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長春
(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西南寧 530023)
2000年的PISA測試結果打破了德國教育自視甚高的美夢,給德國各界帶來了極大震動,以至于被輿論稱之為“德國學校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為了解決教育質量滑坡問題,改善德國教育的品質,德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學校教育改革。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得以進一步確認,教育投入持續(xù)增加,并在2011年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1]研究表明,經過幾年的持續(xù)努力,教育質量取得了明顯改善。盡管如此,教育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德國人認為,所有問題的解決——最終靠的還是教師。CDU/CSU議會黨團副主席邁克爾·克雷奇默爾(Michael Kretschmer)認為,“沒有高質量的教師就不存在高質量的學校,只有教師們受到高質量的教育和得到貼近實踐的培訓,他們才能很好地組織課堂教學,他們的學生才能從中受益。與教師質量相比,其他問題,如學校結構或班級規(guī)模對于學習效果的影響甚微。”[2]這樣,作為教育改革的升華,“卓越教師教育計劃”(Qualit?tsoffensive Lehrerbildung)被隆重推出,成為繼“精英大學計劃”之后,未來十年所要積極推行的一項重大教師政策。
(1)教育包容與異質給教師帶來的挑戰(zhàn)。伴隨“全納教育”理念的廣泛傳播和深入發(fā)展,200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殘障人權力國際公約》,要求逐步建立使殘疾兒童和正常兒童一起學習的教育制度。教育的這種包容政策是當前德國討論的熱點問題,個別聯(lián)邦州已部分推行了這一政策,并被德國教育界視為實踐《公約》的一個積極開端。然而許多教師對于這種包容性和異質性的教學準備還不充分。一些討論認為,可以遵循“兩個教師原則”以及由教育社會學家和學校心理學家提供培訓和支持。[3]
(2)改善弱勢群體教育處境實現(xiàn)教育質量均衡發(fā)展的挑戰(zhàn)。2008年聯(lián)邦教育與科研部實施了“教育銜接”(Bildungsketten)計劃,向那些在從學校到職業(yè)過渡中需要幫助的青少年提供指導和支持。幾年下來,弱勢群體中,處于惡劣境地的兒童和青少年愈來愈少,沒有獲得教育或職業(yè)教育證書的青少年也逐年降低。但是,教育質量仍存在較大失衡。2011年由德國教育質量發(fā)展研究所(IQB)主導的對德國27000名四年級學生的PISA測驗中,測驗結果在社會階層、移民背景和性別等因素上有顯著的差異。[4]今后德國教育的任務是要積極關注來自社會底層和移民家庭的子女,更具針對性的支持那些在不良環(huán)境中成長的兒童和青少年,使他們享受公平的教育機會。并強化教師能力培養(yǎng),積極在教師繼續(xù)教育領域提供數(shù)量充足的活動項目。比如,為改善弱勢兒童和青少年群體文化和藝術審美教育不足的問題,德國政府采取了“文化自強,教育聯(lián)盟”(Kultur macht stark.Bündnisse für Bildung)的促進方案;在教師能力培養(yǎng)方面,聯(lián)邦教育與科研部設置了繼續(xù)教育和晉升獎助金,激勵有才華的在職教師繼續(xù)提高專業(yè)能力。
根據(jù)阿倫斯巴赫民意調查顯示,[5]教師們對自己的職業(yè)有比較高的滿意度,但也有近一半教師認為,大學學習對于工作的準備還不夠充分,而具有5年內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在這一問題上的比例甚至達到了62%;20%的教師感到在步入職業(yè)生活時產生了不適和震蕩;幾乎一半的教師認為,近十年來,在教學中與學生的交流變得日益費勁。為了創(chuàng)新師資培養(yǎng),提高教師專業(yè)能力,慕尼黑工業(yè)大學于2009年依照美國模式建立了教育學院(School of Education),成為德國第一所成立獨立“教育學院”的高校。院長曼弗瑞德·普潤茨(Manfred Prenzel)教授認為:與伙伴學校緊密的聯(lián)系;協(xié)調的“專業(yè)學科與教育學培訓”的學業(yè)進程;準確、穩(wěn)定的實習方案都是大學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他還認為現(xiàn)代教師不僅要掌握專業(yè)科學知識;而且還要成為教與學的專家。
此外,德國教師職業(yè)還存在一個顯著問題,即存在州際流動性障礙。這主要是基于教育文化自主權,各州都有自己教師教育的特色和認證考試制度。這給教師在聯(lián)邦內的自由流動帶來了障礙,一直以來是輿論韃伐的一個焦點。
教師是教育事業(yè)的核心。德國政府認為教師肩負巨大責任,他們不但必須成為榜樣人物,還要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平衡社會差異。教師可以給學生職業(yè)生涯插上騰飛的翅膀,也可以使其隕落。小小的行動就可以影響整整一代人。教師們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其判斷力,促進其智能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激情十分重要,正如德國總理默爾克說,“我們需要有激情的教師”。[6]教育與科研部部長安內特·莎雯(Annette Schavan)說,“必須給予教師教育應有的重視。她在高校中應有自己獨立的位置,而不是成為無關緊要的事物。”“我希望,年輕一代中最優(yōu)秀、最有激情的人去當教師?!保?]
