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英 彭巧慶 李敏 鄭肇敏
右心室間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植入術的護理
周國英 彭巧慶 李敏 鄭肇敏
近年來大規(guī)模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表明過度心尖部起搏損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預后。生理性起搏的含義及作用機制在不斷更新,間隔部生理性起搏獲得越來越多的臨床應用。間隔部起搏可減輕功能性房室瓣返流,增加左心室充盈,明顯增加心臟每搏輸出量,縮短患者絕對臥床時間,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預防褥瘡的發(fā)生,尤其對老年患者能夠容易接受手術,使患者得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從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質量。
生理性起搏;間隔部起搏;心尖部起搏;護理
右心室心尖部由于操作相對簡單、容易定位,通常作為常規(guī)的起搏位點。循證醫(yī)學證實傳統右室心尖部起搏屬非生理性起搏,對心室結構和功能起到負性作用,同時增加房顫、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風險[1]。右室間隔部起搏,激動順序接近生理的心室激動順序,改善室間隔、左心室游離壁運動的非同步,增加左心室有效充盈時間,減少二尖瓣反流,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心功能。我院自2007年始開展右室間隔部起搏器植入術,未出現嚴重并發(fā)癥,現將該間隔部與心尖部起搏手術前后護理工作要點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73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34例,年齡34~82歲,平均年齡52歲,心動過緩病程半年至6年,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38例,房室傳導阻滯34例。
1.2 分組 根據右心室電極植入部位隨機分為右心室間隔部起搏組39例(間隔組)和心尖部起搏組34例(心尖組)。間隔部起搏組采用主動固定電極,心尖部起搏組采用被動固定電極。
1.3 方法 常規(guī)消毒,鋪巾。1%利多卡因局麻,穿刺左鎖骨下靜脈,置入鋼絲達下腔靜脈。以左鎖骨中點為中心,于左鎖骨下1~2 cm,平行于左鎖骨行一約3~4 cm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至肌筋膜與胸大肌筋膜之間做一囊袋,并用慶大霉素鹽水紗布填塞。心房電極常規(guī)固定于右心耳,測試電極參數良好,并囑患者作深呼吸、咳嗽動作,電極無移位,再次測試電極參數良好,固定電極,將起搏器與起搏器電極相連接,并埋藏于囊袋中,然后逐層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用酒精紗布覆蓋,砂袋壓迫。兩組患者術中患者無不適,均成功置入起搏器。
2.1.1 心理護理 患者對新技術不了解,治療知識缺乏,擔心治療效果不佳,產生疑慮、緊張心理,護士應向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說明安置起搏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簡略介紹手術過程和新技術的優(yōu)點及安全性,講述術前心理狀態(tài)對手術預后的影響,使患者對醫(yī)務人員充分信任,消除患者的顧慮,有充分思想準備對手術充滿信心,有利于配合治療和護理。
2.1.2 術前患者的準備 詢問病史收集資料,做好術前各項常規(guī)檢查;做好皮膚清潔備皮;術前3 d停用抗凝,抗血小板及活血藥物;為防止患者術后出現尿留及便秘,術前訓練床上大小便;術前4 h禁食及排空大小便入手術室。
2.2.1 患者護理 囑患者仰臥位,術中制動,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在術肢對側建立一條良好靜脈通道,以保證術中給藥或搶救給藥,又不影響手術操作;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協助醫(yī)師做好起搏器安裝的各種參數測試,并將測試結果記錄與起搏器檔案中。術中特別要注意患者自覺癥狀,有無胸悶、刺痛、出汗、煩躁、頭昏等癥狀。嚴密觀察面色、神志、心率、心律、呼吸、血壓、及心電監(jiān)護示波變化,以便了解患者意識狀況,以及對手術的耐受情況,隨時注意監(jiān)護儀的心電波形特點,若有異常隨時提醒醫(yī)生,并做好搶救準備。指導患者術中配合拍片、吸氣、呼氣、屏氣等,告訴患者如有不適及時告知醫(yī)生和護士。手術結束時協助包扎傷口,局部沙袋壓迫,用平車送回病房。
