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軍
(同濟大學 人文學院, 上海 200092)
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以寓其撥亂之志,形成“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的“春秋書法”?!豆騻鳌穼Α按呵飼ā边M行了尋繹,歸納總結(jié)出“即位、婚姻、郊廟、朝聘”等諸多書法“凡例”,蘊涵著豐富的修辭內(nèi)容。周振甫明確把“春秋書法”當作我國修辭學開創(chuàng)時期的特點。*周振甫:《春秋書法》(上、下),載《新聞業(yè)務》,1961年第10、11期。錢鐘書在《管錐篇》中指出:“《春秋》書法,實即文章之修詞?!豆颉?、《梁》兩傳闡明《春秋》美刺‘微詞’,實吾國修詞學最古之發(fā)凡起例?!?錢鐘書:《管錐篇》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967-968頁。遺憾的是,它在修辭學史上的價值未被學術界充分認識和揭示。本文試圖通過解剖《公羊傳》,主要從同義語言形式的選用、句式的調(diào)整、辭格三方面對“春秋書法”的修辭技巧作進一步探討,為修辭學的研究提供“原料”。
(1) 實詞選用
我國古代對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交際對象有相當精細的劃分,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稱謂和用法?!洞呵铩芬哉麨楸荆嫔舷乱远?,別異同以正名字。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說:“《春秋》慎辭,謹于名倫等物者也?!?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85頁?!洞呵铩芬彩肿⒅貙釉~進行仔細的推敲,選詞準確、貼切,表達嚴謹、細膩,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表現(xiàn)在:
1) 注重區(qū)分詞語的使用對象。如:
① 三月,庚戍,天王崩。……曷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隱公三年)
②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其言朝何?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隱公十一年)
例文①、②中的“崩”、“朝”兩動詞的選用極為準確、恰當,顯示行為動作陳述對象的身份地位尊貴顯赫:“天王”指周平王宜臼,貴為天子;“滕侯、薛侯”是諸侯而不是大夫。從《公羊傳》的闡釋中可以看出,古代關于喪葬,同是死,等級不同,稱謂就不同;同是朝聘,等級不同,稱謂不同,用以區(qū)別尊卑貴賤。
2) 注重區(qū)分詞義的性質(zhì)。如:
冬,杞伯姬來。其言來何?直來曰來,大歸曰來歸。(莊公二十七年)
同樣是回娘家,沒有什么事情,自然回娘家,稱作“來”;被廢棄,休回娘家稱作“來歸”。《春秋》選用“來”,說明杞伯姬這次“來”是歸寧而不是被休回娘家。
3)注重區(qū)分詞義的輕重。如:
① 九年,春,宋火。曷為或言災,或言火?大者言災,小者言火。(襄公九年)
② 二月,公侵宋。曷為或言侵,或言伐?粗者言侵,精者言伐。戰(zhàn)不言伐,圍不言戰(zhàn),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也。(莊公十年)
例①清孔廣森《春秋公羊傳通義》:“大小者,分別延燒甚不甚也。”用“火”則說明災情不嚴重,用“災”,則說明失火嚴重。例②《公羊傳》認為“侵”的程度輕于“伐”。粗淺叫“侵”,漢何修《公羊傳解詁》進一步說:“將兵至境,以過侵責之,服則引兵而去,用意尚粗?!本芙小胺?,”何修《公羊傳解詁》進一步說:“精猶精密也,侵責之不服,推兵入境,伐擊之益深,用意稍精密?!薄蹲髠鳌でf公二十九年》指出:“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薄胺ァ笔区Q鐘鼓,兵入其境,聲討其罪,而“侵”是不鳴鐘鼓,也說明“侵”較“伐”為輕。
4)注重區(qū)分行為時間。如:
① 八年,春,正月,已卯,烝。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烝。(桓公八年)
② 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田狩也,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桓公四年)
例①祭祀宗廟時間不同,則用不同的詞語:春天祭祀宗廟叫祠,晉郭璞《爾雅·釋天》注:“祠之言食?!本褪窍蛳染M食以祭。夏天祭祀叫礿,郭璞《爾雅·釋天》注:“新菜可汋。”“汋”意為煮。秋天祭祀叫嘗,郭璞《爾雅·釋天》注:“嘗新谷。”意為以新谷為祭品獻給先君。冬天祭祀叫烝,烝有眾多之意,漢何修《公羊傳解詁》:“冬萬物畢成,所薦眾多,芬芳備具,故曰烝?!崩谒臅r打獵用詞不同,《公羊傳》也詳作辨析,不過《公羊傳》無夏獵之名,《左傳·隱公五年》、《爾雅·釋天》與《周禮·大司馬》均以春獵為蒐,夏獵為苗,秋獵為獮,冬獵為狩。
