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知人論世”闡釋方法在清代詞學中的運用

2013-03-31 14:27:54
關鍵詞:知人論世紀事年譜

祝 東

(蘭州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蘭州 730000)

清代詞學研究異軍突起,其研究成果也十分豐碩。清人關于詞作闡釋的理論與實踐中就蘊藏著豐富的闡釋學因素,亟須整理。

詞體文學是一種“幽微要眇”的心緒文學,多用比興之辭以寄情,其主旨內(nèi)容不易把握,該如何闡釋詞作以達到最佳闡釋效果,是清代詞學家積極探討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中蘊藏著豐富的闡釋學理論思想,而孟子的“知人論世”說與“以意逆志”說則是對中國文學闡釋學影響最大的兩種方法,不僅對古典詩學闡釋學影響深遠,亦輻射到詞學領域?!耙砸饽嬷尽闭f對中國古代詞學闡釋方法的影響,學界業(yè)已做出相關研究[1],而“知人論世”說對清代詞學闡釋方法論的影響則亟須拓展,試析如下。

一、“知人論世”說的發(fā)展及應用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闡釋的一種重要方法,由戰(zhàn)國時期孟軻提出,《孟子·萬章下》云: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保?]

此處孟子指出,不同層次的人交友范圍不同,層次高的人友天下之善士而嫌不足,則可進而“尚友”古人,需要聯(lián)系作品與作者來進行。如焦循所云:“故必誦其詩、讀其書而論其世……乃可以今世而知古人之善也。”[3]詩書乃古人精神文化的物質(zhì)傳承,誦讀古人詩書是為了了解古人精神世界,與古人溝通,而“論其世”又當如何理解呢?南宋朱熹云:“論其世,論其當世行事之跡也。言既觀其言,則不可以不知其為人之實,是以又考其行也?!保?]即是要考察古人生平史實,不僅要看“言”,更要看“行”,綜合考察古人言行進而真正了解其為人,此誠如章實齋所言:“是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保?]只有結(jié)合古人身處時代背景及人生處境,才可能正確詮釋古人文辭內(nèi)涵。章氏還指出了文學闡釋應具有的態(tài)度問題:論古必恕,非寬容之謂也?!》菍捜葜^者,能為古人設身而處地也。[5]

闡釋古人文辭,要考慮到他們立言的社會背景和具體語境,不要以今天的情景去想當然,所謂“為古人設身而處地”,就是要考察其身處的時代環(huán)境、創(chuàng)作語境、立言對象等,藉此考察其文辭的具體意蘊。因此,欲與古人為友,須頌其詩、讀其書,通過遺傳下來的文獻材料來與古人進行精神交流,這就需要了解古人生活的社會背景、生平經(jīng)歷以及寫作的具體語境等,然后理解其存留下來的詩書文字,從而與古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交流。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在進行文學闡釋時往往結(jié)合作家生活的時代背景及生平經(jīng)歷來考察其作品思想內(nèi)容與創(chuàng)作主旨;反過來,由其作品內(nèi)容亦可管窺作家的為人與思想態(tài)度。周裕鍇先生將其總結(jié)為“理解的循環(huán)”,并指出:“要知道文辭表達的‘志’,必須先了解作者是什么樣的人;要了解作者是什么樣的人,必須先分析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換言之,考察時代環(huán)境對作者的影響,就可以了解其人品和思想,了解了其人品和思想,就可以領會文辭中蘊藏著的真實意圖?!保?]

傳記和年譜是考索人物生平最有效的材料,因此也成為“知人論世”的首選。從漢代開始,作家傳記就成為文學闡釋的主要方式之一,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宋書·謝靈運傳論》等,“這類文人傳記帶有作家評傳的性質(zhì)。它們側(cè)重創(chuàng)作主體的研究,更由于資料翔實,便于揭示有關背景,體現(xiàn)了知人論世的特長?!保?]正是因為作家傳記能夠起到知人論世的功效,故樂于為文學研究者采用。但傳記一般記錄生平大事,作總括性概述,而年譜相對來說就要詳細具體得多。年譜雜糅了紀傳與編年二體,并吸收了譜牒、年表、宗譜、傳記、行狀等文體的特征逐步發(fā)展而成,它一般以譜主為中心,以年月為經(jīng)緯,較為全面細致地敘述譜主一生事跡。故而“年譜比起那種簡括的專傳,更有助于知人論世之用。”[8]

