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朱有燉《仗義疏財》:脈望館鈔本與周藩原刻本比較論略
——兼及脈望館本不借徑《水滸傳》問題

2013-02-17 17:40朱仰東
關(guān)鍵詞:教坊李逵水滸

朱仰東

(山東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仗義疏財》是朱有燉存世的兩部“水滸戲”之一,在水滸故事流變中具有重要地位。[1]筆者檢閱發(fā)現(xiàn),該劇流傳過程中曾出現(xiàn)多種版本,按理,這本是文學(xué)史上極為常見的現(xiàn)象,不足為奇。但《仗義疏財》似乎不然,因為周藩原刻本與后出脈望館鈔本不僅曲詞賓白、題目正名出入較大,而且劇情更是相去甚遠。且在署名上,脈望館鈔本又確鑿無疑地題署“周王誠齋”,這說明,后出鈔本最終又源于周藩原刻本,可見,脈望館鈔本與周藩原刻本分屬兩個既有關(guān)聯(lián)而又完全不同的版本系統(tǒng)。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后出鈔本晚于《水滸傳》成書,考慮到明代中后期水滸戲創(chuàng)作多受《水滸傳》影響之事實,何以鈔本卻不然。遺憾的是,諸如此類的疑問在過去幾乎無人問津。事實上,能否解決這一問題,對于朱有燉雜劇、水滸故事流變及版本目錄學(xué)研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诖?,筆者不揣淺陋,略陳管見。

關(guān)于脈望館鈔本(下作鈔本)與周藩原刻本(下作刻本)之異同,傅惜華《水滸戲曲集》《仗義疏財》題記曾就題目正名、曲詞作過簡要概述,他云:“原本(脈望館鈔本)首標(biāo)正名,署題曰:‘周王誠齋’作。題目曰:‘趙都巡行兇倚勢’,正名曰:‘黑旋風(fēng)仗義疏財’?!薄按朔N鈔本外,尚有宣德間周藩原刻本,卷首標(biāo)名:‘新編黑旋風(fēng)仗義疏財’,未題名氏,題目作:‘趙都巡強娶裙釵,李撇古感嘆傷懷’,正名作:‘張叔夜平蠻掛榜,黑旋風(fēng)仗義疏財’?!薄鞍粗芊瘫?,原不分折,鈔本分為四折??瘫镜谝徽壑小c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醉扶歸’五曲,鈔本刪去。第二折歌曲,刻本鈔本同。第三折,兩本歌曲相同,惟僅‘笑和尚’牌名,鈔本題作:‘笑歌尚’??瘫驹诘谌酆螅杏小滤睢?、‘駐馬聽’、‘雁兒落’、‘水仙子’、‘沽美酒過太平令’、‘川撥棹’、‘梅花酒’、‘收江南’、‘尾聲’等一套曲,及楔子‘賞花時’、‘幺’二曲,鈔本均為減去。第四折‘醉花陰’、‘喜遷鶯’、‘出隊子’、‘幺’、‘刮地風(fēng)’、‘四門子’、‘水仙子’七曲,鈔本刻本雖牌名相同,然詞曲全異,且刻本多出‘尾聲’一曲?!盵2](P6)傅先生所言大體不錯,但因概述,故難及其詳。其實,與周藩原刻本相比,脈望館鈔本庶幾等于另起爐灶,二者之間差異可謂大矣,要之,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其一,賓白的增補。曲詞部分除了刪汰及第四折因為劇情的替換而全異外,其保留部分,變動不大。賓白不然,與刻本相比,鈔本增補了大量賓白。其情形有:一,刻本無,鈔本有,此種情形純屬后增。比如第一折宋江上場自報家門云,燕青與李逵買糧回來途中嘆賞沿途景色之美;第二折,李撇古上山告狀與嘍啰之間的對白;第三折一丈青妝扮成媒人前去趙都巡家攀談、雷橫上場獨白、趙都巡與前來救助的街坊之間的問答等等,都系脈望館鈔本所獨有。二,刻本簡略,鈔本據(jù)此敷衍。比如第一折,刻本趙都巡上場云:“自家是趙都巡。今蒙上司差遣,下鄉(xiāng)去催趲秋糧。”前后不足二十字,鈔本則據(jù)此敷衍成三百余字的篇幅;第二折,宋江上場所云,刻本作:“前日兄弟李山兒,燕青,去買糧食。路上遇見個欠糧的老百姓,又被趙都巡強要他女子。他兩個救了那百姓,就將我糴的糧食,接濟了貧的。”鈔本則不厭其煩,相繼增加了上場詩,還交代了東平府官吏害民、李撇古遭遇、趙都巡逼婚以及李逵如何路見不平等等,幾乎等于將第一折內(nèi)容重新敷演一遍,篇幅遠超刻本。三,刪去曲詞,代以賓白,或?qū)①e白穿插曲詞中。前者如第二折,刻本于[紅繡鞋]下尚有[幺],鈔本則刪去[幺],以宋江、嘍啰、李逵與李撇古之間的白代之。后者如第一折燕青與李逵回山途中所唱[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諸曲,鈔本在兩支曲間,穿插了燕青的白;第二折[耍孩兒]后,鈔本將宋江的白穿插進來,與李逵一唱一和;第三折[滾繡球],演李逵改扮成新娘出嫁,刻本僅有李逵的唱無白,鈔本則將化裝為媒人的一丈青的白與李逵的唱融合在一起。

