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卡爾·波蘭尼的市場經濟思想及其政治價值*

2013-04-01 03:35:38張亞甫鐘文圣
關鍵詞:波蘭市場經濟政治

張亞甫,鐘文圣

(蘇州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蘇州 215123)

卡爾·波蘭尼(1886—1964)是20世紀一位杰出的經濟史學家,他成長于匈牙利,顛沛流離于英國和美國等地,耳濡目染社會變動,切身的經歷使他的思想帶有深刻的現(xiàn)實針對性與責任意識。自由主義法哲學和政治哲學家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等著作中表達了崇敬和捍衛(wèi)自由市場的立場。相比于經濟自由主義者對自由市場的極力贊美,波蘭尼在《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中提出了對自由主義市場崇拜的著名批判,該書雋攜豐厚的原創(chuàng)思想,散發(fā)著作為一部偉大著作的魅力,融入了他對市場經濟、社會政治及其背后制度的長久持續(xù)關注,在對市場經濟的爭論依然存在的今天,重讀波蘭尼,對于認識當下的市場經濟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市場經濟巔峰背后的危機

波蘭尼在開篇即介紹了他所處時代的政治和經濟起源,及其引發(fā)的大轉變。他指出,19世紀的文明立足于四個奠基性制度之上,第一,用于防止大國之間發(fā)生任何持久的和破壞性的戰(zhàn)爭的實力均衡體系;第二,象征的世界經濟組織的國際金本位制;第三,造就空前物質財富的自我調節(jié)的市場;第四,自由主義國家。在波蘭尼看來,這四個奠基性制度的根基是自我調節(jié)的市場,自我調節(jié)的市場是金本位制度的源泉和基體,而實力均衡體系是建構于金本位之上的上層建筑,自由主義國家本身是自我調節(jié)市場的結果。波蘭尼的主題思想也即:這種自我調節(jié)的市場的理念,是徹頭徹尾的烏托邦。除非消滅社會中的人和自然物質,否則這樣一種制度就不能存在于任何時期;它會毀滅人類并將其環(huán)境變成一片荒野[1]3。緊接著,波蘭尼以理論寓于敘事的形式從事實理據(jù)論證自我調節(jié)的市場理念導致社會深刻嬗變和災難性后果,最先是金本位體制的崩潰引發(fā)世界性經濟的瓦解,繼而引起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斷裂,使得人類文明之情勢一別百年和平而進入動蕩歲月,也使得30年代被冠之于革命的標簽,戰(zhàn)爭、動亂的社會劇變又深刻地影響到家國命運,在制度變革之下的個人也勢必難以獲得自我權益的保障,而引發(fā)災難的根本性源頭就在于建立自我調節(jié)的市場體系的烏托邦式的努力。