建立年譜是知人論世的具體方法。根據(jù)作家的年譜傳記可以考察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作品的時間及緣由,同時還可以考察作家為人,進而論其世,知其詩文。清人杭世駿《施愚山先生年譜序》謂:

“年譜之作,其當有宋之世,取自一二鉅公長德大集流布后人,景仰其休風,即其所著,按其行事年經(jīng)而月緯之……嗚呼,后人誦先生之詩,讀先生之書,即是譜以知先生之為人,而以論其世,先生之梗概亦大略可觀矣?!保?]

清人徐元潤《梅村先生年譜序》則直接指出按照年譜順序把作家作品編年是知人論世的具體手段,其云:

昔人謂少陵之詩詩史也,讀其詩而天寶以后興亡治亂之跡具在,其為史之所同者可以相證明焉,其為史之所遺者,可以相參考焉。詩之所以貴有為而作也,雖然,少陵之集編體不編年,讀其詩而不得其旨,更求其年譜讀之,而其詩之與新、舊兩書相出入者,乃條分件系,粲然而無所疑。甚矣,年譜之有功于詩也。我鄉(xiāng)梅村先生之詩亦世之所謂詩史也。先生負曠世之才,為風雅總持,其所交游多魁奇俊偉之士,而又當明季百六之運。故其集中之作,類皆感慨時事,悲歌掩抑,銅駝石馬,故宮禾黍之痛,往往而在。惟其詩編體而不編年,當時有為之作,讀者或恨其不能盡詳。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比粍t非年譜不足以知先生之詩之世,非論先生之詩之世不足以知先生之詩之果為詩史也。先生之集,有集覽,有箋注。而年譜闕如……同里后進為先生編年之譜,其搜采尚易為力,故其書之贍洽,視前人之編杜詩者有加焉。蓋其體之詳略,各有所由來,而要其用心之勤,為功于前人之詩,以靳致其知人論世之意未嘗不一致也。[10]

序文指出,杜詩指陳興亡之跡,蔚為詩史,可與史相參,但苦于編體不編年,讀者難得理解其詩之旨意,如將其詩與其年譜結(jié)合起來讀則“粲然而無所疑”,進而得出年譜利于解詩的結(jié)論。然后序文又指出,吳梅村的詩亦堪稱詩史,明清易代的時事、傷痛多寓于其詩作之中,可惜其詩也是編體不編年,讀者難以理解把握其詩歌真正意蘊,故而有人為其精心編撰年譜,目的是為了起到知人論世的作用,這樣有利于讀者真正了解吳偉業(yè)的詩作??梢姡阅曜V作為知人論世的思想方法到清代已發(fā)展得相當成熟了。

如果說傳記與年譜是了解古人生平背景的重要方法的話,那么“本事”就是對古人立言具體語境的再現(xiàn),也即文辭生成的直接背景與具體所指,研究它們同樣是“知人論世”的重要方法。

所謂“本事”,是指“一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緣起或創(chuàng)作過程或與此相關的事實原委”[11],本事一般揭示的是作品創(chuàng)作背后的一些事情,它往往交代出了作品創(chuàng)作的緣起或一些不為讀者所知的細節(jié)。通過“本事”,讀者可以較方便地探求作者本意,如淺見洋二云:“文學作品的本文(text)是由某一特定作者以某一特定事件為背景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里所說的‘某一特定事件’,中國的文人們曾經(jīng)叫它‘本事’?!臼隆梦鞣降奈膶W批評術語來說,也就是語境(context)。中國唐宋時期有一個非常普遍的觀點,那就是認為每一個作品背后,都有一個支撐它、圍繞它的語境存在,即本文背負著‘本事’。在這種觀點的支配下,中國的文人們在閱讀作品時,總要一邊讀,一邊聯(lián)想作品背后的‘本事’。甚至還要根據(jù)‘本事’,去探索作者通過作品想要表現(xiàn)的真正意圖,即‘本意’(intention)?!保?2]而通過作者“本意”(intention)再來理解作品的“本義”(meaning)就容易多了,由是則形成了一種由本事(context)到本意(intention)至本義(meaning)的闡釋思路[6]。

