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才
靈通山在平和縣。靈通山是從海底“長”出來的,億萬年前白堊紀(jì)火山噴發(fā)而成的山體冷峻無言。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6座,最高峰為獅子峰,海拔1287米。靈通大佛、大帽峰、靈通寺以及“珠簾化雨”等七峰、十寺(巖)、十八景故事很多,靈通山的每個角落都充滿故事味。獅子、玉女、擎天、靈通等七個主要山峰名聲尤為響亮。靈通山以前叫大峰山,后來因為明朝大學(xué)士黃道周為大峰巖題下“靈應(yīng)感通”四個字后而改名靈通山。靈通山峰巒山石相連,巨石累累,山峰千姿百態(tài)。山峰崖壁峭立,氣勢磅礴,變幻萬千,給人以萬種遐思,險、奇、峻、秀讓靈通山揚名天下。面對那些山崖,總感覺有武俠高手飛躍其中的場景閃現(xiàn),隱隱有縱橫江湖的豪情。靈通山素有“小黃山”的美譽(yù),“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焉,無不及者”,黃道周暢游靈通山時的感嘆猶響在耳。
從明正德十三年開始,平和縣已經(jīng)存在五百多年,正如從平和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師林語堂所說的“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恒的時間之河駛?cè)?。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對于平和來說,人來人往,好像司空見慣,靈通山也是如此,靈通上融有眾多文人墨客的氣息,黃道周、徐霞客、林釬、陳天定、張士良、陳揚美、張一棟等等,他們的身影閃現(xiàn)在靈通山的山水之間,被稱為靈通七賢,讓靈通山有了別樣的韻味。
靈通七賢首推黃道周,而徐霞客與靈通山關(guān)聯(lián),和黃道周有關(guān)。黃道周和靈通山關(guān)系密切,被后人尊為“靈通之神”。當(dāng)黃道周二十歲的時候,也就是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黃道周就和靈通山結(jié)緣:“之平和,居大鵬山,所謂大峰山也”。黃道周曾在靈通山讀書、講學(xué)過,靈通山有關(guān)黃道周的記述不少,至今靈通山山腰上還有個山洞相傳就是黃道周讀書處“石齋書屋”,而山下依然留存黃道周范厝寨教書的許多傳說,“洞霞講舍荒初業(yè),空屬流云寄掃壇?!爆F(xiàn)在普遍的說法,靈通的由來就是因為黃道周,因為黃道周留下“靈應(yīng)感通”的題詞,原來的大峰山才成為靈通山。在現(xiàn)在的靈通巖,也就是靈通山半山靈通寺圓通寶殿左外側(cè)洞穴,有個黃道周祠,奉祀黃道周、林鶴胎和陳天定,祠正面兩側(cè)懸木刻楹聯(lián):“大節(jié)不渝刀鑊下,典型常在里閬中?!绷助Q胎是明朝東閣大學(xué)士林釬,陳天定則是明朝太常寺少卿,他們不僅僅是官員,是文化人,還是有氣節(jié)的人。離黃道周祠不遠(yuǎn),有一處叫“七星排井”的水洼,清泉如注,據(jù)稱是當(dāng)年黃道周與徐霞客等七位賢士游山時發(fā)現(xiàn)的。
1632年,黃道周寫下《梁峰二山賦》,在序言中,詳細(xì)地介紹了天峰(即大峰)山,這篇文章,讓靈通山聲名遠(yuǎn)揚,時至今日,依然讓游客津津樂道。黃道周留下的文字足以讓他的名字烙刻在靈通山,無論風(fēng)雨。