作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波蘭尼不會僅僅是陳述這一歷史過程,他通過“嵌入”(embeddedness)和“雙重運動”(double movement)概念表達其主題。第一,“嵌入”概念,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市場是自我完善的自足的體系,能夠通過價格機制自動的調節(jié)供給與需求,“經濟是一個由相互聯(lián)鎖的市場組成的體系,這個體系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調節(jié)供給和需求”[1]15。經濟是作為一個自足的系統(tǒng)獨立于政治系統(tǒng)和我們的社會之外的。自由主義深信市場是自生自發(fā)的,有著完美的自我糾正機制,人們的理性無法達到控制市場的地步,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代表,哈耶克認為人類始終存在“理性不及”和無知,“我們的習慣及技術、我們的偏好和態(tài)度、我們的工具以及我們的制度,在這個意義上講,都是我們對過去經驗的調適,而這些調適水平的提升,乃是通過有選擇地摒棄較不適宜的調適行為而達致的?!盵2]人們頂多是從經驗中獲取知識,永遠無法實現(xiàn)對自生自發(fā)的自由市場的控制。波蘭尼認為經濟并非是自足的完全獨立的體系,它從屬于政治、宗教和社會關系,是社會大系統(tǒng)中與政治、宗教相容的子系統(tǒng),并以此在社會整合過程中起著紐帶的作用,經濟是嵌入社會關系中的。故而波蘭尼批判四大奠基性制度打破了19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結構,經濟開始如脫韁野馬從社會大系統(tǒng)中“脫嵌”出來,成為“脫嵌”式經濟,而市場秉持的動機就是獲利,在經濟理論中,人們做出的選擇都是假定發(fā)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而預先做出判斷,那么“長遠”考慮是不可接受的,正義、道德等考慮都是其次的,個人利益凌駕于正義之上的市場機制開始成為高高在上并主宰家國命運,由此引發(fā)了災難性后果,這種經濟由“嵌入”社會體系中到“脫嵌”于社會的過程,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大轉型。第二,“雙重運動”概念。自發(fā)調節(jié)的市場經濟意味著所有的產品都可以在市場上出售,但波蘭尼認為勞動力、土地和貨幣并不都是商品的,“勞動力僅僅是與生俱來的人類活動的另外一個名稱而已,就其本身而言,它不是為了出售,而是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而存在的,并且這種活動也不能分離于生活的其他部分而被轉移或儲存;土地不過是自然的另一個名稱,它并非人類的創(chuàng)造。最后,實際的貨幣,僅僅是購買力的象征,一般而言,根本不是生產出來的,而是經由銀行或者國家金融機制形成的”[1]63。在波蘭尼看來,勞動力、土地和貨幣的商品形象其實完全是虛構的,也即虛擬商品,正是虛擬商品為整個社會提供了一個命運攸關的組織原則,這個原則禁止任何可能妨礙市場機制沿著虛擬商品的路線而運轉的安排,故而波蘭尼認為經濟從社會“脫嵌”是不可能的。而市場經濟從社會“脫嵌”意味著市場經濟要讓自然和人類從屬于市場,被剝奪了文化制度保護層的實體的“人”將死于邪惡、墮落、犯罪和饑荒所造成的社會混亂中,自然界也將遭受到各種破壞,鄰里關系和自然風景將被損毀,河流將被污染,食物和原材料生產能力也將被破壞殆盡。由此,社會必然會為了保護自己而奮起反抗,即使經濟已經自發(fā)調節(jié),社會大系統(tǒng)內的國家也必須通過干預避免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才能有穩(wěn)定的國家,所以波蘭尼說19世紀的社會歷史就是一個雙重運動的結果:“市場在真實商品方面的擴張伴隨著它在虛擬商品方面受到的限制。一方面,市場擴展至全球各地,牽涉其中的物品數(shù)量增加至讓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另一方面,各種措施和政策所織成的網絡與各種強有力的制度配合,目的是抑制與勞動力、土地和貨幣相關的市場行為?!盵1]66可見雙向運動的本質即“一種是經濟自由主義原則,目標是自我調節(jié)市場的確立,它依仗貿易階級的支持,主要運用不干涉主義和自由貿易作為手段。另一種是社會保護原則,目標是對人和自然以及生產組織的保護;依仗直接受到市場有害行動影響的群體——只要是、但不僅僅是工人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各種各樣的支持;它運用保護性立法、限制性的社團和其他干涉手段作為自己的運作手段?!盵1]114波蘭尼歷經資本主義蓬勃發(fā)展、資本主義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以及此后自由市場的復興,《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書寫于20世紀40年代,但他的警世之言讓我們看到市場經濟巔峰背后的危機和承載的社會巨變,至今引人深思。

二、人之境況:社會與政治的源泉

波蘭尼認為完全自發(fā)調節(jié)的市場經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就必須把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轉化為純粹的商品,這必然會摧毀人類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他對人的生存境遇的關注從對市場模式演化的論述開始,首先是赤貧化問題,這就是1795年的“斯品漢姆蘭法令”,該法令規(guī)定工資之外的津貼應通過與面包的價格掛鉤,以便保證窮人能夠得到一個最低的收入,而不論他們實際收入水平。該法令的初衷是為保護窮人的生存,但實際上從經濟上得到保證的“生存的權利”卻最終摧毀了它原本要救助的人。在斯品漢姆蘭時期,人們普遍的觀點認為,國力是人口構成的,所以人口應該盡可能地多;廉價勞動力的存在,制造業(yè)才能繁榮,通過濟貧法等措施能夠造就繁榮的國家,18世紀的人們意識到赤貧化增長的背后的原因是多樣的,其中包括糧食的短缺;農業(yè)回報過高導致食品價格上升;農業(yè)工資太低;過高的城市工資,等等,以及在當時不被大眾所知的隱形失業(yè)的增長等。對于赤貧化的理解,18世紀的思想家漸漸形成一種共識:貧困是伴隨著富足一起成長起來的,貧困與進步之間密不可分。與此類似,人道主義者的貴格派教徒貝勒斯,追求平等的社會主義者歐文,蔑視平等的功利主義者邊沁,他們都相信對失業(yè)者的適當組織必然能夠產生出剩余,對于這些剩余,貝勒斯希望一次解救其他受苦者;歐文希望將其返還給勞動者本人;邊沁希望將其饋贈給股東,但是正如波蘭尼指出的,他們都沒有揭示市場經濟中赤貧化的本質。