5)注重區(qū)分詞語的語用色彩。《春秋》惡惡、善善、尊尊、親親、賢賢、賤不肖,依此正名、治世,一字寓褒貶,賦予詞語豐富的附加色彩。如:
① 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酥吆危繗⒅?。殺之則何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已殺之,如勿與而已。(隱公元年)
② 鄭世子忽復歸于鄭。其稱世子何?復正也。曷為或言歸,或言復歸?復歸者,出惡,歸無惡;復入者,出無惡,入有惡;入者,出入惡;歸者,出入無惡。(桓公十五年)
例①《爾雅·釋詁上》:“殺,克也?!薄洞呵铩酚谩翱恕辈挥谩皻ⅰ?,是為強調(diào)鄭伯處心積慮殺弟之惡,凸顯其不守悌道,違背綱常倫理,“克”與“殺”義同,卻具有“殺”不具備的倫理涵義和正名價值。例②“歸”與“復歸”、“入”與“復入”體現(xiàn)了《春秋》惡惡的義法,除理性意義外,也被賦予了倫理內(nèi)涵??梢姟洞呵铩穼俎o之慎嚴,辭約而旨博。
(2) 虛詞的選用。如:
① 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頃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吆??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宣公八年)
② 三月,公及邾婁儀父盟于眜。及者何?與也。會、及、暨皆與也,曷為或言會,或言及,或言暨?會,猶最也;及,猶汲汲也;暨,猶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隱公元年)
③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其言之何?緩也。(宣公三年)
例①“而”和“乃”表達的語氣有輕重緩急之異,“而”程度不及“乃”。例②兩名詞之間用不用“及”,其意義和語用效果有著明顯的差異:用“及”表示前后有尊卑主次之分;不用“及” 表示前后無尊卑主次之分。例③同為偏正結(jié)構,《成公七年》“鼷鼠食郊牛角”一句中“郊牛角”不用“之”,而此句用“之”,能使語氣平緩?!豆騻鳌芳毐嫣撛~之微殊,可見《春秋》嚴謹?shù)奈娘L。
《春秋》句式靈活多變,切合題旨表達需要而選用不同的句式,如常式句與變式句、合敘句與分敘句、主動句與被動句等,豐富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增強了表達效果。如:
秋,王師敗績于貿(mào)戎。孰敗之?蓋晉敗之。或曰貿(mào)戎敗之。然則曷為不言晉敗之?王者無敵,莫敢當也。(成公元年)
《公羊傳》結(jié)合春秋義法,對此例中的句式從語義和語用效果上作了分析和比較。用主動句“晉(或貿(mào)戎)敗王師”,有失王師尊嚴,改為被動句式“王師敗績于貿(mào)戎”,“王師”由賓語變成主語,“敗績”施受同辭,更有利于表現(xiàn)“王者無敵”的義法。句式不同,表達效果也就不同。
語序不僅是重要的語法手段,而且是重要的修辭手段。有時靈活變通某些語序可以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春秋》改變語句的次序以寄寓義法,使句子富于變化,獲得不同的語用效果。主要表現(xiàn)如下:
(1) 為強調(diào)、突出而改變語序。如:
虞師、晉師滅夏陽。虞,微國也,曷為序乎大國之上?使虞首惡也。曷為使虞首惡?虞受賄,假道滅國,以取亡焉。(僖公二年)
按春秋義法,滅人之國是大惡,“虞”雖為小國,但借道于晉師,使之滅夏陽,將之放在句首,突出強調(diào)了虞師的“首惡”。
(2) 為尊重而改變語序。如:
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wèi)侯、……鄭世子華,盟于洮。王人者何?微者也。曷為序乎諸侯之上?先王命也。(僖公八年)
“王人”是周王的使者,地位本卑于諸侯,在句中應位于諸侯之后,但以王命為先,所以位列諸侯之前。
(3) 為別尊卑主次而改變語序。如:
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災者兩觀,則曷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定公二年)
“兩觀”在“雉門”兩旁,雖先起火,累及兩門,但不及“雉門”重大,所以“后言之”,以示尊卑主次有別。
(4) 為異內(nèi)外而改變語序。如:
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瓍侵鲿t曷為先言晉侯?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哀公十三年)
黃池之會,吳國雖然主盟,為異內(nèi)外,《春秋》 將之放在晉侯之后。
(5) 為避諱而改變語序。如:
冬,筑微,大無麥禾。冬,既見無麥禾矣,曷為先言筑微而后言無麥禾?諱以兇年造邑也。(莊公二十八年)
