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霞
傳承與創(chuàng)新乃是今天的主旋律
□董云霞
有幸赴北京中國國家畫院研修班學習,歸來反思,感悟良多也受益匪淺。此次研修分為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主要是聆聽專家,教授的專題講座,報告;實踐主要考察故宮博物院,在創(chuàng)作中得到專家的指教。無論是高水平的集中研修,還是而目一新的創(chuàng)新實踐,都給與我們富有激情的“充電”蕩滌了我們的思想,開闊了視野豐富了閱歷。專家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精神是我們可以借鑒的。
中國幾千年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中國民族繪畫底蘊,獨到的藝術內涵、傳統的美學思想、繪畫的藝術精神體系、意象造型與思想觀念的特點以及獨立不羈的繪畫語言,濃縮在各位專家的深入淺出的講解、傳授、直觀教學中。課上的啟發(fā)輔導,課后的作業(yè)練習……用了很多中國畫常用的教學方式,深厚的知識量、新鮮的信息量、積淀與創(chuàng)新的藝術語言以及演示中筆墨的情緒,一筆一劃的頓挫、一皴一擦的節(jié)奏,一深一淺的色韻……都撥動學員的心弦,給我們以頓悟般的啟迪。喚起更多的人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同時加深對祖國文化認同。像黃賓虹;李可染;林風眠等大師、黃賓虹的山水畫強調是《渾厚華滋剛健婀娜》強調將深厚的傳統修養(yǎng)、學識與對祖國山河的摯愛,化作渾厚華滋的筆墨風采。林風眠對中國畫發(fā)展發(fā)表很多見解,其基本主張是調和中西藝術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認為中西繪畫各有長短,如中國畫的抒情與西方機械描繪的作品,而西方近代繪畫又比中國畫講究形式和獨創(chuàng)性。中國畫應當從因襲中沖出來,從中西融合和尋找一條新路。深入表現心里意蘊,從整體上突破與超越傳統繪畫模式等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幾位大師都是在傳統繪畫的傳統文化上繼承和發(fā)揚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人文精神,有別于西方繪畫的科學精神,形成了中國繪畫的鮮明的民族特色,這種人文精神從理論形態(tài)上出現于畫論中,更通過中國畫獨特的筆墨和比興手法等藝術形式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中國繪畫史東方藝術及中國文化中的瑰寶,悠久而絢爛。經千年的不竭創(chuàng)作及發(fā)展流變,中國繪畫確立了自己獨特成熟的藝術體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論和審美標準,及人格精神。中國繪畫追求形神兼?zhèn)浼爸琳?、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獨有的文化內涵,藝術氣質及精神特質使得中國與西方繪畫截然不同。
信息化時代不同文明的交往更加密切了,人處世界各地都可以便捷的交流感情,藝術也由孤獨、冷漠變得熱情起來。
互聯網、電視、電影、歌舞等文化藝術境界產生爆炸形的變化,多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深入挖掘,更使畫家的思維和視野大大開闊,對周圍的一切更加專注入微。
重返大自然的關愛,一草一木尋找身邊的微觀元素,破解景物審美密碼,把它們組合起來構成有血有肉的情,能說話的現代寫真藝術,中庸之道是中國的哲學思想,均衡是地球的法則,生態(tài)需要平衡,藝術需要交流,現代繪畫形式與原生態(tài)符號,也要相互碰撞,古今文明也要對話,在對話沖撞融合中產生了別開生面的效果,開創(chuàng)了新的形象語言,把它們組合起來,編成有生命、有感情的繪畫空間。
幾個鵝卵石在說話,肌理就是它們的語言,高低不平的樹林、大小不一的木樁,斷面年輪我們看到了流暢的韻律和不平凡的歲月。
從樹皮和木結的線條變化中看到了蒼老與痛苦的節(jié)奏。
高空中俯瞰大地那彎彎曲曲的河流和公路,不就是線條嗎?那蒼蒼茫茫的大地不就是面嗎?那些樹木與房屋不就是點嗎?這種點線面構成的畫是那么生動鮮活。相比之下用幾何形點線面的畫是多么的冷漠僵硬。
貝殼上的紋理,細心的人能聽到海洋濤聲的旋律。原生態(tài)的崖面和古文字若加上今天的色彩相伴顯現出古老的構成與質樸,回聲了人類輝煌與蒼涼。
中國傳統藝術,向來注意構成,自從文人畫興起,高唱水墨為止,打破了工筆重彩的一統天下,在不求形式、強調聊寫胸中逸氣的藝術支配下,非常注重形式法則,筆墨效應的研究,凡大師都有很強的構成意識,從石濤、八大、陳老蓮、金冬心到黃賓虹、齊白石。
我們有必要用現代人的觀點自己的眼光重新認識傳統用形式法則這把刀從造型的角度解剖作品吸取營養(yǎng),現代藝術是早已進入構成時代。從賽尚到畢加索,形形色色的流派盡管造型觀念不同,藝術主張各不相同,都十分注重畫面的構成美。
克利善于運用重復、骨格等構成手段使畫面充滿優(yōu)美的韻律感,有的是連續(xù)分割、有的是基本型的不斷重復推進??刀ㄋ够膸缀纬橄笸耆脠A、曲線為畫的基本形,并做有序性的安排。米羅雖然好用半自動技巧,但也有自己慣用的有機形態(tài),單純的幾何形體,運用重復、重疊、透疊等構成手段等構成畫面。
如果我們二條腿走路,一方面研究傳統,一方面研究形式法則,善于通過具體的畫面做抽象的思考。二條腿同樣健壯,定能大大提高我們的競走速度。偉大的民族傳統,靠創(chuàng)造產生,也只有靠創(chuàng)造來豐富發(fā)展。
近百年來,中國畫家在研究傳統和如何創(chuàng)新這兩個問題上,做了種種嘗試,這兩個問題仍然是中國畫問題的焦點。應該說無論成功與失敗,畫家和理論家們探索都對中國畫發(fā)展的歷史使命,希望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的中國繪畫,在我們這一代能有輝煌的成就。
在當今全球一體化浪潮的沖擊下,文化、政治、經濟趨同化傾向日益明顯。民族化道路是保持全球多元文化的最重要途徑,作為具有理想的中國畫家,應努力探求的任務。這只有通過傳承與創(chuàng)新才能再創(chuàng)中華文化藝術的新篇章。
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自然,而藝術的成果,又貴乎創(chuàng)新。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壤中,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多年,從其清晰的文化發(fā)展脈絡來看,傳承與創(chuàng)新一直是主旋律,中國文化精神的獨到境界,以及自然的人格化意蘊,把精神的生命體融合到自然的旋律中,滲透出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梅蘭竹菊的品格隱喻,漢唐藝術宏大氣度,都是值得我們研究與傳承的精神財產。中國文化對自然的獨特認識與表現,也是其人文精神的體現,它對待藝術表現不僅僅體現在自然物態(tài)的詩性特質,更為強調的是人為氣質的高潔品性,人文情懷的抒發(fā)與張揚。
責任編輯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