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初袁世凱教育思想芻議

2013-03-18 15:22馬建華
關鍵詞:袁氏學制宗旨

馬建華

(西安科技大學 思政部,陜西 西安710054)

袁世凱一生引以為榮的兩大志業(yè):一是練兵,二是辦學。袁世凱以練兵起家,但辦學可能在袁世凱心目中比練兵的分量更重。晚清時的袁世凱曾經(jīng)聯(lián)袂張之洞等人向朝廷連上奏折,最終促使清政府于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制度,并在山東、直隸等地大辦新式教育。不過,清季袁世凱出于富強目的,特別著意于西方新式教育,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持保留態(tài)度。到了民初,隨著袁世凱個人地位的變化,其教育思想與政策亦隨之發(fā)生變化。大體上看,1914年5月后,袁世凱廢國務院,設政事堂于大總統(tǒng)府,稱國務總理為國務卿,一切政務,均由總統(tǒng)裁決,教育部也直屬總統(tǒng)管轄,故真正能夠體現(xiàn)民初袁世凱本人教育思想的文本實際上是1915年初袁氏相繼頒布《教育要旨》和《特定教育綱要》兩個文件。本文擬以《教育要旨》和《特定教育綱要》(以下簡稱《要旨》和《綱要》)兩個教育文本為中心,對民初袁世凱的教育思想作一初步探析。

一、教育宗旨的確定

教育宗旨是一個國家長遠的教育目標和根本指針,它體現(xiàn)一定歷史階段一個國家教育發(fā)展的大方向。中國古代政教合一,教育一直未能從政治中獨立出來,教育宗旨往往包含在皇帝下發(fā)的政令之中。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范圍和深度的日趨擴大和加深,中國開始有了明確和獨立的教育宗旨。戊戌之前,晚清的個別學堂中已有近代化的教育目標,然尚無整體性的教育宗旨。戊戌之后,各省紛紛仿效京師大學堂以“中體西用”為宗旨。1903年,張之洞等人在上呈《奏定學堂章程》時,提出了以忠孝為本,西學為用,造就國家通才的教育宗旨。然上述宗旨,在德育方面缺乏現(xiàn)代國民應備的基本特質(zhì),在智育方面也不夠確切,與其說是教育宗旨,不如說是教育原則。

稍后,王國維指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fā)達且調(diào)和是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三者并行而得漸達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體之訓練,斯得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畢矣”[1]。王氏認為教育宗旨當涵蓋德、智、體、美四育,但這是就教育的內(nèi)容而言,且各人對德、智、體、美四育內(nèi)涵的理解有可能人言人殊,故王氏所言失之籠統(tǒng),不足以為教育宗旨的標準。1906年,學部審度中外情勢,奏請宣示教育宗旨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2]220,該宗旨系教育家嚴修以日本教育思想為藍本擬定而成,其中前兩項為中國固有,考慮到教育的民族性;后三項為中國所缺,體現(xiàn)了時代性,且該宗旨切合實際,也易于貫通?!爸揖?、尊孔、尚公”講的是德育,“尚武”屬于體育,“尚實”指智育。道德教育是立國精神,體育和智育是強國之道,從體用關系看,此宗旨儼然屬于張之洞所說的“中體西用”。

民國建立以后,由于政體改為民主,“忠君、尊孔”不合時宜。1912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改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保?]226然上述宗旨主要是教育總長蔡元培個人的主張,其中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體現(xiàn)了時代要求,但道德教育、美感教育有空泛不切實際之處,實際上很難實施,加之蔡元培在該宗旨頒發(fā)前兩個月已辭職,故國內(nèi)并未奉行。