以“本事”來追溯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原初意義,始于晚唐孟棨《本事詩》,孟棨《本事詩序》自言其目的曰:

詩者,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懷佳作,諷刺雅言,雖著于群書,盈廚溢閣,其間觸事興詠,尤所鐘情,不有發(fā)揮,孰明厥義?因采為《本事詩》,凡七題,猶四始也。[13]

可見其撰書本旨是提供有關詩歌作品的寫作背景,以便了解作品具體含義?!侗臼略姟酚涊d了諸多有關唐詩的逸聞奇事,如顧況紅葉題詩、崔護門墻題詩的故事等,這對理解詩作有一定的幫助。孟棨亦開以“本事”論詩之先,后來五代署名處常子、宋代聶奉先、清代徐釚等人有關于本事詩的續(xù)作。此外以“紀事”命名的著作也時常保存著諸多本事,如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清人厲鶚的《宋詩紀事》、清末陳田有的《明詩紀事》,近代還有陳衍的《元詩紀事》、《遼詩紀事》、《金詩紀事》,鄧之誠的《清詩紀事初編》等。所謂“紀事”,據(jù)計有功自序云:

“唐人以詩名家,姓氏著于后世,殆不滿百,其余僅有聞焉,一時名輩,滅沒失傳,蓋不可勝數(shù)。敏夫閑居尋訪,三百年間文集、雜說、傳記、遺史、碑志、石刻,下至一聯(lián)一句,傳誦口耳,悉搜采繕錄;……老矣無所用心,取自唐初首尾,編次姓氏可紀,近一千一百五十家;篇什之外,其人可考,即略紀大節(jié),庶讀其詩,知其人?!保?4]可見此書之目的主要是搜集詩歌,采輯資料,保存唐代詩歌文獻,使后世讀者“讀其詩,知其人”。計著雖名“紀事”,但實際上無本事的占了多數(shù),相對而言,厲鶚的《宋詩紀事》中采錄的本事要顯得豐富得多。而且,厲鶚所言之“事”主要指“詩歌背景、創(chuàng)作故事,兼及少量作家評論”[15],紀事之作由逐漸由甄錄詩歌文獻轉(zhuǎn)向集中收集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生成語境,其批評意義恰如劉明今先生所言:“記載作家某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相關的人、事、地,意在因事明詩,因詩來了解這一作家的生平事跡”[16],即供知人論世之用。

逮至有清,詞學大昌,清人不遺余力地搜集整理歷代詞人的傳記資料,編寫詞人年譜,搜集詞作本事,輯纂詞作紀事等,把知人論世的詩學闡釋方法引入詞學批評之中,對清代詞學闡釋方法產(chǎn)生重要影響。

二、藉詞人傳記、年譜 “知人論世”

用年譜來知人論世方法始于宋代,如宋人胡柯給歐陽修編纂了《歐陽文忠公年譜》;宋人王宗稷給蘇軾編纂有《東坡先生年譜》;黃庭堅有宋人黃庶編的《山谷先生年譜》;陳師道有宋人任淵編纂的《后山詩注目錄年譜》,該譜以年系詩,詩題下面注明譜主生平大事,知人論世之用意很是明顯。而有宋以詞名家的文人,大多卻無譜,如柳永、晏幾道、賀鑄、姜夔、周密等?!叭绻V主是以詩人或文人的身份被認知的話,那么年譜就用了作為文學作品背景的意義?!保?]誠然,像蘇軾、歐陽修諸人,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學家,其年譜有助于了解作品背景,而黃庭堅、陳師道等詩人之年譜,則更是因知人論世而作,宋人給他們編纂年譜,主觀上亦有知人論世之需。而這些文人大多同時又是詞人,年譜客觀上對了解他們詞作有知人論世的作用,但宋人主觀上不是把年譜用來作解詞之用的。當然,這并不是說宋人就沒有用年譜來作為參照闡釋詞作的。據(jù)《歷代詞話》引胡仔《苕溪漁隱》云,宋人以蘇軾《八聲甘州·寄參寥子》為詞讖,胡仔援引蘇軾年譜,得出蘇軾元祐四年為杭州知州,至元祐六年離杭返京任翰林學士承旨,此詞當作于離任之前,此后蘇軾輾轉(zhuǎn)南北,至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才過世,中間經(jīng)歷了十一年,故而世人對蘇軾詩詞一語成讖的說法值得商榷[17]。可見宋人也存在以年譜考量詞人詞作的現(xiàn)象,只是不夠普遍而已。

