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君麗
(巢湖學院 歷史旅游文化系,安徽 巢湖 238000)
蟂磯位于長江安徽段蕪湖和無為之間,今屬安徽無為縣二壩鎮(zhèn),與蕪湖隔江相望。蟂,亦作“梟”。宋代的陸游《入蜀記》曾引舊說,云磯有梟,以故得名。梟為不祥之物,人惡其名,因磯在水中,水常漫石,故曾改名“澆磯”?!督贤ㄖ尽吩疲骸跋S,老蛟也?!薄稄V韻》則曰:“蟂,古堯切。水蟲,似蛇,四足,能害人?!鼻 短礁揪砣ど酱ā酚涊d:“蟂磯山在[蕪湖]縣西南七里大江,高十丈,周九畝七分,按《埤雅》,蟂,老蛟也,今磯南有石穴廣一丈,深叵測,相傳為蟂所居,昔時常出害人?!眰魇壪掠卸?,深不可測,蟂藏其中,風雨之夕,時作龍吟。
唐代蛟磯山有寺院,名“水心禪院”,宋政和年間(1111-1118),賜名寧淵觀。明代建“靈澤夫人祠”,后人俗稱“蟂磯廟”。相傳蟂磯是劉備之妻孫夫人投江之處;又有傳說是蜀兵大敗后,訛傳劉備戰(zhàn)死于亂軍之中。劉夫人聞知噩耗,跳江殉情,香骨漂至對江無為蟂磯腳下,葬于蟂磯,乾隆《太平府志卷三·山川》記載:“蛟磯山……有靈澤夫人祠,吳孫權(quán)妹、蜀先主妃歸江南,聞先主殂,哀殞,葬此山?!奔螒c《無為州志卷二·山川》記載:“在東者一曰蛟磯山……有靈澤夫人廟?!泵駠稛o為縣小志》:“廟中有香木雕冕旒蟒服,麗若天人。后有蜀望臺,憑窗西眺,目窮千里,江流嗚咽,令人低回流連而不忍舍……”在靈澤夫人祠側(cè),原建有關(guān)帝廟。清末時為紀念李鴻章,建有“李文忠公祠”。
歷史上的蟂磯兀突江岸,是觀賞江波水色的佳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民間傳說,使蟂磯蒙上濃厚的神話色彩,自從明代附會上孫權(quán)的妹妹孫尚香和劉備的故事后,蟂磯更是聲名大噪,文人雅士都爭相題詠,留下了很多詩、文、賦、對聯(lián),為蟂磯以致蕪湖和無為積累了豐厚的歷史和文化,除了個別名人的精品之作,這些詩文大多別無他途可尋,我們只能從方志中輯存的詩文中去窺見一斑。
如今的蟂磯成為殘蝕的小山丘,遇到稍微干旱的時節(jié),離長江能有數(shù)百米之遙,那種文化意蘊蕩然無存。為什么會這樣?翻開明清以來蕪湖和無為的有關(guān)方志,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證據(jù)和線索。
據(jù)收集的明清時期關(guān)于無為和蕪湖的方志資料來看,除了在輿圖卷標注了蟂磯的位置,在形勝、山川卷也對蟂磯作了介紹,而且在藝文一項收錄了不少關(guān)于蟂磯的詩文。這些詩文雖然有文學手法上的虛構(gòu)成分,但是正如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所說,“方志中的《藝文》一類,輯錄了許多前人的詩文,這些文字一般沒有經(jīng)過修志者的改動,反映了各個時代各個方面的情況,是最可貴的第一手材料”[1]。因此,通過這些詩文仍能窺探蟂磯的地理歷史風貌及環(huán)境變遷,將這些方志中輯存的詩文作品匯集,整理,則能勾勒出蟂磯的地理及環(huán)境變遷的軌跡。
在蕪湖和無為的清代方志中,輯存的關(guān)于蟂磯的詩文共計56篇,其中作者時代可考的有42篇,包括宋代3篇、元代2篇、明代27篇,清代10篇,可見蟂磯一景在明代最盛,據(jù)史料記載,明代嘉靖名人過維恒、張山曾特意為蟂磯撰寫了 《蛟磯山志》。清代以后蟂磯勝景慢慢衰落。