1915年1月,袁世凱政府廢除了蔡版教育宗旨,重新頒布教育宗旨,鑒于蔡版教育宗旨中“美感教育”空泛而不切實用,且實施困難,因此首先廢除美感教育一條,而保留軍國民教育與實利教育兩條。袁氏尤其重視道德教育,一方面恢復了晚清尊孔(法孔孟)外,并增加誠心、愛國、盡責任、戒貪爭、戒躁進等五條,以充實其內(nèi)容。此外,為配合當時地方自治的要求,又增加“重自治”一條。不久,袁氏又于《特定教育綱要》中重申教育宗旨:“注重道德、實利、尚武,并運之實用?!庇诌M一步規(guī)定“以道德教育為經(jīng),以實利教育、尚武教育為緯;以道德實利、尚武為體,以實用教育為用?!保?]258-259

袁氏特重道德教育,與清末民初革命風氣的盛行有直接關系。革命注重破壞,然民國建立伊始,國家各項事業(yè)的建設需要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但當時社會風氣卻是“有奔突,無控止,有進發(fā),無回旋,有私憤,無公理,健者躁進,懦者盲從,黠者鼓吹,愚者附和”[3]27。袁氏之所以重新恢復尊孔主張,因孔孟仁義之教是中國幾千年來廣大國民的處世程軌,用其來揚國粹以整合人心,這顯然是考慮到了教育宗旨的民族性。當時的學風“大都敷衍荒嬉,日趨放任,甚至托于自由平等之說,侮慢師長,蔑棄學規(guī),準諸東西各國學校取服從主義,絕不相同”[4]。

尚武為甲午戰(zhàn)爭以來文武合一教育的加強,也是民初軍國民教育的先驅(qū),加之當時日本以“二十一條”壓迫中國,民族主義高漲,故袁氏特定“尚武”為教育宗旨之一。尚實是西洋思想的發(fā)揚,提倡實用、科學與職業(yè)教育,袁氏將其視為中國富強的根本。無論袁氏有多少誠意,其提倡的教育宗旨能針對當時的教育缺失與社會需要,則為事實。對教育宗旨性質(zhì)和特征闡述最完整的是20世紀20年代國家主義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余家菊。余氏認為:“教育宗旨須具有五種性質(zhì),方能生其作用。五種性質(zhì)為(一)時間性,合于此時之需要也;(二)空間性,合于此地之需要也;(三)歷史性,合于此民族之需要也;此三者合名之曰國家性,(四)透徹性,可以貫徹于各項教育活動者也;(五)確定性,可以明示教育者以努力方針者也。于此五者,有一不合,即不足以為教育宗旨?!保?]實際上,余氏所說的教育宗旨的五種性質(zhì)或特質(zhì)可歸結為民族性、時代性、可行性三種特征,即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宗旨要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可行性三個要素。從1915年袁版教育宗旨的內(nèi)容來看,其與余家菊對教育宗旨標準的界定庶幾近之。

二、從《綱要》看民初袁世凱的教育思想

1915年2月,袁世凱為進一步貫徹袁版教育宗旨,特意頒布了一份更為詳細的教育計劃書,即《特定教育綱要》。從內(nèi)容上看,《綱要》帶有明顯的袁氏色彩,體現(xiàn)了袁世凱自己對教育的看法。假若我們不因其人而廢其言的話,其中也頗有一些令后人借鏡之處,這主要體現(xiàn)在《綱要》具有的兩個特點上。

