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海外新華僑華人子女文化傳承狀況論析——以日本新華僑華人子女為中心

2013-03-28 03:03鞠玉華
東南亞研究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所在國新華華僑

鞠玉華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 廣州510630)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出國門的人越來越多,而其中的大多數(shù)人滯留未歸,他們或者取得了永久居留權(quán),或者加入了所在國國籍,落地生根,構(gòu)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新華僑華人族群。伴隨著年代的推移,新華僑華人的子女成為這個族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子女延續(xù)傳承民族文化,是新華僑華人家長面臨的最大困惑之一,新華僑華人子女如何協(xié)調(diào)“文化適應(yīng)”與“文化傳承”的問題也是學術(shù)界亟需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學術(shù)界對此作了有益的探討,但大多局限于個體事例的報道、敘述,缺乏綜合分析、系統(tǒng)闡釋,尤其是對海外新華僑華人子女傳承民族文化的內(nèi)因、外因認識有待深入研究。

新華僑華人①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出國門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之中的大多數(shù)人或取得了永久居住權(quán),或加入了所在國國籍,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新華僑華人”群體。據(jù)統(tǒng)計,從大陸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qū)移居國外的新華僑華人接近1000萬人,參見國務(wù)院僑辦主任李海峰《海外新華僑華人近千萬超半數(shù)居歐美》,《中國新聞網(wǎng)》2012年1月11日。子女是第二代移民,他們生長在與所在國社會具有明顯差異的新華僑華人家庭,生存在兩種或多種文化的夾縫之中,是“文化沖突”的承載者。他們的社會生活和所接受的學校教育,沖擊著華人家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減弱了傳統(tǒng)的華人家庭教育功能,使本民族文化傳承與異文化接受之間出現(xiàn)沖突、摩擦,使子女對民族身份的自我認同發(fā)生危機。本文考察新華僑華人 (以下簡稱新華人)子女在“異文化摩擦”中的成長過程;探討他們在父輩文化和主流社會文化交疊的環(huán)境中,接受語言學習、文化傳承的狀況;分析家庭教育的代際關(guān)系與跨文化碰撞對新華人子女成長的影響;從文化認同、價值觀形成等層面,闡述在文化傳承中,新華人子女如何努力接受多種文化,使中華文化與異文化兼容,逐步具備看世界的更多元、更開闊的視角。

一 民族文化傳承的憂慮

教育人類學家在對受教育中的人、群體特征、文化形式和內(nèi)容以及共同的觀念作田野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文化社會中,教育存在著屬于他們自身獨有的社會化方式。成年人 (家長)是孩子社會化的引導(dǎo)者,他們教給孩子們一定的技能本領(lǐng)、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讓他們學習一定的文化知識,其目的是通過這樣的社會化使他們自己的文化能夠得到傳承[1]。然而,面對新華人子女,這種文化傳承模式受到嚴重挑戰(zhàn)。

新華人是第一代移民,雖然在海外受到不同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及不同文化的強烈撞擊,但業(yè)已形成的民族文化觀念,使他們始終保持著對中國故土的鮮明記憶和眷戀,大多都執(zhí)著地繼承和傳播中華語言和文化。而在海外出生、長大的新華人子女,本能地適應(yīng)、融入所在國的文化之中,對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淡漠或遺忘,使家庭傳統(tǒng)教育陷入困境。

1.語言傳承的憂慮

語言是民族最鮮明的屬性之一,是一個民族身份和認同的重要標識。德國著名學者赫德爾(Herder)說:“人們世世代代的思想、感情、偏見等等都表現(xiàn)在語言里,說同一種語言的人正是通過語言的傳承而具備相同的歷史傳統(tǒng)和心理特征,以共同的語言為基礎(chǔ)組成民族是人類最自然、最系統(tǒng)的組合方式,而語言就是各個民族最神圣的屬性,也是他們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性特征?!保?]繼承民族文化,首先要通曉民族語言,華人子女如果丟失了民族語言,對民族文化必將淡漠,民族屬性也會隨之模糊。

