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珊
(北京外國語大學 亞非學院,北京 100089)
近代越南文化的變遷
鐘 珊
(北京外國語大學 亞非學院,北京 100089)
近代時期,特別是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是越南社會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的歷史時期。越南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了斷裂,漢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影響較以前大大減弱,而以法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舉侵入。在這個東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時代,越南進步知識分子意識到:如果想生存下去并緊跟世界的發(fā)展步伐,越南社會必須進行深刻的變革。在促進這一社會變革的過程中,越南知識分子非常清楚國語文字、教育以及媒體所起的關鍵作用,使它們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有效工具。在他們的自覺努力下,越南近代國語文學、宗教、建筑、音樂、電影、舞臺藝術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新的生活方式也在越南社會中越來越普及。
近代;越南文化;文化發(fā)展史;變遷
近代時期,特別是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是越南社會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的歷史時期。隨著西方國家的殖民入侵,以法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開始大舉侵入越南。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越南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發(fā)生了斷裂”[1](P350),以漢字、喃字和儒家學說為中心的越南傳統(tǒng)文化的架構逐步倒塌,漢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影響較以前大大減弱。與此同時,隨著殖民同化政策的不斷深入,法國文化開始大量輸入越南。在這個東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時代,越南進步知識分子因有了文化比較的視野和文化批判的眼光,而深切意識到:如果想生存下去并緊跟世界的發(fā)展步伐,越南社會必須從一個專制的社會向一個民主的社會轉變。由此意識出發(fā),越南社會變革的進程開始了。在促進這一社會變革的過程中,越南知識分子很清楚國語文字、教育以及從西方舶來的媒體所起的關鍵作用,使它們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有效工具。在他們的自覺努力下,越南近代國語文學、宗教、建筑、音樂、電影、舞臺藝術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新的生活方式也在越南社會中越來越普及。
漢字和喃字是越南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漢字對越南古代文化的影響更加全面而深遠。但是,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到來以及法國殖民統(tǒng)治的開始,漢字和喃字逐漸被由拉丁字母組成的拼音文字——國語字所替代。正如我國著名學者賀圣達教授所說的那樣:“這一過程不只是近代越南文字的一大變化,而且對近代越南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盵1](P351)國語字是法國傳播本國文化,使越南傳統(tǒng)文化逐步向新文化方向轉變的最有力的工具。
越南拼音文字是16世紀后到越南傳教的歐洲傳教士創(chuàng)造的。當時,語言是他們在傳教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障礙,于是他們開始試圖用各自的母語來記錄越南語的讀音,越南拼音文字由此誕生。從最初的拼音實驗到形成拉丁化文字系統(tǒng)在越南大約經(jīng)歷了200年時間。在此過程中,必須要提到的一位關鍵人物是羅馬傳教士亞歷山大·德·羅德(Alexandre de Rhodes)。17世紀中葉,羅德編撰出版了兩部最早的越南拉丁文字著作:《越葡拉丁字典》和對愿入天主教接受洗禮者的《八日教程》。其中,《越葡拉丁字典》的問世使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來自不同國籍傳教士創(chuàng)制的各種記音符號得以相對統(tǒng)一。羅德也因以上這兩部著作而被視為是越南拼音文字的創(chuàng)始人。
法國統(tǒng)治越南期間,開始在越南大力推廣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國語字,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消除語言交際的困難以便于殖民統(tǒng)治;二是割斷中越兩國文化聯(lián)系的紐帶。1859年2月,法軍占領西貢。為了進一步推行殖民同化政策,法國殖民當局大力推廣法語和國語字教學。1861年,法國總督將西貢百多祿主教中學①école d'Adran更名為“口譯學?!雹贑ollège des Interprètes,教授法語和國語字。[2](P83)同年,越南第一部《法越——越法辭典》得以出版。70年代后,法國殖民當局規(guī)定要用國語字書寫賬單,并且把掌握國語字作為官員晉升的條件。1882年,南圻殖民當局又規(guī)定,所有越南語的公文必須用國語字。1885年,法國侵占越南中部和北部后,又在當?shù)赝茝V國語字??紤]到越南中、北圻仍然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為了取得越南上層的合作和支持,殖民當局允許保留科舉制和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同時逐步發(fā)展和盡可能擴大以法語為主、國語字為輔的語文教育,打擊了漢語教學和以漢喃文學作品為其重要表現(xiàn)形式的越南傳統(tǒng)文化。[1](P352)
