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俠玄幻小說《誅仙》是新時期網絡小說的一個重要收獲。本文試對其藝術特色及其引起轟動效應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武俠小說;誅仙:藝術特色;分析
2008年,臺灣青年作家蕭鼎的武俠玄幻小說《誅仙》在內地面世后,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天馬行空的想像、雄健恢宏的敘事;以及旺盛的人脈,在新浪網連載,點擊數超過三千萬人次,百度貼吧誅仙吧共有主題13萬個,貼子364萬篇。并以此為主題改編成了網絡游戲,形成了獨特的“誅仙”現象。對《誅仙》小說進行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試對小說藝術進行解構,僅為一家之言。
一、有益的價值取向,試圖改變文學快餐化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發(fā)生巨大轉變,讀者對于文學作品的認同感逐漸轉變。純粹的文學作品進入象牙之塔,風光不再,非經影視劇推捧難熱。文學進入快餐時代,其明顯的標志就是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要求,主題輕松化、非黑即白,藝術通俗化,變形夸張,插科打揮。便于閱讀,便于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既要保持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性,又要取得讀者的認同與關注,是作家必須的選擇,是矛盾的調和?!墩D仙》做到了,它既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也必是一種啟示。
小說試圖表現的是人對于心中“道”的追求,千百年來的長生信念;是對力量的追求,抗衡天下叱咤風云的向往;是對傳統(tǒng)正邪觀念的反思,已非黑即白所能簡單歸類的復雜。這些,正是武俠小說長期以來所試圖表現的光怪陸離的世界和復雜的人性,一種武俠精神的傳承。小說在一開始,就給定了一個概念,人是不能長生的。但是它擋不住人對于長生的渴求,于是有了奇書“天書”,有了天帝寶庫,有了不死的八荒火龍和玲瓏創(chuàng)造出來的“獸神”,人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傳承和認同。對能力的追求,亦是武俠的精髓所在。習武練武,習法術練法寶,正是可以對自身的命運及周遭的世界多一些影響,多一分把握,正是武俠的精神。對人性的思考,那是超越武俠放諸文學皆準的主題。人的存在是善是惡,人的價值如何體現,如何超越,多少作品試圖分析。這三點,《誅仙》做到了,正是作品成功的一個基本保證。
二、復雜的主題,闡釋了作者對多維世界人生的認識
這是作者積極的貢獻。與同類作品相比,《星辰變》《寸芒》所演示的是個人的成功,除開信念,別無可取之處?!墩D仙》不同,它對一個人成功的演繹,夾雜了許多影響因素,即外界。和金庸筆下的郭靖不同,善惡分明,世界昭昭。張小凡的出現,就在一個巨大的陰謀中。正道青云門蒼松道長想習邪惡功法,覬覦另一正道天音寺普智大師的噬血珠,布下圈套。最終的結果普智大師為心中的長生夢想“佛道雙修”,血腥屠村。善惡殊途同歸,正義何在。張小凡一心為善,不慎持嗜血珠與攝魂棒這兩種邪物,日漸入魔,被逐出正道,投身魔道,命運作弄。正道為惡,魔道亦有為善之處,怎不令人迷茫。在萬點星火之下,如何保持本心,讀者也會掩卷而思。漫漫長卷中,也只有溫潤安的《逆水寒》中鐵手能夠思索的到,如何保持善惡。加之作者不斷強化的一個認識: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道德經》里的章句,意為: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其無奈之表現,正是當代社會蕓蕓眾生之感嘆。