海外出生的新華人子女,自幼接受的是所在國教育,無論是語言、行為、思維方式等都已“西化”,所在國的語言已經(jīng)成為他們的“母語”。新華人對此往往是欲挽大廈之將傾,以個人、家庭或社區(qū)之力實施中文教育,使子女掌握中文,進而傳承中華文化,但是收效甚微。在國外出生的子女自不必說,就是隨同父母移居的子女,由于受到所在國強勢文化的巨大沖擊,漢語水平也迅速退化,甚至忘掉。筆者采訪一位日本華僑,他說:“女兒三歲時和我一起來日,孩子日語比我學得快,不久就成了我的小老師。然而,和學日語速度一樣的是中文忘得也快,就好像是日語進來了,就把中文趕走了似的,到了六歲幾乎一句漢語也不會講了,后來連聽都成問題,漸漸地變成了中文小文盲,真急壞了我們做父母的。”新華人面對不會漢語的子女,相互之間需要運用所在國語言溝通,讓他們既感到萬般無奈又心有不甘。一位新華僑的話,道出了這種感受:“一家人講兩國話,同族不同語,讓我感到心酸?!雹俟P者于2010年10月—2011年7月赴日本進行社會調(diào)查,在東京、大阪、京都、神戶、橫濱等地進行走訪、問卷、座談 (包括與筆者的朋友,從日本再移民到歐美的同學、同事座談)。此引文及以下沒有注明出處的引文均為此次調(diào)查所得資料。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缺失必然導(dǎo)致文化觀念的隔閡乃至沖突、碰撞。一位美國新華人說:“和孩子一起看電視,他笑得前仰后合,我卻感覺不到任何可笑之處。問他笑什么,他說三言兩語說不清楚。我知道這實際上是我們之間的文化差異?!保?]以不同的語言為媒介去看待相同的事物,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因為語言與文化有一種“互塑互動”的作用[4],如果語言不通,很多習慣、習俗和價值觀念便難以理解,更難以傳承。正像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所說:“語言的‘遷移’、‘變異’,會反映出一種文化及相應(yīng)思維方式的變遷。個人更多的是通過語言而形成世界觀,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每種語言都包含著屬于某個人類群體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體系。”[5]新華人子女喪失了民族語言功能,不僅僅構(gòu)成交流的障礙,也勢必影響其對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2.習俗傳承的尷尬

在海外定居的新華人,因早年的文化積淀與思鄉(xiāng)情感,更重視延續(xù)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習俗,如過春節(jié)、過中秋節(jié)等。但是,子女們對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不感興趣,他們熱衷于當?shù)氐墓?jié)日,如新年、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情人節(jié)等。

在飲食習慣上,盡管新華人對所在國的飲食特點、方式持開放接受的態(tài)度,但他們無論在海外居住多少年,依然偏愛中華料理,在家中大多做中國飯菜,可子女們卻恰恰相反。一位在日華人說:“孩子在日本住上半年后就喜歡吃壽司、生魚片、大醬湯等日本飯菜,西餐的熱狗、漢堡、比薩餅、意大利面等更是他的最愛,中餐則不太喜歡吃了?!憋嬍沉晳T不僅是生活方式,它也包含對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大多數(shù)新華人家長都希望子女保留民族的情感和精神,記住自己的文化之根。因此,他們煞費苦心,經(jīng)常帶他們參加一些華人聚集的活動,到中華街購物,到中華料理店吃飯。他們認為,對于在海外出生、長大的子女來說吃中餐,給他們講解中國菜,也是在學習中國文化,這對他們的文化認同會產(chǎn)生影響。然而,新華人父母的這些努力,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強勢的異文化撞擊下,不得不面對子女敷衍的尷尬。