按記事先后,應先書“大無麥禾”,即“冬,大無麥禾,筑微?!庇捎凇爸ⅰ庇绊懥宿r(nóng)作,制造了兇年,《春秋》為隱諱而調(diào)整了語序。
(1) 句子的分列。如:
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何以不言遂?兩之也。(僖公二十五年)
動詞“圍”和“納”本可以用表示承接關系的連詞“遂”連接,《春秋》把他們作為兩件事分開陳列,句式簡明,語氣舒緩,謂語“圍”和“納”得到了突出和強調(diào)。
(2) 句子的縮合。如:
① 春,滕侯、薛侯來朝。……其言兼之何?微國也。(隱公十一年)
② 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其言僖公、成風何?兼之,兼之非禮也。(文公九年)
例①滕侯、薛侯同時來朝,為表示尊重,應當分開來寫,因滕、薛均為小國,于是簡其書法,用同一謂語“來朝”統(tǒng)述兩君,語句更加緊湊、凝練。例②秦與魯素無交往,僖公下葬已九年,成風已五年,秦此時合贈義衾,不但時間已晚,而且不合禮法?!洞呵铩肥褂煤蠑⒕?,含有貶義,突出了“惡惡賤不肖”的義法。如果改用分敘句,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3) 省略
唐劉知幾在《史通·敘事》中說:“《春秋》變體,其言貴于省文?!薄豆騻鳌方Y(jié)合書法凡例,對所省之處從語用效果上進行了細致分析。如:
① 五月,辛卯,桓公、僖公災。此皆毀廟也,其言災何?復立也。曷為不言其復立?《春秋》,見者不復見也。(哀公三年)
② 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遂何以不稱公子?一事而再見者卒名也。(宣公元年)
例①何修《公羊傳解詁》:“禮,親過高祖則毀其廟。”桓公到僖公已歷十一世,僖公至哀公也已八世,早應毀廟。之所以出現(xiàn)過的就不再出現(xiàn),清孔廣森《公羊傳通義》指出:“《春秋》之法,凡主譏者有所托見,則不復特見。一省其文,二微其義。” 例②上文“公子遂如齊逆女”句中已言“公子”,此句同說一事,所以省略,行文更為簡練??梢姟耙皇露僖娬咦涿病斌w現(xiàn)了《春秋》尚簡的特點。
《春秋》文筆簡約質(zhì)樸,又不失文采,避諱、比喻、借代、反語等辭格巧設句中,既凸顯了“微言大義”,又增強了語言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
《春秋》曲筆較多,以隱諱為最。“為尊者諱恥,為親者諱疾,為賢者諱過?!闭Z言含蓄委婉,蘊含豐富的信息量。
(1) 改字避諱。如:
夏,師及齊師圍成,成降于齊師。成者何?盛也。盛則曷為謂之成?諱滅同姓也。(莊公八年)
“成”字《左傳》、《谷梁傳》作“郕”。“郕”、“成”、“盛”三字相通,《釋名》說:“成,盛。”《說文》說:“郕,魯孟氏邑,是郕與成同?!笔⒑汪斒峭罩畤?,《春秋》用“成”代“盛”,以掩飾魯滅同姓之惡,志而不顯,含而不露。
(2) 省文避諱。如:
秋,七月,丙申,及齊高傒盟于防?!珓t曷為不言公?諱與大夫同盟也。(莊公二十二年)
省略主語“莊公”,隱諱莊公以國君的身份與外國大夫為盟,有喪國家體面,隱微不顯,意在言外。
(3) 改變語序避諱。如:
杞伯姬來,朝其子。其言來朝子何?內(nèi)辭也,與其子俱來朝也。(僖公五年)
《公羊傳》指出此句本作“杞伯姬與其子來朝”,伯姬為公公惠公服喪,不宜出境,來則為非禮,為避諱,所以將“其子”移至賓位。
如: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霣如雨?!缬暾吆危咳缬暾叻怯暌?。非雨則曷為謂之如雨?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復?!?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莊公七年)
《公羊傳》指出《春秋》原文為“雨星不及地尺而復。” 孔子將此句改為:“星霣如雨。” “如”是標記詞,“修”字點出了有意識地運用明喻這種修辭手段以使語言形象生動,這是純粹的修辭現(xiàn)象,與“微言”無關。
如:① 秋,七月,禘于太廟,用致夫人。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何?致者不宜致也。(僖公八年)
② 二月,辛巳,立武宮。武宮者何?武公之宮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成公六年)
例①祭祀太廟是大典,讓一個“不以氏姓”、“以妾為妻”的夫人入廟,荒謬之極。明明“不宜用”,卻說“用”,明明“不宜致”,卻說“致”,字面意思和要表達的意思截然相反,旨在譏刺僖公以妾為妻。例②立武宮本非禮之舉,明明“不宜立”卻“立”,借以收到美刺的效果。
(1) 以部分代整體。如:
秋,倪黎來來朝,倪者何?小邾婁也,小邾婁則曷為謂之倪?未能以其名通也。(莊公五年)
“倪”是“小邾婁”的都邑,因未能附庸,不能以小邾婁的國名相通,因此,《春秋》以“倪”代“小邾婁”。
(2) 以整體代部分。如:
莒弒其君庶其。稱國以弒何?稱國以弒君者,眾弒君之辭。(文公十八年)
莒國君欲廢長立幼,又多行無禮,太子仆殺之,國人盡喜?!洞呵铩贩Q國,以明莒君失去民心。