元明詞學相對不振,史料不多。降及有清,詞逐漸演變成一種能“存經(jīng)存史”的新體格律詩,地位大大提升,加之清代詞學研究蔚然成風,清人樂于為詞人編寫傳記年譜,以此作為知人論世的參照。惜之詞人自來無傳,難以考察其生平履歷,故而為詞人建立譜傳的要求提上了議事日程,如吳衡照就曾呼吁為詞人姜夔立傳,其云:

余姚邵二云晉涵擬作《南宋朝事略》,以續(xù)《東都事略》,本黃梨洲宗羲重修《宋史志》也。書未成而卒。竊意南宋朝如姜堯章,尤不可不立傅。儀徵阮云臺中丞元所錄《詁經(jīng)精舍文集》中多擬作,可補舊史氏之缺,不特為東仙、白石小傳搜遺而已。堯章葬杭之西馬塍,在錢唐門外,今莫識其處。清明挈榼,欲仿花山吊柳會,不可得也。[17]

清代浙西詞派推尊姜、張,白石詞風大昌,惜其資料散佚而不可考,故需建立譜傳以饗后學。后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全文抄錄了清人張鑒的《姜夔傳》,其云:

“姜白石宋史無傳,祖述倚聲者,一缺憾也。阮蕓臺元相國于西湖置詁經(jīng)精舍,以擬作課肄業(yè)生,張鑒之篇,最為詳核,備錄于左,或資參考,亦前人補韋蘇州傳意也?!保?7]

因為姜夔于《宋史》無傳,此于詞學研究確實一大缺憾,故張鑒作《姜夔傳》。撰者詳細考述了姜夔的生平、交游、對詞學音律方面的貢獻,以及白石對后世詞學的影響,順著這個譜傳,我們再去研究白石詞及其清雅詞派自然方便多了。又如宋季四大家詞人之一周密的《宋史》無傳,直至清人陸心源旁搜博考,才在《宋史翼》中給他立傳;清人顧文彬撰《草窗年譜》,周密才有譜行世,此對論述周密之詞大有裨益。

清人不僅替前代諸多詞人編纂了年譜,而且為當代詞人也撰寫年譜,以備知人論世之需。前代詞人年譜如秦鏞、秦瀛等合力編成《淮海先生年譜》,辛啟泰編《稼軒先生年譜》,辛梅臣撰《稼軒先生年譜》,姜虬緣編纂《白石道人詩詞年譜》則直接收在乾隆九年(1744年)序?qū)懕尽栋资廊嗽娫~集》內(nèi),以著作系年,知人論世之用意宛然可見;當代詞人年譜如清人楊謙撰《朱竹垞先生年譜》、王士禛有《漁洋山人自撰年譜》、朱文藻編《厲樊榭先生年譜》等。盡管這些詞人往往同時身兼數(shù)藝,但像朱彝尊、厲鶚等人,多是以詞名家,給他們編纂的年譜,當為研究其詞作起到重要作用??v使像吳梅村這樣以詩名家的人,年譜中亦著錄有詞作,如顧師軾的《吳梅村先生年譜》記載,康熙十年吳梅村臨終時云:“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難,無一境不嘗辛苦,實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斂以僧裝,葬吾于鄧尉靈巖相近,墓前立一圓石,曰詩人吳梅村之墓?!备絽敲反褰^命詞《賀新郎》于后[10]。顧氏把吳梅村絕命詞編年于此,其知人論世之用意很是明顯;而吳梅村臨終前自怨自艾、悔恨不迭的痛苦之情亦由此可見,一個因侍二姓而備受煎熬的知識分子形象也躍然紙上。后來陳廷焯在讀此詞時云:

“《賀新郎·病中有感》一篇,梅村絕筆也。悲感萬端,自怨自艾。千哉下讀其詞,思其人,悲其遇?!保?8]

