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趙尚寬知唐州與王安石變法

2013-04-06 04:34王金龍
關鍵詞:長編宋史王安石

王金龍

(南陽師范學院期刊部,河南南陽473061)

趙尚寬是北宋著名循吏,一生政績斐然?!端问贰肪硭亩傲袀鳌钡谝话宋濉堆魝鳌酚汹w尚寬傳。趙尚寬,字濟之,河南 (今河南洛陽)人,參知政事趙安仁之子。一生歷任平陽 (今浙江平陽縣)知縣,忠州 (今重慶忠縣)知州,唐州 (今大半在河南唐河縣)知州,同州 (今陜西渭南大荔縣)知州,宿州 (今安徽宿州)知州,梓州 (今四川三臺縣)知州。但目前關于趙尚寬的歷史文獻和研究成果極少,鑒于《宋史》對其在唐州的事跡著墨甚多,筆者試圖對趙尚寬在唐州的到任年、離任年、水利建設遺址和地方治理革新的辦法和意義作深入研究,以補充地方史志研究之失,弘揚地方優(yōu)秀歷史文化,深入認識熙寧年間王安石大變法的發(fā)生背景。

一、趙尚寬在唐州的具體年份

據《宋史》記載:

趙尚寬,字濟之,河南人,參知政事趙安仁子也。……嘉祐中,以考課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經五代亂,田不耕,土曠民稀,賦不足以充役,議者欲廢為邑。尚寬曰:“土曠可益墾辟,民稀可益招徠,何廢郡之有?”乃按視圖記,得漢召信臣陂渠故跡,益發(fā)卒復疏三陂一渠,溉田萬余頃。又教民自為支渠數十,轉相浸灌。而四方之民來者云布,尚寬復請以荒田計口授之,及貸民官錢買耕牛。比三年,榛莽復為膏腴,增戶積萬余。尚寬勤于農政,治有異等之效,三司使包拯與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聞而嘉之,下詔褒焉,仍進秩賜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蘇軾作《新田》、《新渠》詩以美之[1](卷四二六“列傳”第一八五《循吏傳》)。

關于趙尚寬,除了《宋史》本傳外,歷史上留下的文獻極少。《宋史》本傳不載其生卒年。而元朝脫脫等編撰的《宋史》和清人畢沅編撰的《續(xù)資治通鑒》所依據的趙尚寬的材料主要來自宋人李燾 (1115—1184)編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據《長編》卷一九二載:“(仁宗,嘉祐五年七月)監(jiān)司上其狀,三司使包拯亦以為言。丙午,詔留再任?!盵2]4637可知其再任之年為嘉祐五年,即公元1060年。另據蘇軾《新渠詩并序》:“庚子正月,予過唐州,太守趙侯始復三陂,疏召渠,招懷遠人,散耕于唐?!备诱拢醇蔚v五年,今人孔凡禮 (1923—2010)《蘇軾年譜》有證:“(嘉祐五年 [一○六○]庚子)(蘇軾)(正月)過唐州,作《新渠詩》,贊唐守趙尚寬善政?!币C材料主要為《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并考證:“《長編》卷二百治平元年正月甲寅謂尚寬尋以母喪去任,并謂在唐五年;二百三十三,二百四十謂熙寧五年五月壬辰,尚寬知梓州、少府監(jiān)為司農卿,十一月辛亥卒,賜錢五十萬,以有功于民。《蜀中廣記》卷九十四謂尚寬皇佑初守忠州,俗蓄蠱殺人,乃教人服藥,殺造毒者;著錄有《治蠱方書》?!盵3]孔凡禮先生的材料歸納和考證結果對我們了解趙尚寬生平非常重要,我們據此可確知趙尚寬的仕宦履歷和卒年 (在熙寧五年十一月辛亥,即公元1072年)。

蘇軾所言趙尚寬“始復三陂”,并非開始修復之時,而是修復大見成效之時。其詩可證?!靶虑?,自淮及潭,挈其婦姑,或走而顛。王命趙侯,宥我新民,無與王事,以迄七年?!盵3]“淮”即淮河,指淮河流域;“潭”即潭州,即今湖南湘潭一帶。另外,蘇軾詩中還透露一個信息,即朝廷對回歸唐州的百姓免除了七年的賦稅徭役。