3.身份認同的迷茫

盡管新華人愿意在海外定居下來,謀求較好的工作機會和學習、研究、生活的環(huán)境,但是他們不愿意拋棄一些核心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他們即使加入了所在國的國籍,也會在心理上自覺或不自覺地感到自己不是所在國人。但他們的子女則明顯不同,他們對自己是移民的認同沒有那么強,他們對外部加給他們的“中國人”、“外國人”、“華僑”、“華人”等稱呼不能很好地理解,體驗、經(jīng)歷著身份認同的困惑、苦惱。一位德籍華人子女說:“德國是我的出生地,德語是我的母語,我從小在德國文化下長大,你非讓我說自己是個中國人,我肯定說,關(guān)鍵是我的內(nèi)心會說——我不是?!保?]雖然這個孩子依據(jù)法律認同他是德國人,他也宣稱自己是德國人,但他的話語卻反映出內(nèi)心對個人身份認同的彷徨。因為身份認同并非僅僅是主觀的意愿,還有客觀評價,即:所生活 (所在國)的具體環(huán)境內(nèi),多數(shù)人認為你是中國人而不是某國人,而主觀認定并不能改變這一事實。因此,很多華人子女有時感到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所在國人”;或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所在國人”的“異種混合”狀況;或者是生存在“中國人”、“所在國人”、“華僑”、“華人”的交錯之中,體驗和經(jīng)歷著身份認同、文化認同的迷茫。

二 傳承民族文化的努力

由上文中可以看出,新華人因自身的經(jīng)歷,大都保留傳統(tǒng)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他們盡管在學習、工作時,運用所在國語言,舉止也入鄉(xiāng)隨俗,但在家庭生活中,盡其所能為子女營造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說普通話 (或方言),收聽中文廣播,訂閱華文報刊,看中文電視頻道;過傳統(tǒng)節(jié)日,食用中餐。他們希望靠家庭的努力,使子女對所在國文化能夠采取“有所化而有所不化”、“有所認同也有所不認同”的融入基準。新華人為實現(xiàn)這一愿望,從多方面進行著努力。

1.強化語言能力

新華人雖然有保存民族傳統(tǒng)的愿望,但要讓民族意識淡漠、已經(jīng)“西化”的子女學習中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wù)。筆者在調(diào)查中,問到孩子要不要學中文時,十個有八個說不要學,太難了。家長們也說:“孩子對中文有厭學情緒。”

盡管困難重重,華人家長仍然堅定地認為:“培養(yǎng)下一代的民族感情,對他們進行華文教育,培育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是華人父母的責任?!睘榇耍议L們采取在家輔導(dǎo)、送子女去周末中文學校強化學習的辦法。還有很多家長讓子女在寒、暑假回中國,既能學到中文,還可以體驗親情,學習文化。

華人家長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位孩子說:“我不喜歡中文,但媽媽說:‘你必須學習’,我只好不情愿地進入周末中文學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漸漸地感受到了中文的奧妙和趣味。去年,我隨媽媽參加了一次‘中文發(fā)表會’,在臺上我用一口流利的中文演講,博得了聽眾的陣陣掌聲,別提我有多得意了。從那以后,我不但喜歡上了中文,還認為應(yīng)該把中文學好?!币晃患议L說:“我的兩個孩子都可以講漢語,這是我給他們的一把鑰匙。有一天,當他們自己有了欲望要進入中國文化的川流譜系時,他們的鑰匙可以開啟那個世界。”[7]雙語、多文化的教育,對培養(yǎng)華人子女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非常重要。一位華僑更富有遠見,他說:“兒子的日語、英語都很好,可中文較差,所以,我們決定讓她回國一年,學好漢語。讓孩子在兩三種語言之間流利轉(zhuǎn)換,在這一轉(zhuǎn)換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只是語言和文化,還有思維能力和適應(yīng)能力。從小培養(yǎng)她對中國的感情,這種‘中國背景’對兒子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

以上事例證明,只要家長持之以恒地鼓勵子女學習中文,以比較科學的方法進行強化訓練,子女在異文化的社會中完全可以掌握運用中文。

2.參與民族文化活動

傳統(tǒng)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種多樣的體現(xiàn),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蘊含著傳統(tǒng)文化的因子?;谶@樣的考慮,很多新華人父母都堅持讓子女參加華社的活動,例如:參與春節(jié)集會,在舞龍獅、打腰鼓、扭秧歌等表演中擔當角色,使子女在學習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發(fā)揮著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例如一位華人在談到過圣誕節(jié)時說:“孩子還小,過圣誕節(jié)就是圖個好玩,這對她融入當?shù)厝ψ佑袔椭?。但是我們很注意引?dǎo)她,不要疏離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習俗,最好能做到兩者兼顧?!币晃蝗A人孩子說:“我們這一代人長在國外,過圣誕節(jié)已成為習慣。不過我們家最重要的節(jié)日還是春節(jié),因為奶奶在我家,每年這個時候很多親戚都會從其他國家趕過來一起過節(jié),非常熱鬧?!保?]這些充滿濃郁風情的活動,蘊含著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