近代,國語字之所以能夠在越南迅速得以推廣,除法國殖民當局的大力推廣外,還與一些越南進步知識分子的支持緊密相關。這些知識分子大都既有深厚的漢喃文字功底,又留過洋或接受過西方新式教育,他們之所以大力普及國語字,是為了解決越南長期存在的口語和文字不一致的矛盾,便于人民群眾學習、掌握知識,使越南成為一個文明的國度。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張永記、范瓊、潘佩珠、潘周楨等等。他們通過辦報、開設義塾等方式大力推廣國語字,取得了顯著效果。
國語字在越南的普及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國語字是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容易學習掌握,便于新知識、新文化、國家政策的推廣,這一點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國語字替代了漢喃文字,使大多數(shù)越南人無法閱讀本國的漢喃歷史文獻,無法更加直接地了解本國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拔幕呢S富性有懶于它的積累,新的著述尤其是富有價值的著述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大量出現(xiàn)。這就不能不造成某種程度的文化上的脫節(jié)?!盵1](P353-354)
越南報刊業(yè)的出現(xiàn)相對較晚,是在法屬時期才形成并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可以說,報刊業(yè)是法國在越南進行殖民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1862年,越南最早一份法語報紙《南圻遠征公務紀要》(Bulletin officiel de l’Expédition de Cochinchine)在西貢問世。該報主要用來刊登南圻殖民當局的一些決議、公文、法規(guī)、指示和文章等等。1864年,西貢地區(qū)又增加了一份《西貢消息》報(Le Courrier de Saigon)。1883年和1884年,法國殖民當局在北圻創(chuàng)辦了《中、北圻保護公報》(Bulletin Officiel du Protectorat de l’Annam et du Tonkin)和《北圻未來》報(L’Avenir du Tonkin)。[3](P123)起初,越南發(fā)行的所有報刊都由法國人創(chuàng)立和管理,他們大都是法國政府的代言人。報刊成為為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tǒng)治提供服務并鞏固其殖民機構的工具。
如上所述,為了割斷越南傳統(tǒng)文化與漢文化的聯(lián)系,更好地實施同化政策,法國殖民當局便大力推動國語字的普及,一些國語字報刊相繼問世。1865年4月15日,越南第一份國語字報紙——《嘉定報》在西貢創(chuàng)刊。此后,又有《潘安報》、《南圻日程》、《六省新聞》、《婦女新聞》等等國語字報刊雜志在越南國內發(fā)行。為了便于民眾接受,一些國語字報刊開始刊登中國古典小說的譯介之作以推廣國語字,反而掀起了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國語字的翻譯熱潮。1901年8月1日,西貢《農賈茗談》報刊登了《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部分國語字的翻譯版本以及對三國人物的評點文章。此后,許多中國古典小說在《東洋雜志》、《中北新聞》、《南風雜志》、《六省新聞》、《星期六小說》等報刊雜志上連載,然后交由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曾有學者對20世紀上半葉前后譯成國語字的中國小說單行本進行了梳理,統(tǒng)計出的不同譯本多達316種[4](P208-236)。
早期越南報刊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僅僅是在法國侵略統(tǒng)治者將西方文化強加于越南的被動過程中完成的,它同時也是越南文化接受與吸取外來文化之精華的具有主動性與能動性的過程。確切地說,越南是通過報刊接觸到西方文明的。越南知識分子早就看清報刊對越南社會的進步作用,于是他們盡心盡力地建立、發(fā)展與普及越南報刊。他們在越南報刊的萌芽期就意識到其文化使命,并積極努力地去完成之。他們以報刊為媒介,為越南文化打開了思想與知識的新空間,并引進了一種新的、文明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越南走上現(xiàn)代化道路的開端不是建設物質文明,而是打開精神文明的新空間與對不同文化傳統(tǒng)開放。[5]
19世紀中葉以前,越南同中國一樣采用封建式的教育制度,實行科舉制。但隨著法國的入侵,科舉制度先后在南圻(1867)、北圻(1915)和中圻(1918)被廢除,近代越南新教育體制逐步確立。