隨著人們對赤貧化的認識愈加深入,政治經濟學與社會的發(fā)現(xiàn)開始映入眼簾。波蘭尼引述《論濟貧法》作者湯森的論文中關于山羊和狗的法則。該法則發(fā)生于太平洋智利的小島,一個人在島上放養(yǎng)山羊,以備自己前往小島旅游時食用,山羊的繁殖速度很快,也成了海盜的食物來源,當時的西班牙政府為毀掉海盜在小島的食物來源而放養(yǎng)了一只公狗和母狗,隨著狗繁殖數(shù)量的增加,羊的數(shù)量也大大減少,于是實現(xiàn)了一種平衡,這也被稱之為“自然主義”。這個例子,也正好說明了政治科學的一個起點,即從動物性方面探討人類共同體,波蘭尼列舉了霍布斯對恐懼的體認而論證人們投奔主權者的例子,而市場原則也頗為類似,經濟學家們也開始放棄人道主義基礎,例如對于邊沁而言,自由放任僅僅是意味著另一套社會動力機制,而且自然主義也漸漸成為政治經濟學這門新學科的唯一可能的基礎,政治經濟學開始接受這樣的觀念:一個社會的經濟存在體現(xiàn)在價格的規(guī)律性與依賴價格的收入的穩(wěn)定性中,實際上這也就成為了后來經濟自由主義信條的先聲。實際上,當時的古典經濟學家對此并非毫無察覺,諸如馬爾薩斯和李嘉圖對勞動者生存水平的關注,但最終無法扭轉大勢。當中,歐文可謂是一位富有遠見的人,他看到市場經濟這種新制度帶來的顯著后果,造成了定居人群傳統(tǒng)特征的消逝,轉而成為遷移飄蕩的存在,并進一步指出市場經濟影響下所產生的匯聚于此的原則對個體與社會的幸福都產生了傷害,對于勞動者生存條件的退化,是由于他們被置于一種比制造業(yè)工廠引入之前要退化和悲慘許多倍的境地中,但是現(xiàn)在他們的勉強生存卻依賴于這些工廠的成功,對于歐文所揭示的勞動者生存本身被系于工廠,波蘭尼指出:表面看似不過一個經濟問題,本質卻是一個社會問題[1]111。波蘭尼揭示市場經濟破壞著勞動者從前的經濟存在所嵌入其中的那些同自然和人的關系,而貧困只是事件的經濟方面,歐文宣布除非通過立法干預或者法律導向平抑市場經濟帶來的不利一面,否則只會迎來更大的災難后果,而這正是波蘭尼所贊同的。波蘭尼堅信,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關于人的科學,赤貧化與政治經濟學是同一個不可分割的事實的組成部分,這背后即是社會。