蟂磯今屬無為,在清代廬州府、無為州的多種版本的地方志中,蛟磯被作為無為的地方名勝入志,如光緒《續(xù)修廬州府志》:“蟂磯山在無為州東一百五十里大江中,與太平府蕪湖縣接界”[2]。嘉慶《無為州志》形勝、山川卷中收集了6首關(guān)于蟂磯的詩文。但值得玩味的是,翻開關(guān)于蕪湖的地方志,歷史上把蟂磯歸屬于蕪湖的記載更多,如康熙《太平府志》和乾隆《太平府志》都在輿圖和古跡篇把蟂磯作為蕪湖的山川名勝入志,康熙《太平府志》中收錄了23首關(guān)于蟂磯的詩文,乾隆《太平府志》[3]在卷三山川篇明確把蟂磯歸入到蕪湖縣屬內(nèi),并收錄了33首元明清歷代關(guān)于蟂磯的詩文。元代在蕪湖任三年縣尹的歐陽玄,曾作《蕪湖八景》詩,其中一景即為“蟂磯煙浪”:“占斷江南形勝地,海門何處覓金焦”。是什么原因?qū)е绿幱诮钡南S磯成為處于江南的蕪湖八景之一?通過考察蟂磯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長江河道的變化,就會找到更加合理的解釋:蟂磯原為江中島山,孤立江心,屬蕪湖轄;后因泥沙沖積,才漸次與岸陸相連,遂歸無為轄。這一演變過程,我們可以從方志中去尋找有力的線索與證據(jù)。
宋代的陸游《入蜀記卷三》中記載:“過梟磯,在大江中,聳拔特起。有道士結(jié)廬其上,政和中,賜名寧淵觀。舊說梟磯有梟能害人,故得名。方郡縣奏乞觀額時,惡其名,因曰磯在水中,水常沃石,故曰澆磯?!辈粌H提到蟂磯得名的兩種原因,而且提到蟂磯的地理位置——在大江中,磯上建有道觀——“寧淵觀”。陸游的這一文獻資料也可以在方志中輯存的詩文中找到相關(guān)的佐證。
南宋詩人張孝祥有詩《寧淵觀》:“極目洪波渺,轟轟浪接天。江心分殿宇,敕賜號寧淵。日照山如畫,云濃水似煙。休尋蓬萊地,只此水中仙”[4]?!稗Z轟浪接天”和陸游的“水常沃石”句,都說明當時浪花激烈的敲打和沖刷著磯石,“在大江中”、“江心分殿宇”、并以“蓬萊”“島”作比,說明宋代蟂磯是在大江中,類似島,磯上有寧淵觀,磯上煙霧繚繞。
宋代末年的董嗣杲作 《蟂磯》:“蟂磯聳拔大江東,梟能害人時所惡?;蛑^水沃石上來,以澆易蟂本無據(jù)。前對三山削遙翠,左望邑廬如櫛布。政和觀額頒寧淵,青墩月出寒沙暮。仙屋周遭二十間,常容苦行掛單住。于湖題字跡已湮,拍磯只有風濤怒。下觀轉(zhuǎn)經(jīng)送輪藏,若徒自希檀施顧。飽飲臨江望此磯,此水終身不曾渡。……”詩中探討了蟂磯名稱的來歷,“蟂磯聳拔大江東”一句充分說明了蟂磯的位置在江中,且偏向江南蕪湖的方向,磯上有寧淵觀,有二十幾間房子,風浪很大,不斷沖刷著磯石。
蕪湖,自古即被稱為“長江巨埠,皖之中堅”,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南唐時即“樓臺森列,煙火萬家”,宋代時已興商建市,元明時期“十里長街、百貨咸集、市聲若潮”,而無為在宋代的時候其實還不大,無為在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設(shè)無為鎮(zhèn)(今無城鎮(zhèn))。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置無為軍。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置無為縣。蟂磯所在的無為縣二壩一帶,原來全是一片沼澤地,人煙很少,無為的二壩以及現(xiàn)在黃洛湖很多都是后來人工圩田等慢慢造成的,所以蟂磯歷來被當做蕪湖屬地。
元代的歐陽玄,曾作《蕪湖八景》詩收錄在乾隆《太平府志》中,其中一景即為“蟂磯煙浪”,詩曰:“銀濤堆里屋召堯,聞?wù)f江心舊隱蛟。擬旁龍宮護玉蕊,如聆鮫室織冰綃。道人晨起煙中磬,靈后宵征月下潮。占斷江南形勝地,海門何處覓金焦”[3]。古代無為和蕪湖劃江而治,既然歐陽玄把蟂磯歸為蕪湖八景,蟂磯的位置就不可能在江北的無為,起碼也是在江心中;“聞?wù)f江心舊隱蛟”化用了蛟磯山的傳說,也說明當時蟂磯在大江中,“道人晨起煙中磬”說明元代蟂磯山上有道觀,且煙霧繚繞。