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越南社會經(jīng)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商品經(jīng)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破壞了自給自足的封建地主經(jīng)濟,法國殖民者的政治統(tǒng)治取代了傳統(tǒng)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破壞了儒學的一統(tǒng)天下。在這種背景下,舊式的教育已不能適應越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1](P373)
教育是法國殖民者推行其同化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正如有的學者指出:“法國殖民主義常以法蘭西文化和民族優(yōu)越感而自豪,但在侵入印度支那后,卻遭到當?shù)厝嗣竦膹娏曳纯?。反抗斗爭不僅有群眾性的武裝斗爭,還有當?shù)匚幕牡种啤_@使法國殖民者認識到,要征服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印支各民族,僅用暴力是不行的,‘只征服其國土還不夠,還要征服他們的靈魂?!蚨鴱那秩胗《戎悄喜块_始,法國就把教育作為殖民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并立即插手文化教育領域?!盵6](P337-338)盡管在入侵越南的開始階段(1859—1917),越南北圻和中圻地區(qū)一直是法越學校和漢語儒學學校并存,但法語教學一直都是殖民當局最為提倡的。殖民統(tǒng)治者通過開辦法語學校向越南人,特別是青年一代灌輸法國文明優(yōu)越的思想,企圖從精神上征服被統(tǒng)治者,培植更大量的政治與文化仆從。在印度支那只有能講法語的人才能加入法國國籍,河內大學①該校前身是“印度支那大學”(Université Indochinoise)。的入學條件必須會法語。
YG(B)141D型數(shù)字式織物厚度儀 (溫州大榮紡織儀器有限公司); YG461E織物透氣量儀透氣儀 (武漢國量儀器有限公司);YG026H型多功能電子強力機 (武漢國量儀器有限公司);德國Topas PSM165孔徑測試儀;德國Topas-AFC133動態(tài)過濾效率測試儀。
從1917年開始,法國殖民當局開始在越南全面推行法國式的教育制度,實行小學、中學、大學三級的近代普通教育制。據(jù)統(tǒng)計,1943—1944年間,越南全國共有4所中學,18所高小,4062所初小、9070所初等教育機構。[2](P95)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當時的越南教育基本以初級教育為主,而中高等教育相對缺乏。只對越南人進行低層次的技能教育,學習法語、法國的歷史,割裂了學生與本民族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他們對法國的忠實。顯然,法國在越南的這種教育是“奴化教育”,其目的是同化當?shù)厝嗣?,為殖民服務。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種新式的教育體制開啟了越南的現(xiàn)代教育。盡管發(fā)展緩慢,但它對越南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傳入到越南,啟發(fā)了大批的愛國志士。正如霍爾在《東南亞史》一書中指出:“同化政策所產生的效果與這種政策原先謀求的目的舒而不同,反對法國最激烈的正是那些最擅長法語的人?!盵7](P863)
與大多數(shù)東南亞國家一樣,近代越南由于喪失了獨立,其歷史發(fā)展的正常進程被外來侵略勢力所打斷,已不能沿著原來的道路繼續(xù)發(fā)展。在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社會轉型背景下,越南人,特別是進步知識分子階層的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從最初的堅決抵制西方的一切到學習西方、日本、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革新思想并為我所用,力爭推翻法國殖民統(tǒng)治,取得民族獨立。這一時期,越南人經(jīng)歷了從儒家思想到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再到以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為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變革。
法國入侵越南,除了軍事上的打擊、經(jīng)濟上的剝削掠奪外,還在文化上推行同化政策以達到奴役越南民族的目的。起初面對法國文化的強硬輸入,越南人采取了堅決抵制的態(tài)度:他們拒絕與法國人合作,抵制殖民者帶來的一切用品,拒絕學習外語甚至是國語字,因為認為那是西方人創(chuàng)造的文字。由于這些都是由狹隘的、保守的、缺乏理性的愛國精神主導的運動,因此不會成功。1885—1896年由越南愛國封建士大夫領導的勤王運動就是例證。其宗旨是:驅除法賊,擁護王朝、謀求獨立。由于法國殖民者采用軟硬兼施的手段以及勤王運動本身的弱點,這場運動以失敗而告終。勤王運動的失敗證明了保守的儒家思想體系已不能在救國、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起到任何幫助作用。
當時,越南愛國志士面對勤王運動的失敗一時感到無所適從。正在這時,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中國改良主義者發(fā)動了戊戌變法運動。這場中國近代史上的資產階級改良維新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在越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越南著名的民族革命領袖潘佩珠就是在中國戊戌變法思潮的啟發(fā)下,帶領愛國志士掀起了越南的維新運動。潘佩珠(1867—1940),原名潘文珊,生于越南中部義靜省的一位鄉(xiāng)村教師家庭。自幼受儒學教育,精通漢文。潘佩珠出生時,法國殖民者已侵占了整個南越,受其父影響,他自幼就接受了愛國主義思想,青年時期,還投身于勤王運動。在近代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下,潘佩珠等人又發(fā)起了“東游運動”和“東京義塾”,從國外和國內兩個方面,推動了近代越南文化和越南人的思想解放。
