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青 李純 劉希 王晶 孫建寧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102)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在臨床上多見,發(fā)病率高。早在19世紀中期人們已經(jīng)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有了一定的認識,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幽門螺旋桿菌的發(fā)現(xiàn),CAG的致病機制和治療方法才有了質(zhì)的飛躍[1-2],但到目前為止仍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近年來中醫(yī)藥對CAG的基礎(chǔ)研究及臨床治療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果[3-4]。本實驗采用N-甲基-N′-硝基-N-亞硝基胍(MNNG)負荷多因素造成大鼠CAG模型,探討中藥復方參七消痞顆粒(SQ)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病變的改善作用。
1.1 實驗動物 SPF級Wistar大鼠220只,雌雄各半,體重160~180g,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許可證號:SCXK(京)2006-0009。
1.2 主要試劑 MNNG為日本TCI公司產(chǎn)品,購于北京化學試劑公司;鹽酸雷尼替丁膠囊,中諾藥業(yè)(石家莊)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100902256;無水乙醇,購于北京化工廠,批號:20100901;中藥復方參七消痞顆粒,亞寶北中大(北京)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復方組成:黨參、百合、丹參、白花蛇舌草、香櫞、烏藥、三七、半枝蓮、莪術(shù)(1∶3∶2∶3∶1∶1∶0.3∶2∶0.5)。
2.1 動物模型的建立 以化學致癌劑MNNG作為工具藥造模,模擬人不當攝入硝酸鹽在胃內(nèi)轉(zhuǎn)化為亞硝酸胺等致癌物質(zhì),作用于胃黏膜,通過損傷DNA誘發(fā)脂質(zhì)過氧化或?qū)е轮|(zhì)過氧化,引起胃黏膜細胞突變和破壞,造成胃黏膜萎縮病變,甚至癌變;同時輔助灌胃雷尼替丁溶液,抑制大鼠胃酸分泌,加上每周1次高濃度酒精刺激及饑飽失常,共同作用于大鼠,造成大鼠慢性萎縮性胃炎模型。具體造模方法參考岳雙冰等[5]的方法并加以改進。大鼠按體重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和CAG模型組,模型組大鼠每日飲用120μg/mL MNNG溶液,每日灌胃雷尼替丁溶液0.03g/kg大鼠體重,每周禁食1次,每次16h,禁食第2天灌胃體積分數(shù)50%的乙醇1mL/只,當天不再灌胃雷尼替丁溶液,連續(xù)14周。MNNG用去離子水配成1g/L的儲備液,于4℃冰箱避光保存,用前以自來水稀釋為120μg/mL濃度的溶液,裝入用黑膠布包裹的避光飲水瓶內(nèi)供模型組大鼠自由飲用,每日更換。
2.2 動物分組及給藥干預 第15周開始模型組動物停止造模,隨機分為 CAG模型組、摩羅丹組(MLD)、葉酸組(YS)和參七消痞顆粒低(2g/kg)、中(4g/kg)、高(8g/kg)劑量組。正常對照組和CAG模型組每日灌胃蒸餾水,其他各組灌胃給予相應藥物1mL/100g大鼠體重,給藥8周。第22周即大鼠給藥8周后取材。
2.3 取材及指標觀測 第22周所有大鼠禁食16h,不禁水,10%水合氯醛麻醉,打開腹腔,腹主動脈取血,分離血漿、血清,-80℃保存,放免法檢測血漿膽囊收縮素(CCK)和血清表皮生長因子(EGF);取胃,沿胃大彎剪開,除去胃內(nèi)容物,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展開照相,大體觀察;胃竇部橫向條狀取材,用10%中性福爾馬林液固定,HE染色做病理檢查。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數(shù)據(jù)均采用()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
3.1 大鼠胃黏膜大體觀察 與正常對照組相比,CAG模型組大鼠胃內(nèi)容物惡臭,胃黏膜蒼白,胃壁較薄,胃黏膜皺襞走向紊亂,部分區(qū)域皺襞變淺或消失,部分見出血點等。SQ各給藥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胃壁較厚,彈性較好,胃黏膜皺襞較多。見圖1。
3.2 大鼠胃組織病理結(jié)果 大鼠HE切片鏡下觀察:正常對照組大鼠胃黏膜正常,偶見少量炎性細胞,屬于正?,F(xiàn)象;CAG模型組大鼠胃黏膜見不同程度的萎縮,固有層腺體減少,排列不規(guī)則,間隙較大,腸上皮化生,少數(shù)見異型增生,有炎性細胞浸潤。各給藥組與CAG模型組相比,病理結(jié)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見圖2。
3.3 大鼠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層厚度值 大鼠病理組織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MNNG致大鼠CAG病理改變主要出現(xiàn)在胃竇區(qū)的褶皺處,且不同部位的L1/L2值差異懸殊,故在統(tǒng)計大鼠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層厚度值時應挑選有胃竇區(qū)褶皺的HE切片的比值。結(jié)果參七消痞顆粒3個劑量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胃萎縮病變,提高大鼠胃竇區(qū)褶皺處的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層厚度(P<0.05,P<0.01)。見表 1。