明代郭子章在《蜀望臺記》中稱:“蕪江有磯,磯不甚雄,聳顧獨嶙峋峭麗,兀突水上,在長江孤山上,金山下,先抵狂瀾,蓋蕪一大勝概。”又說:“磯上祠為昭烈孫夫人廟,磯即夫人死所也。夫人省母過江不得歸,聞先生崩蜀,慟哭自沉此處?!泵骷尉浮吨匦尢礁尽分校杂小膀源壴谑徍h西南大江中”的記載。說明當時蟂磯的屬地在蕪湖,在江心,且蛟磯與北岸岸線尚有很大距離。
清康熙《太平府志》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登蟂磯,并賦詩詠嘆:“龍章鳳駕出皇城,蟂磯煙鎖在蕪湖。千林紅葉秋來掃,萬里江山一樣模。蕩蕩長江俱左右,明明日月照東吳。梅花才報春消息,瑞氣紛紛到處敷”。
明初解縉的《蟂磯》:“萬頃波光鏡面開,穹窿鰲背負樓臺。春雨又隨龍化去,夕陽常送鳥飛回。水連天色無邊闊,風遞潮聲不斷來。麻姑幾見成清淺,何必昆明問劫灰”[3]?!榜妨棻池摌桥_”句“穹窿二字說明洪武時期的蟂磯呈圓弧狀突出于江中,就像水面浮起的鰲背一樣。
弘治、正德前后的王守仁作《登蛟磯》:“中游片石倚孤雄,下有馮夷百盡宮。蘚蝕秋螺摧老翠,蛟鳴春雨落殘紅。徒聞吳女埋香玉,唯見沙鷗亂雪風。往事凄微何足聞,永安宮闕草萊中”[3]?!爸杏纹泄滦邸本湔f明在明弘治、正德前后,蟂磯兀自突立于大江中,因是孤立,所以顯得較為雄奇。
明嘉靖年間的潘璵作 《蟂磯》:“長川白云飛不絕,孤島天高見明月”[3]句很好的說明了蟂磯呈島狀在江心中。
明萬歷年間進士張汝蘊《蛟磯》:“勝地孤岑秀,諸天閣道開。白云迷古樹,玄鶴舞空臺。當檻濤聲入,隔林帆影來。振衣聊眺望,人在小蓬萊 ”[3]。以“小蓬萊”作比,說明蟂磯如島狀是四面環(huán)水的,“勝地孤岑秀”的“孤”字說明蟂磯是兀立江中,有古樹、有翩翩起舞的黑鶴,風景秀麗,是一處勝景。明萬歷年間的顧起元《蛟磯》:“天蒼云碧水模糊,一點青螺擁髻孤”[3]?!耙稽c青螺擁髻孤”句再次驗證蟂磯在萬歷年間仍是四面環(huán)水,如一點青螺,突出于江面。
因明代蟂磯上面建有靈澤夫人廟,即孫夫人廟,很多詩文都是借這一段歷史故事寫景抒懷、述史抒懷,如倪伯鰲《蟂磯》、胡啟先《靈澤夫人廟》、吳廷翰的《謁靈澤夫人祠》等。方志中輯存了一些明代詩人作品,如明代沈如璋 《蟂磯》:“一磯突兀撼江空”[3]。明代鄭延《蛟磯》:“春江兩余潮水長,煙浪滔滔拍天響。青山一帶是江南,夕櫓朝帆自來往。石蟂高出江之中,上有樓臺接太空。安得錦帆三百尺,凌風直到廣寒宮”[3]。明代趙廷炯《祭蛟磯神文》:“蛟磯突兀兮,砥柱中流……”[3]這些詩文都說明,明代蟂磯兀立江中,與北岸岸線尚有很大距離,蟂磯在轄治上屬于蕪湖。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在《蟂磯》一詩中說“下接金山上小孤,一磯中立鎮(zhèn)蕪湖?!闭f明明末清初時蟂磯還是很有氣勢的。
明末清初在世的僧珍廠 《蟂磯》:“磯前明月蘆花白,磯上釣臺高百尺。垂柳蒼蒼磊十圍,長江滾滾寒潮碧。英雄老死為山河,粉陣低頭真不惜。靈風習習滿繡旗,想見弓刀人侍立?!舻媒囊粧g土,至今人道蟂磯宅”[4]。詩文對景抒懷,寫出了蟂磯的景致,有蘆花,有高百尺的釣臺,有年份久遠的垂柳樹,勝景仍在,且是在江心,可見蟂磯此時還未與北岸連為一體。
清初以后,因水力的作用導致河岸的崩塌速度加快,河岸不斷向后退縮,長江河道改變,蟂磯往北岸靠近,江北凸岸與蟂磯之間的水道逐漸淤塞,連成一片陸地。隨著蟂磯地理的變化和勝景的消失,蛟磯景觀始見衰落。到康熙年以后,有年代可查的描寫蟂磯的景物詩文基本不可見,基本是圍繞靈澤夫人廟述史抒懷。
康熙《太平縣志》和乾隆《太平縣志》均記載說:“別出江中者,為蟂磯。有靈澤祠,下有蟂石穴”[3]。從《乾隆太平府志》(卷一輿圖)(圖1)[3]來看,蟂磯已跨越蕪湖和無為分界的江心,與江北基本相連。
圖1 《乾隆太平府志》所載蟂磯位置