其二,人物形象的增添或替換。在鈔本中,有些人物形象是刻本所沒有的。比如在刻本中,宋江孤身一人出場,鈔本則增添了軍師吳用;趙都巡出場,刻本只寫其“引公吏人上”,至于“公吏人”是誰,并未明確交代,但在鈔本中則被具化為張千。第三折趙都巡娶親,與刻本相比,鈔本多了個二宅先生山人形象,趙都巡遭李逵等人懲罰后,鈔本又增加了李姓街坊等過場人物,同折出現(xiàn)的梁山好漢插翅虎雷橫及由其口中交代但于第四折才出現(xiàn)的武松形象也是刻本所不曾有的。至于李逵伴當(dāng),刻本比較固定,自始至終都是浪子燕青,但在鈔本中,浪子燕青則變得有始無終,入城賣糧時與李逵結(jié)伴,再度下山則換成了女將一丈青。

其三,出場順序的重置。相對于刻本,鈔本在人物出場順序上重新作了調(diào)整。第一折,刻本以趙都巡首先出場,李撇古次之;鈔本則改為了宋江,李撇古次之,趙都巡則被安置其后。第二折,刻本仍然以趙都巡首先出場,鈔本則讓“李撇古同卜兒旦兒徠兒”先上,趙都巡后之;同折,宋江出場,刻本由宋江以“今日安排下一席酒,喚兩個兄弟來,賞他同飲數(shù)杯”為由引出李逵與燕青,二人共唱[粉蝶兒]、[醉春風(fēng)]數(shù)曲后,與扮演嘍啰的“幫老”相見,宋江與二人交談,最后,告狀的李撇古才上場向宋江等人交代逼婚始末。鈔本則改為“宋江同吳學(xué)究領(lǐng)嘍啰上”場,李撇古出場,與嘍啰相見,李撇古與宋江等人相見訴說冤屈,然后是李逵一人上場,燕青被一丈青替下,最后上場。

當(dāng)然刻本與鈔本最大的不同在于結(jié)局??瘫緦土P趙都巡的責(zé)任交給了官府,并沒有被拿上梁山處死,宋江等人最后在張叔夜的招安下歸順朝廷,以平定方臘作結(jié)。鈔本改弦易轍,“刪汰此段(招安)關(guān)目”[2](P6),以“勇武松生擒賊子”、“殺都巡命喪塵埃”收場。除上述,他如曲詞,鈔本在刻本基礎(chǔ)上增加了不少襯字,如第一折[天下樂],刻本原作“甚時復(fù)高歌把劍彈,入的這門闌”,“見佳人手擎著村務(wù)盞” ,鈔本則于“甚時”前補入了“我可”、“門闌”間補入了“也波”、“見佳人”前補入了“我這里”等襯字。又如,某些字詞,鈔本在刻本基礎(chǔ)上也作了一些更動,如第二折[紅繡鞋]鈔本李逵唱“莫不是下梁山打探軍情”,其中“軍情”刻本則作“民情”;第三折[滾繡球],鈔本正末唱“你道是就這里要道喜?合當(dāng)匹配!渾身上冷汗淋漓”,其中“冷汗”,周藩刻本則為“熱汗”。

祁彪佳《遠山堂劇品》評《仗義疏財》云:“粗豪之曲,而獨于假新婦處冷然入趣。即如[貨郎]數(shù)調(diào),反令元人望后塵矣。”[3](P149)將其歸入“雅品”。按祁彪佳所指乃周藩原刻本,非脈望館鈔本。周藩刻本藝術(shù)上的成功有目共睹,脈望館鈔本雖然與之出入甚大,但也自具特色,頗有令人稱道處。

