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琪
(山西師范大學 戲曲文物研究所,山西 臨汾 041000)
“亂”或“亂曰”常見于詩文、辭賦末尾,現(xiàn)存文獻記載最早的有“亂”的詩文應是《詩經(jīng)》,但《詩經(jīng)》中并沒有保留有“亂”或者“亂曰”的字樣,我們只能根據(jù)其它現(xiàn)存文獻推知詩經(jīng)中有亂。如《論語·泰伯》中記載:“《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禮記·樂記》說“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等。本文試從“亂”字的漢字意義說起,通過文獻研究,探索“詩文辭賦”中“亂曰”的實質(zhì)及其音樂作用。
目前,就“亂”或者“亂曰”的作用和意義,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總結全篇說。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認為:“亂,理也。所以發(fā)理詞指,總撮其要也。屈原舒肆憤懣,極意陳詞,或去或留,文采紛華,然后總括一言,以明所趣之意也。”洪興祖也認為“亂者,總理一賦之終”[1]。這種觀點雖然不盡全面,但對“亂”作用的探討做出了貢獻。第二,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古今通假說①郭沫若在《屈原的藝術與思想》中,認為“亂”(亂)就是“辭”(辭)的誤筆,“亂曰”即“辭曰”,《楚辭》正得名于此。,我們認為這種觀點缺乏文獻佐證,應是一種誤解。第三,音樂節(jié)理說,蔣驥認為亂即是音樂的尾聲:“余意亂者,蓋樂之將終,眾音畢會,而詩歌之節(jié)亦與相赴,繁音促節(jié),交錯紛亂,固有是名耳??鬃釉弧笱笥笾伎梢??!惫痧ヒ灿蓄愃频挠^點:“馥謂亂則行列不必正,進退不必齊;案騷賦之末,繁音促節(jié),其句調(diào)韻腳與前文各異,亦失行列進退之意”[2]。概括兩家的觀點,他們都認為亂是樂章之尾,具有節(jié)奏快、多種樂器演奏的特點。但我們發(fā)現(xiàn),“眾音畢會”、“繁音促節(jié)”這兩個特點均由《論語》中“《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生發(fā)而來,這樣的結論有欠妥當?!把笱蟆睉獮槊朗⒅?,“盈”字《說文解字》解作“滿器也”??梢姟把笱笥弊置嬉馑际敲朗⒌囊魳烦錆M耳朵,音樂美盛的效果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達到,與節(jié)奏快、樂器種類多并無必然聯(lián)系。另外,歌曲的唱詞應該是音樂的重要部分,而目前文獻所見“亂”均保存在歌曲末尾一段歌詞之前,因而見得“亂”與歌詞的關系要比與樂器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氨娨舢厱?、“繁音促節(jié)”的結論實際上是由“亂”字的常用意“雜亂”、“紛亂”附會而來。
亂(亂),也作( ),金文象上下兩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亂的絲,本義即理絲?!墩f文解字》解作“亂,治也,從乙。乙,治之也?!币?,《說文解字》解作:“象春草木冤屈而出,陰氣尚疆。其出乙,乙也,與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頸。凡乙之屬皆從乙?!笨疾旌笫缹Α耙摇弊值氖褂?,除了我們常用于表示天干次位的用法外,還被用于泛指“修改”之意,例如陸游《讀詩》中“校讎心苦謹涂乙”用法,再如《茶馀客話》中“涂幾字,乙?guī)鬃帧盵3]。我們由此推定“乙”有“修改”、“改變”的意思?!皝y”從“乙”,即延續(xù)了“修改”、“改變”的意思。說明在后世的發(fā)展過程中,“亂”脫離了理絲之意,但保留了“理”之意,其意義由具體到寬泛。治絲、理絲,就是改變其原有的雜亂狀態(tài),于是引申出“雜亂”、“紛亂”之意,為后世常用。楊樹達認為:“當從爪從又,爪又皆謂手也。從爪從又者,人以一手持絲,又一手持互以收之。絲易亂,以互收之,則有條不紊,故字訓治訓理也?!盵4]即他認為“亂”在造字之初,本身就具有“治”與“不治”兩個意思,“治”與“理”緊密相連,“不治”即亂。