波蘭尼認為自由主義信條誕生后,實際上經歷著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自由主義和反自由主義、自由放任與干預主義的各種模式間的切換,在波蘭尼看來,“集體主義”的反向運動并非是由于人們偏好社會主義或民族主義的共同利益造成的,也并非是市場機制本身具有哪樣的缺陷,而是完全由受到擴張著的市場機制影響的廣闊的根本性的社會利益造成的。社會共同體在市場模式演進伊始就初見端倪,“正是在斯品漢姆蘭法令與濟貧法改革之后的幾十年中,人類的心靈帶著新的、痛苦的關照轉向了他自身的共同體:伯克郡的法官們努力創(chuàng)造的、并被濟貧法修正案最終消除了的革命,使人們的視域發(fā)生了轉向,他們開始關注自身的集體存在,似乎之前大家曾忽視了它的在場。”[1]73社會的存在感因市場的擠壓而凸顯,并最終匯成階級運動的大流,“簡而言之,所謂集體主義運動的根源,并不是單個的群體或者階級,盡管其后果無疑受到了相關的階級利益的影響。最終,使事情發(fā)生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利益,盡管維護這種利益的責任更傾向于落到人口中的這個部分而不是那個部分身上??雌饋砗侠淼淖龇ㄊ牵皇菍⑽覀兯枋龅谋Wo運動歸因于階級利益,而是歸因于被市場所威脅的社會實質?!盵1]138社會運動的實質系于“人”的本身,正如波蘭尼贊譽歐文把人看作一個整體,拒絕將社會劃分為經濟和政治兩個領域,反對人的商品化。

關于人的境況,漢娜·阿倫特在《人的境況》認為:人的境況有三種根本性的活動構成——勞動、工作和行動,“勞動不僅確保了個體生存,而且保證了類生命的延續(xù)。工作和它的產物——人造物品,為有死者生活的空虛無益和人壽的短促易逝賦予了一種持久長存的尺度。而行動,就它致力于政治體的創(chuàng)建和維護而言,為記憶,即為歷史創(chuàng)造了條件”[3]2,勞動更多是屬于私人性質的,即由生存必需性所驅使,呈現(xiàn)為強大的緊迫性和必然性;工作的實質也是制作,“制作,即技藝人的工作,是一個物化(reification)的過程”[3]107。但是制作在把自然之物打造成人造物的過程中,本身具有暴力色彩和工具的目的性;行動擺脫了必然性的控制和強制暴力而具有自由,唯有行動是最具有形式和內在美,“復多性”的人類通過言行彰顯“真我風采”,行動中的人以平等的辯論和協(xié)商等行為方式交流,形成對共同世界之愛。阿倫特的行動理論展示了她對人類共同生活的認肯,在她看來,行動的空間即公共領域,“‘公共’一詞表示世界本身,就世界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是共同的,并且不同于我們在它里面擁有的一個私人處所而言”[3]34。公共領域是大家以行動的方式開創(chuàng)群體生活全新世界的空間。阿倫特不無遺憾地看到,社會的興起吞噬了公共領域,阿倫特眼里的社會領域并非通常意義的概念,“她在談論‘社會’時,并不是指人類關系的總和,而是指具有專門特征、具有特殊時空特點的一種特別的關系模式?!盵4]伴隨社會興起的是消費主義,“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這一基本邏輯,決定了消費主義是它必然的歸宿,或者說,它必然將原本可以從‘動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而投身于公共領域、投身于‘行動’的人們引入、吸納到無止境的消費中去”[5],消費深具商品經濟性,這同波蘭尼論及市場從根本上打破人的整體性是一致的。阿倫特提出回歸政治的解決辦法與波蘭尼不謀而合,而當時由市場調節(jié)所導致的國家實體間的債務和由此引發(fā)的紛爭證實了,波蘭尼指出必須要用政治行動才能獲致世界經濟平衡,加強政治在維持社會與市場平衡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互惠經濟、政治行動與公共性的復歸

作為一位市場批判者,波蘭尼指出市場其實是一種非理性的制度,他提及19世紀以來的文明因市場“脫嵌”成功引發(fā)的災難性后果,“這就解釋了那個幾乎令人無法相信的事實,即一種文明竟然會被一系列沒有靈魂的制度盲目行為毀滅掉,而且這些制度的唯一目的僅僅在于讓物質福利自發(fā)增長”[1]186。波蘭尼看到市場的逐利性打破了人的密切的相互關系,并指出政治應發(fā)揮其作用,背后是他深刻的人本意識,正如波蘭尼垂暮之年說:“我的一生是‘世界性的’一生——我經歷了人類世界的生活……我的著作是為了亞洲,為非洲,為新生民族而寫的?!盵1]13他的市場批判理論所具有的公共性色彩,并致力于探尋一種市場、社會與人協(xié)調運轉的經濟模式。