對人物思想的刻畫也入情入理。張小凡由正道而入魔,不僅僅是他交友不慎,出現了鬼王之女碧瑤至情至性的摯愛,而是正道的殘忍之行,人性的本能使然。正所謂正道盡不正之處,譬如焚香谷,魚肉南疆,練邪功引火龍竟自詡正道,亦如誅仙劍,實是大兇之物,而成為正道信物;魔道亦有癡情之人,獸神欲與巫女癡愛一生,舍棄長生自愿為人身,碧瑤欲救心愛之人,以自身精血引發(fā)合歡鈴可歌可泣。主人公能在魔道之中,又身受嗜血珠與攝魂棒之毒害,保持本我,也是個人思想的堅韌使然。后又回歸正道,持誅仙劍擊敗妄圖稱雄的鬼王,還一個朗朗乾坤,何嘗不是人性的向善之處。這一個人物的成長,驚心動魄,合情合理。
三、傳統(tǒng)的繼承演變,充實了小說的思想性和可讀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神,而張小凡能集道佛魔思想于一身,也是這個作品的貢獻。這種思想的復雜統(tǒng)一性,構成了中國人世界觀的多極系統(tǒng)。道家的出世,佛家的度世,心魔的陰影,以及巫術的神秘,既是一卷卷風云變幻、目不暇接的多彩世界,更構成了一個人心中的責任與義務、自私與貪婪、癡情與摯愛、追求與長生、平凡與卓絕多個層面的精神展現。而這一切,才恰恰是作家高超藝術能力的表現。
首先是張小凡,因故踏上了他這個普通農民少年不敢想的修真之旅,在青云門他感受到了來自師父師母、師兄弟、小師妹給予他的濃濃的親情,表現出來自這個世界的溫暖。但人性不總是美好的,總隱藏著丑惡的東西。攝魂棒只是一個引子,圍繞著它,丑惡的東西逐漸顯現,世界的另一面給主人公以殘酷的認識,沒有人理解他,青云門甚至想廢了他。是碧瑤的癡情感化了他,也激發(fā)出了他人性惡的一面。魔道中的瘋狂與殺戮,地位與占有,偉業(yè)與幻想,是每一個人永遠的心魔。他成了人見人怕的鬼厲,卻圍繞著要救回碧瑤做著善的努力。士為知己者死,何況碧瑤不僅接納他,而且瘋狂的愛著他,而他也以為是愛情呢。但一個人是一個多面的復雜體,不可能永遠只做單面的事情。當獸神來襲、人問面臨空前劫難,主人公心中那被傷害過碧瑤的誅仙劍引發(fā)的仇恨,毀了誅仙。但當鬼王挑戰(zhàn)世間正道,他那隱藏的善良與責任被激發(fā)了,他又成為了一個正義的化身,執(zhí)劍一擊,護佑人問。集人問善惡、美丑、真愛于一身,復雜產生了美。
其次是最為搶眼的《天書》,為世間力量、理想之極致,競存在于魔道、仙道(青云門)、佛道之間,且曾為魔教的“古書邪卷”。主人公在追尋中,唯有打破門派、善惡、識見的窠臼,跳出小天地,方能正果。三是正邪之轉化,矛盾復雜又可信。四是多識花草鳥獸之名,如夔牛,玄鳥等。使人讀之,確信是漢語小說,東方文本。更是善用懸念,如周一仙、鬼先生等之隱秘,增添了故事的可讀性。
四、愛情可歌可泣的演繹,抓住了武俠小說的命脈
世間動人者,唯愛情也。天地可極可遠,立身可魔可仙,思想可真可幻,終究與普通讀者何干,武俠乃“成人的童話”,只是飯后茶余一獵奇爾。況仙俠終究虛幻,只有愛情人人可遇可期可夢,值得大書特書,值得成境界。本書即是秉承于此,極盡愛情演繹之佳作。在書中,愛可以是張小凡之師父田不易與師母蘇茹的百年攜手,相互扶持,同生共死,雖看似不般配(女有貌而郎似無才),卻兩情相悅,終為絕配。其中深寓哲理,師母看人看內心而非表面,看人品而非名聲,不選萬劍一,實在值得探究。