同時,“亂”也引申出“改變”的意思,“變”和“亂”互為因果,但被后人忽視。如《尚書·顧命》中“其能而亂四方”,“亂”就是“治理”的意思。即通過改變“亂”的狀態(tài)達到“治”的狀態(tài)?!稜栄拧め屗分杏小澳媪鞫显凰蒌В樍鞫略凰萦?,正絕流曰亂”的說法,即用亂表示橫渡河流。《詩經(jīng)·公劉》也有“涉渭為亂”的說法,這里的“亂”也是橫渡的意思。實際上,橫渡河流的時候,就是改變了河流原來的流動狀態(tài)。我們也可以把“亂”理解作改變事物原有狀態(tài)或者應有狀態(tài)。再如《詩經(jīng)·秦風·小戎》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蔽覀円话惆堰@里的“亂”字理解做擾亂,但稍作思量不難發(fā)現(xiàn)心思被“擾亂”也就是改變了原來泰然的心境。從目前能看到的文獻來看,用到“亂”字的地方都暗含了“變”這一意義?!白儊y”本身就常常放在一起連用,我們從構詞法的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雙音節(jié)詞中的“同義復用”,即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義詞連用,它是古漢語中一種普遍而重要的現(xiàn)象。如《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斧斤以時入山林”,“斧”、“斤”是同義復用。再如《鴻門宴》中“立誅殺曹無傷”,“誅”、“殺”是同義復用。這種雙音節(jié)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廣泛使用,帶有文言色彩?!白儊y”作為雙音節(jié)詞同義復用的例子有:
至于鐘磬等制,多據(jù)博古圖,變亂古人舊說,尤不可訓矣?!稓J定四庫總目·卷二十九》
防決則內(nèi)外上下各相變亂,其為戕賊,豈止一端?!吨芤紫筠o·卷十七》
此厥不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渡袝⑹琛ぞ矶濉?/p>
為蟲汙白,使黑汙黑,使白喻佞人,變亂善惡也?!睹娮⑹琛?/p>
由上可知“變”、“亂”意義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說詩文末尾的“亂”或“亂曰”都包含了“變”的意義,那么究竟是在韻律、音樂、節(jié)奏、舞蹈中的哪些方面發(fā)生了變化,我們不妨通過以下幾個例子做出大膽假設——“亂”是在曲中或者曲尾加入的和聲部分。
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敘述河流走向時,常用“亂流”這一詞語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初步統(tǒng)計大約在90次以上。[5]例子如下:
挑水又北,翼帶三水,亂流北人河。——《水經(jīng)注·卷二》
蠟水又北,左合西水,亂流注于河?!端?jīng)注·卷四》
(清水)自東浦西流,與東關水合,而亂流注于汜?!端?jīng)注·卷五》
蔣溪又西合涂水,亂流西北人洞過澤也?!端?jīng)注·卷六》
濟與泗亂,故濟納互稱矣。——《水經(jīng)注·卷八》
清、漳亂流,而東注于海?!端?jīng)注·卷十》
祖水又東南,亂于沂而注于沭?!端?jīng)注·卷二六》
通常,人們將“亂流”之亂解釋作橫渡河流,這樣解釋的傳統(tǒng)來自《尚書·禹貢》中的“入于渭,亂于河”。但是結合語境,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亂流”應該是表示一條河流與另外的一條或幾條河流匯合,然后共同流向同一方向。所以,這里的亂應理解作“匯合”、“匯流”。在《詩經(jīng)》的時代,詩歌首先作為歌曲,可以演唱。根據(jù)《水經(jīng)注》中這一“亂”的用法,可以大膽推測“亂”是在曲中或者曲尾加入的和聲部分。在曲中或曲尾,加入與主曲相配合的和聲歌唱部分,用以渲染歌曲氣氛,突出歌曲高潮?!端?jīng)注》雖然時間順序上在《詩經(jīng)》、《楚辭》等之后,但《水經(jīng)注》中“亂”的用法正源自“亂曰”之亂的用法。《禮記·樂記》說“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意即《詩經(jīng)·大武》有兩段“亂”,都是坐著表演的,象征著周公、召公治世安定的樣子?!