如: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吳人、鄫人于戚。吳何以稱人?吳鄫人云則不辭。(襄公五年)
吳是周所封之國,且為泰伯之后,本不當稱人。但如果不稱人,書“吳鄫人”就不成辭了。所以吳人之人因下文“鄫人”之人而增。
如:秋,八月,諸侯盟于首戴。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后凡也。(僖公五年)
“諸侯盟于首戴”語同前文“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于首戴”,“諸侯”就是“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鄭伯、許男、曹伯、王世子”的統(tǒng)稱,語句更為簡潔凝練?!豆騻鳌房偨Y(jié)其書法凡例為“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后凡”。
如:雨螽于宋。雨螽者何?死而墜也。(文公三年)
以名詞“雨”轉(zhuǎn)類為動詞,描寫蝗蟲墜落之狀,使語辭簡潔生動。《春秋》常有“螽”的記載,大多發(fā)生在秋天,不過是災異罷了,但古人常將災異與人事附會在一起,認為災異是天對人事的預兆或?qū)θ耸碌耐P。何休《公羊傳解詁》:“螽,猶眾也。眾死而墜者,群臣將爭強相殘賊之象。”劉向以為,先是宋殺大夫而無罪,有暴虐賦斂之應。董仲舒以為宋三世內(nèi)取,大夫?qū)m?,殺生不中,故螽先死而至?《漢書·五行志》)
孔子修訂《春秋》,褒貶歷史,對語言結(jié)構進行了重新編碼,后人稱之為“春秋書法”,表現(xiàn)為“褒貶”、“直書”、“微言”等相關書寫原則,既是經(jīng)法、史法,也是文法,“經(jīng)法意在懲惡勸善,故求其善;史法意在通古今之變,故求其真;文法意在屬辭比事,故求其美。”[注]李洲良:《春秋書法的內(nèi)涵外延與本質(zhì)特征》,載《文學評論》,2006年第1期。本文從修辭學角度對“春秋書法”進行了解碼,我們的結(jié)論如下:
Verschueren(1999)指出,任何語言的選擇與使用可以從社會和認知兩方面找到解釋。[注]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Edward Amold,1999.由于語言句法結(jié)構負載量有限,難以滿足人們交際和認知表達的要求,于是一定動因下對句法結(jié)構進行分解、組合、變形,從而形成修辭結(jié)構,以便于特定的功能要求被編碼為語法功能并得到句法結(jié)構上的表現(xiàn)。春秋書法是孔子對魯史進行處理而引起審美效果的藝術加工原則和方法。孔子修訂《春秋》,“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實現(xiàn)句法結(jié)構向修辭結(jié)構的轉(zhuǎn)換,以寄寓大義微旨,《孟子·離婁下》:“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薄洞呵铩肥强鬃佑懈杏凇笆纴y”、“道窮”,為“撥亂世,反諸正”而作,《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笨梢娖湫揶o動因。
“春秋書法”體現(xiàn)了微婉顯隱的修辭原則與豐富高超的修辭技巧,綜上所論:
(1)注重同義語言形式的選用。對于同義實詞,注重區(qū)分詞語的使用對象;注重區(qū)分詞義的性質(zhì);注重區(qū)分詞義的輕重;注重區(qū)分行為時間;注重區(qū)分詞語的語用色彩。對于虛詞注重辨析它們之間語義和語用效果的微殊。對于同義句式,能切合題旨表達需要而選用,豐富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增強了表達效果。
(2)注重句子的調(diào)整,表現(xiàn)為移位、分合、省略。
(3)注重辭格的運用,如避諱、比喻、反語、借代、統(tǒng)稱、增字、轉(zhuǎn)類。
“修辭立其誠”, “春秋書法”是對上古社會政治倫理規(guī)范的一種修辭學闡釋,有些純粹是修辭上的問題,具有表達準確、生動形象的一般修辭功能,如:“郊牛之口傷……其言之何?緩也?!?宣公三年)“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莊公七年)“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烝”(桓公八年)。春秋書法更具有寄寓微旨、懲惡勸善的特殊修辭功能,“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體現(xiàn)了審美價值與社會功利價值的高度統(tǒng)一。
《禮記·經(jīng)解》說:“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春秋》是古代修辭學的萌芽,給后世以豐富的啟迪,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修辭學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