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關鍵詞]新聞語言;審美;因素
語言,作為電視媒介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是彰顯電視特色和增強畫面表現(xiàn)力的重要補充。優(yōu)美、鮮明的電視語言,不但會給廣大電視觀眾帶來美的體驗,同時也會引發(fā)他們深深的思考和無盡的想象。新聞語言的審美情趣應該包含下列幾個方面的特征:
1.真實、準確、現(xiàn)實的客觀美,這是電視新聞語言美的首要因素。新聞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把客觀事實、社會現(xiàn)象以及高尚的情操等方面的信息迅速及時地報道出去?;驍⑹?,或描寫,或議論,或說明,或抒情,其表述必須合乎客觀真實,準確無誤、完全清楚地表述記者的意旨。雖然記者在反映客觀事實時可以鮮明的表述自己的觀點,但是在對事物、對問題和對象的表述時不能受個人感情的左右,必須有客觀現(xiàn)實做基礎,不能隨意夸張、掩蓋事情真相。一檔新聞節(jié)目要想受到公眾的普遍歡迎,一個首要的原因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事件本身的真實,而主持人、記者的用語表述要規(guī)范、恰當。在語言上體現(xiàn)真實、準確,這應當是電視新聞首先要恪守的原則。
對于電視新聞語言來說,要做到真實、準確,具有鮮明的客觀性,還必須要注意不要過多的堆砌形容詞,要多用動詞。形容詞選用太多,會帶來事實方面的浮夸進而影響語言的真實、準確和鮮明的客觀美。
2.電視新聞語言美的表現(xiàn)還在于是根據(jù)觀眾的理解能力去選擇語言。盡量不用、少用專業(yè)性、技術性強的術語,或者及時進行相關背景資料的補充說明和解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使得新的名詞、術語、概念不斷涌現(xiàn),電視媒體在普及大眾文化,推介社會文明中將起到重要作用。電視工作者一定要選擇那些通俗習慣的、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語言,以適合廣大群眾的審美情趣的需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的一位著名記者曾說過:“不加選擇地使用一些晦澀、艱深的術語名詞,不求甚解便信口道來的概念說法,甚至以說出一些令別人不知所云的字詞為能事,這樣的記者是最膚淺的,他所報道的事物也必然是索然無味的。”
3.電視新聞語言必須具有鮮明、生動、飽滿的形象美。新聞語言形象化能使無法到達現(xiàn)場的人們最終達到如臨其境之感,富有對事件本身真實的認識。鮮明生動的電視新聞語言就具有內在飽滿的形象性,也只有語言的形象才能突顯所要表現(xiàn)的人物、所要揭露的事件、所要展現(xiàn)的主題的逼真和全面翔實。形象逼真會使電視新聞內容“立體化”。
4.電視新聞語言必須具備生動具體的感染力。新聞語言傳達的主要是觀念性的經(jīng)驗,它作用于人們的意念之中。通過客觀報道,展現(xiàn)出生活圖景的全貌,用鮮明、具體、生動的新聞語言來增強感染力。
鮮明生動的新聞語言來源于客觀現(xiàn)實中,來源于創(chuàng)造精神文明和物質財富的人民群眾之中。社會上不同的人,文化修養(yǎng)不同,年齡、性別、職業(yè)、生活習慣不同,語言特色也就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各行各業(yè)的人士也都有代表自己本行業(yè)的語言。也就是說,他們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電視新聞語言就是要善于表現(xiàn)出他們的差異性。記者只有在自己的報道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語言特色,報道才能有聲有色,聲情并茂,人們才會喜歡。
5.電視新聞語言必須具有真摯、熱烈、自然的純潔美。美的新聞語言有極大的誘惑力和感染力,能使人們得到精神的怡情悅性。新聞語言倘若成了文件的腔調,就會失去美的價值。新聞語言忌諱用一些強制性的語言來迫使別人接受你的感情。新聞語言真摯是基礎,純潔是本質。只有真摯、純潔的語言,才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才能喚起人們的美感,才能給人以激動。
6.電視新聞語言還應當具有簡潔精練的特點。真摯、純潔、具有感染力的語言都是精練的。新聞語言要提倡明快簡潔、雋永清新,它不需要累贅、啰唆、拖沓。新聞語言能否簡潔地把最主要的事實傳達給受眾,直接影響到受眾的情趣和興趣,這也是判斷語言的感情是否真摯、純潔,具有感染力的基本標準。
7.電視新聞語言必須具備豐富、新穎和精湛的藝術美。新聞的屬性表明了新聞語言是一個巨大的寶庫。真正的藝術是美的,而真正的新聞語言作為一門藝術也是美的。優(yōu)美的語言是藝術的結晶。但是,如何使用新聞語言,則決定于作者的語言水平。因此,進行客觀事實報道時,要特別講究語言的藝術技巧。不僅應有真實的思想感情,而且還需要講究表達語言的藝術,否則就會成為“詞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傳也”。
電視新聞報道的語言要做到豐富、新穎而具有精湛的藝術美,這就要求主持人、出鏡記者具備運用語言藝術的功夫和技巧?!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弊x書過程也是積累語言的過程。博覽群書可以繼承大量的語言遺產(chǎn)。我們一方面要從廣大人民群眾中學習鮮活生動的生活化的語言,真正實現(xiàn)“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另一方面,還要積極汲取人類歷史上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特別是我們祖先所留下的大量的文化典籍和語言財富,使我們的報道豐富、新穎,具有較強的藝術性。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