首先,鈔本某些情節(jié)較之刻本更為合理。比如第一折,鈔本以李撇古先于趙都巡出場,較之刻本以趙都巡首先出場要好得多,這是因為,由李撇古首先出場交代自己拖欠官糧,“官府催并收納”,“無計所奈”,只得“將這兩個孩兒前去東平府城內(nèi)賣了,買些米糧納官”,也就為趙都巡出場渲染了氣氛,從接受心理學(xué)的角度言之,這樣的調(diào)整,更具情感張力,與此后趙都巡自報家門,自揭其短相映襯,使情感張力進一步增強。可以想見,在群情憤涌的情況下,梁山好漢的行為不僅師出有名、理所應(yīng)當(dāng),而且也大大彰顯了“仗義疏財”的性質(zhì),突出了主題。又如第二折,鈔本在安排人物出場順序時,讓李撇古告狀在前,李逵出場在后,其出場由宋江引出,目的在于:“如今趙都巡要你女孩兒,我如今便差山兒李逵?!辟N切自然,合情合理;刻本將李逵出場置于李撇古之前,其出場則以宋江感其義舉“今日安排下一席酒”“賞他同飲數(shù)杯”引出,生活邏輯上不如鈔本,情節(jié)節(jié)奏也稍顯松散。再如第三折,鈔本以女將一丈青替換刻本燕青,讓燕青化裝成媒婆,顯然不如一丈青方便,也不容易露出破綻,而且以女性視角提醒李逵比燕青更符合常理,喜劇效果更強。

其次,人物形象,刻本不如鈔本豐滿生動。毋庸置疑,刻本人物形象刻畫也相當(dāng)成功,但與鈔本相比,則稍遜一籌。以主要人物李逵為例??瘫镜拇_寫出了李逵的粗豪,如聽聞趙都巡惡行后,李逵唱[醉扶歸]:

打這廝忒淫濫污官宦,將百姓苦傷殘!便作你催糧呵!不曾教你倚勢把平人婦女奸,這是你將公事能迭辦?(凈云)伴當(dāng)上前來救一救,打壞小官了!(末唱)打這廝左右人幫閑鑽懶,那些兒肯救濟民涂炭!

非常生動地刻畫了李逵嫉惡如仇的性格。特別是出嫁一節(jié),李逵扮旦唱[正宮·端正好]:

搽畫得我頰腮紅,拴搐得我腰身細。學(xué)婆娘苫眼舖眉。(末作下轎科唱)下轎來一跳有千石力,忍不住英豪氣。

[滾繡球]:

扮做個婦女每,跟定個豹子媒。那里取畫堂春一團嬌媚。我從來不慣吃裙帶上衣食。你看我撇道兒勾一尺,爪老兒墨定黑。把蓋頭遮了我一撲叢髭須。那里取傾城色玉骨冰肌。恰便似三門前娶得個金剛女,本是個梁山寨生成的豹子妻。知他是甚娘喬為!

以性別錯位造成的不協(xié)調(diào)感描寫人物,幽默滑稽,頗有風(fēng)趣,李逵粗豪的性格鮮明突出,如同頰上三毫,生色增輝。相比之下,鈔本似乎更勝一籌。主要因為,鈔本能夠?qū)①e白與唱詞融合起來,充分運用二者刻畫人物的長處。比如同樣唱[醉扶歸],脈望館鈔本并不讓李逵一唱到底,而是將多人科白穿插進來:

“你這廝忒淫濫,污官宦,將百姓苦傷殘?!?凈趙都巡云):“上司有命,著我催糧,我非是私來詐到?!?正末云):“你便作催糧呵!”(唱)“不曾著你倚勢,把平人婦女奸,這是你將公事能迭辦?”(凈趙都巡云)“這廝無禮,小的每打這廝!”(張千云):“理會的?!?做搶科)(燕青云)“這廝每快走,一個上來一個死!”(做趕張千下)(正末云):“我打這匹夫去!”(燕青云):“哥喒,休趕他?!?正末唱)“我打這廝左右人幫閑鑽懶,那些兒肯救濟民涂炭!”(凈趙都巡):“我兒也,你敢惹禍也,我敢打你也!”(做打科)(正末做躲科云):“我打這廝!”(打科)

科白曲詞相兼,頗富動作性,較之有曲無白,人物形象更為立體豐滿。同樣寫出嫁,鈔本[正宮·端正好]:

搽畫得我頰腮紅,拴束得我腰身細。學(xué)婆娘苫眼舖眉。(一丈青云)哎約,請下轎兒來行。(正末做下轎科,唱)下轎來一跳有千石力,忍不住麄豪氣。(一丈青云)不要顯出來。(正末云)我知道。

[滾繡球]:

扮做個婦女每,跟定個豹子媒。那里取畫堂春一團嬌媚?我從來不慣吃裙帶上衣食。你看我撇刀兒勾一尺,(一丈青云)呀,我拽下那裙兒來者。(正末唱)爪老兒墨定黑。(一丈青云)呀,遮了你那手者,你蓋了臉者。(正末唱)把蓋頭遮了我一撲叢髭須。那里取傾城色玉骨冰肌。恰便似三門前娶得個金剛女,本是個梁山寨生成的豹子妻。知他甚娘喬為!(一丈青云)可早來到也。夫人,請入家里來。(入門科)(凈先生云)一步一花開,二步二花開,鋪展黃道席,先請新人下轎來。(正末與凈趙都巡做并力住科)(凈先生喝拜科)(正末同凈趙都巡拜科)(凈先生又喝拜科)(正末做男子拜科)(一丈青云)呀,夫人,好好的拜堂)