根據(jù)阿倫斯巴赫民意調查顯示:教師職業(yè)具有頗高的社會聲譽,2011年在最受重視的職業(yè)排行榜中,42%的民眾視教師職業(yè)為他們?yōu)樽铌P注的職業(yè),位列醫(yī)生、護士之后。[8]另據(jù)《2011年公共服務民意調查》 (Bürgerbefragung ?ffentlicher Dienst 2011)顯示,教師職業(yè)聲望從2007年到2011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莎雯說:“從根本上說,教師職業(yè)既是最古老,也是最年輕和對社會最重要的職業(yè)之一。我很高興,有越來越多的人向教師們的工作致以敬意。大部分的教師認為其工作富有樂趣和意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跡象?!?/p>
但滑稽的是,教師職業(yè)雖然擁有很高的關注度和職業(yè)聲望,但其吸引力卻很低:有52%的教師認為教師職業(yè)對他們具有吸引力,有38%的教師認為教師職業(yè)具有較低的吸引力;大眾的態(tài)度與此反差較大,18%的人表現(xiàn)出一般的興趣,71%的人則無法確定。[9]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聯(lián)邦和各州政府想推出一個項目來改善教師教育。同時,莎雯也設想推行一個“精英教師教育方案”(Exzellenzinitiative Lehrerbildung)。各州文化部長聯(lián)系會議建議實施一個廣泛的教師培訓改善計劃。根據(jù)2012年3月8日的德國文教部長聯(lián)系會議(KMK)決議,大學教師培養(yǎng)要把下述工作作為創(chuàng)新的中心目標:強化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加強學業(yè)咨詢與指導;改善課業(yè)結構;促進教師教育發(fā)展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最終,聯(lián)邦和各州政府在2012年4月20日舉行的德國科學聯(lián)合會(GWK)上初步達成共識,并宣布,將共同推動一項計劃,即“卓越教師教育計劃”,來改善教師教育質量,加強高校教師教育的地位,實現(xiàn)大學師范課程和畢業(yè)證書順暢的州際流動。聯(lián)邦政府希望通過這個計劃來真正提升教師職業(yè)的吸引力和促進教師教育的現(xiàn)代化,以及改善各州和各高校教師教育質量,提升高校改革的動力以及加強教師教育在高校的地位。2012年11月16日舉行的德國科學聯(lián)合會(GWK)再一次對此次“聯(lián)邦與州合作計劃”(Bund-L?nder-Programm)的目的進行了闡明。
在聯(lián)邦政府17/9886號針對這一議題的質詢答復中[10],這樣陳述到:一個高品質的教師培養(yǎng)是教育體系成功的基礎,作為教學專家,教師需要接受培訓,擁有進修和繼續(xù)教育的機會,這能使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依據(jù)孩子們的能力和興趣促進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和使他們有一個良好的學業(yè)開端。“卓越教師教育計劃”還有其他目標:
(1)改善專業(yè)學科、學科教學法和教育科學的協(xié)調以及培養(yǎng)過程中的學校教育實踐;
(2)在教師研究與培訓中,繼續(xù)發(fā)展以實證為基礎和與職業(yè)領域相關聯(lián)的教師教育方案;
(3)支持高校剖析和優(yōu)化教師教育結構;
(4)加強培訓內容的彼此協(xié)調;
(5)進一步促進教師教育發(fā)展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6)促進實踐導向學科教學法的發(fā)展;
(7)把學校實習作為一個教師教育的固有組成部分。
還主張,教師教育必須加強教師培養(yǎng)各個階段(大學師范學習、見習服務期、在職繼續(xù)學習)的聯(lián)系。同時,也需要一個州際的大學師范教育和畢業(yè)證書(如國家考試和碩士證書)的互認。
該計劃強調,將以“競爭方式”推動高校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方案。為此,聯(lián)邦和州政府計劃在未來10年內投入5億歐元。預計從2013年開始,德國現(xiàn)有開展教師培養(yǎng)的120所高校均可以申請資助。