嘉慶《無為州志》:“在城東者一曰蟂磯山,距城東一百一十五里地,近周興鄉(xiāng)五啚,獨立大江邊上,有靈澤夫人廟”[5]。且從輿圖卷所畫地圖來看(圖2)[5],隨著沙灘的漫連,泥沙淤埋,蟂磯地勢變得坡緩,失去了原在江中的聳拔之勢,已無孤峭兀立之感,和江北的無為基本連在一起了。至此,蛟磯徹底完成了從長江南岸的蕪湖“移”到北岸無為一側(cè)的演變過程。
圖2 《嘉慶無為州志》所載蟂磯位置
咸豐三年,太平軍攻克蕪湖,蛟磯上所有的祠宇一炬成灰。光緒27年,清廷在蟂磯為李鴻章建“李忠公祠”。清光緒年間,長江水師總督彭玉麟重修蛟磯孫夫人廟。民國時期,蛟磯廟尚有部分建筑,民國20年的《無為縣小志》記載:“廟中有香木雕冕旒蟒服,麗若天人。后有蜀望臺,憑窗西眺,目窮千里,江流嗚咽,令人低回流連而不忍舍……”,后又被戰(zhàn)火摧毀。文革后只存一對獅子和斷磚碎瓦。上世紀九十年代,廟址上建有蛟磯小學,蛟磯廟大殿、靈澤夫人塑像以及碑刻全無。1995年,二壩鎮(zhèn)政府把蛟磯小學遷走。在當?shù)卣桶傩盏闹С窒拢粋€叫彌松的和尚托缽化緣,建起蛟磯廟大殿。蛟磯廟所謂的大雄寶殿,似兩層的村居,寺廟的黃墻也簡化為石灰抹面且已脫落斑駁,非常寒酸簡陋。蛟磯的圈石墩雖在,但九畝七分地的蛟磯已被附近民房占去大半,只有明代靈澤夫人祠遺存漢白玉的“靈澤夫人祠”石碑靠在墻邊,一對表情沉郁的石獅立在墩下,而漢白玉“江心第一境”匾牌已經(jīng)斷裂,其中的“境”字只剩一半,被擺放在地上。即使是汛水高深漫臨廟基的時節(jié),現(xiàn)實與“崖壁如削”、“孤立江心”的史載,差之千里,我們也只能借助方志中輯存的詩文描述來想象當時的勝景了 。
目前,沿江旅游開發(fā)如火如荼,各地都非常重視地方文化的發(fā)展問題,蟂磯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雖然歷史上蟂磯兀立江中、水波氤氳的盛景不再,但重建蛟磯的人文景觀是必要且可行的。2011年9月,無為被正式劃為蕪湖的屬地,蟂磯的所在地無為二壩鎮(zhèn),水陸都交通便捷,工業(yè)發(fā)展基礎(chǔ)良好,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應(yīng)該充分利用蟂磯所處的區(qū)位優(yōu)勢,聯(lián)合周圍的旅游景點如船舶工業(yè)園、工業(yè)園、渡江紀念碑、旗桿、營盤、更樓寺、龍泉寺、雍南觀大橋晨輝、蛟磯山無公害蔬菜基地,惠生堤下楊莊葡萄園和張圩垂釣和蕪湖中江塔聯(lián)成一片游覽區(qū),設(shè)計更為科學的旅游線路,充分開發(fā)蟂磯的旅游資源。
[1]地方史志不可偏廢,舊志資料不可輕信[C]//中國地方史志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4.
[2][清]黃云修,林之望.汪宗沂纂光緒續(xù)修廬州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37.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3][清]朱肇基,陸綸.乾隆太平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37.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4]余誼密,鮑寔.民國蕪湖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38.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5][清]顧浩,吳元慶.嘉慶無為州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08.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