唱念做打、賓白穿插,猶如一出頗富現(xiàn)代意義的相聲劇,逗捧之間,李逵形象躍然“場上”。需要說明的是,朱有燉于雜劇形式上善于革新,但并不見得都十分成功,刻本在描寫李逵時,許多地方以雙唱的形式將燕青牽涉進來,雙唱雖然能活躍劇場氛圍,但因難分彼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曲詞刻畫人物形象的力度,并不利于人物的塑造,因此,刻本中,李逵形象有時反倒顯得有些模糊。鈔本則有意識地避開了雙唱的形式,人物形象的主體個性反而更加清晰。

最后,審美上鈔本趨俗,更易為人接受。刻本文人色彩濃厚,曾永義先生在談到帝王戲曲對后世戲曲創(chuàng)作影響時曾言:“影響明代戲曲和使之走上文士化的,尚有寧周二王。”[4](P253)究其原因,則與朱有燉身份、地位及戲曲觀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在[北正宮·白鶴子·詠秋景]曲前引辭中朱有燉有云:“古詩亦曲也,今曲亦詩也,但不流入于秾麗淫傷之義,又何損于詩曲之道哉! ”[5](P17)“將雜劇與作詩同觀,將詩歌創(chuàng)作與雜劇創(chuàng)作并列,追求一種他自己所謂的麗則之音,這種麗則之音既然為雅頌正音當(dāng)然有別于里巷歌謠?!盵1]表現(xiàn)在劇中:唱詞上,幾乎是一氣呵成,毫不間斷地將幾支曲牌聯(lián)唱,如李逵所唱[粉蝶兒]、[醉春風(fēng)]、[紅繡鞋]、[幺]、[石榴花]、[斗鵪鶉]、[上小樓]等數(shù)曲,雖然對于人物形象塑造不無裨益,但這種長篇累牘式的演唱方式顯然是受了文人“詩言志,歌永言”(《尚書·虞書·舜典》)傳統(tǒng)的影響。這樣的演唱方式使得刻本在演出時影響到舞臺效果。內(nèi)容上,則以詩教傳統(tǒng)指導(dǎo)創(chuàng)作??瘫疽哉邪沧鹘Y(jié),讓江湖回歸朝廷,即是這一觀念的藝術(shù)化反映:“我如今也自忖,也自忖,愿隨軍;愿隨軍,報深恩;報深恩,向南閩;向南閩,敵蠻人;敵蠻人,報捷聞;報捷聞,到楓宸;到楓宸,聽絲綸;聽絲綸,做官人;做官人,列重裀;列重裀,衣祿準(zhǔn)?!盵收江南]:“呀!這的是一朝官里一朝臣。憑著俺能爭敢斗蕩煙塵。管教那四方寧靜樂千春。俺三十六人,活擒方臘見明君?!弊尷铄哟笳?wù)邪驳暮锰?,不惜將“活擒方臘”的功勞也歸屬于他,這樣的李逵既不同前代,也與后出的《水滸傳》迥異,分明是儒家倫理灌輸?shù)慕Y(jié)果。

與之相比,鈔本則趨于俗化。正如前述,鈔本中增補了大量賓白、增加了許多人物,從戲劇接受學(xué)的角度考慮,賓白與人物的增加,使場上表演更顯熱鬧,提升舞臺效果的同時也刺激了觀眾觀戲的興趣。以每折開場部分為例,鈔本都有一大段賓白,尤其第一折,所補賓白達數(shù)千字,比刻本全本還要多,且明白如話,頗具表現(xiàn)力。而且,賓白與唱詞的穿插融合,既能緩解唱詞的沉悶,調(diào)動觀眾情緒,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化解曲詞之意的效果,有助于觀眾理解。結(jié)局上,鈔本以“赴蘭堂待刀仗劍,殺都巡命喪塵?!贝婵瘫疽哉邪沧鹘Y(jié)的情節(jié),梁山好漢依然占據(jù)水泊,江湖沒有回歸廟堂。說明,改動者的視角不同于朱有燉,儒家詩教傳統(tǒng)和文人化色彩淡褪,民間意味增強。

當(dāng)然,與刻本相比,鈔本也有不足之處,比如,賓白過多,不宜情節(jié)開展,冗長無味,反而消解了觀眾興趣;以一丈青替換燕青,雖合乎情理,但有失藝術(shù)邏輯的嚴密。李逵于第三折已明言將趙都巡送官,“到明朝清正官司有見識,不道的輕輕素放伊”,而第四折又下山捉拿之,前后抵牾,照應(yīng)不夠。武松、雷橫諸人的插入,也因前文缺少鋪墊,仍不免牽強之感。即便如此,與刻本相比,應(yīng)該說,鈔本之改進還是應(yīng)當(dāng)予以肯定的。