在2012年11月16日舉行的德國科學聯(lián)合會(GWK)第二次對“卓越教師教育計劃”進行了商討,會后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稱:“德國科學聯(lián)合會將繼續(xù)磋商‘卓越教師教育計劃’”。聯(lián)邦和州政府決定將計劃中的“卓越教師教育計劃”延期,主要原因是這項計劃在SPD領導的聯(lián)邦州內遇到了阻力。莎雯想借助這項資助計劃促使聯(lián)邦與各州簽署一項國家協(xié)議(Staatsvertrag),以立法方式來消除教師流動性障礙。SPD所領導的州政府不想妥協(xié)接受聯(lián)邦政府的條件。他們認為,教師流動性是存在的,比如漢堡每年要從下薩克森州招聘很多教師,此外,還有聯(lián)邦范圍的職位交流中心(Stellentauschb?rse)。當然,盡管如此,萊茵-法爾茨州文化部部長多麗絲·安恩(Doris Ahnen)(SPD)認為,流動性障礙只是“令人討厭的個別情況”,同時也認為,出臺新的方針解決這一問題仍然十分重要。此外,各州還等候聯(lián)邦政府做出的許諾,即再一次修訂高等教育條約以創(chuàng)設額外的大學學習位置。如此,所需要的資助將不再是以百萬計,而是以10億計了。莎雯的想法還遠遠達不到SPD所領導各州的設想,他們也要把學校包括在內。比如,萊茵-法爾茨州文化部部長希望借助該計劃推進學校的包容性。因此,莎雯想在這項科學的長期資助中松緩一些聯(lián)邦與州合作中的禁忌的設想可能要流于破產。計劃延期暗示出莎雯與各州文教部部長之間存在的分歧很大。
另外,在資助方式上,SPD所領導的州政府要求應該均衡資助。如,薩克森州認為,這個計劃應該有別于科研領域的“精英計劃”,應大范圍的推進改革,同時兼顧地區(qū)比例。但是,莎雯所代表的CDU/CSU議會黨團拒絕了這種提議,并援引明斯特大學的埃瓦爾德·特哈爾特(Ewald Terhart)和慕尼黑工業(yè)大學的曼弗瑞德·普潤茨(Manfred Prenzel)兩位著名教育研究學者的觀點,認為只有以競爭方式,提出明確的要求,才能達到質量改善的目的。CDU/CSU議會黨團的目的,是使這一項計劃成為教師教育和研究的典范。
只要各聯(lián)邦州政府承諾以“法規(guī)性文件”消除教師州際流動的障礙,莎雯才能啟動這項改革。作為妥協(xié),各州政府已達成共識,要在2013年3月舉行的各州教育文化部長聯(lián)系會上,簽署一項新的方針,以保證教師聯(lián)邦范圍內的無限制流動,并承諾將這項方針在2013年底之前納入各自的法規(guī)體系當中。
對于此次延期,德國電信基金會(Deutsche Telekomstiftung)主席克勞斯·金克爾(Klaus Kinkel)評論道:“這是德國教育聯(lián)邦制的恥辱”。“這種永無止境的聯(lián)邦教育地方本位主義日益顯得荒謬?!薄盁o法取得一致的教育政策,簡直是德國的羞恥。”克勞斯認為,德國教師教育需要的不是在教育政策上唧唧喳喳,而是具體的行動,是要在教師培養(yǎng)的三個階段全方位達成質量改善的目標。他呼吁各州職責部門不要再自陷囹圄,應該抓住莎雯伸出來的橄欖枝,通過達成統(tǒng)一的法規(guī)來支持和推動“卓越教師教育計劃”。[11]
在2012年6月25日舉行的教育、研究和技術評估聽證會上,專家們對“教師教育狀況”議題進行了咨詢。CDU/CSU議會黨團所提出的“卓越計劃”得到了專家們的積極肯定。專家們的結論是:在教師培養(yǎng)和繼續(xù)教育的所有階段提升質量是適宜的。CDU/CSU議會黨團所提議題,即用“精英教師教育”的計劃推動這項富有針對性的改革,得到了極大的認同。專家們認為,這項競爭性方案具有積極的信號意義,將有力支持高校教師教育的革新,以及推動卓越教師教育的重要要求和意義納入公眾意識。[2]
以推動教師教育改革和消除教師州際流動障礙為核心目標的“卓越教師教育計劃”適合當前德國教育的現(xiàn)實需要。這項計劃關涉到德國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改善。而且相關議題早就備受學術界關注,[12]比如2006年德國教育和科學聯(lián)盟(GEW)的主席烏爾里希·唐納(Ulrich Th?ne)就曾主張,要重視教師培訓以及消除教師流動性障礙問題,并且對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嚴厲地指出,德國不存在教師,只是一個有100個亞種的教師物種。德國PISA協(xié)調員曼弗瑞德·普潤茨(Manfred Prenzel)(后任慕尼黑工業(yè)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認為,大學師范教育情況較為糟糕,應該加強大學生的實踐訓練。2000年PISA研究德國部分的領導人于爾根·鮑莫爾(Jürgen Baumer)批評政府在教師教育改革議題上過于遲緩和猶豫。雖然受到政治競爭的掣肘,“卓越教師教育計劃”遭遇延期,甚至就“流動性”問題政策方面有所折扣,但無疑,這項計劃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至于各州政府將于明年簽署的旨在消除流動性障礙的方針是否能完全起到作用,我們拭目以待。如果不能達到這一目的,那么簽署國家協(xié)議的呼聲,必定會再次出現(xiàn),那么這一協(xié)議的簽署則是可能的。