对娊?jīng)·大武》分為六成,有學者考證,兩個“亂”分別在第二成和第五成的末尾,是歌舞表演的兩個高潮。[6]在這兩個部分有其他和聲加入,凸顯了高潮的莊嚴氣氛。但是這兩個部分不是所加入和聲的歌詞,而是這兩處只是加入和聲的位置,和聲歌詞并未記錄在現(xiàn)存《大武》主歌之中。或者說,和聲也許并沒有歌詞,正如現(xiàn)代多聲部合唱一樣,有的和聲部分只是由“啊——”或“啦——”所構成。這正解釋了為什么《詩經(jīng)》中并沒有見到明確的亂辭,卻留下了“武亂皆坐”、“《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的記載。而《離騷》之類留下明確亂辭的作品也不能肯定的說和聲部分就在詩歌末尾,但可以認為其亂辭正是和聲部分的歌詞。
所謂和聲,管仲云:以牛鳴窖中為宮,雞登木上為角,羊離群而為商,負途之豕駭而為羽,馬鳴于野而為徴。此非可以律求也,先有其聲,然后以律調(diào)之,使聲之大小有節(jié)律,和聲之義也。(《禮記集說·卷四十三》)有關《詩經(jīng)》中的和聲現(xiàn)存文獻中也有提及:
朱子云:周頌多不葉韻,疑自有和聲相葉,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嘆嘆,即和聲也。顧炎武氏云:周頌之詩,多若韻若不韻者,意古人之歌必自有音節(jié),而今不可考矣?!对娊?jīng)質(zhì)疑·卷二十七》
問詩用葉韻,得非詩本樂章,播諸聲歌,自然葉韻方諧律,呂其音節(jié)本如是耶,曰固是如此,然古人文章亦多是葉韻,因舉《王制》及《老子》葉韻處數(shù)段,又曰周頌多不葉韻,疑自有和底篇相葉。清廟之瑟,朱弦而·越,一唱而三歎歎即和聲也?!对妭鬟z說·卷六》
這里朱熹和顧炎武都認為《周頌·維天之命》中不葉韻的狀況是因為該詩原本有和聲,今佚不可考。
《五禮通考·卷一百三》記載“列爵陳俎,芬芳和羮,摐金擊石,洋洋和聲,禮行伊始,我德惟明,既盥而往,于昭斯誠?!边@里也用“洋洋”一詞概括美盛的和聲,正與《論語·泰伯》中“《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的說法相契合。漢賦不歌而誦,已經(jīng)基本上失去了音樂屬性,但是“亂曰”成為一種辭賦傳統(tǒng),依附在文章主體之后,成為了文章的一部分。
語言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無不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單個的文字(語素)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與社會的發(fā)展相適應,衍生出一些新的意義。同時也有的字因為新字、新詞的產(chǎn)生代替了其原有意義中的一項,而使該意義脫落。“亂”字正是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脫落了“匯合”這一意義。通過對《水經(jīng)注》文獻的考察,可以看出“亂”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本身就含有“變化”的意思,“亂曰”之亂側(cè)重的應該是“變”的意義。而這種變化正是和聲的加入?!皝y”作為和聲的首要性質(zhì)應該是它的音樂特性,它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氣氛和突出高潮。由于和聲的歌詞往往記錄在主歌之后,所以人們才生發(fā)出“亂者,總理一賦之終”的說法?!皝y曰”之亂這個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深化人們對《詩經(jīng)》、《楚辭》的理解,也有助于恢復當時音樂表演的原貌,然而筆者識疏筆拙,文中觀點難免疏漏,有待補正。
[1]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桂馥.札樸[M].北京:中華書局,1992.215.
[3]清·阮葵生.茶馀客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M].北京:中華書局. 1983.
[5]鮑善淳.《水經(jīng)注》“亂流”考釋[J].古漢語研究,2001,(3):98.
[6]楊蔭劉,吳劍.說“亂”及其他[J].人民音樂,196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