一是將民族性與世界性結合起來。民初的袁世凱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出于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特別注重利用中國傳統(tǒng)對國民進行道德教育。他意識到,孔孟思想支配中國國民心理數(shù)千年,如倉促廢棄,民心必無依歸,且一國的立國之道,必有所本,斷不能完全剽竊異邦文化典章,而中國的立國之本即孔孟思想。在教育宗旨中,他在恢復清季“尊孔”主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法孔孟”的主張,即將孟子與孔子并列。袁氏認為,孟子之所以言義利之辨,因戰(zhàn)國時人人逐利,故以義濟之,在他看來,戰(zhàn)國時的情況正與民初的世風如出一轍,故尊孔的同時也需尚孟。在崇尚孔孟的同時,袁氏要求中小學教員特別要學習陸王心學,因陸王心學注重心性培養(yǎng),實為教育國民必不可少的趣旨。在繼承傳統(tǒng)的民族道德教育的同時,他還放眼世界,提出師法他國在德育方面的長處。他認為,英美兩國在德育方面注重感化,而德國崇尚嚴格,中國應在感化主義和嚴格主義兩者之間調(diào)和兼用。他看到中國傳統(tǒng)在德育方面的長處,但同時又清醒地意識到其在富強層面的不足。他說:“吾國學術,推孔孟為極,則抽繹其書,體國經(jīng)野之道,無非布帛菽粟之言。末流遞降……愈變愈空,由智力破碎以至于淺薄虛??;治身猶病不足,何以治國!”[3]29如對于綏遠都統(tǒng)潘矩楹將《孟子要略》一書定為陸軍中學教材的建議,袁氏就予以拒絕,他指出:“該都統(tǒng)自系為……振勵人心,挽回頹俗起見,用意亦未可厚非。惟陸軍學術重在增進軍事智識,雖亦以道德為根本,究不尚心性之空談。況現(xiàn)在各學堂功課門類甚多,授受時間已無余暇,若再添此項課本,轉(zhuǎn)恐有妨正課,所請頒發(fā)之處應毋庸議?!保?]

在教育方法上,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方法主要為注入式教授,其特點是整齊嚴肅,通過采取強迫、灌入的方式,對學生采取嚴厲的管教措施以控制學生的言行,其最大的問題是養(yǎng)成學生的依賴性。晚清以降,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方法進入中國,尤其是法國思想家和教育家盧梭提倡的自然教學法深受國人青睞,該法主張順依兒童的個性使其自然發(fā)展,其優(yōu)點是能夠養(yǎng)成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袁氏在《綱要》中指出,學校教員一方面宜用注入教育,造就器使之人物;一方面又宜用自然教育,培養(yǎng)學生個性的陶冶,獎掖其良知良能,并養(yǎng)成其自動力。他要求教職員平日多研究生理、心理及各教育家學說而應用之,在教學時,對學生善誘善導,使其有迎刃而解之領悟,他尤其認為,養(yǎng)成學生的自動力,為教育要道。他雖未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方法一攬子打死,然在教育方法上更注重借鑒西方自然教育方法的長處。

總體上看,袁氏對中國傳統(tǒng)民族教育思想的繼承是有選擇的,對西方近代教育長處的吸收也不是盲目的,這主要來源于其對近代以來中西新舊關系的認識。清季以來的國粹與歐化(中西新舊)之爭到民初時,已逐漸覆蓋到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教育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面相。對于中西新舊的關系,袁世凱的態(tài)度是“至國粹歐化,各走極端,中流一壺,正資舟楫,曰稽古訓,執(zhí)兩用中,只有是非,并無新舊”[7]。

二是將政策的原則性與現(xiàn)實的可行性結合起來。中國幅員廣大,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故國家政策要真正落實到位,必須在堅持大原則的前提下,政策要有一定的伸縮性,庶幾才有實際的可行性。長期的軍政生涯使袁世凱對國情民風的認識較為實際,從而在國家社會發(fā)展的態(tài)度上持比較穩(wěn)健的態(tài)度,能夠在國家各項政策的制定上既考慮到長遠目標,又能注意到實際上的可行性,而不盲目地求進求快。對于1912年蔡版教育宗旨中的“美感教育”一條,袁氏因其渺遠不切實用而棄之。在學制方面,我國原有的五級學制,沒有明顯的銜接關系,教育功能完全為科舉制度所統(tǒng)攝。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但因缺失太多,沒有實行。次年,在張之洞主持之下,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中國開始才有了明確的學制。1912年民國建立之后,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開始革除前清學制,結果仍以日本學制為基礎。但袁氏認為,中國在普通教育方面,單純借鑒日本的學制與國情不合,他指出,小學只有一種,在只求識字之平民子弟與有志深造之士族子弟,受同式之教育,于人情既有未順,于教育實際亦多違礙,他建議師法法國和德國學制,改小學為兩種:一為國民學校,純?yōu)榱x務教育而設,一為預備學校,專為志在升學者而設;在中學學制方面,現(xiàn)行中學校學制,自初小、高小以至中學課程,迭次循環(huán),重復太多,這與造就社會中堅人才與高等教育的準備,均有不濟之處,故應取法德制,分為文科、實科二種,或分校,或一校兼?zhèn)涠?,視學生的個人志愿入學,不僅適應個性,而且學科有所偏重,可養(yǎng)成專門人才,即將來升入專門大學較易深造;在高等教育建設方面,我國自京師大學堂成立后開始有了高等教育,然直到民初各大學一直采用綜合制,結果形成每辦一校必設多科,博而不專,而且力難兼及,袁氏認為大學校應實行單科制與綜合制并行。學制是一個國家依據(jù)教育宗旨、目標以及政府財力,將學校教育以程度與性質(zhì)分為若干階段,每一階段有一種或數(shù)種不同功能的學校,而各學校上下左右之間,均有一定聯(lián)結及互動關系的制度。學制之有否與好壞,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教育的品質(zhì)與多寡。袁氏對普通學制的看法在橫向上既注重到國情的復雜性,同時在縱向上又兼顧到各級學制的銜接性,其設想雖未實現(xiàn),但其看法既有一定的前瞻性,又有切實的可行性。