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屬于藝術(shù)層面的問題,但如稍加留心不難發(fā)現(xiàn),鈔本據(jù)以改編的范本淵源有自,其源則是元代水滸戲。如果說周憲王雜劇尚有“金元風(fēng)范”,但這種風(fēng)范因其新變也僅止于“猶有”而已。鈔本不然,因編者有意為之,“金元風(fēng)范”反倒得以全面恢復(fù)。眾所周知,以宋江自報家門開場的程式為元代水滸戲之慣例,鈔本《仗義疏財》改刻本以趙都巡開場為宋江開場,顯然是對元代水滸慣例的承續(xù)和復(fù)歸。而且鈔本中宋江自報家門的內(nèi)容,經(jīng)筆者核對,其上場詩完全照搬于《燕青博魚》,其所云之經(jīng)歷則與《黃花峪》同。至于劇情的主體部分,愚以為,雖然李逵冒名頂替李撇古之女出嫁本是刻本固有之內(nèi)容,但這一內(nèi)容,實際上即源自元代水滸戲《李逵負荊》,鈔本予以保留,說明,元代水滸戲經(jīng)典化的地位獲得了后者的認同。刻本之結(jié)局在元代水滸戲中不曾有,而鈔本之結(jié)局,則與《黃花峪》第四折大同小異,或者說徑直抄襲也不為過。[注]伊維德《朱有燉的雜劇》第八章“《仗義疏財》:一個好漢的轉(zhuǎn)變”云:“16世紀時的一個改編本用于宮廷演出,唱詞由一個末角唱,好像要把幾個水滸故事的劇本都包括進去,因而原劇的第四折、五折被刪了,結(jié)尾那一折很像《黃花峪》的第四折。”事實上,何止于像,如細加甄別,幾乎就是對元雜劇的照搬??傊n本效仿元代水滸戲幾乎到了亦步亦趨的程度。問題是,當(dāng)此之際,《水滸傳》已經(jīng)問世并受到世人注意,從鈔本描寫的細節(jié)看,鈔本的改編者應(yīng)當(dāng)是閱讀過《水滸傳》的,因為,(一)在宋江自報家門中,晁蓋之死,按照元代水滸戲一般看法,當(dāng)在“三打祝家莊”之時,且少有例外;而鈔本卻改為攻打曾頭市,改動痕跡甚明,顯然是受了《水滸傳》的影響。(二)就梁山好漢規(guī)???,元代水滸戲還僅限于三十六人之?dāng)?shù),遠沒達到一百單八將的規(guī)模,刻本因循舊例,并未逾越。而在鈔本中,卻多出了女將一丈青扈三娘與王矮虎王英,而扈三娘雖于元水滸戲中偶然一見,比如元佚名即有《一丈青鬧元宵》一劇,但卻不屬于宋元三十六人系統(tǒng),這“在朱有燉另一種水滸戲《豹子和尚自還俗》所列的三十六人名單中非常明確”,“一丈青在劇中的出現(xiàn)當(dāng)是鈔校本根據(jù)《水滸傳》所代表的水滸故事對原刻本加以改易的結(jié)果”[6](P503)。既然如此,鈔本改編者又何以以恢復(fù)元劇傳統(tǒng)為旨歸?且中后期水滸戲創(chuàng)作大多受《水滸傳》影響,鈔本何以不然?

愚以為,回答上述問題,首先需要知道鈔本出處、改編者身份。傅惜華先生《水滸戲曲集》《仗義疏財》題記認為:“蓋此種鈔本,乃明代舞臺演出時改編之臺本?!边@種臺本,學(xué)界普遍認為,當(dāng)是趙琦美所抄之“內(nèi)府本”,雖脈望館鈔本并未說明,但因劇末附有穿關(guān),那么,當(dāng)如孫楷第先生所說系“無琦美題識而劇附穿關(guān)可信為內(nèi)府本者”[7](P77)。而內(nèi)府本改編者之身份,按徐渭《南詞敘錄》所載教坊改編南戲獻于明太祖;王鏊《震澤紀聞》卷下載教坊藝人采擇趙賓《劉公子賞牡丹記》“陳于上前”;宋懋登《九籥別集》載每遇內(nèi)廷節(jié)日時,“則教坊作曲四摺,送史官校定,當(dāng)御前致詞呈伎”等等,可以推知,“這些雜劇的創(chuàng)作,乃當(dāng)時教坊司藝人所為”[8]。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如果朱有燉雜劇傳入宮廷,那么《仗義疏財》亦當(dāng)出自教坊司藝人之手。事實是,朱有燉貴為藩王,其雜劇于明代頗富盛名,素有“國朝第一作手”之譽(孟稱舜《古今名劇選小桃紅眉批》),所以,其雜劇傳入宮廷當(dāng)有可能。而且就當(dāng)時文人記載看,確實存在朱有燉雜劇于宮廷演出的記錄,比如秦徵蘭《天啟宮詞》即云:“春風(fēng)滿殿管弦張,侍女從游夜未央。唱徹誠齋新樂府,片云流月度宮墻。”其中“誠齋新樂府”即是朱有燉雜劇。錢謙益(1582―1664)《列朝詩集》“周憲王”條更言之鑿鑿,明確指出,周憲王雜劇因“音律協(xié)美”而“流傳內(nèi)府”[9](P296),如此看來,教坊司藝人不僅有機會而且完全有條件將周藩刻本《仗義疏財》改編為鈔本進行搬演。