波蘭尼發(fā)現(xiàn)在市場機制之外存在著非逐利的人類社會之生產生活模式,即“對稱”模式、“輻輳”模式和自給自足模式,以及分別對應的互惠原則、再分配原則和家計原則。波蘭尼所考察的西美拉尼西亞的特羅布里恩島民的例子,說明了在市場經濟之前的時期,不同于以“自利”為特征的市場經濟,沒有逐利動機、沒有為報酬而勞動的原則、沒有省力的原則、也沒有任何單獨的和明確的以經濟動機為基礎的制度,依然能夠保證生產和分配的秩序,這就涉及兩個原則:互惠原則和再分配原則?!盎セ輧H僅在社會的性別組織——即家庭和親屬關系——方面發(fā)揮作用;再分配主要對所有那些在同一個首領支配下的人發(fā)揮作用,從而具有一種地域特征。”[1]41互惠原則的運轉是為了家庭和親屬的利益,并獲得社會對自身良善行為的承認和獲得榮譽,有助于維持生產和家庭生計。波蘭尼認為再分配的原則是現(xiàn)存的勞動分工體系、對外貿易和公共稅收以及防衛(wèi)儲備的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從制度本身而言,作為一種生動儀式體驗的再分配有著異常豐富的非經濟動機。支撐互惠原則和再分配原則的社會組織結構分別是“對稱”和“輻輳”模式,“對稱”模式的對偶性“非常有助于個體之間結為成對的關系,并由此在沒有永久記錄的情況下促進了財務與服務的取與予”[1]42。對稱模式使得互惠行為能夠廣泛的延續(xù)?!拜椵彙毙椭贫饶J皆卺鳙C部落中,由于狩獵的特殊性質,產出往往是不規(guī)則的,成員通常將獵物交給頭人來進行再分配。關于自給自足模式和家計原則,亞里士多德區(qū)分了家計和獲利,家計更多是和家務管理聯(lián)系在一起,“家務管理的技術必須既要準備好又要提供出對于家庭和城邦共同體來說為生活所必需的和有用的物品,這些物品都能夠被貯存起來。它們是財富的真正要素”[6]。家計經濟的本質是非逐利的,為市場進行的附帶性質的生產并不必然摧毀家計的基礎??v觀波蘭尼的思想,他認肯市場經濟在創(chuàng)造財富的作用,他并非排斥市場經濟,而是力圖減少市場經濟可能的不利后果,使人們在市場經濟時代能夠安然自在地生存,乃至詩意的棲息。

經濟學家將波蘭尼的互惠原則引申而來的經濟模式稱之為“互惠經濟”,互惠經濟是以文化和習俗為基礎并且以合作達成平衡的經濟模式,“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它是和再分配經濟、市場經濟兩種正式制度相并行的;作為一種方法論起點,它走出了‘結構—行動’的二元困境;作為一種研究視角,它是對地位結構觀的超越。是市場轉型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理論工具”[7]?;セ萁洕兄握軐W的理據(jù)支撐,羅爾斯認為互惠是與人們的合作相關的,社會合作理念完全不同于純粹的社會協(xié)作及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合作的理念包含了相互性和互惠性的理念,還包含了承擔自己的責任的意愿,只要有其他人(或足夠多的人)也承擔其責任(合理自我節(jié)制的另一種說法)”[8]。社會合作包含兩個部分:第一,合作者都能夠獲得屬于自己的合理利益,這與合作者的善或福祉有關,它包含有合理節(jié)制之意。第二,社會合作的條款是公平條款,這些條款涉及相互性或互惠性的觀念,這出自于“理性的”。羅爾斯專門區(qū)分了“理性的”與“合理的”概念,認為兩者有著很大的不同,他認為“理性的(及其相互性的理念)不是利他主義的(只為他人利益的公正行動),也不是只關注自我的(并只受其目的和感情驅使)”[9]49。合理“適用于單個的主體和聯(lián)合的行為主體(或為一個體,或為進行合作的個人),該主體在追求目的時具有其判斷能力和慎思能力,也具有他自己特殊的利益所在?!盵9]46理性的(reasonable)是公共的、有遠見并且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理念,實際上也道出了互惠的公共性內涵,而合理的(rational)不具有公共性,更多用來表示參與者以符合自身利益邏輯所采取的行動。事實上,羅爾斯指出互惠合作是以政治價值為保駕護航的,“政治價值是極為重要的價值,因之不能輕易僭越的,這些價值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基本框架,即我們存在的根基,并具體規(guī)定著政治和社會合作的根本條款”[9]128。這也表明政治價值規(guī)導下的互惠經濟與社會的關系是友好合作的,而非如同自我調節(jié)市場與社會般的敵對關系,這就為處理市場、社會與政治的相互關系提供了新思路。

