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宇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xué),吉林 長春 130022)
鄭振鐸先生說“詩人是人類的兒童”,只有兒童般清澈的內(nèi)心,才能寫出流傳千古的佳作。因此不論詩人作品流派如何劃分,詩人中的翹楚便是 “兒童中的精靈”。詩人數(shù)量雖眾,能稱其為 “精靈”的卻不過三人,他們吞吐的是中華古詩的精魂。這三人,除屈原和杜甫之外,就是那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尋李白》)的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詩仙”李白。
一個人可以掩飾和偽裝自己的行為動機,卻無法掩飾和偽裝自己的生命格調(diào),真正自信的人,總能夠簡單得鏗鏘有力。李白的生命格調(diào)是高雅,李白的詩奇?zhèn)ス妍惗鴾喨惶斐伞?/p>
開元三四年間,李白少年時擬江淹《恨賦》,賦中他提到了荊軻、屈原和李斯,為古人志愿未遂抱恨而死者致慨的同時,也抒發(fā)了自己一生的夢想。但是歷史與李白開了莫大的玩笑,讓李白一生都惦記走他走不通的仕途,卻成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詩仙”。
客觀地看,李白勇武不及荊軻,輔國不如李斯。但也幸虧李白不及荊軻勇武,否則時刻追求圖窮匕首見后 “蒼鷹擊于殿上”的瞬間輝煌,難免不會在爭斗與動亂中龍泉出鞘,自己也血濺五步;幸虧不如李斯王佐之才,否則難免不會在朝廷中被人認(rèn)起真來,必致李白于死地而后快。
李白有所“短”,卻更有所“長”,其文才與屈原不相上下,如果論對后世文學(xué)發(fā)展的影響力,李白猶勝屈原一籌。因此這兩個以李白之短比荊軻和李斯之長顯現(xiàn)的 “短處”,絲毫不影響他豪氣千云之意與愛國立業(yè)之志,可以說是短得恰到好處,成就李白成為儒、仙、俠三氣合一的“詩仙”。
可貴的是,李白自己從沒有表露過自己勝強于某位古人,每每在詩中提及古人,總是表現(xiàn)出仰慕追思之情。后世有人評價李白輕狂桀驁,那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李白的人品,李白張揚的不是自我,是詩。在人品上,用現(xiàn)在的語言,我們可以說:李白很謙虛。
我們用敬仰的目光,透過千年塵煙來瞻仰李白的時候,李白仍然是那樣真實。在一個月色皎潔的夜晚,我們途經(jīng)花叢,看到了花叢那邊白袍長袖的李白,對著天空舉杯邀月,與自己的影子且歌且舞,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洛神賦》)。我們還看到了,能對在封建社會中一手托著儒家經(jīng)典,一手捧著功名利祿的孔圣人寫下“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李白,將自己對屈原的崇敬以一句“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盡抒胸臆。
可見,李白的內(nèi)心和中國的許多文人一樣,心中始終住著一個純真浪漫的兒童,這個兒童叫夢想,叫寂寞,叫俠義,有時還叫不羈。
唐——中國封建社會最為繁榮的王朝,開元盛世——唐朝的巔峰,政治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動了文化的巨大飛躍。顏真卿、吳道子、閻立本、杜甫、李邕、高適、岑參等等諸多文化巨人,都與李白在這一時期粉墨登場。
對于這一時期,有一萬個中國人,就有一萬種情結(jié),一萬種遐想,一萬種傳奇。但是每個人都會承認(rèn),李白始終站在這情結(jié)、遐想和傳奇的頂峰,因為李白的雙腳正踏在盛唐的脊背上,是盛唐造就了李白,李白更使盛唐增色。
李白的詩帶著酒韻,顯現(xiàn)著盛唐青春的身影,更是李白人生觀的寫照?!肮艁硎ベt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為峻峭挺拔之豪放者;“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為把酒臨風(fēng)之酣暢淋漓者;“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為胸懷四海之無疆行者;“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為悲郁莫名之求索者;“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為懷鴻鵠之志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為體恤戰(zhàn)亂傷痛之和平者;“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為憂國憂民之悲思者;“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為一諾千金之信義者;“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為俠之勇武者;“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為飛龍在天之神行者;“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為閑適悠然之隱逸者;“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為形而上之追問者;“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為本性與天地之冥然合一者。
盛唐的青春、詩、酒,通過李白把自己的文化意蘊發(fā)揮到了極致。在李白那里,盛唐青春的光彩由酒來激發(fā)并由詩來張揚,詩因青春的魅力和醇郁的酒香而獲得了永久的活力,酒因注滿了青春和詩意而獲得了生命的形態(tài)。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今夜,我東施效顰,也學(xué)古人仰天問月:自古及今,與李白比肩者幾人哉?