1904年5月,以潘佩珠等人為首的越南愛國知識分子組織了一個革命團體——維新會。維新會在1905年發(fā)表《勸國民資助游學文》和《敬告全國父老書》,號召越南青年赴日本游學,效法日本的明治維新,以救圖存,這就是越南近代史上著名的東游運動。從1905到1908年這三年間,有200多名越南人赴日留學。他們有的進入日本的振武學校等軍事學校,有的進入同文書院等文科學堂,較為系統(tǒng)地接觸到近代科學文化和日本國內的情況。赴日期間,潘佩珠還見到了梁啟超,親自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啟迪。
在東游運動趨于高潮之時,越南國內的一些受近代文化影響的愛國志士,發(fā)起了一場愛國主義的文化教育運動,主張通過文化教育,開啟民智。1907年3月,在梁文玕、阮權等進步士大夫的倡議下,東京義塾在河內行桃街成立。東京義塾的教員都是一些具有新思想的儒生,教授的課程有地理、自然、衛(wèi)生、法文、漢文等等。除課程外,每逢陰歷初一、十五,學校還會組織文章講評、讀報和演說,激勵師生的愛國心和團結精神。學校還提倡去除封建迷信等陋習,主張新的生活方式,如穿西服、剪發(fā)髻等等。東京義塾編印的《文明新學冊》一書清晰地詮釋了其革新主張。該書對越南人提出了六項要求:使用國語字;校訂書本;改革考試制度;鼓勵人才;振興工業(yè);發(fā)展報刊業(yè)。東京義塾不僅在河內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它的影響還輻射到周邊地區(qū),如:興安、海洋、北寧、南定、山西和河東等省。同時,仿效東京義塾辦學的地區(qū)也日益增多。雖然東京義塾名義上只是一所學校,但實際上卻成為了當時越南全國宣傳維新抗法、爭取民族獨立的中心。因此,東京義塾只存在了短短不到9個月的時間就被法國殖民當局強行取締。除了為越南的民族文化、語言文字發(fā)展事業(yè)做出積極的貢獻外,東京義塾還標志著越南進步士大夫們的思想轉變。他們不再只一味地堅守儒家學說的思想體系,越南的思想文化生活領域顯現(xiàn)出了新的面貌。這些進步士大夫不僅認識到愛國與愛民的關系,如《文明新學冊》中就強調:“文明是開啟民智、振興民氣、開通民志、擴大民權、改善民生的主義?!盵8](P896)他們還認識到,愛國還與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緊密相關。
東游運動失敗后,潘佩珠和其他越南革命志士分別到中國和泰國進行活動。中國辛亥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越南革命家的斗爭意志。1912年,在潘佩珠的領導下,越南光復會在中國廣州成立。該會的宗旨是:驅逐法國殖民者,光復越南,成立越南共和民國。由此可見,光復會的最主要的思想影響,在于它首先明確提出,要在越南建立“民主共和國”。但光復會是一個在越南國外成立的革命政治組織,它的主要活動是組織反法暴動、起義和暗殺法國殖民主義者及其走狗,而不在于思想理論方面,因此在文化上的影響不大。
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失敗后,越南人民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隨著國內民族矛盾的不斷加劇以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發(fā)展,越南思想文化界也十分活躍。1911年,胡志明踏上了遠赴西方尋求救國的道路。他在法國定居后,廣泛地受到歐洲各種進步思想的影響,接受并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帶回越南。在胡志明的領導下,越南愛國人士于1930年2月3日成立了越南共產黨。越南共產黨是越南民族解放革命的先鋒隊,它的成立不僅是越南爭取民族獨立革命進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而且也是推動越南人民取得民族解放斗爭最后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越南共產黨的成立還標志著無產階級思想體系在越南民眾思想生活中的勝利。在越南共產黨的帶領下,1945年9月2日,越南人民終于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綜上所述,近代時期,越南與西方在文化領域方面的交流使得越南人的思想體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在將近100年的時間里,越南產生并存在著多種不同的思想體系,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并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轉變,近代越南思想體系呈現(xiàn)出一種復雜交織的景象。
“越南近代文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歷史特點,是它與越南歷史風云和越南民族的命運密切相關?!盵1](P364)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漢字和儒家思想對越南社會影響的削弱,漢文學逐漸失去往日的主導地位,并被快速發(fā)展起來的國語文學所替代。