《宋史》和《長編》都稱三司使包拯曾美言其事,今人楊國宜《包拯集校注》根據《宋會要輯稿·召信臣·食貨》六一之九六嘉祐五年七月條(又見《玉海》卷三二,《山堂群書考索》前集之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二)補入的包拯《請留知唐州趙尚寬任》也定為嘉祐五年七月。包拯在《請留知唐州趙尚寬任》中提到:“今非獨流民自歸,又有淮南河北之民至者萬余戶?!盵4]所述情況與蘇軾《新渠詩》一致,可知,包拯請求趙尚寬留任之嘉祐五年和《蘇軾年譜》所證一致。據《長編》第十四冊,包拯為三司使在嘉祐四年(1059)三月巳未,至嘉祐六年 (1061)四月庚辰為樞密副使,即包拯寫此留任狀時正在其任三司使期間,與《宋史》《長編》皆合。

《長編》卷一九二還提到:“比三年,廢田盡為膏腴,增戶萬余?!盵2]王安石《新田詩并序》有明確而詳細的記述:

唐治四縣,田之入于草莽者十九,民如寄客,雖簡其賦、緩其徭,而不可以必留。尚書比部郎中趙君尚寬之來,問敝于民,而知其故,乃委推官張君恂,以兵士興大渠之廢者一,大陂之廢者四,諸小渠陂教民自為者數十。一年,流民作而相告以歸。二年,而淮之南、湖之北操囊耜以率其妻子者,其來如雨。三年,而唐之土不可賤取。昔之菽粟者,多化而為稌,環(huán)唐皆水矣,唐獨得歲焉。船漕水挽,負擔出于四境,一日之間,不可為數。唐之私廩固有馀。循吏之無稱于世久矣,予聞趙君如此,故為作詩。”

其詩中亦有句:“侯其歸矣,三歲于茲。誰能止侯,我往求之。”可見,王安石了解到趙尚寬來唐州正好三年,任期將滿,并表達了希望趙繼續(xù)留任的想法。詩序與《宋史》記載相合,與蘇軾《新渠詩并序》情況也相合。而且今人李德身把王安石《新田詩并序》也系年在嘉祐五年(1060)[5]。

如果趙尚寬留請再任之年為嘉祐五年(1060),那么從王安石《新田詩并序》和《長編》中所記可確證趙尚寬第一次任唐州知州的任期為三年,從而可推知,趙尚寬初到唐州任知州之年應在嘉祐二年 (1057)七月。這也與仁宗朝地方官任期制相合。仁宗天圣八年 (1030)詔:“京朝官自今得替前轉官以及三年者,與磨勘;其替川、廣替至闕而及三年者,亦許之;未及者,候次任滿三年?!盵2]2542景佑元年 (1034)中書言:“京朝官任職事者,并三周年許磨勘,其任四川、廣南當磨勘者,聽豫三兩月前上歷任狀于審官院,其因事替移及嘗降差遣者,并須四周年,從之?!盵2]2661“從之”表示皇帝認可并實施。慶歷八年 (1048)詔:“應中外官,自今須滿三周年方許差替,其在任三年及三十個月者,自如舊制,見溢員處并罷之,其俸祿仍不得越本官支給?!盵2]3952

《長編》第十五冊英宗治平元年 (1064年)載:

知唐州、司農少卿趙尚寬再任歲滿,特遷光祿少卿,賜錢二十萬,復留。尋以母喪去。尚寬在唐州,前后凡五年,修舊起廢,興輯勸課,有實效焉。先是,言事者屢以守令不久為患,朝廷立再任之法而罕有應詔者,獨尚寬修舊起廢,興輯勸課,有實效焉[2]4846。

清人畢沅的《續(xù)資治通鑒》卷六二即《宋紀》六二記載與此相同。按照趙尚寬“在唐州,前后凡五年”的記載,趙尚寬第二個任期是兩年。據苗書梅先生考證: “宋仁宗時,冗官問題日漸嚴重,為了解決官員閑居待闕的問題,宋政府對官員的任期又做了調整,京朝官出任地方者,除監(jiān)司以三年為一任外,其余一般以二年而一任,沿邊地區(qū)武臣任知州者則以三年或二年半為一任?!盵6]所以,趙尚寬再任之年也極有可能為兩年。本想繼續(xù)再留任,卻因母喪離職。英宗治平元年 (1064)的這個詔書提到趙尚寬再任歲滿、升遷、賜錢都是對過去事實的追述,并非發(fā)生在英宗治平元年(1064)。當時因為冗官問題突出,很少有能在地方連任的,但“獨尚寬修舊起廢,興輯勸課,有實效焉”,一個“獨”字實在意味深長。一是表示當時朝廷和言事者都希望地方官能連任,但能連任的官員極少;二是表示趙尚寬之所以能連任主要在于他政績突出;三是表示趙尚寬本人務實肯干,愿意主動連任。