很多華人家長只要工作、生活、家庭條件允許,還主動讓子女參加由中國僑辦等機構(gòu)主辦的各種形式的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夏令營,說漢語、游故宮、登長城,增加直接感受。一位家長說:“我深感兒子與中國文化的疏離,讓他參加了世界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從首都北京,到古都西安,一路追本溯源。他開始了解到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和燦爛的文化,漸漸地理解了父母對故鄉(xiāng)根的思念和濃濃的親情。當我看到他中文已變得流暢,與祖國不再生疏,想到不久將成長為兼知兩國語言、文化和社會的復(fù)合型人才,有比父輩更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時,感到很欣慰?!庇纱丝梢?,新華人讓子女參與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良苦用心。

3.體悟民族精神

華人家庭營造的文化氛圍,會使子女在情感和意識上逐步走近“中國”。家長的信仰、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等為子女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父輩在異國環(huán)境中努力學習、刻苦奮斗的精神,使子女從小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在這種特殊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思維活躍、善于獨立思考。因此,多數(shù)華人子女嚴格律己,刻苦勤奮,學習非常用功,他們在各種知識競賽中經(jīng)常名列前茅,在各級學校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名牌大學的比例也較高。例如:一位考入東京大學的華僑子女說:“由于我的中國語寫作基礎(chǔ)差,入大學后,我選修了中國語(高級)文選課,當我進入教室后發(fā)現(xiàn),在座的11名學生中有7人是和我一樣的華人子女,我感到很震驚?!痹谌A人子女中,類似情況屢見不鮮。據(jù)美國《僑報》報道,素有“小諾貝爾獎”美稱的美國“英特爾科學人才探索獎”,每年華人子女入圍的比例都很高,2012年公布的決賽者名單中,全美共有40人入圍,其中華裔學生15名,占37.5%。紐約州共有10人進入決賽,其中3名華裔,占30%。還有一些州,華人是唯一進入決賽的學生。華人子女“捷報頻傳,大放異彩”[9]的事實也無數(shù)次地證明:在異文化的國度中,華人家庭注重倡導(dǎo)民族文化精神,對子女的成長大有益處。

三 實踐文化的協(xié)調(diào)和融合

教育人類學者認為,理解文化身份的可能方式至少有兩種:一種是本質(zhì)論的,狹隘、閉塞;另一種是歷史的,包容、開放。前者將文化身份視為已經(jīng)完成的事實,構(gòu)選好了的本質(zhì);后者將文化身份視為某種正被制造的東西,總是處在形成過程之中,從未完全結(jié)束[10]。在社會文化迅速變遷的境遇中,海外新華人子女如何協(xié)調(diào)“文化適應(yīng)”與“文化傳承”的問題尤顯重要。在日益復(fù)雜的生存環(huán)境中,文化屬性都會發(fā)生因人而異的變化,他們在精神依歸、文化認同、身份認同等方面產(chǎn)生了多樣性、多元性,發(fā)生文化跨越的現(xiàn)象。

1.文化的糾結(jié)、相通

在海外生長,受家庭文化熏陶的華人子女,都經(jīng)歷著“所在國的本土意識”與“中華意識”間的內(nèi)在糾結(jié)、相通的過程,并且會一直伴隨著他們的成長。一位日本華僑說:“令人汗顏的是,在國際比賽中,兒子永遠是幫日本隊吶喊。在中日兩隊比賽中,任我在那里為中國隊大叫助威,孩子卻沉默著,顯示出復(fù)雜的心態(tài)。我問他‘為什么支持日本隊?’他稱支持日本隊,并不一定是熱愛日本比熱愛中國更多,而是為自己喜歡的偶像加油。當看到我們不太愉快時,他又很懂事地說:‘支持哪一個隊,或支持哪一國的選手,真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嗎?如果這個問題真的讓父母難過的話,我以后支持中國隊好了?!又终f:‘我和同學們友好相處,彼此相互了解地在一起,其實也是在做中日友好的工作呀,同學們透過我,了解到中國和中國人,不是嗎?’”這位華僑子女的話,反映出他們在異文化國度與周圍同學接觸的過程中,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自覺的文化交流意識,并不斷地努力協(xié)調(diào)族群關(guān)系。