法國侵占越南后,越南的一部分文紳或士大夫,在勤王的旗幟下,掀起了抗法救國運動。這些士大夫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之心,且精通漢文,他們寫下了不少漢文詩歌和散文,表達了對法國侵略者的仇恨,對賣國賊的鄙視,以及他們的憂國報國之情。阮廷沼(1822—1888)就是這些抗法前沿陣地的代表人物之一。盡管雙眼失明,但他從未放下過反抗殖民者和抨擊殖民走狗的筆鋒。他的漢文詩作和像《芹勺義士祭文》、《六省陣亡義士祭文》等文章在當時極大地鼓舞了越南南部六省的官軍、士大夫和義軍的抗法士氣。[8](P903)當時的越南像阮廷沼這樣的愛國作家還有很多,如:越南西北部抗法起義領袖阮光碧(1832—1890),在他的漢文詩集《漁峰詩集》中收錄了97首五言、七言詩,生動記錄了勤王運動,也道出了詩人的愛國心聲。潘廷逢(1847—1895)是勤王運動的主將,也是著名學者。他所作的漢文詩,充滿憂世之情,如《絕命詩》:“九重重駕開山外,四海人民水火中。責望愈隆憂愈大,將門深自愧英雄?!盵1](P365)在上述這些愛國詩人、學者后,越南國內又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新愛國儒士,他們受到西方民權論、進化論以及中國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代表人物有:潘佩珠、潘周楨、梁文玕、阮權、黃叔沆、阮尚賢、吳德繼、鄧元謹、黎文勛等等。他們所作的愛國詩文深受越南人民喜愛,成為反抗法國殖民者、激勵社會進步的斗爭武器。比如:1905年,訓全和榜程兩位維新志士做了一個革命性的行動:剪發(fā)。為此,越南革命者們作了一首詩歌來贊頌這種舉動:“此番剪發(fā)去修行,住‘維新’廟,誦‘獨立經(jīng)’。日夜虔誠祈禱,益國利民是心愿。開拓民智擔重任,祖國富強為目標?!盵9](P198)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作還有《琉球血淚新史》(1903)、《越南亡國史》(1905)、《海外血書》(1906)、《呼魂少年》(1907)、《愛國歌》(1910)等等。
通過以上這些詩文不難看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越南漢文文學主要是由進步儒士撰寫的用以抨擊法國殖民者,抒發(fā)愛國之心的詩歌和散文。這些作品的政治氣息非常濃厚,反映的主要思想都與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相關。
由于法國殖民當局的語言政策以及越南維新志士對國語字的提倡,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語字在越南社會迅速普及開來,國語文學也因此成為近代越南文學發(fā)展的新方向。最初,國語字用來翻譯漢喃和法語書籍。比如像漢文的《大學》、《中庸》、《詩經(jīng)》、《明心寶鑒》,喃文的《金云翹傳》、《二度梅》、《蓼云仙》和一些民間故事、歌曲都被譯成國語字。這些作品都由精通漢文的進步儒士所翻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有:張永記、黃靖果、陳豐穡、馮皇創(chuàng)、裴光儒、寇武疑等等。
隨著國語字普及程度的提高,一些用這種新文字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相繼問世,作品的形式也有所創(chuàng)新。報告文學、政論、短篇小說、戲劇、新詩等多種文學作品越來越為越南人所熟知。張永記的報告文學《乙亥年北圻行》(1876)是這一時期最早出現(xiàn)的新文學形式。之后,現(xiàn)代小說的形式也出現(xiàn)在越南文壇上,早期作品有阮重管的《拉薩羅·繁的故事》(Truy?n th?y Lazar?Phi?n)(1887),張維瓚的《潘安外使》(1910)和陳正照的《黃素鶯含冤》(1910)。
20世紀20年代,國語小說發(fā)展迅速,作家和作品大量涌現(xiàn)。胡表正(1885—1958)和黃玉柏(1896—1973)是當時寫國語小說成就最大的兩位作家。胡表正的作品在當時可以說是最多的,共有64部中、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集以及詩歌、研究著作等。他的代表作有《誰能做》、《苦澀的生活》、《人情冷暖》、《譯員》、《自作自受》、《父子義重》、《暗中哭泣》、《窮人的孩子》、《孽債》和《殘花》等等。其創(chuàng)作的小說的題材覆蓋面很廣,反映了從農村到城市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揭露了搶劫、買官鬻爵、欺騙、失業(yè)和貧窮等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9](P206)黃玉柏的《素心》是20世紀初越南最著名的一部國語小說。主題是描寫素心與淡瑞這對城市青年的苦悶,發(fā)表后在當時的越南文壇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總體看來,這一時期的越南國語小說大都“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反對封建家長制,提倡個性解放,要求思想自由、戀愛自由”[1](P371),因此十分具有進步性。1925—1926年,越南文學界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小說題材——歷史小說,以激發(fā)人民群眾的愛國精神,代表作有阮子超的《黎大行》等。
1930—1945年是越南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之間的矛盾空前復雜、激烈時期,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是各種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的時期,是越南文壇文學流派和文學形式異彩紛呈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里,革命文學、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在越南文壇上都有所亮相。