綜上,筆者認為,趙尚寬初任唐州知州為嘉祐二年 (1057)七月,任滿之年為嘉祐五年 (1060)七月,再任歲滿之年為嘉祐七年 (1062)七月。其在唐州總共五年。

二、召渠、趙渠、趙河之間的關系

《宋史》載:“(尚寬)乃按視圖記,得漢召信臣陂渠故跡,益發(fā)卒復疏三陂一渠,溉田萬余頃。又教民自為支渠數十,轉相浸灌?!盵1]《漢書·循吏傳》載:“(召信臣為南陽太守時)行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余。信臣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爭?!盵7]今南陽各地以“陂”“堰”命名之地多為召渠遺跡。但召渠早已廢棄,根據召渠尋找趙渠遺址已不可能。

趙尚寬根據召渠的遺跡,先是疏通三個大池塘和一條水渠,后又教導百姓自修支渠數十條。他帶領人民所疏通之渠,被人稱為趙渠,今多被認為是唐河上游支流之一的趙河。那么,趙尚寬所修的趙渠是否就是今天此地的趙河呢?

趙河的上游有兩個源頭。一出自今之方城西北鯉魚垛 (也叫李郁垛)東麓,古稱大河。一出自星垛寨南麓,叫柳河。兩個源頭在金店村匯流后稱趙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方城、社旗兩縣,在社旗縣城東南河口村與潘河交匯流入唐河。

社旗、方城、唐河現(xiàn)在都隸屬于河南省南陽市,在北宋都屬于唐州管轄。從行政區(qū)劃看,趙尚寬修復的趙渠和今天此地的趙河同在唐州境內。然而,清人陶澍《襄陽南陽形勢說》一文已對趙渠產生了懷疑:

裕州之趙河,即堵水,源出州西山麓南流四十里至葉家店,始通舟楫,至唐縣界,入比水,又西與淯合,而入于漢?;蛟?此水即召渠,召信臣故跡也。宋唐州趙尚寬修復之,人因謂趙渠。按酈《注》:“比水又南,趙澧二渠出焉?!眲t趙渠之稱久矣。裕州小水,皆南流入趙河[8]。

堵水,并非今之趙河。堵水,發(fā)源于今方城縣拐河鎮(zhèn)境泉白山南麓,向南流經堵鄉(xiāng),故名。于堵陽縣 (與裕州同為今方城縣之古名)南注入潘河。后因距方城縣城三華里,于是改名為三里河,沿用至今。堵水之名遂湮滅無聞。陶澍文中說的“趙河”與“堵水”本為兩條河,而陶澍混為一談。陶澍說的“比水”即今之唐河。至于酈道元《水經注》說“比水又南,趙醴二渠出焉”之醴渠,并非澧水 (注箋本、項本、注釋本、張本均作澧)《水經注》云:“澧水又西注比水。比水自下而謂之為派水?!盵9]南宋改為三家河,發(fā)源于桐柏山南麓,今湖北隨州市境內,西北流經今桐柏縣匯盧家、曹家、蘇家三條河,西經唐河縣境注入比水(在今唐河縣境內)?!摆w醴二渠出焉”之趙渠、醴渠顯然是人工開鑿的引水渠,分流于澧水,向西北注入比水。雖命名較早,但后來廢棄也較早。今鎮(zhèn)平縣和鄧州市境內 (北宋屬于鄧州管轄)之趙河,《水經注》稱為涅水,注入湍河。且在比水之西,不可能是“比水之南”之趙渠,更不可能是趙尚寬所修之趙渠。

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一“河南六”“南陽府”“唐縣”“召渠”條云:

在縣西。亦曰召堰。漢召信臣障水溉田,民賴其利。唐盧庠為刺史,使從事復修之,歲增良田數萬頃。志云:召集乘高泄水,類關中鄭渠。宋嘉祐二年趙尚寬修復召信臣故跡,浚渠溉田,為利甚溥,人亦謂之趙渠。熙寧五年常平提舉使陳世修請于唐州石橋南北岸磊石為虹橋,架淮水入東西邵渠,灌注九子等十五陂,可使二百里間水利皆浹。議不果行,識者韙之[10]。

《讀史方輿紀要》一書考訂精詳,最為可信。認為趙尚寬修復之趙渠,在唐縣 (今唐河縣)西,召集是地名,今不存。至于趙渠的確切地點,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趙渠決不是今天的趙河。一是地理位置不符,二是河、渠古來有別。河乃天然形成,河道變化緩慢;渠是人工開鑿,廢修由人。三是唐縣西地勢低平,河流眾多,正是南陽盆地的中心地帶,而方城縣則地勢高聳,山脈縱橫。所以開挖趙渠之地極有可能在唐縣西。今人新修的地方志皆錯以為趙渠即趙河,并且引證史料未經仔細考核,以致造成錯誤。比如《南陽市地名志》引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唐州知州趙尚寬修復召信臣故跡,名趙渠,趙河之名蓋出此。”[11]經筆者查考《讀史方輿紀要》,書中并沒發(fā)現(xiàn)此句話,且筆者上引該書文字,已非常明確地表明趙渠不是趙河。另外,筆者認為,誤認為趙尚寬所修之趙渠是趙河之說,很有可能來自張嘉謀(1874—1941)等人對嘉靖年間《南陽府志》的校注。據《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卷二“山川”條“趙河”下注文:“趙河者,宋趙尚寬知唐州興水利,時方城屬唐州,唐州即以其姓姓是水也?!本砹懊隆睏l“趙尚寬”下注:“《一統(tǒng)志》嘉祐二年唐州守趙尚寬修召信臣故跡,浚渠溉田,人亦謂之趙渠。案今猶名趙河?!盵12]這是筆者查考到的把趙渠誤認為趙河之說的最早文獻。

三、趙尚寬地方治理辦法和意義

趙尚寬在任唐州知州期間,政績斐然。如《宋史》趙尚寬本傳所述,趙尚寬在唐州的治理辦法:一是農田水利建設,即“疏三陂一渠,溉田萬余頃,又教民自為支渠數十,轉相浸灌”;一是丈量土地按人口分配,即“以荒田計口授之”;一是政府撥官銀貸給新落戶的農民買牛買種子,即“貸民官錢買耕?!保越馊济贾?。其取得的成效,《宋史》《長編》皆有記載,蘇軾、王安石皆親眼目睹,并以詩記之,毋庸贅述。

但趙尚寬此舉并非首創(chuàng)。比如宋仁宗康定年間(1040—1041)洛州肥鄉(xiāng)縣 (今河北肥鄉(xiāng)縣)的官員郭諮和孫琳,就曾針對賦稅不均的狀況,實行“千步方田法”,丈量土地以取得賦稅公平,取得了一定成效?!皯c歷新政”時曾把此方法推廣到了亳、壽、蔡、汝四州,后受阻而止。慶歷八年(1048)至皇佑五年 (1053),陜西轉運使李參曾在百姓青黃不接的時候,向他們貸放管錢渡荒,到了秋收時償還,稱為“青苗錢”。王安石在知鄞縣(今浙江鄞縣)任內 (慶歷七年,1047)也實行過“貸谷于民,立息以償”的辦法,成效都很好?!端问贰?李參傳》和《宋史·王安石傳》皆有記載[13]。

趙尚寬此舉雖不是首創(chuàng),但卻是王安石變法的先聲。王安石等在熙寧二年 (1069)九月在全國實行青苗法,“青苗”一詞來自李參的“青苗錢”,方法也取法于李參,而趙尚寬和他在鄞縣實行此法的成效顯然堅定了他推行青苗法的決心。筆者以為,史學界在研究王安石變法的緣起時,皆注意到了李參和王安石在鄞縣的改革先聲,卻普遍忽略了趙尚寬在唐州實行此辦法大見成效對王安石變法的積極影響[14]。 (第十七章)熙寧二年 (1069)十一月,王安石等頒布了《農田利害條約》,在全國推行農田水利建設。有趣的是,趙尚寬治理唐州收效最大的就是他的農田水利建設。王安石一系列變法在當時和后代異議最少的也是農田水利法。