2.文化的協(xié)調(diào)和融合

文化認同的目的是尋求生存方式的連續(xù)性,這種尋求的起因之一,源于生存的社會空間的轉(zhuǎn)換。在同一國家、民族的社會中,人們更多地是無意識地接受既有文化,而對于在海外生存的新華人子女來說,新環(huán)境和不斷變化的社會迫使他們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的歸屬和價值觀的選擇。華人子女在自我形成過程中,在與其他民族、周圍人日常交往的相互作用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地調(diào)適自身,在文化傳承和文化融入之間找到協(xié)調(diào)和平衡。例如,一位美國華人子女說:“我們住在中國文化的家里,又出入于美國社會;上了美國的高中,周末又上中文學校學習。我們無論到哪里做什么,都需要融合和運用我們所接觸的中西文化?!保?1]由此看出,華人子女努力不固執(zhí)地只接受一種文化,而是包容和接受多種文化,在多元文化中尋找協(xié)調(diào),超越華人家庭父輩文化、所在國文化,使其融合在一種人格之中,學會與其他文化共處、交融,接受雙方,融合兩種文化,實現(xiàn)共生。

3.文化、身份認同的不確定性

人生活在社會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生活習俗、家庭形式、親屬制度、社會分工、應(yīng)該遵守的社會規(guī)則等等,都是以文化的形式存在著,文化對人的影響和塑造遠遠大于生物遺傳因素[12]。華人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身份認同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例如:一位學習新聞傳媒專業(yè)的華僑子女說:“我在日本電視臺駐北京分社實習當記者時心理很矛盾,因為報道中國好的地方時常會被總編刪掉,不采用;揭露不好的地方心里又不舒服,有種幫日本人說中國壞話,自己是叛徒的感覺。還有,我很想當記者,可是記者有緊急情況時需要馬上出國,奔赴現(xiàn)場,中國國籍去哪里都要簽證,可辦完簽證新聞變舊聞了。不變國籍,工作會不方便,但如果歸化日本國籍又怕將來后悔,我很糾結(jié)。經(jīng)過反復(fù)思考后我決定為了事業(yè)改變國籍。但是,在我心里一直在鼓勵自己要成為‘國際公民’, ‘效忠’全人類的公正、和平,而非哪個國家?!?/p>

從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正是華人子女對文化、身份的這種思索、碰撞和不確定性,使他們逐漸地懂得了文化身份不是給定的,應(yīng)該是自己設(shè)計,并有選擇文化的權(quán)利;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逐步轉(zhuǎn)化為一種豐富的資源,使他們的文化交流意識逐漸地變?yōu)橹鲃雍妥杂X,包容和開放,擺脫狹隘性,奔向更廣闊的舞臺。

4.重新審視自己的族裔

盡管新華人子女加入了所在國國籍,語言上沒有障礙,也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但在當?shù)厝说男闹?,“華人”依然是外國人,讓所在國人從心理上承認華人是和他們一樣的國民非常難。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華人子女,如果感知到因本身的中國背景而不被接受或受到歧視,就會有一個很強的自我意識支持他們抵御歧視,不自卑,更加向上。例如:一位8歲時來日本,現(xiàn)正在早稻田大學讀書的華僑子女說:“剛來日本時,我特別想成為日本人,可周圍的小朋友總叫我‘中國人’。還有人欺負我,有一次電視報道有中國人犯罪,嫌疑人姓王,同學就說‘是不是你爸爸呀?’我感覺受到侮辱。于是我就暗下決心,更加努力,表現(xiàn)出色。周圍同學便說‘你是中國人那么好,還會說中國語’。大約從高中時開始,在我的意識中逐漸地感到自己是中國人,很有自豪感,現(xiàn)在我很感謝父母沒有把我變成日本人?!?/p>

