨興寫《孝經(jīng)》,和枷夜臥編《周易》”之語,可謂實(shí)錄[24]。

歷經(jīng)戰(zhàn)亂,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感慨萬千。在黃道周身后,關(guān)于斷碑硯的吟詠之作多是由此而發(fā)。朱辰應(yīng)《記黃石齋斷碑硯后》:

后死尚論者即以先太傅海岳研山擬王氏校士之硯, 而石齋之?dāng)啾灾⑽纳接駧蚝吻冈眨?是日既展閱吾友張芑堂所摹拓本,適拜掃先太傅賜墓暨尚寶碧血埋藏之所,仰見松柏烈烈, 不啻親聆石齋鬼門相候云云也。[7](P386)

展閱拓本,面對松柏濤聲,恍惚如親耳聆聽“石齋鬼門相候”之語。將黃道周斷碑硯與文天祥玉帶生硯相提并論,體現(xiàn)了在士人心目中,黃道周與文天祥二人的道德風(fēng)范實(shí)可并垂不朽。

黃道周的道德、文章影響所及,不僅在于士人,而且及于閨中。對于黃道周斷碑硯,閨中女子亦有吟詠。 林昌彝《射鷹樓詩話》載:

長樂梁蓉菡孺人韻書,侯官許蓮叔明經(jīng)濂室也,著有《影香窗詩草》。 其詩之名篇可詠者,如《孝子烈婦歌》、《齊烈女歌》、《題顏魯公多寶塔碑文搨本后》、《黃石齋先生斷碑硯題詞》、《石榴花歌》、《荔支香歌》 諸作, 皆風(fēng)雅宜人,《秋望》一詩,極見秀健。[25]

黃道周的人格為士人所重, 其斷碑硯后也有效法者。 光緒乙未(1895 年)六月,李宗顥游西安碑林,于廊下偶得一片殘石,乃唐景龍三年(709 年)李為仁所書馮氏墓志殘石,后將其拓片收入《十二紫芝山館所藏金石》中。 李宗顥以此殘石為硯,“原非供實(shí)用,意亦效石齋故事耳。 ”[26]

“兩賢相映發(fā),可以敵璚瑰。”[22](《還硯》卷二)后人珍視黃道周斷碑硯,既因蘇軾的學(xué)問、人格,更因黃道周“文章氣節(jié)兩不虧”。世事沉浮,黃道周斷碑硯流傳不絕,士人尚友古人的文化心理可見一斑。

注:

①如《東坡全集》(四庫全書本)卷四《元日次韻張先子野見和七夕寄莘老之作》、《將之湖州戲贈莘老》,卷九《和孫莘老次韻》等。

②見《東坡全集》卷三,四庫全書本。此詩非惟道古,乃是自道其論書大旨。

③后明人張維樞重修之,并有《重修墨妙亭記》(《明文?!?,卷三百六十二,四庫全書本)。

④黃道周斷碑硯亦有謂存十七字者,如前引清人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三文。此外,近年網(wǎng)上有拍賣黃道周斷碑硯的公告,所附照片也是十七字,多出一個(gè)“要”字。筆者在未見真品之前,不敢遽下斷言,只能姑存待考。

⑤曾燠(1760—1831),字庶蕃,號賓谷,江西南城人,晚號西溪漁隱。 曾燠為清葉頗具影響的詩人、駢文名家,著有《賞雨茅屋詩集》,編有《江西詩征》、《國朝駢文正宗》?!肚迨妨袀鳌酚袀鳌?/p>

⑥裘日修,字叔度,一字漫士,新建人。 乾隆己未進(jìn)士,歷官禮、刑、工部尚書。 學(xué)品端醇,才猷練達(dá),尤善治水。 卒謚文逹,入祀鄉(xiāng)賢祠。修亦為名重一時(shí)的學(xué)者,曾任《四庫全書》總裁,有《裘文達(dá)公文集》傳世。

⑦蘇軾對黃道周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筆者正撰專文討論之。

⑧民國鄧之誠《骨董瑣記》一文中曾提及此硯,并謂其“同光間歸潘鄭盦,今不知在何人手”。 今人王貴忱《記蘇淵雷所藏黃道周斷碑硯》(《家庭》1983/11)文謂其藏于蘇淵雷氏。另外,網(wǎng)上有2004 年12 月26 日斷碑硯的拍賣記錄,并附有實(shí)物圖片。