但王安石的青苗法異議最大,當時韓琦、歐陽修等皆上奏反對。為什么李參、趙尚寬、王安石在一地實行卻成效斐然呢?梁啟超的《王安石傳》對此有精辟的分析,如下:

青苗法立法之本意,其善美既若是矣,然則可行乎?曰:不必其可行也。善而不可行何也?且公在鄞行之而效,而猶疑其不可行何也?曰:“一縣非全國之比也。一縣者,公之所得自為也;全國者,非公之所得自為也,是故當時抑配有禁矣。(抑配者,謂強民使貸也),而有司以盡數俵散為功,雖欲不抑配焉而不可得也。災傷則有下料造納之條矣 (謂遇兇年則于次期補納所貸也),而年歲豐兇不常,兇之數尤夥,而有司因得以上下其手,雖欲不至于累年積壓而不能也?!贝硕渍?,惟韓魏公、歐陽公之奏議言之至詳,殆可稱公之諍臣也。

梁啟超進一步議論:青苗法之弊,不在法弊而在人弊[15]。

李參、趙尚寬可謂循吏,王安石更是德能超邁,他們任守一方,勤政愛民,用此新法取得成效,就是梁啟超此論的最好證明。對于經歷五代之亂的唐州來說,如同一張白紙,讓趙尚寬這樣盡職盡責、勇于探索的循吏來治理,更是容易見成效。他利用地方廂軍浚修河渠,不勞民力;他按人口分田,對四方流民有巨大的吸引力;被招徠的百姓無錢買牛、犁、種子,他用官錢貸于百姓。可謂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需。而王安石的青苗法在執(zhí)行過程中,常變成強行攤派,而且強迫交納利息。青苗法本意在打擊地主豪強放高利貸,但地主豪強多出自朝廷大臣、地方官僚。所以青苗法在當時遭到朝野上下的大力反對,其效果可想而知。梁啟超說:青苗法之弊,不在法弊而在人弊,可謂一語中的。其實,人弊是和宋朝整個官僚管理和行政體制的積弊息息相關的。吏治腐敗一直是古代社會的腫瘤,如果我們在此背景下反觀趙尚寬治理唐州的政績,在當時“民像以祠”來紀念他,朝廷“下詔褒焉,仍進秩賜金”,對趙尚寬來說可謂當之無愧?,F(xiàn)在來看,趙尚寬宦途的重要轉折點在出任唐州知州,最大的政績在于治理唐州。不僅沒有讓政府把唐州廢為縣邑,且把唐州治理為全國的典范。他的治理辦法和成效,與李參一樣都曾積極影響了熙寧年間的王安石變法,其歷史意義不容小覷。其人能彪炳史冊,良有以矣。

[1] 脫脫.宋史 [M].北京:中華書局,1985:12701-12702.

[2]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 孔凡禮.蘇軾年譜 [M].北京:中華書局,1998:78-79.

[4] 楊國宜.包拯集校注 [M].合肥:黃山書社,1999:262.

[5] 李德身.王安石詩文系年[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140.

[6] 苗書梅.宋代地方官任期制初論 [J].中州學刊,1991(5):119-124.

[7] 班固.漢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99:3641-3642.

[8] 陶澍.陶澍全集 [M].長沙:岳麓書社,2010:395.

[9] 酈道元.水經注校證 [M].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692.

[10]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2409.

[11] 南陽市地名志委員會·南陽市地名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71.

[12] 張嘉謀.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M].南陽:南陽地區(qū)史志編纂委員會總編室翻印,1984:54、67.

[13] 葉坦.大變法:宋神宗與十一世紀的改革運動[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39.

[14] 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 梁啟超.王安石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109.

猜你喜歡
長編宋史王安石
北陂杏花
趙振鐸先生學術年表長編
讀《郭沫若年譜長編》的幾點思考
略談《郭沫若年譜長編》的價值及有待完善的地方
王安石修改過王籍的詩嗎?
“情—理—情”模式與《宋史·蘇軾傳》文本的形成
王安石的壞習慣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義莊考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