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娟
固定與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在牙列缺損中的臨床應用
鄧淑娟
目的探討固定義齒與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在垂直距離縮短的牙列缺損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方法對26例牙列缺損患者,因牙面重度磨耗導致垂直距離縮短,以重度磨耗牙做基牙,在其上制作固定烤瓷聯(lián)冠,恢復基牙原有高度,在此基礎上制作鑄造支架活動義齒修復其余缺失牙齒,改善患者容貌外觀,恢復咀嚼功能。結果固定義齒與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在固位、穩(wěn)定、美觀及咀嚼功能上優(yōu)于傳統(tǒng)活動義齒修復,患者對修復效果滿意。結論固定義齒與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對垂直距離縮短牙列缺損修復具有明顯的臨床優(yōu)越性,值得推廣應用。
固定義齒;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牙列缺損
牙列缺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其原因大多為齲齒、外傷、牙周病導致牙齒缺失,不僅影響容貌外觀,嚴重者影響咀嚼功能,給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颊咭蜷L期缺牙未及時修復,余留前牙因過度磨耗牙冠變短,對無頜牙的部分后牙過度伸長,嚴重者緊咬于頜牙槽嵴上,給臨床修復帶來很大困難。采用傳統(tǒng)活動義齒修復難以取得成效,本文對近三年來26例垂直距離縮短牙列缺損患者,采用固定與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進行咬合重建,臨床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三年來我院收治的26例牙列缺損患者,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齡66.5歲(48~73歲),上、下頜缺失牙數(shù)為0~20個,要求修復大多數(shù)牙缺失,改善容貌外觀,恢復咀嚼功能。臨床檢查:10例為上頜后牙大多缺失,余留2~4顆上前牙牙冠基本正常,下頜前牙嚴重磨損,牙冠短小,其解剖學頜平面[1]呈前牙區(qū)凹向下的病理性改變,咬合時下頜后牙與上頜牙槽嵴緊密接觸;其余16例為上、下頜后牙缺失,上、下前牙均嚴重磨損牙冠變短,垂直距離偏低4~6mm,外觀面下1/3變短,口角下垂,鼻唇溝加深,呈蒼老面容。
1.2 修復方法和過程
1.2.1 修復前準備拔除缺牙區(qū)余留牙根,治療余留基牙牙體牙髓病變,清除牙結石,治療牙周病,對患者進行口腔健康教育和衛(wèi)生宣教。
1.2.2 醫(yī)患溝通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缺牙情況、余留牙條件、義齒種類及治療費用,取得患者及家屬理解并同意,提高患者依從性。
1.2.3 義齒制作步驟①基牙制備:對嚴重磨損、牙冠短小的基牙作牙體制備切緣或頜面牙體制備量少,頰、舌及近、遠中面磨除倒凹,軸面最大周徑降至齦緣處,預備出0.5~0.8mm肩臺,軸面聚合度2~50,各基牙應取得共同就位道。②制取印模:取模前用排齦線壓入齦溝內2min后取出,水粉劑藻酸鹽印模材取得印模,超硬石膏灌注工作模型,制作蠟堤在患者口內確定正確垂直距離并轉移至模型上,送義齒制作中心制作固定烤瓷聯(lián)冠。③戴固定義齒:在患者口內試戴固定烤瓷冠,調整咬合,粘戴固定義齒后再次制取工作模型送義齒制作中心制作鑄造支架。④試戴支架:在患者口內試戴支架,制作蠟堤轉移合位關系后排牙。⑤戴活動義齒:試戴活動義齒,檢查合位關系、垂直距離及基托邊緣等,適當調整咬合,向患者介紹初戴義齒注意事項,如有不適應及時來醫(yī)院就診調磨。
患者戴用固定、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體后,面下1/3增高,口唇及面頰部豐滿,面容明顯改善,戴用舒適,義齒固位良好,穩(wěn)定無翹動,咀嚼有力,基托邊緣無壓痛,修復后1、3、6、18個月隨診,固定義齒基牙無松動,牙齦無退縮;活動義齒無壓痛,咀嚼功能恢復良好,患者對修復效果滿意。
牙列缺損患者在垂直距離縮短時,采用傳統(tǒng)活動義齒很難取得較好的修復效果,而且無法恢復其正常垂直距離,制作覆蓋義齒或套筒冠義齒,又因制作過程復雜、價格昂貴難以在基層推廣應用。本組26例牙列缺損患者中有10例上頜只余留2~4個切牙,下前牙磨損變短,且有散在小縫隙,解剖學合平面呈病理性改變,因此將6個下前牙制作成固定聯(lián)冠烤瓷修復,不僅恢復了正常合平面,還恢復了正常合間距離,又關閉了散在間隙,為上頜活動義齒修復創(chuàng)造了條件;另外16例患者為上、下頜后牙大多缺失,上、下前牙均磨損變短,上、下前牙區(qū)制作固定烤瓷冠修復恢復正常垂直距離,后牙缺失采用活動支架修復,既恢復其咀嚼功能,而且從外觀上看逼真自然,還為患者節(jié)省了經(jīng)濟費用。
固定、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適應證:①牙列缺損患者,垂直距離縮短,無法用常規(guī)活動義齒修復者;②牙列缺損患者,部分牙齒嚴重磨損,合平面呈病理性改變者;③上、下牙列缺損,其上、下頜一方為固定義齒修復適應證,另一方為活動義齒修復適應證者。固定、活動義齒聯(lián)合修復解決了用傳統(tǒng)活動義齒修復困難的病例,擴大了臨床業(yè)務范圍;不僅恢復患者自身咬合關系,且可恢復正中咬合時的垂直距離,在確保息止合間隙情況下適當升高咬合,使髁狀突前移,改善顳頜關節(jié)癥狀,既修復了缺損牙列,又恢復了面下1/3高度,對顳頜關節(jié)預防和治療作用[2];采用固定義齒恢復頜間距離,從固位和穩(wěn)定上優(yōu)于覆蓋義齒和合墊式活動義齒;美觀自然,咀嚼功能增高明顯,咀嚼力比合墊式活動義齒有力;異物感和對味覺、發(fā)音影響小,活動部分便于修理;經(jīng)濟實用,易于推廣,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滿足。
制作時應注意恢復磨損牙高度時,應參考面部比例法:瞳孔到口裂延長線的距離與垂直距離大致相等,垂直距離[3]為自然牙列呈正中合時,鼻底至頦底的距離,也就是面下1/3的距離。中國人垂直距離多小于瞳孔到口裂延長線距離,切忌過高;制作固定義齒的基牙有根尖炎癥時應做徹底的根管治療,確保固定義齒修復成功;活動義齒制作時,取模、灌模嚴格規(guī)范操作,制取準確模型是活動義齒修復成功的關鍵。
[1]馬莉.口腔解剖生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25.
[2]邢國芳,焦婷,孫健,等.簡易套筒冠義齒用于外胚層發(fā)育不全患者咬合重建[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11(3):165-167.
[3]趙銥民.口腔修復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311.
R783.4
A
1673-5846(2013)08-0090-02
甘肅省正寧縣醫(yī)院口腔科,甘肅慶陽 745300