⑨黃鈞宰(約1826-1895),一名振鈞,字宰平,缽池山農(nóng),別號天河生,淮安人。 他“性好詞賦而不樂制藝”,“一生偃蹇不遇”。著有《比玉樓傳奇四種》、《金壺七墨》,又有《比玉樓遺稿》、《談兵錄》等。

⑩孫楫:字濟(jì)川、子舟,號駕航。 山東濟(jì)寧人。 咸豐二年進(jìn)士,官給事中。事跡詳見《清代翰林傳略》(喬曉軍著,陜西旅游出版社,2002 年)345 頁。

11 蘇軾《龍尾硯歌引》:“余舊作《鳳咮石硯銘》,其略云:‘蘇子一見名鳳咮,坐令龍尾羞牛后。 ”

[1] 陳繼儒.妮古錄[M].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歷繡水沈氏刻寶顏堂秘籍本.

[2] 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6595.

[3] 蘇軾.東坡全集[M].四庫全書本.

[4] 孔凡禮.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 錢泳.履園叢話[M].續(xù)修四庫影印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6] 周中孚.鄭堂札記[M].清光緒刻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本.

[7] 黃道周.黃漳浦文選[M].臺灣:大通書局,1987.386.

[8] 曾燠.賞雨茅屋詩集[M].清嘉慶二十四年刻增修本.

[9]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M].清道光十七年王氏振綺堂刻本.

[10]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1] 周敦頤.周元公集(卷一)[M].四庫全書本.

[12] 紀(jì)昀.紀(jì)文達(dá)公遺集(詩集卷十)[M].清嘉慶十九年刻本.

[13] 裘日修.裘文達(dá)公文集(卷四)[M].清嘉慶刻本.

[14] 沈初.蘭韻堂詩文集(詩集卷七)[M].西泠集清乾隆刻本.

[15] 彭元瑞. 恩余堂輯稿(卷四)[M].清道光七年刻本.

[16] 錢陳群.香樹齋詩文集(《詩集續(xù)》卷三十三)[M].清乾隆刻本.

[17] 黃道周.明漳浦黃忠端公全集[M].道光十年刊本.

[18] 黃震.黃氏日抄(卷六十二)[M].四庫全書本.

[19] 御選唐宋文醇(卷四十四)[M].四庫全書本.

[20] 厲鶚.樊榭山房續(xù)集(卷一)[M].四部叢刊影清振綺堂本.

[21] 黃鈞宰.金壺七墨·金壺逸墨(卷一)[M].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22] 張之洞.張文襄公詩集[M].民國十七年刻張文襄公全集本.

[23] 洪思等撰,侯真平、婁曾泉整理.黃道周年譜[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71.

[24] 陳子龍.陳子龍?jiān)娂痆M].施蟄存,馬祖熙標(biāo)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90.

[25] 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二十)[M].清咸豐元年刻本.

[26] 王貴忱.記景龍三年斷碑硯[J].嶺南文史,1983,(5).

猜你喜歡
黃道周蘇軾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黃道周和徐霞客的靈通山印記
水調(diào)歌頭.中秋
蘇軾錯改菊花詩
黃道周之靈通山行跡考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黃道周
紫禁城(2016年4期)2016-10-28 07:12:41
蘇軾發(fā)奮識遍天下字
达州市| 浏阳市| 荃湾区| 翁牛特旗| 邵武市| 鄂伦春自治旗| 靖西县| 杨浦区| 视频| 杭州市| 贵定县| 武清区| 大田县| 温宿县| 晋中市| 佳木斯市| 江津市| 乌恰县| 宝应县| 江都市| 门头沟区| 塘沽区| 巴中市| 津市市| 垣曲县| 木里| 东莞市| 遂平县| 长海县| 柯坪县| 饶平县| 泽州县| 嵩明县| 招远市| 东乌珠穆沁旗| 滦南县| 孝感市| 汕尾市| 大足县| 修文县| 佛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