寵妃、內(nèi)侍、外戚、諂臣,歷來是封建政壇上最難纏的小人。楊貴妃的“枕邊風(fēng)”,高力士的空穴來風(fēng),楊國忠的陰謀,甚至還有李林甫的妒恨。翰林院中,漸漸得到唐玄宗賞識,躊躇滿志欲全力報效朝廷的李白哪里能想到,幾股勢力已經(jīng)以卑鄙人格為前提,以嫉賢妒能為起點,以窺伺抹黑為手段,以搬弄是非為套路,以結(jié)黨營私為舞臺,以排除異己為目的,結(jié)成了充滿私欲敵意的道德低下的小團體,給他布局下能夠快速引發(fā)連鎖打擊而又永遠找不到阻止辦法的幕后陰謀。再加之李白性情耿直,大行不顧細謹(jǐn)(《史記》),一切對李白不利的話語,不論真的假的,都一股腦兒被送進唐玄宗的耳朵里。三人成虎,唐玄宗如何能不聽信讒言?
慶幸的是,李白是當(dāng)時的“著名學(xué)者”,且文韜武略并不能對朝廷構(gòu)成威脅,唐玄宗也不想擔(dān)上害賢之名,因此在天寶三年三月,李白得以被“賜金還山”。李白失去了實現(xiàn)其“忠君輔國,建功立業(yè),達濟天下,功成身退”的政治抱負的機會。
李白離開長安,不知道懷揣的是怎樣的痛苦,但卻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盛事——兩曜相會(聞一多先生認(rèn)為:李白與杜甫的相遇,僅次于老子與孔子的見面)。
君子之交淡如水,亦如秋水與長天驀然相映,秋水更明白自己是秋水,長天也更明白了自己是長天。
天寶三年五月,李白與杜甫相遇在洛陽。此時杜甫正值盛年,用世心切,出入翰墨之場,奔走諸侯之門,以求進身之路。杜甫從二十四歲舉進士落第以來,至今(三十三歲)仍是布衣,心中不免有些抑郁。忽聽得名滿天下的李白“賜金還山”,路過洛陽,這消息好像悶濁的空氣中吹來一股清風(fēng),使杜甫不勝欣喜。
李杜的第一次相遇是在洛陽人士為李白洗塵的宴會上。席間大家都忙于客套應(yīng)酬,杜甫一直被冷落在一邊兒,卻被李白注意到。得知杜甫的身份后,李白起身離座,先向杜甫敬酒,吟誦出“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便將手里的酒一飲而盡。杜甫驚愕語塞,激動得把李白給他斟得特滿的酒弄灑了一半,卻也學(xué)著李白一樣將杯中酒一飲而盡。宴會還在繼續(xù),但是其他人如何觥籌交錯已經(jīng)不再重要。
李杜二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傾吐志向,切磋文墨;抑郁之氣,一蕩而空。本想多聚些日子,但李白要去開封授道,杜甫也要為繼祖母寫墓志,于是兩人暫時分開,相約秋后在梁園重聚,然后同去訪道求仙。
李杜在梁園重聚時,和高適不期而遇,便約他一道同游。高適主張趁著秋高雁肥,就在梁園東北的孟諸大澤中打獵,勝似訪道求仙。
此三人都是好酒量。聚飲時,高適喝得越多話越少,雖喝數(shù)十杯不亂;杜甫喝得多了就變得比平日激烈,一改少年老成之態(tài),也頗有些狂放;李白喝到半酣,往往引吭高歌,喝到大醉,還要拔劍起舞。
在出獵孟諸時,高適最沉著,杜甫最耐心,李白最活躍。有一次,李白射落一只大雁,高興得發(fā)起狂來,把大雁高舉在空中,一邊大聲叫喊,一邊策馬飛跑,一氣跑了幾十里。三人如游龍戲海,天馬行空,快哉快哉!