2.2.2 做好手術器械、物品以及手術區(qū)域的環(huán)境保護,防止感染。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保證各手術器械、物品保持無菌;控制室內人員數量,避免人員隨意走動,防止交叉感染。
2.3.1 心電監(jiān)護 常規(guī)心電監(jiān)護1~3 d,最多達7 d。監(jiān)測心率及心律變化,復查常規(guī)12導聯心電圖,觀察起搏心電圖波形有無改變,有無脈沖信號及脈沖信號與QRS綜合波的關系,如果只有脈沖信號而其后無寬大畸形的左束支傳導阻滯型的波型,則提示閾值升高、電極移位及起搏導管內阻抗增加[2],應即刻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
2.3.2 體位護理 術后讓患者平臥或輕度左側位,間隔組患者術后常規(guī)平臥8~12 h,心尖組平臥36 h,以后取左側臥位、半臥位,嚴禁右側臥位,勿劇烈改變體位,有咳嗽癥狀者及時給予鎮(zhèn)咳藥,做好生活護理以防電極脫位。48 h后可在床邊活動,根據患者活動后是否出現胸悶、氣促等不適來指導患者的活動量及時間。同時注意術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
2.3.3 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 術后2 d內每6小時測量體溫,如無發(fā)熱,則在第3天改為每12小時測1次體溫。術后每小時觀察意識、脈搏、心率、心律及測血壓,如無異常時第2天改為每8 h測1次。正常情況下脈搏與起搏頻率是一致的,若出現不一致時,即刻查常規(guī)心電圖,如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yī)生。
2.3.4 飲食與排便的護理 囑患者用高蛋白、低脂、易消化的粗纖維食品,目的是使患者術后營養(yǎng)得到充分保證,且防止便秘,為此凡是平日大便較干燥的患者均在術后使用通便藥。
2.4.1 出血與感染 起搏器安置術后的血腫和感染是較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術中止血不佳、組織損傷嚴重、沒有消滅死腔及傷口部位處理不當等是引發(fā)出血的主要原因[3],所以醫(yī)生縫合完畢之后常規(guī)給予沙袋壓迫8 h,注意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發(fā)紅,小水泡等皮損現象,期間還要嚴密觀察是否有滲血現象及感染情況,如發(fā)熱明顯或持續(xù)時間長且傷口疼痛,則考慮局部感染。在切口護理中必須保證無菌操作。嚴格的無菌環(huán)境和無菌操作是預防永久性起搏器圍手術期囊袋感染的決定性因素[4]。兩組患者切口均完全愈合。間隔組2例、心尖組3例患者分別于術后1周內出現囊袋血腫,其中兩組各1例患者均需要囊袋穿刺抽吸血腫,沙袋加壓12 h,配合應用止血藥物,囊袋積血可消失,起搏器功能不受影響。
2.4.2 心包填塞及血栓形成 應密切觀察患者術后整體狀態(tài),如面色、意識、皮膚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呼吸狀況等,以判斷有無心包填塞及血栓形成??紤]可能出現心包積血至心臟壓塞,立即行床邊心臟彩超明確,嚴重者給予心包穿刺甚至外科開胸手術止血。如出現偏癱、失語考慮為腦栓塞,出現腰痛、肉眼血尿時警惕腎栓塞,突然出現胸悶、氣促、紫紺或咯血,需排除肺動脈栓塞,出現肢體劇烈疼痛、蒼白、溫度降低、脈搏消失可考慮肢體動脈栓塞,如發(fā)現有栓塞現象,及時給予相應處理。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心包填塞、血栓形成。
2.4.3 電極脫位 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多發(fā)生于安裝術后1周內,以心尖部起搏多見,電極脫位表現為起搏失靈,多伴有感知不足?;颊呖捎胁煌潭鹊牟贿m感,嚴重的起搏器依賴患者可能會重新出現黒朦、暈厥等癥狀,甚至導致死亡。信號間斷出現,心電圖表現為無脈沖信號也無心室激動波,僅有低于起搏頻率的自搏心律或有脈沖信號而無有效起搏波[5]。護理上選擇正確臥位,預防電極脫位,臥位對于手術的成功特別重要,一般24 h內限于平臥或左側臥位。間隔部起搏均采用螺旋主動固定電極,術中固定好,術后對臥床體位無明確要求,臥床時間短。心尖組有1例患者術后第3天出現電極脫位,考慮與患者起床時左手用力撐床牽拉電極導致脫位,需再次手術固定。間隔組患者均未出現電極脫位。