其次,既然是改編,那么改編成什么模樣則與改編者的藝術(shù)趣味密切相關(guān),換言之,教坊司藝人的藝術(shù)趣味直接影響了鈔本的改編。關(guān)于教坊司藝人的藝術(shù)趣味,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篇補遺》卷一認為“皆習(xí)相傳院本,沿金元之舊”[10](P796)。明宋懋澄《九瀹集》卷十“御戲”:“院本皆作傀儡舞,雜劇即金、元人北九宮……”[11](P218)據(jù)此等史料,大體可以斷定,明代教坊司以演元劇為主,藝人之興趣亦在此焉。這種對元劇傳統(tǒng)的自覺不是偶然,《續(xù)文獻通考》載,英宗天順三年十月,“教坊司奏:‘恭遇大祀天地山川導(dǎo)駕迎引及正旦冬至圣節(jié),合用樂工二千余人。今本司止存樂戶八百余,乞行南京并順天等府、陜西等布政司,于樂戶內(nèi)選嫻習(xí)樂藝者,送京備用?!墼唬骸暇窇舨槐厝?,第行山西、陜西精選送來應(yīng)役?!盵12](P3703)其中“第行山西、陜西精選送來應(yīng)役”云云,說明皇帝非常欣賞山、陜一代的樂工表演,而山、陜一代在元代則是元劇創(chuàng)作演出之重鎮(zhèn),按照元明兩代樂戶制度,山、陜兩地的樂工大多為元代樂工后人或傳人,“明滅元,凡蒙古部落子孫流竄中國者,令所在編入戶籍。其在京省謂之樂戶,在州邑謂之丐戶”(闕名《三風(fēng)十愆記·記色荒》)。王士禎《池北偶談》也云:“金陵舊院有頓、脫諸姓,皆元人后沒入教坊者?!盵13](P287)元劇傳統(tǒng)經(jīng)由他們歷代口傳心授得到有效保存,他們被征入教坊司,使元劇作為主要形式在內(nèi)廷廣泛演出成為可能。難怪正德年間樂工頓仁隨武宗北上入教坊司于北教坊能夠?qū)W得北曲五十余套而歸(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所以,當(dāng)朱有燉《仗義疏財》于宮廷再次搬演時,出于藝術(shù)興趣的考慮,其改編也就很容易傾向于元劇傳統(tǒng),于元代同類題材中尋找改編的范本。

再者,樂工重編無可厚非,但對朝廷來說,刻本讓自外于主流社會的江湖“盜賊”意識到“與官里盡忠,得了功勞,做個大官,封妻蔭子”,從而改過自新,接受招安,遠比鈔本讓梁山泊成為正義衙門,讓宋江等人代官府而治更符合朝廷利益,簡言之,鈔本較之刻本,其思想性質(zhì)似乎有所“倒退”。況且明代戲禁嚴厲,洪武三十年頒布詔令云:“凡樂人搬作雜劇戲文,不許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裝扮者與同罪?!?《大明律》)永樂九年在前此基礎(chǔ)上又嚴加規(guī)范:“今后人民、倡優(yōu)裝扮雜劇,除依律神仙道扮、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及歡樂太平者不禁外,但有褻瀆帝王圣賢之詞曲駕頭雜劇,非律所該載者,敢有收藏傳誦印賣,一時拿送法司究治?!?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十“國初榜文”)按理,鈔本如此美化江湖似乎該在禁中。