從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在幼兒園或小學期間,華人子女有一種強烈的求同傾向,不愿意表現(xiàn)自己和別人不同。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特別是受到歧視的一些體驗,會使他們自強、努力,表現(xiàn)更加優(yōu)秀。更有些人會意識到學習中文的必要,上了大學反倒喜歡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甚至后悔小的時候沒學漢語。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海外華人子女身處文化差異和文化交融的環(huán)境,直面各種族群和文化的相互浸染、交疊,經(jīng)歷著自身的流變過程。他們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中國人”、“所在國人”的區(qū)分不是固定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更會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對族裔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確認——“族裔文化的發(fā)現(xiàn)”。

這一成長過程,即是:在學?;蛏鐣惺艿绞桦x、孤獨→求同的心理壓力→為消除差異努力融入和同化→伴隨自我意識的增強,再重新審視自己的族裔根源。

海外華人子女生活在兩種或多種文化狀態(tài)之中,他們繼承延續(xù)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要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華人的家庭教育與父輩的重視尤為關(guān)鍵。華人子女在接受家庭教育、熏陶的同時,汲取著異文化的營養(yǎng),并不斷地調(diào)適自身,使不同文化兼容互補,在異文化和不同族群的互動、融合過程中,使文化傳承具有吐故納新的自我發(fā)展能力,使他們具備看世界的更多元、更開闊的視角。正如安東尼·吉登斯所說:“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反叛與皈依,都成為‘香蕉人’精神追求的層面,……但它也有助于建立適應(yīng)性的反應(yīng)和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保?3]

【注 釋】

[1][10][12]錢民輝:《當代歐美教育人類學研究的核心主題與趨勢》,《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2]〈德〉赫德爾著,姚小平譯《語言的起源》,商務(wù)印書館,2009年,第12頁。

[3]Mrs LA:《華人母子“文化溝”趣聞:同住不同食同族不同語》,洛杉磯華人咨詢網(wǎng),http://www.chinaseinla.com/f/page_viewtopic/t_7315.html,2007年9月28日。

[4]〈德〉伽達默爾著,夏鎮(zhèn)平譯《哲學解釋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第62頁。

[5]〈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第70頁。

[6]袁靜:《海外華人子女在轉(zhuǎn)變:從“香蕉人”到“芒果人”》,《人民日報 (海外版)》2007年8月7日。

[7]同 [6]。

[8]李秀翠: 《海外華人這樣過圣誕》,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12月16日。

[9]林菁:《美國英特爾獎決賽名單公布 15華裔學生入圍》,中國新聞網(wǎng),http://www.chinanews.com/hr/2012/01-27/3624120.shtml,2012年1月27日。

[11]張紅:《從“香蕉人”到“芒果人” 華裔新生代熱盼故土尋根》, 《人民日報 (海外版)》2010年3月2日。

[13]〈英〉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14頁。

猜你喜歡
所在國新華華僑
踔厲奮進續(xù)寫新華章
我的華僑老師
華僑華人賀祖國70華誕: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亂發(fā)脾氣的小熊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2011年ENR最大200家國際工程咨詢設(shè)計公司中國大陸入圍企業(yè)(根據(jù)來自公司所在國海外項目的設(shè)計收入排名)
2010年最大200家國際設(shè)計公司(根據(jù)來自公司所在國之外海外項目的設(shè)計收入排名)
2011年ENR最大200家國際工程咨詢設(shè)計公司(根據(jù)來自公司所在國海外項目的設(shè)計收入排名)
河源市| 陵川县| 武邑县| 澄城县| 长丰县| 册亨县| 新河县| 洪湖市| 杨浦区| 武威市| 江源县| 濮阳县| 宝兴县| 青神县| 瑞丽市| 安龙县| 大竹县| 德阳市| 金门县| 孙吴县| 昌吉市| 余庆县| 桓台县| 民丰县| 兴业县| 徐水县| 郁南县| 华亭县| 当涂县| 晴隆县| 阳高县| 云霄县| 栾川县| 五台县| 肥西县| 连城县| 河源市| 内江市| 方城县| 正镶白旗| 肥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