2.4.4 起搏器綜合征 起搏器綜合征表現為起搏器功能正常,但患者出現心悸、頭暈、頭脹、易疲勞、活動耐力下降、血管搏動等不適。術后護理中應仔細觀察,認真聽取患者主訴,及時發(fā)現問題,通過調整起搏器工作狀況及適當藥物治療,癥狀可緩解。心尖組4例患者頭暈乏力,考慮出現起搏器綜合征,患者通過起搏器程控鼓勵自身傳導,最大程度減少心室起搏從而改善癥狀。
3.1 日常生活指導。
3.1.1 衣服不可穿得過緊,質地過硬的內衣避免對傷口或心臟起搏器造成壓迫。禁止在起搏器部位用力搓擦、按摩,避免尖銳物體碰撞起搏器等。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發(fā)怒、急躁、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
3.1.2 術后逐漸恢復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動時不要過度抬高或外展術肢;避免重體力勞動,6月內不抬舉重物。
3.1.3 教會患者每天起床數脈搏,觸摸脈搏是最簡單的系統監(jiān)護方法之一,檢查自己的脈搏就可以間接地檢查起搏器的功能。監(jiān)測脈搏應堅持,尤其是在安置初期及電池壽命將至時。
3.1.4 囑患者定期復查,術后1、3、6、12個月來院復查心電圖和起搏器的功能,以后每年1次。
3.2 隨訪指導 復查心電圖,以了解起搏器的起搏功能、感知功能。常規(guī)查胸片了解起搏器電極位置。程控檢查起搏器電源情況。檢查起搏器埋植處皮膚有無紅腫、破潰。詢問患者有無特殊不適。
通過73例患者的護理,我們體會到手術成功與有效護理相關,特別是術后護理、出院指導,能夠使患者得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改善癥狀從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質量。間隔部起搏明顯優(yōu)于心尖部,主要體現在電極較為穩(wěn)定,不易脫位,可獲得較為滿意的參數;增加手術成功率;電極更換時,可松解螺旋易于拔除電極導線;縮短患者絕對臥床時間,有效地減少了肩部關節(jié)疼痛、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預防褥瘡的發(fā)生,尤其對老年患者能夠容易接受手術,使患者得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從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質量。與心尖部起搏相比技術難度較大,由于使用的主動螺旋電極,存在起搏閾值高,固定困難,定位時間長,X線暴露時間長,且心肌穿孔較普通電極發(fā)生率高,甚至容易發(fā)生心包填塞,但通過我們團隊術中、術后謹慎操作及嚴密護理,間隔部起搏并無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安置患者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并發(fā)癥,加強教育及出院后指導,可以避免一些并發(fā)癥的。
[1] TOFF W D,CAMM A J,SKEHAN J D.Single-chamber versus dual-chamber pacing for high-grade atrioventricular block.N Engl J Med,2005,353(2):145-155.
[2] 陳麗芬,郭燕梅.多部位起搏植入術的護理.實用護理雜志,2001,17(2):12-13.
[3] 鄭芳,鄭敏.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分析及護理1303例.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上旬版,2005,21(2):33-34.
[4] 盧才義,王士雯,李玉峰,等.抗生素液沖洗起搏器囊袋對感染發(fā)生率的影響.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3,7(2):100-102.
[5] 梅靜,李淑榮.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中華護理雜志,1999,34(12):720-721.
524001廣東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