1930年2月3日,越南共產黨成立。隨著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的不斷深入,越南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也隨之發(fā)展起來。越南人民的偉大領袖胡志明是越南20世紀最偉大的革命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卓越活動家,他為越南的民族解放和獨立事業(yè)貢獻了畢生的經(jīng)歷。胡志明在進行革命活動之余,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革命文學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他撰寫的《獄中日記》詩集。這部詩集集中了胡志明1942年秋到1943年秋在廣西國民黨監(jiān)獄里寫的100多首漢文詩。這些詩歌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偉大而崇高,其風格就同作者本人一樣樸實無華。它真實地反映了胡志明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表現(xiàn)其對革命的無限忠誠。胡志明不僅是越南無產階級革命先驅,還是越南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奠基人。
這一時期,蘇聯(lián)和法國的進步、革命文學通過譯介開始傳播到越南,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母親》等蘇聯(lián)小說深深地影響了越南進步青年。1933年,越南思想界展開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爭論。1935年,越南文壇上又發(fā)生了一場“藝術為藝術,還是藝術為人生”的大討論。此次討論一直延續(xù)到1939年,其結果擴大了“藝術為人生”藝術觀點的影響,促進了人們對藝術的認識,加強了藝術家服務人生、服務社會的責任感。[9](P214)
20世紀30、40年代,浪漫主義文學在越南文壇上也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文學潮流。越南南方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作家有一零、概興、世旅、黃道、石藍、春妙等自立文團和新詩派的作家。他們都是接受西學教育的留法歸國青年,其前期創(chuàng)作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法國的雨果、夏多布里昂、拉馬丁的浪漫主義的影響,后期則傾向于紀德的浪漫主義。[10]由于受到蘇聯(lián)文學和法國進步文學的影響,越南文學中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在這一時期也得到大發(fā)展,代表作有吳必素的《熄燈》、《鄉(xiāng)事》和《草棚與竹塌》、南高的《志飄》、武重奉的《紅運》、阮公歡的《男角四卞》等等。
綜上所述,在近代近百年的時間里,越南文學從中代的漢文學逐漸轉變?yōu)楝F(xiàn)代國語文學。文學的內容、題材、體裁等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梢哉f,近代文學成為新思想體系進入越南的載體,為越南的民族解放斗爭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宗教方面,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tǒng)治使得天主教在越南尤其是在越南南方得到較大的發(fā)展。盡管早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就已有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的傳教士到越南傳教,1784年百多祿還為法國天主教會取得了在越南的傳教權,但天主教真正得到較大規(guī)模的傳播,卻是在1862年《西貢條約》簽訂后。到1883年,在越南的天主教徒已達70多萬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天主教徒已超過100萬。越南已成為僅次于菲律賓的亞洲第二個天主教徒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1](P374-375)
近代階段,越南在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在河內、西貢、海防、南定、順化、大叻等大城市,大量法式建筑出現(xiàn)。盡管修建這些建筑的初衷是為法國殖民管理機構提供辦公場地或為殖民者提供宗教場所,但這些新式建筑規(guī)劃整齊、外形美觀、充滿異域特色,它們與古老的越南建筑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一副美麗的越南城市圖。法國統(tǒng)治越南后,西式先進的城市管理法規(guī)和城市規(guī)劃方法也被帶到了越南。城市中的社會各階層劃分出各自的生活空間。此外,大量學校、道路得以擴建和修整,城市環(huán)境也逐步得以改善。
伴隨著法國的殖民統(tǒng)治,以法國音樂為代表的各種西歐音樂,如:宗教音樂、古典樂、西方浪漫主義音樂、輕音樂、歐美民間音樂、軍旅音樂等等也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傳入越南。隨著法越教育的不斷深入以及西方宗教的不斷滲透,西方音樂成為當時大批越南青少年極力追捧的時尚玩意兒。他們從最初的唱法語原版歌曲逐漸轉變?yōu)槌ㄊ角{越南語歌詞的歌曲。新音樂類型和洋樂器越來越受到越南人的追捧。由于社會新興階層的需要以及近代越南社會改良維新運動的影響,本著一種與西方藝術展開競爭的心理,越南人在各大城市掀起了一場音樂藝術改革風潮。可以說,近代西方音樂在越南的滲透客觀上激發(fā)起了越南人的民族自強精神,從而推動了一種被稱為“改良音樂”或“新樂”的音樂類型的誕生。