同樣,愛情也可以是碧瑤愛張小凡之熱情似火、義無反顧,拋棄門戶之見,正邪之分,大膽熾熱,能夠為了心中最愛的人,毅然拋棄生命。合歡鈴因何而存在,只因世問不乏癡情者,值得銘記,值得感念。更可以是陸雪琪愛張小凡之深情真摯、永遠追隨,苦歷十年,默默心隨,決不放棄。愛不是孤山獨立,嘩然取眾,而是終一生之相思,愿陪伴在左右。這些都很感人,但是最激動人心者,莫過于獸神與玲瓏之間的愛情。獸神并非人間生物,而是巫族圣女玲瓏在追求長生的過程中,以天地戾氣所化,繼而有了生命、思想、感情。玲瓏是無比寂寞的,她逐漸和自己所創(chuàng)造出的獸神有了感情,當然,這感情是大逆不道的,是不能公諸于世的,只能是當事者知曉的,同樣也是脆弱的。當獸神出現在眾人視野中,一切都亂了,玲瓏也沒有了主意。但獸神是深愛著玲瓏的,他經受著玲瓏的摧殘,沒有怨言,甚至在玲瓏提出百年之后又如何時,他義無返顧的大聲喊到“那你,就讓我做人吧”,放棄了不死之身,甘愿被封印,只為悅己者容。最終他被玲瓏算計,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化為一縷傳奇。讀到此處,不能不為作者的深厚功力而感嘆,這又是一個全新的藝術創(chuàng)造,已臻化境,足可流傳。作者亦在筆下,寫盡人間相思,如野狗道人如何,如小白如何,如合歡門金瓶兒如何。正所謂筆之所至,情之所至。
五、散文詩化的表達手法,堅持文學的推陳出新
小說是敘事的藝術,推崇探索。武俠更是敘事形式的積極探索者?!拔鋫b小說也和別的小說一樣,要能吸引人,能振奮人心,激起人心的共鳴。這就是成功的……若能再盡量吸收其他文學作品的精華,豈非也同樣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風格,獨立的風格,讓武俠小說也能在文學的領域中占一席之地,讓別人不能否認它的價值”(古龍語)。新武俠小說中,金庸重視敘事手法的傳承,大氣磅礴,結構細膩。古龍重視以散文手法敘事,唯美唯真,風格明顯。溫瑞安更企圖以西方推理小說技法營造故事,緊張?zhí)幾屓瞬蝗提尵怼_@些都是小說家自主意識的再現,也推動著武俠小說的內在創(chuàng)新。《誅仙》的有益探索在于,引入了散文詩化的表達手法,使作品更加唯美化。試看例子:
天琊神劍發(fā)出如鳳鳴清音,直上九天。
白衣若雪的女子,飛身而起,在凄涼美麗的月光下,如降落俗世凡塵的九天仙子,癡狂而舞。
那劍光幽幽如夢,舞盡千年殘情。過往歲月,慢慢浮現,悠悠而過。
是誰在輕聲嘆息,是誰雙眼朦朧?
劍光如雪,傷了是誰的心?
她癡狂!
她獨舞!
有風起,云漸開。
殘垣斷壁紛紛散。
點點殷紅,撒落在她白色的衣裳之上,象鮮艷而妖媚的花朵。
她還是笑著,最后看了一眼那個男子,轉身,馭劍,化作白光,劃過夜空,在寂靜的明月下,
消失在天邊的夜色中。
只剩下一個孤單男子,默默注視著身前的街道,那一條被染紅的……深痕!
這些句子,所能表達出來的沖擊力是巨大的。這種引散文詩化的敘事手法在小說中,可以說是延續(xù)了古龍的風格,創(chuàng)新了古龍的風格,對小說敘事絕對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同樣,必須指出的是,在這種散文詩化的敘事中,故事的開展顯得有如漫畫,凄麗而單薄,缺乏如金庸采用的那種傳統(tǒng)敘事所帶來的文字的厚實感,主題的復雜感。而更像古龍那樣,敘述的是一個精巧的故事,敘事注重細節(jié),卻在無形中傷害了主題。這樣的作品,如萬花筒的碎片,絕對美麗,但不成體系,也絕對成不了體系。是武俠小說中的精品,卻難稱杰作。所有這些,是我們在閱讀時應當警醒的。
作者簡介:楊婕(1966—),女,陜西富平人,趙渡初級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