3.4 大鼠CCK、EGF水平 膽囊收縮素能促進膽囊收縮,在調(diào)節(jié)協(xié)調(diào)胃腸活動方面起多種作用,促進胰腺腺泡分泌各種消化酶。CAG模型組大鼠CCK明顯下降,提示其胃腸活動功能下降明顯;參七消痞顆粒低、中劑量能顯著提高模型大鼠CCK的含量,與CAG模型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消化表皮生長因子是一種多功能的生長因子,在體內(nèi)體外都對多種組織細胞有強烈的促分裂作用,同時能通過多種機制對胃黏膜起到保護作用,如抑制胃酸分泌,增強胃黏膜黏液的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等。CAG模型組與正常對照組相比,血清EGF水平顯著偏低(P<0.01),而參七消痞顆粒低、中劑量能顯著提高大鼠血清EGF水平,與CAG模型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 2。
本實驗建立了MNNG負荷多因素致大鼠慢性萎縮性胃炎模型,主要病理改變出現(xiàn)在胃竇區(qū)褶皺處,大鼠胃黏膜萎縮,固有層腺體減少,排列不規(guī)則,間隙較大,有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動物成模率高,成模時間較短,適合用于實驗研究。
表1 各組大鼠胃黏膜、黏膜肌層厚度與比值()
表1 各組大鼠胃黏膜、黏膜肌層厚度與比值()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1;與 CAG 模型組比較,*P<0.05,**P<0.01。
表2 各組大鼠 CCK、EGF水平()
表2 各組大鼠 CCK、EGF水平()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1;與CAG模型組比較,*P<0.05,**P<0.01。
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診斷以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黏膜肌層常見增厚為主要病理改變。有文獻報道采用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層厚度值作為評價指標[6-7]。本實驗觀察了大鼠胃竇區(qū)褶皺處的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層厚度值(L1/L2),觀測位置固定,病理改變明顯,測量數(shù)值穩(wěn)定可靠,結(jié)果客觀。
中藥復方參七消痞顆粒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教授的經(jīng)驗方,為東方醫(yī)院院內(nèi)制劑,臨床用于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效果明顯。
實驗結(jié)果顯示大鼠14周造成胃萎縮胃炎模型,停止造模8周,CAG模型組大鼠胃萎縮病變無明顯恢復。停止造模給藥8周,參七消痞顆粒低、中、高三個劑量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胃萎縮病變,提高大鼠胃竇區(qū)褶皺處的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層厚度值,顯示SQ有良好的治療萎縮性胃炎的作用。進一步用放免法檢測大鼠血漿中的CCK和血清EGF,發(fā)現(xiàn)CAG模型組大鼠CCK和EGF下降明顯,而參七消痞顆粒能顯著升高模型大鼠血液中的CCK和EGF水平,提示參七消痞顆粒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保護改善作用,可能通過提高胃腸活動功能,增強胃黏膜黏液的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增強胃黏膜保護作用。
[1]Pentti Sipponen.Chronic Gastritis in Former Times and Now.Helicobacter,2007(Suppl.2):16
[2]Melanie N.Weck,Hermann Brenner.Associ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Meta-analyses according to type of disease definition.Int.J.Cancer,2008,123:874
[3]楊維佳,俞佳.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辨證分型及其治療近況.江蘇中醫(yī)藥,2009,40(5):73
[4]吳曉燕,朱方石,王偉.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研究進展.江蘇中醫(yī)藥,2009,41(6):81
[5]岳雙冰,張仲海,馬經(jīng)野,等.大鼠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血瘀積證模型的研制.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消化雜志,2009,17(2):123
[6]徐妙,姒健敏,王海云.云母對大鼠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預防作用及機制研究.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7,23(4):749
[7]袁慶豐,姒健敏,周雯,等.表皮生長因子對萎縮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上皮增生的影響.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9,14(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