“教師強,則學生強;學生強,則社會強?!保?]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尤其是德國社會即將步入老齡化形態(tài),為了保持經濟的競爭力和社會的高福利,德國需要高素質的教育質量。
“教育立國、科技興國”是德國政府所一直秉持和堅守的基本國家理念?!熬⒋髮W計劃”和“卓越教師教育計劃”兩項重大教育計劃顯現(xiàn)了21世紀德國教育卓越化的雄心壯志。正如“精英大學計劃”的實施對高等教育的促進作用,我們可以預見這項將持續(xù)十年的“卓越教師教育計劃”必將對德國的基礎教育質量、教育公平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德國教師教育原本就十分重視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卓越教師教育計劃”中更是受到強烈的重視。這一價值追求應引起我國的關注,并進行相關研究。對于這項計劃的后續(xù)開展,尤其是大學教師教育方案的創(chuàng)新,我們將進一步跟蹤,以期對我國教師教育有所借鑒。
[1] Autorengruppe Bildungsberichterstattung.Bildung in Deutschland 2012(2012-06-22)[EB/OL].http://www.bmbf.de/de/6204.php,2012-12-05.
[2] Experten loben Qualit?tsoffensive der CDU/CSU zur Lehrerbildung(2012-06-25)[EB/OL].http://www.cducsu.de,2012-12-25.
[3] Ludger Fittkau.Inklusion erfolgreich umsetzen(2012-11-30)[N/OL].http://www.dradio.de/dlf/sendungen/campus/1936981,2012-12-12.
[4] Kate Maleike.Schwerpunktthema:“GrundschulPISA”ist da(2012-10-06)[N/OL].http://www.dradio.de/dlf/sendungen/pisaplus/1884597,2012-11-22.
[5] Vodafone Stiftung Deutschand gemeinnützige GmbH.Lehre(r)In Zeiten der Bildungspanik:Eine Studie zum Prestige des Lehrerberufs und zur Situation an den Schulen in Deutschland.2012(4):5.
[6] Die Besten sollen Lehrer werden(2012-11-16)[EB/OL].http://www.bundesregierung.de,2012-11-25.
[7] Pressemitteilung.Schavan:“Die Besten eines Jahrgangs sollen Lehrer werden”(2012-04-24) [EB/OL].http://www.bmbf.de/press/3265.php,2012-11-25.
[8] Institut für Demoskopie Allensbach.Allensbacher berichte:?rzte weiterhin vorn,Pfarrer verlieren deutlich an Ansehen:Allensbacher Berufsprestige-Skala 2011.2011(4):1-2.
[9] Studie des Instituts für Demoskopie Allensbach.Im Auftrag der Eberhard von Kuenheim Stiftung der BMW AG,in Zusammenarbeit mit der Stiftung der Deutschen Wirtschfat.Geeignet für den Lehrerberuf?2012(4):14.
[10] Drucksache 17/9886.Deutscher Bundestag 17.Wahlperiode[EB/OL].http://dipbt.bundestag.de/dip21/btd/17/098/1709886.pdf,2012-06-03.
[11]“Armutszeugnis und Schande”(2012-11-16)[EB/OL].http://www.telekom-stiftung.de/dtag/cms/content/Telekom-Stiftung/de/2168558,2012-11-26.
[12] Lehrerausbildung nach Pisa:“Fünf vergeudete Jahre”(2006-12-04)[N/OL].http://www.spiegel.de/schulspiegel/wissen/0,1518,452422,00.html,201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