法屬時期,越南電影藝術取得到了發(fā)展。1898年9月,這種新的藝術類型首次在西貢與觀眾見面。1920年,越南首家影院在河內落成。之后,印度支那影視公司成立并開始制作一些反映順化風景的紀錄片。1923年該公司制作出了印度支那首部故事片《金云翹》并于1924年9月19日在西貢賭場影院公映。
近代,越南在舞臺藝術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發(fā)展,首先要提到話劇。話劇是一種與越南傳統(tǒng)劇目完全不同的舞臺藝術。20世紀20年代初,阮文永等人把西方的話劇劇本從法語翻譯成越南語,不久后這些話劇便呈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1921年,話劇《疑心病病人》(Le malade imaginaire)在河內公演。同年的10月22日,武廷龍的《一杯毒藥》也在河內歌劇院上演?!兑槐舅帯肥窃侥媳就恋牡谝徊吭拕?,公演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該劇主要反映20世紀初越南城市社會生活中的黑暗面,提倡以人心、良心作為行動的指南。再后來,河內還出現(xiàn)了精華劇團和世旅劇團。當時大量的越南本土話劇劇本得以創(chuàng)作,如:武廷龍的《良心法庭》(1923)、韋玄得的《黃夢蝶》(1928)、南昌的《安南洋人》(1930)、阮文能的《愛情與革命》(1941)等等。其中,韋玄得創(chuàng)作的《金錢》(1938)在上演后,受到觀眾一致好評。話劇在越南發(fā)展地非常迅速,尤其是在20世紀40年代后。截止到1945年八月革命前,越南有近100部話劇問世,這種新的舞臺藝術更加豐富了越南的文化藝術生活。近代話劇之所以能夠被幾乎所有的越南人所接受,是因為它是在越南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選擇接收了西歐文化,且其內容貼近老百姓的生活,能夠反映出強大的民族精神。[8](P919-920)
西方話劇以其新穎的藝術形式和吸引力傳入越南后,對越南傳統(tǒng)戲劇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改革傳統(tǒng)戲劇使其更具吸引力成為包括戲劇界人士在內的全體越南人共同關心的問題。正是在這種戲劇改革風潮的推動下,在越南原有的音樂藝術基礎上,還有外來西方音樂與舞臺藝術新鮮要素的加入,越南一批新的民族歌劇類型形成并逐步發(fā)展起來,比如:南部改良戲、中部順化歌劇等等。
近代時期,由于受到法國文化的影響,越南人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轉變,下面就以飲食習慣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越南飲食風格堪稱東西結合的典范,如果我們去越南餐廳吃飯,在桌子上即能看到筷子,還能看到叉子。越南人的菜單里總少不了炸薯條、奶油雞茸蘑菇湯之類的菜品,而法式肝醬面包(bánh m? patê)更是成為越南人最喜愛的食品之一。這種面包有點兒像法棍面包,但呈橢圓形。越南人會在面包中間開個口子,放進火腿、煎肉、雞蛋、新鮮黃瓜片、西紅柿片,最后再加入秘制的醬料。由于蔬菜分量足,口味輕淡,法式肝醬面包特別符合越南人的飲食習慣,許多越南人都會把它當做早餐或晚餐。如果去越南,你還會在大街小巷看到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咖啡廳。現(xiàn)代越南人喜愛喝咖啡也是受法國文化的影響。1857年,法國殖民統(tǒng)治者將咖啡樹引進越南,最初僅種在教堂里。1888年,第一批咖啡園在義安生府葵和北部一些地方出現(xiàn)。1920— 1925年,法國在越南西原地區(qū)大面積種植咖啡,自此咖啡迅速融入越南人的生活,成為他們日常必不可少的飲品。
綜上所述,近代時期,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法國文化的沖擊下,在受西方教育理念影響的愛國進步知識分子和維新派人士以及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推動下,越南文化發(fā)生了深刻轉型。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文化轉型不是只受外來文化的單方面影響,而是在內、外力,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完成的。
對越南來說,因為過去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在進入近代后,又深受以法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響,因此,近代越南文化的定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博弈的過程,即是擺脫一些歷史習慣和負擔,又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確認和吸收東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的一個過程。
[1]賀圣達.東南亞文化發(fā)展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2] Phan Ng?c, S? ti?p xúc v?n hoá Vi?t Nam v?i Pháp, Nxb. V?n hoá th?ng tin & Vi?n V?n hoá, Hà N?i, n?m2006.(潘玉.越南與法國的文化接觸[M].河內:文化信息出版社、文化院,2006).