其“絕筆”之言即是依照年譜編年的情況來解讀此詞的。

在知人論世闡釋思想影響下,清人使用更多的是以詞人小傳的形式來助知人論世之需,如朱彝尊的《詞綜》、王昶的《國朝詞綜》以及丁紹儀的《清詞綜補》等,往往是給詞人編訂小傳并附錄一些詞評來幫助讀者理解詞人詞作。例如,朱彝尊在編選《詞綜》時就給每一位詞人認真編寫了小傳,還在很多詞人傳后附錄了一些有關該詞人的評論性文字資料,方便讀者了解該詞人詞作,如“蘇軾”條下云:

蘇軾,字子瞻,眉山人。嘉祐初試禮部第一,歷官翰林學士,紹圣初安置惠州,徙昌化,元符初北還,卒于常州,高宗即位,贈資政殿學士,復贈太師,謚文忠。有東坡居士詞二卷。

晁無咎云:

“居士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橫放杰出,自是曲子內(nèi)縛不住者。”陳無己云:“東坡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p>

……張叔夏云:

“東坡詞,清麗舒徐處高處人表,周、秦諸人所不能到。”[19]

先寫出詞人小傳,供讀者了解詞人生平大略,讀者亦可按圖索驥,去詳細了解詞人傳記年譜,以便深入理解詞人詞作,然后再列舉一些有代表性的評論供讀者參考,王昶的《國朝詞綜》亦是按此體例編選,如“宋琬”條下云:

宋琬,字玉叔,號荔裳,萊陽人,順治四年進士,官至四川按察使,有《二鄉(xiāng)亭詞》一卷。董蒼水云:

“玉叔慢詞多商羽之音,如秋飈拂林,哀泉動壑;小令則如新箏乍調(diào),雛鶯初囀,尖佻新艷?!保?0]

稍后黃燮清的《國朝詞綜續(xù)編》及丁紹儀的《清詞綜補》等,也都給詞人編寫了小傳,讀者可以以此按圖索驥,尋找詳細的譜傳資料,以助知人論世之需。

傳記和年譜可以使讀者在宏觀上把握詞人生平大略,為理解闡釋作品提供社會背景資料及作家生平經(jīng)歷。但年譜傳記只能在宏觀方面有助于讀者把握作家身處環(huán)境背景,從總體上理解作家的作品風格與思想內(nèi)容,卻難以了解其創(chuàng)作的具體原因與具體所指,而這些往往需要用作品的相關本事資料來幫忙解決。

三、以詞作本事、紀事“知人論世”

受詩學紀事體方法的影響,詞體文學也采用了“本事”、“紀事”這一方式來采集詞作背后的歷史文化語境,如宋人楊繪有《本事曲》,清人張宗橚有《詞林紀事》,葉申薌有《本事詞》等(1)。宋人楊繪的《時賢本事曲子集》是迄今最早的以“本事”論詞的著作,但大多散佚,所剩無幾,梁啟超、趙萬里等人曾對此進行了搜集整理,其內(nèi)容主要是“紀北宋中葉詞林掌故”[17],如集中記載蘇軾與董鉞交往之事:董鉞在梓州(今四川三臺)罷官歸鄱陽,遇見蘇軾,蘇東坡對其依舊怡然自樂感到奇怪,董氏告訴他是因為老娶少妻,妻子能與其同甘共苦,不以進退為喜憂,故而很是得意,并讓歌僮吟唱其《滿江紅》詞,蘇軾見此很是感慨,故而寫了這首詞作[17]。該本事交代了蘇軾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緣起背景,蘇軾在詞作中用了漢人梁鴻與妻子孟氏相敬如賓、甘于貧窮的典故以及卓文君、司馬相如伉儷動人的愛情故事這一典故,表達了他對董鉞的欽佩艷羨之情。本事與詞作相互發(fā)明,詞的“本意”就更加容易把握。宋人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亦有不少詞本事的記載,可見以本事解詞的思維宋人已萌芽。元明詞學湮沒不彰,研治者稀。