事實恰恰相反,鈔本非但未被禁毀,反而得以于內(nèi)廷演出,直至為趙琦美抄出,流傳至今。這種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愚以為,原因有二:其一,與明代皇帝大都嗜好戲曲有關(guān)。李開先《張小山小令后序》載“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朱棣令謝縉、姚廣孝等人編纂的《永樂大典》,即收有元雜劇101種;王鏊《震澤紀聞》“劉瑾”條載:“成化中,好教坊戲劇,瑾領(lǐng)其事得幸。”“萬安”條:“時上好新音,教坊日日進院本,以新事為奇。”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明代嚴格的戲禁,因為皇帝的一己之好,大多形同虛設(shè),恰如學(xué)者所言:“由于宮廷內(nèi)從未廢止戲劇演出活動,明代皇帝個人對戲劇的偏好,也客觀上加速了‘戲禁’政策的廢弛?!盵14]二則明代皇帝“不親萬機”(《明史》卷186《韓文傳》)者多,勵精圖治者少,《明史》有言:“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卷十五)這即意味著,宮廷演劇多出娛樂之需,少有其他目的。比如王陽明曾指斥武宗宮中生活云:“府庫外內(nèi)空竭,朝廷費出日新月盛,養(yǎng)子、番僧、伶人、優(yōu)婦居禁中以千數(shù),皆錦衣玉食。近又為養(yǎng)子蓋造王府,番僧崇飾塔寺,資費不給,則索之戚里之家,索之中貴之家,又帥養(yǎng)子之屬遍搜各監(jiān)內(nèi)臣所蓄積,又索之皇太后,又使人請?zhí)蟪鲲?,與諸優(yōu)雜劇求賞。”[15](P60)為求淫樂,無所不用其極,遑論于朝政有無妨礙,只要熱鬧好玩,其他似乎并不重要,所以,宮中演出恰如學(xué)者所說“好惡均出于皇帝之興趣,毋須在意朝陳之議論”[16](P82)、“對思想內(nèi)容并無過多限制”[17](P244)?!独m(xù)文獻通考》載正德宮中演劇之盛:“自是筋斗百戲之類,盛于禁掖矣?!鄙褡诟越谭还┓罴皟?nèi)廷鐘鼓司扮演金元院本不足為由,“識設(shè)諸劇于玉熙宮,以習(xí)外戲,如弋陽、海鹽、昆山諸家俱有之。其人員以三百為率,不復(fù)隸鐘鼓司,頗采聽外間風(fēng)聞,以供科諢”(《萬歷野獲篇》卷一《禁中演戲》)。天啟朝太監(jiān)劉若愚記載更詳:“如雜劇故事之類,各有引旗一對,鑼鼓送上,所扮者備極世間騙局丑態(tài),并閨閫拙婦騃男,及市井商匠,刁賴詞訟,雜耍把戲等項,皆可承應(yīng)。”[18](P39)難怪《明史·樂志一》云明代“殿中韶樂,其詞出于教坊俳坊,多乖雅道”?!敖Y(jié)果則使得俗樂日盛于內(nèi)廷,雅樂進一步衰落,也造成了俳優(yōu)之勢大張,伶人干政?!盵19]知乎此,則可見,鈔本《仗義疏財》雖不如刻本那樣赤裸裸地表忠頌圣,但也沒有明目張膽地與朝廷為敵,仗義疏財、懲處貪官污吏,既符合百姓利益,也于朝廷有益。何況,插科打諢的增加,較之刻本莊重嚴肅的主題更適于娛樂需要。顯然,對于胸?zé)o大志的明代皇帝來說,后者更受青睞。