三、時人對《綱要》的看法

1916年8月,袁世凱去世后不到兩個月,教育部參事室針對《綱要》的存廢問題征求部內(nèi)同仁的意見,大多數(shù)人認為《綱要》不過是袁氏對于教育的一種政見,其中內(nèi)容多與舊式思想相合,而與教育原理頗多不符,故主張從根本上取消《綱要》。然也有極個別人注意到《綱要》中的積極作用,如王第祺就援引《綱要》第五條中“各地方固有學款,宜分別保存,不得移作他用”等語在保護地方學款方面的積極意義。其實,教育部參事室在針對《綱要》存廢問題提出的討論主張中指出,鑒于“法令隨政局變更,易失遵守信仰之力”及“新舊之見未融,改革過驟,恐滋反動”[3]47等,建議對廢除《綱要》一事緩議似乎比較穩(wěn)妥。教育本可以轉(zhuǎn)移政治,然其力量未至時,則常為政治所轉(zhuǎn)移。實際上,大多數(shù)主張廢除《綱要》者的一個共同的理由是:《綱要》是一種“政見”。然反思他們主張廢除的理由,實際上也是基于對袁氏一種政治成見而已。近代中國青睞政治層面的太多,關注技術層面又太少。如果拋開政治成見,抽離其中的政治水分,單從技術層面來看,民初袁世凱教育思想中也有可供后人汲取的思想資源。然由于時人的政治成見,《要旨》與《綱要》中的積極因素一直湮沒于歷史之中。幾年之后,教育家余家菊在總結我國革新事業(yè)成效甚微的原因時說,國人“喜歡另起爐灶,而不愿將計就計;膚淺的更張多,徹底的實驗少;吾國革新事業(yè)之無成,其亦有受病于此乎”[8]。

[1]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M]∥王國維論學集.傅 杰,編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373.

[2]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3輯(教育)[G].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4]袁世凱.注重德育整飭學風令:1913年6月[M]∥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余家菊.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論文集:上[M].臺北:慧矩出版社,1997:361.

[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政府公報:1915-07-30[Z].上海:上海書店(影?。?,1988.

[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政府公報:1915-02-07[Z]上海:上海書店(影?。?,1988.

[8]余家菊.進一步討論學制[J].教育雜志,1922,14(號外版):14.

猜你喜歡
袁氏學制宗旨
牢記宗旨 永葆初心 再鑄輝煌
教育部辟謠小學學制變5年
崔適《五經(jīng)釋要》的思想宗旨
五行真經(jīng)
恪守為民宗旨 忠實履職盡責
環(huán)境保護稅如何實現(xiàn)立法宗旨
中國近代的學制流變
長學制醫(yī)學生全程專業(yè)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探討
袁氏復合肥(玉米型)肥效的研究
袁氏“肝炎1號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