降至有清,詞學研究為一時之盛,加之詞體文學向不為學界重視,資料散佚太多,收集整理顯得尤為必要。張宗橚的《詞林紀事》正是為此而作,是書所錄多為詞人生平事跡、傳聞逸事以及有關詞作的評論。據(jù)乾隆朝陸以謙序云:“紀事者何,有事則錄之,無非事者,詞雖工弗錄。”[21]點明其主旨,即是保存詞事史料。通過這些詞作背后的故事、逸聞,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詞作蘊含的意蘊,如其中轉(zhuǎn)載宋孝宗改太學生俞國寶《風入松》詞一事,即太學生俞國寶攜酒賞游西湖,醉題《風入松》一闋于酒肆,后被宋孝宗看見,認為詞帶儒酸之氣,因改為“明日重扶殘醉”[21],本事一時流傳開來,張宗橚因此詞有事可紀,故引錄于此。讀者通過本事記載,可以看出當時詞壇頹風。雖然張宗橚的《詞林紀事》在記錄本事上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唐圭璋指出的事跡錯漏等(2),但其知人論世的效用不容忽視。

清代幾部較大的詞話匯編著作都注意收集詞作本事,如徐釚的《詞苑叢談》、沈雄的《古今詞話》、王亦清等人的《歷代詞話》、馮金伯的《詞苑萃編》等皆收錄大量有關詞的紀事、本事資料。像徐釚的《詞苑叢談》中收錄“紀事”四卷,即為記載詞本事而作,而《詞苑叢談·辨正》中亦多載錄本事資料,并詳加考訂,如其《凡例》所云:“傳疑傳信,良史固然。詞雖小道,偶有寄托,然說分彼此,亦足以貽誤后人;予細加詳考,歸于畫一,誕妄貽譏,差謂能免?!保?2]即是詞中亦有比興寄托之旨,各家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會有不同的見解,為了回歸作家創(chuàng)作的“本意”,徐釚對一些本事進行了考訂,以便將其闡釋意義定于一尊。如針對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古今詞話》說是寫愛君之情和《苕溪漁隱》云是寫兄弟之情,徐釚通過考證發(fā)現(xiàn)其為蘇軾任職錢塘時所作,此時蘇轍為睢陽幕客,故詞中有“北望”之句,由此則詞寄子由,抒發(fā)兄弟手足之情[22]。

集中體現(xiàn)清人以本事解詞思想的是葉申薌的《本事詞》,葉氏在《本事詞自序》中闡明了其輯錄詞本事以助解讀詞作的目的,其云:

孟棨匯《本事》之篇,敘破鏡輪袍以紀麗。詞亦宜然,此本事詞所由輯也。然美人香草,古來多寓意之文。而減字偷聲,達者作逢場之戲?;蚓壡槎才d,或?qū)耙詳d懷,或為怨以騁思,或空言而寄諷。文非一致,緒亦多端。每藉倚聲,遂留佳話。是以記新腔于紅豆,當時已傳遍旗亭。寫小字于烏絲,此日宜珍藏篋衍矣。[17]蓋葉氏因詞體文學多用香草美人以自喻,“或緣情而遣興,或?qū)耙詳d懷,或為怨以騁思,或空言而寄諷”,其旨意難以考釋,故系仿孟棨《本事詩》而制,希望藉此“備徵故實”,為讀者索解詞意提供幫助,通考全書,大多依據(jù)宋人筆記、詞話而來,內(nèi)容多以創(chuàng)作本事或逸聞為主,如“戴復古妻詞”一條記載宋人戴復古停妻再娶后又拋妻的故事,其妻子以詞作贈之,詞情哀婉,肝腸寸斷[17]。古代女子沒有獨立的主體地位,男人還可以休妻再娶,女子斷無二嫁之可能。如果沒有這則本事,讀者或許只會認為它是一首失戀的情詞,而通過這則本事,讀者可以深刻理解詞意,亦可由此管窺古代婚姻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政治地位。因此,詞作的紀事本事是理解詞作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清代詞論家們接過了以本事解詩的文學傳統(tǒng),廣泛運用到詞學領域,并收集了大量的本事資料,為讀者索解詞意提供了有效的線索。

在清人看來,“本事”甚至是詞本意的終極“裁判長”,對一首詞作闡釋的“合法性”評判也是依據(jù)本事進行的,故而謝章鋌才會理直氣壯地批評張惠言道:

詞本于詩,當知比興,固已。究之《尊前》、《花外》,豈無即境之篇,必欲深求,殆將穿鑿。夫杜少陵非不忠愛,今抱其全詩,無字不附會以時事,將漫興遣興諸作,而皆謂其有深文,是溫柔敦厚之教,而以刻薄譏諷行之,彼烏臺詩案,又何怪其鍛煉周內(nèi)哉。即如東坡之“乳燕飛”,稼軒之《祝英臺近》,皆有本事,見于宋人之紀載。今竟一概抹殺之,而謂我能以意逆志,是為刺時,是為嘆世,是何異讀詩者盡去小序,獨創(chuàng)新說,而自謂能得古人之心,恐古人可起,未必任受也。[17]

謝氏認為,像蘇軾的《賀新郎·乳燕飛華屋》、辛棄疾的《祝英臺近·寶釵分》諸闕,是有本事可考的,如稼軒的《祝英臺近》,據(jù)《宋詞紀事》轉(zhuǎn)張端義的《貴耳集》記載,其本事為:

“呂婆,即呂正己之妻,淳熙間,姓名亦達天聽。蘇養(yǎng)直家孫女曰蘇婆,其嚴毅不可當。三五十年朝報奏疏,瑯瑯口誦,不脫一字。舊京畿有二漕,一呂搢,一呂正己。搢家諸姬甚盛,必約正己通宵歇。呂婆一日大怒,逾墻相詈,搢之子一彈碎其冠。事徹孝皇,兩漕即日罷。今止除一漕,自此始。呂婆有女事辛幼安,因以微事觸其怒,竟逐之,今稼軒《桃葉渡》詞因此而作?!保?3]

本事詳明,而張惠言解讀此詞時卻云:“此與德祐太學生二詞用意相似?!c點飛紅’,傷君子之棄。‘流鶯’,惡小人得志也?!簬С顏怼?,其刺趙、張乎?!保?7]所以謝章鋌認為,張惠言的闡釋古人“未必任受”,其依據(jù)即是關于這首詞的本事記載。當然,由于當時紀事批評概念還比較含混,諸多名為“紀事”的著作中大量收錄了詩話、詞話等評論資料,有的甚至有紀事之名而無紀事之實,采摘較為繁亂,需要辨別。

甚而,由于“本事”解詞影響太大,以至有些人為了坐實詞意而故意編造“本事”,因此在借助本事闡釋詞作時一定要考辨本事的可靠性,而不必完全拘泥于本事。竊以為晚清入民張爾田之論比較可取,張氏曾與龍榆生一起探討依照詞本事解朱祖謀詞的一些問題(3)。他在《再與龍榆生論彊村詞本事書》中說道:“尊撰本事詞,大體甚是,似亦有一二不甚確處。如《楊柳枝》四首第四章,‘不辭身作桓宣武,看到金城日墜時’,乃指李鴻章結(jié)孝欽一朝大事之局,非榮祿也。此等處須先涵詠本詞,虛心體貼,然后再以事合之,不合則故闕,不可穿鑿以求合也?!保?4]讀者在讀詞的時候,先要自己仔細閱讀,體會詞作妙處,如有本事可考,再酌情參考,如果沒有則不要穿鑿附會,免遭人詬病。特別是對像喻性比較強而又沒有確切本事可考的詞作,借用“以意逆志”法進行闡釋,未嘗不是一個可取的選擇。

四、結(jié)語

總的來說,在知人論世詩學闡釋思想的影響下,詞體文學的闡釋接受方法主要沿著兩條路線在發(fā)展:其一,從宏觀入手,以年譜、傳記來了解作家生平經(jīng)歷、社會背景,進而把握其作品內(nèi)容與思想意蘊;其二,從微觀切入,以本事、紀事來了解作品的生成語境以及作家創(chuàng)作作品的具體所指,也即作品的“本意”。一個著眼于宏觀把握,一個致力于微觀探求。通過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jié)合的闡釋方法,清人逐漸建立起應用于詞學批評闡釋的一套有效方法,這對清代詞學的建構(gòu)起到了重要作用。從學術流變的角度看,詞學闡釋方法對詩學闡釋方法的繼承大于創(chuàng)新,這是因為古典詩學起步很早,業(yè)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闡釋方法;對文體稗弱、發(fā)展遲緩的詞學研究來說,借他山之石來攻玉,當然成為首選。并且,以論詩之法論詞對提高詞體文學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注釋:

(1)據(jù)譚新紅云,清代記述詞作本事的資料尚有先著《詞林紀事》、張仲素《本事記》、查為仁《詩余紀事》、王初桐《宋詞紀事》、陳君鑾《本事詞》、章笛舫《詩詞本事錄》、周濟《本事詞話》等,惜皆失傳,坊肆難覓。詳見譚新紅《清詞話考述》,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85-390頁。

(2)唐圭璋《宋詞紀事自序》中指出張宗橚主要存在三大缺憾,即“任意增刪原文,致失本來面目”,“征引本事,不直取宋人載籍,而據(jù)明、清人詞書入錄”,“書名紀事,而書中輒漫錄前人評語,或掇拾詞題,以充篇數(shù)”等,詳見唐圭璋《宋詞紀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3頁。

(3)張爾田有《與龍榆生論彊村詞本事書》、《再與龍榆生論彊村詞本事書》等文,詳見龍榆生主編《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上海民智書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版。

[1]祝東.論以意逆志對常州詞派詞學闡釋學的影響[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4):15-19.

[2]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G].北京:中華書局,1980:2746.

[3]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726.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24.

[5]章學誠,葉瑛.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278-279.

[6]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54,237,230.

[7]郭英德,謝思煒,尚學鋒,等.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5:82.

[8]錢仲聯(lián).夢苕盦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3:169.

[9]杭世駿.道古堂文集[G]∥《續(xù)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014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44.

[10]顧師軾.梅村先生年譜[G]∥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197-199,364.

[11]李劍亮.宋詞詮釋學論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33.

[12]淺見洋二.關于詩與“本事”、“本意”以及“詩讖”——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接受過程中的本文與語境的關系[G]∥項楚.新國學·第四卷.成都:巴蜀書社,2002:1.

[13]孟棨等.本事詩·本事詞[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3.

[14]計有功.唐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

[15]錢仲聯(lián).清詩紀事·冊一[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2.

[16]劉明今.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方法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57.

[17]唐圭璋.詞話叢編[G].北京:中華書局,1986:2399-2400,3355,1168,10,9,2295-2296,2355,3486,1615.

[18]陳廷焯.白雨齋詞話[M].杜維沫,點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60.

[19]朱彝尊,汪森.詞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4.

[20]王昶.國朝詞綜[O].四部備要本:10.

[21]張宗橚.詞林紀事[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2:1,325.

[22][清]徐釚著.王百里校箋.[G]∥詞苑叢談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7,581.

[23]唐圭璋.宋詞紀事[M].北京:中華書局,2008:272.

[24]張爾田.再與龍榆生論彊村詞本事書[J]∥龍榆生.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上海:民智書局:1934:192.

猜你喜歡
知人論世紀事年譜
證肇經(jīng)先生年譜(續(xù)8)
楊塘紀事
散文詩(2022年19期)2022-11-03 02:24:04
鄭肇經(jīng)先生年譜(續(xù)2)
正月紀事
紅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40
朱彝尊年譜新考
華中學術(2017年1期)2018-01-03 07:24:25
學抖空竹紀事(外四首)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0
知人論世——知杜甫其人,賞杜甫詩歌
語盡意不盡,意盡情不盡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17:58
知人吟詠悟人生
散文教學要做到“知人論世”
辉县市| 墨竹工卡县| 慈利县| 汝南县| 沽源县| 会东县| 新巴尔虎右旗| 九龙城区| 延津县| 两当县| 阿城市| 隆安县| 酒泉市| 长治市| 延津县| 平果县| 灌阳县| 若尔盖县| 陆川县| 从化市| 阜城县| 延长县| 连州市| 井冈山市| 驻马店市| 洞头县| 固安县| 冕宁县| 老河口市| 翼城县| 鄢陵县| 新疆| 伽师县| 恩施市| 崇文区| 临澧县| 河东区| 通河县| 六安市| 盖州市| 枣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