至于鈔本較少受《水滸傳》影響的原因,筆者以為,如果注意到明代中后期水滸戲作者的身份、地位及政治環(huán)境,那么這一問題并不難理解。因為,明代水滸戲創(chuàng)作不同元代,作者身份、地位較高,其中如李開先、沈璟等人還曾于官府擔(dān)任要職,他們的藝術(shù)趣味與教坊司藝人有別而與明初朱有燉遙相呼應(yīng),其文化人格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都有竭忠輸誠、關(guān)心朝政、積極入世的欲望和沖動。而現(xiàn)實是,明代自萬歷、嘉靖后,朝政腐敗,狀若潰瓜,“手一動而流液滿地”(呂坤《去偽齋文集》卷五《答孫月峰》),即使想有所作為,力挽狂瀾,拯救時弊,奈何“大臣忌才,往往濟其不黨己者,豈惟古有之,今代又甚焉者矣”(李開先《游海甸詩序》)。水滸戲作者之處境大都如此?!端疂G傳》所展示的“上自亂作”、“宋室不兢,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李贄《忠義水滸傳序》)的問題也正是明代時局的寫照,梁山好漢們“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的精神也正是現(xiàn)實所缺少而文人所憧憬的殉道精神。相同的政治環(huán)境及人格精神,使得水滸戲作者很容易與《水滸傳》所蘊含的文化心態(tài)形成共鳴。在談起《水滸傳》創(chuàng)作意圖時,李贄有言:“太史公曰:‘《說難》、《孤憤》,賢圣發(fā)憤之所作也?!纱擞^之,古之圣賢,不憤則不作矣。不憤而作,譬如不寒而顫,不病而呻吟也,雖作何觀乎?《水滸傳》者,發(fā)憤之所作也?!盵20](P171)(《忠義水滸傳序》)明確指出《水滸傳》乃發(fā)憤之作。無獨有偶,雪衰漁者《寶劍記序》亦云:“天之生才,及才之在人,各有所適。夫既不得顯施,譬之千里之馬而困槽櫪之下,其志常在奮報也,不得不囓足而悲鳴,是以古之豪賢俊偉之士,往往有所托焉,以發(fā)其悲涕、慷慨、抑郁不平之衷?!鄙颦Z《義俠記》序亦然:“嗟乎,草莽江海之間,不乏武松,第致武松之為武松者,伊誰責(zé)也?若有武松而終收武松之用者,則秉國者宜圖之矣?!笨梢?,彼此之間不謀而合。由此出發(fā),水滸戲作者假梁山英雄來書憤,表達對時局的看法,其取材傾向自然側(cè)重于帶有忠義色彩的《水滸傳》而不會是與之貌合神離的元代水滸戲。鈔本《仗義疏財》不然,因其改編者乃教坊司藝人,其搬演之目的重在娛樂,“聞亦間及朝事,宮中秘密”[11](P218)。所謂“間及”,實屬偶爾有之,絕非常態(tài)。這即意味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態(tài)以及崇尚元劇的藝術(shù)傳統(tǒng),決定鈔本《仗義疏財》不會與《水滸傳》產(chǎn)生共鳴進而作為以之改編的藍本。至如學(xué)者所云:“其間(筆者按:即前述脈本與《水滸傳》相同之處)的這些改動,乃是在《水滸傳》成書流播后據(jù)之參考的改寫,從中可見《水滸傳》的影響之跡?!盵21](P501)據(jù)之改寫倒是存在,但也僅僅涉及到一些不關(guān)疼癢之處,絕沒達到傷筋動骨的程度,與顯而易見地向元代水滸戲復(fù)歸相比,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即:鈔本《仗義疏財》雖源于刻本,但經(jīng)過比較,鈔本對刻本的改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改編,這種改編在戲曲史上并不多見。孰優(yōu)孰劣,可謂各有千秋。當(dāng)然,任何作品不可能脫離特定的時代,鈔本亦然,刻本和鈔本藝術(shù)層面的差異,質(zhì)言之,同樣反映了時代主題的變遷,具有多重文化意蘊,如能將研究引向深入,相信與之相關(guān)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水落石出,鑒于此,是為此文。

參考文獻:

[1]朱仰東.朱有燉“偷兒”傳奇在水滸故事流變中的意義說略[J].中北大學(xué)學(xué)報,2012,(1).

[2]傅惜華.水滸戲曲集(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祁彪佳.遠山堂劇品[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

[4]曾永義.曾永義學(xué)術(shù)論文自選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朱有燉.誠齋樂府[M]//飲虹簃所刻曲(卷六).盧前,輯錄.金陵盧氏民國25年刻本.

[6]徐大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guān)系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0.

[7]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M].上海:上海雜志公司出版,1953.

[8]張影,韋春喜.論明教坊與內(nèi)府編演本雜劇[J].戲劇文學(xué),2006,(4).

[9]錢謙益.列朝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沈德符.萬歷野獲篇補遺[M].臺北:臺北新興書局,1983.

[11]宋懋澄.九瀹集[M].王利器,校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4.

[12]王圻.續(xù)文獻通考[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萬有文庫本.

[13]王士禎.池北偶談[M].勒斯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14]王斌.論明代“戲禁”政策對士大夫階層戲劇活動的影響[J].齊魯學(xué)刊,2010,(1).

[15]王陽明.王陽明上父親二札[M]//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九十八).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5.

[16]陸方龍.朱有燉雜劇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M].臺北:臺灣國立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國文學(xué)系碩士論文,2008.

[17]李真瑜.城市文化與戲劇[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18]劉若愚.明宮史[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9]鄭莉.洪武朝的禮樂制度與明代宮廷戲劇的復(fù)蘇[J].聊城大學(xué)學(xué)報,2012,(3).

[20]朱一玄.《水滸傳》資料匯編[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2.

[21]徐大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guān)系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教坊李逵水滸
盛唐時期教坊音樂教育研究
夢回水滸
唐代教坊綜述
童說水滸——項目式美術(shù)課程設(shè)計的探究
二十一世紀唐代教坊理論研究綜述
論《水滸傳》中李逵悲劇命運的成因
李逵的淚
宋江給李逵的一封信
唐仗內(nèi)教坊及中唐教坊合署問題考辯
《水滸》求疵錄二則
朔州市| 喀喇| 丰县| 泸西县| 阳新县| 富裕县| 屏东市| 彭州市| 肥乡县| 西华县| 金溪县| 邵阳县| 临沧市| 茂名市| 济阳县| 丽水市| 年辖:市辖区| 太湖县| 德化县| 大宁县| 广安市| 洪泽县| 曲沃县| 钦州市| 襄汾县| 沙坪坝区| 穆棱市| 瓦房店市| 密云县| 五河县| 汉源县| 永吉县| 秭归县| 祁连县| 闸北区| 金溪县| 渝北区| 加查县| 东兰县| 彰武县| 华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