鋪陳記述黃道周,某種意義上是為了徐霞客的出場。徐霞客和黃道周是好朋友,徐霞客稱黃道周:“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nèi)第一,學(xué)問直接周孔,為今古第一”。徐霞客一生三次抵達(dá)漳州。讓徐霞客來到漳州的,除了漳州山水,很重要的一個契機(jī)是徐霞客在漳州擔(dān)任推官的族叔徐日升。1628年,年已四十三歲的徐霞客“發(fā)興為閩,廣游”,在旅行路上,他的腳步踏上漳州的土地。從徐霞客《閩游日記(前)》可以看出,徐霞客是崇禎元年,即公元1628年四月初四經(jīng)漳平、華安到了漳州,四月初五到了南靖?!俺跛娜?,輿行二十里,入漳之北門。訪叔司理,則署印南靖,去郡三十里。遂雨中出南門,下夜船往南靖。初五日,曉達(dá)南靖,以溯流迂曲也?!?/p>
當(dāng)時,黃道周因為母喪,丁憂在家??v情山水,拜訪當(dāng)?shù)孛耸切煜伎吐眯械囊粋€重要內(nèi)容,拜訪了徐日升之后,通過徐日升的推薦,徐霞客認(rèn)識了黃道周、林釬、張燮、何楷、李宓等雅士。明末陳函輝的《徐霞客墓志銘》中:“自江上走閩,訪石齋于墓次;又為赍手柬抵粵,登羅浮,攜山中梅樹歸?!边@里明確說徐霞客和黃道周的見面是在黃道周為其母親守喪的墓廬,也就是漳浦。而且徐霞客動了去廣東羅浮尋找鄭鄤的念頭也是因為黃道周推薦介紹的緣故,可以說是黃道周吊起了徐霞客的胃口,讓徐霞客徒步前往。這從鄭鄤在黃道周贈徐霞客七言古詩的題跋中可以尋找到蹤跡:“石齋過毗陵(常州),為余言霞客之奇,徒步三千里,訪之墓下……時聞余在羅浮,則又徒步訪余于羅浮?!碑吘?,羅浮對于黃道周來說,印象深刻,他可是十四歲就到了羅浮去拜訪韓日贊。
1628年,徐霞客首次抵達(dá)漳州,靈通山還沒有印上徐霞客的足跡,但不排除黃道周以及林釬和徐霞客談起靈通山。因為這次入漳,徐霞客見面的人中,至少黃道周和林釬兩個人和靈通山緣分深厚。黃道周和林釬也是好朋友,都在靈通山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印記和腳步。他們的聚會,在閑聊談到靈通山極為可能。
至于崇禎三年八月,徐霞客再次來漳州看望族叔徐日升,就沒有在漳州見到黃道周和林釬了,因他們兩個當(dāng)時都在京城為官。徐霞客第三次入漳,黃道周和徐霞客再次見面,這也是黃道周和徐霞客的最后一次見面。這是崇禎六年秋,也就是1633年。黃道周《分鬮十六韻》中有序:“徐霞客自毗陵來訪予山中,不一日,輒搜奇南下。覓籃輿追之,百里乃及。相將于大峰巖(今平和靈通山)次,兼訪劉元公,不值,阻雨,分閹各得十六韻”。文字讓我們探尋到一些當(dāng)年的足跡,這幾句話,明確提到徐霞客與黃道周同游平和靈通山,另外一個信息就是徐霞客在拜訪黃道周時候沒有見到黃道周的情況下,就自行“搜奇南下”,黃道周回來后馬上雇轎追趕,直到百里才追上,兩個人同游靈通山。至于同游靈通山的細(xì)節(jié),只有想象,氣定閑田或者揮汗如雨,只有明朝的天空記得,如今卻了無痕跡。黃道周和徐霞客同游靈通山,為什么在《徐霞客游記》尋找不到記錄?如今已無從印證,或許有諸多原因,曾看到一篇文章,說徐霞客曾把四冊游記寄給黃道周,是否這四冊游記因為之后的黃道周人生沉浮,沒有及時歸還或者流落民間等等,留下足夠多的想象和推測空間。
同游靈通山,讓徐霞客位列靈通七賢。這是黃道周和徐霞客人生的一段佳話,也是靈通山的一段佳話,靈通山腳印是徐霞客人生的一個注腳,但他和黃道周的友誼不因為這是最后一次見面而終止。崇禎四年,當(dāng)黃道周因解救解學(xué)龍而遭罪,挨廷杖、下監(jiān)獄的時候,臥病在床的徐霞客聽到消息,立即叫長子徐屺北上到獄中探望,并贈以御寒衣服。徐屺回來,把黃道周在監(jiān)獄中的狀況告訴了父親。徐霞客悲憤而死。得知徐霞客去世,黃道周在獄中揮毫寫下“天剪鳳翎到塞鴻,遠(yuǎn)游負(fù)鍤爾終窮。昨傳獨往來脂習(xí),一旦臥游失次宗!知我未凋猶強(qiáng)飯,聞君臨萎遂推篷。十洲五岳齊揮淚,屐齒無因共數(shù)峰。”兩個人的情誼,可以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來概括。
靈通山眾多的腳印,有不少值得追尋,黃道周和徐霞客的腳印絕對是重要的一枚。在靈通山的云霧中,或許我們可以窺探到黃道周和徐霞客相攜前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