[3] Tr?n Vi?t Ngh?a, Trí th?c Vi?t Nam ??i di?n v?i v?n minh ph??ng Tay th?i Pháp thu?c, Nxb. Chính tr? qu?c gia – S? th?t, Hà N?i, n?m 2012.(陳曰義.法屬時期越南知識分子與西方文明的碰撞[M].河內:國家政治—事實出版社,2012.)
[4] (法)克勞婷·蘇爾夢.中國傳統(tǒng)小說在亞洲[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
[5] (越)黃永福.從“儒學”到“現(xiàn)代”:越南的新文學/文化運動及其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化的關系——以〈南風雜志〉(1917-1934)及其主編范瓊(1892-1945)為中心的討論(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D].2010.
[6] 梁志明.殖民主義史東南亞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 (英)D·G·E·霍爾.東南亞史(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8] Hu?nh c?ng Bá, L?ch s? v?n hoá Vi?t Nam, Nxb. Thu?n Hoá, n?m 2012.(黃公霸.越南文化史[M].順化:順化出版社,2012.)
[9] 于在照.越南文學史[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1.
[10] (越)阮氏紅鶯.越中浪漫主義文學之比較[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第19卷第5期).
[11] 于向東.越南思想史的發(fā)展階段和若干特征[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第34卷第3期).
[12] 李季.法國殖民對越南文化的影響初探(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D].2010.
[13] 陳立、劉華.近現(xiàn)代越南教育的格局(1859-1917)[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第32卷第1期).
責任編輯:侯德彤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etnamese Culture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to 1945
ZHONG Shan
( Schoo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
In modern times,especi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ate19th to the early20th,Vietnam was in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a"traditional"society to a"modern"one.In this period,the development of Vietnam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interrupted,the western culture represented by French culture spread rapidly when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weakened considerably.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a lot of Vietnamese intellectuals realized that the Vietnamese society must undergo aseries of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world development.In promoting social change,the Vietnamese intellectuals knew exactly that the Quoc Ngu,education and media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successfully used them as efficient tools.With their conscious effort,considerable developments had been achieved in modern Vietnamese literature,religion,architecture,music,film,and performing art,and new lifestyles were also popularized in the Vietnamese society.
modern times;Vietnamese culture;histor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K333.4
A
1005-7110(2013)05-0052-06
2013-06-2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東方文化史”(批準號: 11&ZD082)階段性成果。
鐘珊(1978- ),女,北京人,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教師,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