第三次見面先是在濟南,李白不但和杜甫、高適再次相見,而且見到了闊別多年的李邕。隨后,李白和杜甫又同到魯郡北郭的范十莊上盤桓。一起在范十莊上盤桓了十來天后,李白在堯祠石門給杜甫餞行。臨行李白贈杜甫一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fù)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這應(yīng)該是一次豪邁的醉別,短短的四行詩,將李白在分別的日子舍不得杜甫離開,盼望日后還能再次重會、同游痛飲的真摯友情傾吐無遺。
不久,李白就去了江東,杜甫則上了長安,真的是“飛蓬各自遠”,雖 “暮云春樹” 長牽掛,但今生再也沒能見面。后來,李白落難入獄,昔日故交好友紛紛避之不及,甚至高適都袖手旁觀,杜甫卻一直在為李白奔走呼號。
對于以上的描述,在時間、地點和過程上略有爭議,但是不論如何爭議都沒有人質(zhì)疑這段友情堪比 “羊左之交”。兩位詩人在交流中互相取長補短,寫作風(fēng)格卻仍是各自鮮明的。磊落君子,和而不同;秋水長天,相映生輝。后人評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秋風(fēng)起了,不要把最后一片落葉當(dāng)作偶像;冬雪化了,也不必把第一縷春風(fēng)當(dāng)作仇敵。天道有常,人生苦短,世間萬物難逃成、住、壞,生命亦概莫能外。
李白雖逢盛唐,但一生仍是苦悶和不幸的。李白的苦悶和不幸是封建社會文人的苦悶和不幸。李白卻沒有一蹶不振,沒有像屈原一樣以死明志,而是選擇了詩意勃興,酒氣縱橫,書寫出他的千古豪情。不得不說的是,李白比屈原堅強,因為不論遇到多大挫折,有勇氣活下去的才是強者。在苦悶、不幸、詩意和酒氣中,李白也漸漸老去,逝去……
李白最后的一程,走的并不輕松。
至德二年,歷時七年的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在永王軍營,因永王兵敗,入尋陽獄中,妻與友人合力救之,乃獲釋。后病臥宿松,流放夜郎。
乾元元年,李白自尋陽出發(fā),長流夜郎。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
上元元年,李白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尋陽登廬山,決意游仙學(xué)道。冬在建昌,歲末至豫章。
上元二年。李白流落至金陵靠人賑濟為生,請纓入軍,因病而半道還。愈后出游歷陽,旋歸臥病當(dāng)涂。
寶應(yīng)元年,李白早春于當(dāng)涂調(diào)治,晚春三月游宣城、南陵。秋歸當(dāng)涂,至十一月,亦卒于當(dāng)涂,留絕筆 《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余風(fēng)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一生以大鵬自比。少年時,李白在 《大鵬賦》 中抒發(fā)他要“斗轉(zhuǎn)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青年時期,李白在《上李邕》詩中說:“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晚年 《臨終歌》,大鵬再也飛不動了,則是李白的長歌當(dāng)哭。
如果上蒼垂憐,能夠讓李白多活幾年、幾天,甚至是幾個時辰,給他一壺好酒,會有什么樣的神來之筆讓我們驚得三月不知肉味?我不敢想,因為那樣太奢侈。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新唐書》)??v觀李白一生,雖才華橫溢,但一直沒能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則李白欲走捷徑,不肯踏實走科舉之路。當(dāng)時科舉的情況是“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考試重點是儒家經(jīng)典。李白自幼讀書不以儒家經(jīng)典為重,喜歡《楚辭》、《莊子?逍遙游》、《史記?刺客列傳》,想步入仕途還不愿參加科舉,一直尋找機會通過引薦,平步青云。這也就怪不得即使進了翰林院,唐玄宗也只是欣賞李白的詩,而且看透了李白并不具備治國安邦的能力,寧可重用李林甫之流,也沒有重用李白。仕途之路,欲速不達。
二則李白多是受了游俠刺客的影響,極具個人主義精神。杜甫在《飲中八仙》 里評價李白說“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雖然杜甫是從仰慕與褒獎的角度寫的,但是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李白“不識時務(wù)”。而傳說中的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墨,也的確很符合“詩仙”作風(fēng)。這就注定,李白不能做大官。
三則李白不會培養(yǎng)人脈,更不會結(jié)黨營私。“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說的不是李白的輕狂,是李白內(nèi)心的矛盾。因為想走仕途就要和 “權(quán)貴”接觸,李白又不懂如何與 “權(quán)貴”打交道。李白不是沒有形成 “圈子”的機會,長安城中李翰林——玄宗身邊“大紅人”,名震天下,哪個“權(quán)貴”不想巴結(jié)巴結(jié)?若當(dāng)時李白能琢磨一下為臣之道,不再率性而為,也不至于最終被別人形成的 “圈子” 擠出長安,仕途夢徹底破滅。
可最令人欽佩的是不論境遇如何,李白也沒有抱怨過一句,也不曾自哀自憐。雖然李白可能沒有認(rèn)識到走不通仕途的原因,但是也沒有歸罪于 “陰謀團體”,他的胸襟符合君子的標(biāo)準(zhǔn):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中庸》)。
李白一生都在向往著“丈夫處世兮立功名”(《三國演義》),為國效力,即使李白并沒有豐功偉業(yè),我們也認(rèn)為他是偉大的。因為我們都知道,為國盡忠如對父母盡孝: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行,論行天下無孝子。李白有一顆報國之心,這顆心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fā)點,足矣!
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轉(zhuǎn)眼就是一千二百多年?,F(xiàn)今,世界上有漢字的地方,就有李白的詩;有中國人的地方,就知道盛唐有位“詩仙”叫李白。李白今日從歷史成為傳說,他日亦可從傳說成為神話。
[1]安旗.李白縱橫談[M].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2]安旗.李白傳[M].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4.
[3]余秋雨.摩挲大地[M].作家出版社,2008.
[4]余秋雨.尋覓中華[M].作家出版社,2008.
[5]劉子仲.非常人非常道[M].中國三峽出版社,2009.
[6]李長之.李白傳[M].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
[7]冷成金.讀史有智慧[M].重慶出版社,2010.
[8]于丹.解讀詩仙李白[EB/01].http://v.youku.com/v-show/id-XM zQzMDA0MDAw.htm l,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