波蘭尼意識到互惠原則、再分配原則和家計原則有著特定的使用內涵,但它具有廣闊外延和公共性意義,契合我國當下的社會經濟情境,“事實上,受中國社會結構和國家一體同構的長期歷史傳承的內在制約,不論現(xiàn)代市場機制的引入終究會發(fā)揮多大的作用,植根于中國社會深層次結構的互酬和再分配模式并將長期發(fā)揮重要作用”[10]。改革開放30余年來,我國的市場經濟得到發(fā)展,社會物質財富與國家綜合實力穩(wěn)步提升,但與此同時,貧富差距、環(huán)境污染、道德滑坡和社會失范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這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波蘭尼對市場的批判性看法?;セ萁洕蝗谟谏鐣?,對公共利益和善的呼喚,啟示我們在市場經濟中應樹立公平正義的政治觀,應追求惠及全體人民的經濟增長,實際上這些內容在福利經濟學、羅爾斯的正義理論都有體現(xiàn),這也與我們政府所提出的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一致的。波蘭尼對自由主義市場烏托邦的批判體現(xiàn)著對互惠性、社會合作和公共利益的容納,以及政治維持社會與市場相互制衡的觀點,對于政治行動干預以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減少市場帶來的風險,為盡力維持社會公平和社會合作機制提供了理論支撐,我國所堅持的市場宏觀調控之于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就是一個典型范例。同時,波蘭尼也啟示我們,在市場干預的過程中所必須堅持公平的政治價值,“干預應體現(xiàn)公平正義人道和民主自由的價值原則”[11]政治行動對市場的干預要以保障公民的合理與合法利益,并以促進互惠互利和社會合作為準則,如此,隨著公共性的復歸,市場經濟也將能夠內生出穩(wěn)定有序的秩序,并健康發(fā)展和惠及大眾,最終有助于實現(xiàn)社會與市場之間的和諧互動。

[參考文獻]

[1]卡爾·波蘭尼.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M].馮鋼,劉陽,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弗里德里?!ゑT·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鄧正來,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24.

[3]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瑪格麗特·卡諾凡.阿倫特政治思想再釋[M].陳高華,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5.

[5]馮婷.消融在消費中的公共領域——讀漢娜·阿倫特《人的條件》[J].社會學研究,2007(2):228-241.

[6]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顏一,秦典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5.

[7]鄧偉志,秦琴.尋找卡爾·波蘭尼的“互惠經濟”——關于市場轉型理論研究范式的探討[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8-12.

[8]約翰·羅爾斯.政治哲學史講義[M].楊通進,李麗麗,林航,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87.

[9]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M].萬俊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10]林義.波蘭尼的制度經濟學思想及其啟示[J].財經科學,2001(3):16-20.

[11]陳剛.波蘭尼對自由主義市場烏托邦的批判[J].江海學刊,2009(3):51-56.

猜你喜歡
波蘭市場經濟政治
在此消彼長中幸存的波蘭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24
進軍波蘭
市場經濟下工程項目的招投標管理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市場經濟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在波蘭,遇見地下仙境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網絡時代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松江区| 武宁县| 当涂县| 寻乌县| 漠河县| 阿克| 京山县| 和龙市| 宾川县| 广丰县| 滦南县| 洮南市| 南陵县| 中山市| 扎囊县| 沿河| 合作市| 武清区| 唐山市| 班玛县| 策勒县| 威远县| 中方县| 金寨县| 宁武县| 太仆寺旗| 满城县| 资源县| 怀柔区| 香港 | 龙陵县| 南郑县| 老河口市| 阳城县| 安庆市| 四川省| 富民县| 昆明市| 桃源县| 慈溪市|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