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圓圓
一、情景描述
案例一:筆者執(zhí)教八年級歷史課《古埃及文明》的教學片斷。
師: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同學們知道為什么嗎,誰來說說?
學生們神情緊張,慌忙翻書,無人舉手,筆者只能指定學生回答,經(jīng)再三提示,勉強歸納出答案。
案例二:筆者執(zhí)教八年級歷史公開課《冷戰(zhàn)》的教學片斷。
師:二戰(zhàn)后,出現(xiàn)冷戰(zhàn)對峙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1:是因為二戰(zhàn)使所有國家都遭受了巨大打擊,沒有能力再打下去了,只好冷戰(zhàn)。
師:不對,請坐。其他同學知道嗎?
生:(竊竊私語)
師:誰能大膽的站起來說說看。
生:(低頭不語)
師:課代表你來說說。
課代表:老師,我還沒考慮成熟。
師:看來這個題目有一定難度,給大家兩分鐘時間討論一下。
我走下去,問課代表為什么不回答?真的不知道嗎?他說:“不是不會,我是不能確定對不對,這么多人聽課,答錯了多丟人呀,像剛才**那樣。”這時我才注意到剛才回答問題的**,他紅著臉、埋著頭,根本沒有參加小組討論。但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不得不重新走上講臺。
師:大家討論出結(jié)果了嗎?同學們不要怕錯,錯了沒關(guān)系,這段歷史對于我們來說是新的知識,在獲得新知的過程中遭遇挫折很正常。試想,愛迪生是經(jīng)過了多少次失敗才成為偉大的發(fā)明家的。
在我的鼓勵下,課代表勇敢地站起來并說出了正確的答案(美蘇兩國社會制度不同),這個教學問題解決了。然而由于我的處理不慎,**同學遭受了比較大的打擊,至少那節(jié)課的之后部分,他沒有全情投入。
案例三:筆者執(zhí)教初二歷史課《古希臘文明》的教學片斷。
師:古希臘是一個充滿神話傳說的時代,其中最著名的應(yīng)該是“迷宮”和“米諾?!钡墓适?,有同學知道這個故事嗎?能不能講述給我們聽。
生:我知道,是這樣的……
(1分鐘后仍未切入故事主題)
師:非常抱歉,你先停一下??磥砟阒R很淵博,對這段歷史也很了解,但由于時間關(guān)系,請你挑重點講給我們聽好嗎?
生:哦,好的。那我就從傳說開始講吧。島上有一個傳說:在遠古的時代,有個國王叫米若斯,他統(tǒng)治著克里特島……
(共花費近7分鐘時間)
師:好,請坐,講得非常詳細。同學們都聽清楚了嗎?
生:聲音太小了聽不清。
生:老師您再重講一遍吧。
于是,我又用2分鐘的時間重講了一遍。課后有學生主動找到我,說:“老師,以后故事還是您來講吧,他們都講不好,浪費時間。”可是課堂上面對學生積極主動、熱情坦誠的表達欲望,我忍心拒絕嗎?
二、反思
上述三個教學片斷所呈現(xiàn)的場景,我相信許多老師都似曾相識,它們集中反映出課堂教學中作為主體的學生無話可說、有話不敢說、有話不會說的尷尬。我不禁要自問,這種尷尬能避免嗎?答案是“能”。就以上述三個教學片斷為例,可采取如下策略:
1. 掌握學情,巧妙設(shè)問,讓學生有話可說。教師所提問題必須是學生應(yīng)該掌握的或是所學知識的拓寬和發(fā)展,那些超出學生能力范圍的問題,最好不要提問,否則,學生回答不上來,當眾出“丑”,教師尷尬,課堂氣氛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應(yīng)當在備課時就設(shè)計好問題,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不同的問題。這樣做,可以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更多地參與進來。
案例一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冷場的情景,主要原因是教師設(shè)問難度過大,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們無話可說。如果教師能根據(jù)學情,從比較容易的問題問起,勢必會起到更好的效果。后來我再上這節(jié)課,對問題重新進行設(shè)置,果然有效。
2. 營造氛圍,機智引導,讓學生有話敢說。有的教師認為,學生回答不上所提問題,就是沒掌握知識,經(jīng)常稍加判斷,一帶而過,甚至毫不客氣的訓斥一頓。如此長久下去,還有多少學生愿意冒著“犯錯受批”的風險去回答問題呢?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guān)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苯處熢谡n堂教學中應(yīng)時時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在學生答錯時,用信任的目光,真誠的微笑給予適當?shù)囊龑c撥,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激活思路中的“合理成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敢想、敢說、敢問,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
案例二中,教師若不是簡單的評判,而是悉心地加以誘導,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那節(jié)課后,我對**做了一次訪談,訪談的結(jié)果讓我對教師點撥作用的重要性更加深信不疑。以下是這次訪談的經(jīng)過:
師:能告訴老師,你上課時為什么會想到那個答案嗎?
生:老師,我知道錯了。(低頭)
師:其實,你說得也有道理呀。當時,它們確實沒有精力再戰(zhàn)了,那你想過沒有,既然戰(zhàn)爭危害那么大,它們?yōu)槭裁床贿x擇和睦相處呢?
生:這……可能是因為它們一個是資本主義國家一個是社會主義國家吧!
師:對呀!
生:哦,我明白了。國家制度的不同才是它們對峙的根本原因,而二戰(zhàn)的打擊只是它們選擇對峙方式的原因,老師,我說得對嗎?
師:非常正確。
生:(微笑著與老師告別)
如果這一幕發(fā)生在課堂,那該多好?。?/p>
3. 善意干涉,加強訓練,讓學生有話會說。首先,我們有必要善意干涉,教師要用一定的語言加以誘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找出主干,言簡意賅地回答問題。其次,最根本的辦法是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學生學習能力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苦練出來的,也是教師引導和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長期地實踐和及時地體會、總結(jié),這就有待于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經(jīng)常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進行反復(fù)的操練、實踐?;诖?,我在八年級歷史上學期的課上開設(shè)了“歷史小講壇”欄目,每節(jié)課的前3~5分鐘讓一位同學以最感興趣的歷史人物為主題向大家進行介紹,介紹的內(nèi)容包括人物簡歷、主要事跡和其引起你興趣的理由。教師在課前給予指導,課上點評,學期末集中總結(jié),這個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定效果。但必須承認,僅歷史課堂上的表達訓練,效果是有限的,要真正做到讓學生“有話會說”,需要各學科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